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上蔡县第一初级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贵的捐赠

方冠晴

    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予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呆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了小女孩的不高兴。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

    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予,他还会还给我吗?”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⑦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⑧我终于明白了……

    ⑨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⑩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疯狂地吻她。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我的眼睛也潮湿了,为这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

    ⑪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 , 开出了高贵的花。

(1)、为什么说小女孩的捐赠是“高贵”的?
(2)、第⑪段画线的句子中,“爱的种子”具体指什么?
(3)、文章对小女孩的神态描写尤为传神,请你摘抄一处并做简要赏析。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第⑧段“我终于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呢?请联系上下文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以下小题。

母亲的书

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⑨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邓稼先

    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超级大国的核武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我们也不能停步不前。美国人先后进行了900多次核爆炸,达到了目前的水平。我国20多年间只进行了30余次核试验,这既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发展核武器上的克制态度——只进行有限的必要的核试验,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科学家走的是一条艰难曲折、自强不息的道路,是一条有中国特色、投资少、突破快、效益高、事故少的成功之路。

    为此,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多少心血、饱尝了多少辛苦、做出了多少牺牲啊!

    自从投身这项事业,邓稼先就告别了安定的家庭生活。他挚爱孩子,但在孩子幼年时,他因更钟情于原子弹而忘记了上夜班的妻子的嘱托,使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夜蜷缩在楼梯口相偎入睡;“文革”时,妻子受打击,他顾不了家,孩子没人管,女儿不到15岁上山下乡,他这个慈父所能做的,只是在一次出差的归途中,下了火车,坐上送粪的牛车去女儿那里,把节省的两听肉罐头送给女儿……

    同另一种牺牲相比,这只是细枝末叶。他和同事们为这个事业贡献的,与其说是宝贵的青春,毋宁说是整个生命!我国已经进行的32次核试验中,邓稼先亲自参加和组织指挥的有15次。有人称他为“福将”,因为凡他主持的重大决策,无一失误。可是这“无一失误”的记录是怎么得来的呢?28年的秘密历程是“心提到嗓子眼上”过来的啊!特别是担任更高的领导职务后,邓稼先尽量深入第一线,亲临现场指挥、处理问题。这是千军万马为之奋战的事业,他不能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啊!

    每次试验前,他吃不好、睡不好,惦记着那比蜘蛛网还复杂万倍的控制、测试和监视系统的电缆以及仪器设备的成千上万个环节,唯恐哪一处有什么问题。零时前,心跳从每分钟70多下加快到130下,血压直往上蹿,高得头晕。因为从核弹总装、检查,到准备发射签字、放飞,一举手一投足,都任重如山!

    只要到了现场,无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无论是否需要他亲自出马,无论是不是他的责任,他都感到义不容辞。他已超然物外,不会权衡自己的利害得失,常常忘却自己是一个大科学家,是举足轻重的院长。他只想着弄清疑点,查明事故原因,解决问题。

    在一次试验中,为了查清事故原因,邓稼先独担风险,亲自前往吉凶难测的中心地点调查情况;情况调查清楚了,而他却不幸遭受到难以数计的放射性钚的辐射!

    数日后,邓稼先在医院进行了体检;化验表明,他的小便里有放射性物质。

妻子知道后,跺着脚向他询问关于放射性钚的知识。邓稼先像背书一样介绍:放射性钚,自然半衰期2.4万年,由于它的衰变速率极高,极易被骨髓吸收,能长期存留在人体内。在人体内,它的半衰期是200年,即1克放射性钚,200年后人体内还将剩下0.5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选自杨绛《老王》

(二)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选自都德《最后一课》

(三)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选自李森祥《台阶》

现代文阅读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冬天的记忆

曹胜高

①冬天是沉寂的日子,秋风将满眼浓荫削减成惨淡的枯黄,让飞舞的落叶踏出季节的旋律。冬日也渐渐滑向浓郁的深沉中,把黑夜磨得长长的,让我们在梦里追寻不可企及的愿望。碧波荡漾的湖面凝结着铁一样的寒意,成热的稳重代替了青春的灵动。在这样的日子里,一切都在沉寂着,冰封一样沉寂着。

②小时候的冬天很温暖。每当外公将沤好的麻秆从池塘的淤泥里挖出来,剥去上面的麻丝,用草木灰涂好,放在墙角时,我就知道该穿夹袄了;外公整好篓子和耙子,开始拾落叶时,我就期待着冬天的第一场雪。三九、四九天以后,家里的后院总是堆满小山一样的落叶与干草,都是外公早上捡回来的。外公回来后,常坐在堂屋门口,拿出水烟袋,我就跑到墙角取一截麻秆,放灶火里燃着,用手挥舞着送到外公面前,看他在烟雾中吧嗒吧嗒地悠闲。

③外公不识字,却会哼很多小曲。那时候我记性好,学会后就到处卖弄着喊,后来上了小学,放学后总爱往更远的外公家跑,因为推开门总能听到外婆亲切的呼唤,外公就抱一大堆柴火在马棚里点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烧好的花生红薯,边聊着山外的世界。或是看外公靠在向阳的墙根;和许多老人围在一起,在缥缈的烟雾中,从厚厚的棉衣下掏出存了一辈子的话题,用最朴素的语言阐释着最原始的生活。

④冬天也是热闹的。不用说春节前后红红火火的对联、喧喧嚷嚷的社戏,也不用说学校操场上的斗鸡、挤挤堆堆等追逐,单就是平和冬夜里的嬉戏就值得细细回味。秋忙过后,农场里罗列着一堆堆秸秆、红薯秧子,晚上小伙伴就到场上玩游戏,边玩边喊:“鸡鸡龙,砍稻草,你家的小孩兴俺挑。你挑谁,挑秤锤。秆锤不在空,挑你弟兄仨。弟兄仨都是谁?狗蛋来一回。”“冬夜的静谧安卧在水样的月色里,我们的声音却像在冰面上滑行,嘹亮而清脆,仿佛用村边温泉里的水洗过一样润朗。有时,没有月色,就捉迷藏,躲在草垛后,或爬上树,看着繁星撒满深沉的天幕,从身旁散发出来的阵阵草香,感受着耳边忽远忽近的脚步声。那时,池塘厚厚的冰上可以打碟榴(陀螺),乡村土路上可以推桶箍,山沟的落叶堆可以烤红薯,柴堆里可以悟柿子。一切自然地流逝着,寒冷常在热闹的嬉闹里溜走,寂寞在谈笑的声音中逝去。

⑤冬夜里老人爱听说书,孩子们是老人的影子。全家锁上门,拿着小凳子,汇集到村里背风的地方,吹灭掂来的提灯,说书人三通鼓罢,几百人都静了下来,孩子们安详地依在大人的怀抱里,在厚厚的棉衣里做着成长的梦。大一点的就挤在一起,听三弦和小鼓后面那动人心弦的故事,心里重复着一两个噱头,或默念着艺人滚瓜烂熟的顺口溜。整个村子沉浸在一个个古老的传说里,挂在高高酸树梢上的寒星,也慵慵地听着说书人的讲述。

⑥冬天是看书的最好季节。早上起床,一拉窗帘,外面是一片银白的世界,静悄悄的,让人感到仿佛生活在古老的意境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打开窗子,深吸一口气,让如冰的寒意透彻底心脾,然后把炉子打开,让红红的火苗烘满整个房间。关上窗子,在雪光映出的虚白里,偎在炉前,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静静地品味着。这时除了窗外房檐间嬉闹的麻雀在玩着不知名的游戏,没有任何声响能够打扰,可以静静地与古人对话,与智者交流。这时读书凭的是兴趣,是自然而然的态度,没有任何功利和压力,记得最清楚,感受也最独到,是读书的最上境界。味至浓处,可以踏雪,沿着常日熟稔的小径,让一串串足迹象印出走过的历程。

⑦其实冬天的记忆很遥远,简朴的像水墨画一样淡雅,散发着拙朴而清新的自然,伴着浓郁的亲切与厚道。那时的冬天很苍白,平淡的像没有情节的散文,充满着真诚生活的琐事,流露着无法言传的从容,没有计较,没有做作,没有虚伪,没有掩饰,即便单调,仍有滋味。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