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邓稼先

    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超级大国的核武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我们也不能停步不前。美国人先后进行了900多次核爆炸,达到了目前的水平。我国20多年间只进行了30余次核试验,这既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发展核武器上的克制态度——只进行有限的必要的核试验,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科学家走的是一条艰难曲折、自强不息的道路,是一条有中国特色、投资少、突破快、效益高、事故少的成功之路。

    为此,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多少心血、饱尝了多少辛苦、做出了多少牺牲啊!

    自从投身这项事业,邓稼先就告别了安定的家庭生活。他挚爱孩子,但在孩子幼年时,他因更钟情于原子弹而忘记了上夜班的妻子的嘱托,使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夜蜷缩在楼梯口相偎入睡;“文革”时,妻子受打击,他顾不了家,孩子没人管,女儿不到15岁上山下乡,他这个慈父所能做的,只是在一次出差的归途中,下了火车,坐上送粪的牛车去女儿那里,把节省的两听肉罐头送给女儿……

    同另一种牺牲相比,这只是细枝末叶。他和同事们为这个事业贡献的,与其说是宝贵的青春,毋宁说是整个生命!我国已经进行的32次核试验中,邓稼先亲自参加和组织指挥的有15次。有人称他为“福将”,因为凡他主持的重大决策,无一失误。可是这“无一失误”的记录是怎么得来的呢?28年的秘密历程是“心提到嗓子眼上”过来的啊!特别是担任更高的领导职务后,邓稼先尽量深入第一线,亲临现场指挥、处理问题。这是千军万马为之奋战的事业,他不能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啊!

    每次试验前,他吃不好、睡不好,惦记着那比蜘蛛网还复杂万倍的控制、测试和监视系统的电缆以及仪器设备的成千上万个环节,唯恐哪一处有什么问题。零时前,心跳从每分钟70多下加快到130下,血压直往上蹿,高得头晕。因为从核弹总装、检查,到准备发射签字、放飞,一举手一投足,都任重如山!

    只要到了现场,无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无论是否需要他亲自出马,无论是不是他的责任,他都感到义不容辞。他已超然物外,不会权衡自己的利害得失,常常忘却自己是一个大科学家,是举足轻重的院长。他只想着弄清疑点,查明事故原因,解决问题。

    在一次试验中,为了查清事故原因,邓稼先独担风险,亲自前往吉凶难测的中心地点调查情况;情况调查清楚了,而他却不幸遭受到难以数计的放射性钚的辐射!

    数日后,邓稼先在医院进行了体检;化验表明,他的小便里有放射性物质。

妻子知道后,跺着脚向他询问关于放射性钚的知识。邓稼先像背书一样介绍:放射性钚,自然半衰期2.4万年,由于它的衰变速率极高,极易被骨髓吸收,能长期存留在人体内。在人体内,它的半衰期是200年,即1克放射性钚,200年后人体内还将剩下0.5克……

(1)、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强调了。该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2)、为何有人称邓稼先为“福将”?
(3)、当化验表明邓稼先的小便里有放射性物质时,妻子和他的反应有何不同?为什么?
(4)、选文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
举一反三
阅读周二中的《阅读是一种定力》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调查数据显示,国人年均读书量很少,较多的说法只有6本,而欧美国家达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这些数据未必精确,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国人静不下心来读书的尴尬现实。
        ②一位外国管理学者在其近著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少得可怜。他的判断未免失之武断,也未必准确,但他观察到的现象、所思考的问题却令我们警醒。
       ③“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一千多年前,宋真宗就写下这样的劝学诗句。今天,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静不下心来了呢?忙,没时间,是很多人找到的原因。然而,鲁迅先生早就断了此类借口的后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在快节奏、高压力、紧张而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失去了一种定力。
        ④有人在飞机上发现一个现象,当时机舱已熄灯,他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而对于很多7海洋,这也想了解、那也想知道,顶多有些碎片化的浅阅读,在信息的洋流里心灵变得浮躁而飘零。
       ⑤说到底,越是面临生活的快节奏,越是要有超强的定力。有定力,才能让我们慢下来、静下心来观察与思考。那么,这定力从哪里来?来源于阅读本身。不少人有这样的阅读经历:偶一日拿起一本书来,竟然一读就欲罢不能,超然物外沉浸书中,数小时流逝而不觉。而那一度浮躁的心气竟然也沉静下来,有一种难得的静谧,更仿佛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馨香在缭绕。这便是阅读的力量。
        ⑥其实,任何时代都有其快、变、闹等特征,关键就是能不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地读点东西。古人欧阳修读书,即有枕上、马上、厕上“三上法”之谓。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则说过,“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懂得了阅读的力量,也就会把阅读作为提升素养的途径,更作为涵养定力的手段。有了这样的认知,即使舟车劳顿、戎马倥偬,其奈阅读何?
       ⑦在这个快速行进与选择的时代,很多人正在悄然改变与重塑,一个新的气象正在出现。各种电子书已经开始进驻手机桌面,越来越多的人把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开始从网络浏览、微博刷屏转向了桌面上的电子书库。当人们从快速流变的新媒体上重拾深阅读,进而自觉地下载适合自己阅读的电子书籍,阅读将在新媒体上获得新生,它所改变的将不仅是人们的素养,还有躁动不安的心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的眼泪是一条河

李东辉

    ①六十年了,多少苦涩的泪伴着逝去的岁月,在母亲的脸上流呀流,流走了母亲满头的青丝,流成了道道细密的小河。

    ②从出生那一天起,我就把无尽的牵挂和愁苦带给了她,母亲的生命从此成为一支被我点燃的蜡烛,再没有停止过燃烧和流泪。

    ③不满一岁的时候,我得了急性肠炎,这病在三十多年前的农村,是可以置人于死命的。当时,已经担任村支书的父亲远在几百里外的地委党校学习。母亲抱着气息奄奄的我,冲进雷电交加的茫茫雨夜,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在子夜敲开了十里外一个老中医的家门。母亲跪在老中医的面前,求他救救她的儿子。她再次用她的泪感动了上苍,我竟死里逃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④说起来,我还算给母亲争气,从小学到中学一路读过来,没让她失望。那年我参加高考竟考了个全县文科第一,母亲连夜把我的被子拆了,添一层新棉絮,灯光下,她手中的针线起起落落,点点滴滴的泪水连同那颗慈母心都缝进了那厚厚的棉被里。

    ⑤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一个新兴城市工作。母亲盼来的不是儿子过年归来的团圆,而是我患病住院的音讯。在我所住的医院,母亲踉跄着扑到我的床头,抱着我的头,泉涌般的泪水湿润了我的脸。我的心里满是对母亲深深的歉意,为什么我带给你的总是流不尽的泪?我真是一个不怀好意的讨债鬼吗?

    ⑥在以后整整十八个月的日子里,病魔与死神将我这个不满24岁的生命当成它们手中的一根扯来扯去的猴皮筋,母亲用她带血的泪水和根根白发陪着我一道和它们较量,最终我竟奇迹般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可是它并没有空手而去,带走了我的一双眼睛。

    ⑦对失明的儿子,已是心碎的母亲,就如做错了事的孩子,不知如何才能不惹我发怒。黑暗中,我下意识地伸出手,她竟看见了,忙把一支烟放到我手中,然后又急急忙忙地去找火柴。我深吸一口香烟,许久才伴着一声重重的叹息吐出浓浓的烟雾。母亲又小心翼翼地开口了:“妈知道你心里难受,可我们总还要活下去!”“活,像我这样活着有啥用?”这是我几个月来第一次顺着母亲的话茬儿答言,母亲受到了更大的鼓励:“咋没用,只要你还活着,只要我和你爹下地回来能看到炕上坐着我们的儿子,我们心里就踏实,就有奔头……”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落在长出新芽的树上沙沙作响,忽觉得脸上痒痒的,用手去摸。是泪。

    ⑧肆虐的风暴过去了,生命之树带着累累伤痕又艰难地站了起来。在家休养了三年,我又鼓起勇气上路了,因为有母亲那句“咱要好好活!”我必须走出一条活的路来。几年来我的脚下已有一条路的雏形,尽管还不是很清晰,尽管还很狭窄,但那是我自己用脚踩出来的,是我活着的见证,这条路上有我的梦,也有母亲的泪。如果说我的生命是一条船,那么母亲的眼泪就是一条河了。

    ⑨母亲啊,你的眼泪真是一条流不尽的河,每当我的生命之船搁浅了,你总是用自己的生命托起我这只船,送我到远方。

——选自《时文选粹》

阅读《那年花开》,完成下列小题。

那年花开

    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阅读梁衡的《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健康阅读势在必行

       ①唯有书香能致远。健康阅读可以熏陶我们的心灵,可以涵养我们的气质和自信,进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我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而今,全民阅读工程也被列入“十三五”文化重大工程之一。

       ②然而,数字化时代,阅读陷入了令人尴尬的境地。

③随着数字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们的阅读的数量的确远高于过去,但阅读的质量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一位网友这样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一度沉迷于手机阅读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包含许多冷门,无厘头……我整天抱着手机,乐此不疲,浪费时间而不自觉,有时一直熬到大半夜。”这种阅读就是一种碎片化浅阅读。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好像吸收了很多信息,其实更多的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失去了自我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可能。”当下流行的碎片化浅阅读,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加剧了社会浮躁。

       ④而健康的阅读应该是形与神,心与思的对话。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所说:“阅读能够使人充实,明理,智慧是一个人成长的阶梯。阅读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⑤那么,在碎片化浅阅读风行的当下,该如何重塑健康的阅读呢?

       ⑥首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会造成我们知识结构凌乱、松散,坚持整本书阅读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完整、更优质,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质量和思维水平。其次,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都可以从经典开始。蜜蜂采蜜,要采花蕊中最精华的部位,读书也同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一个时代人类思想的精华。最后,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学校和社区要积极开展读书交流会,图书展览,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搭建阅读的平台,营造阅读的氛围。

       ⑦我们相信当深入阅读,经典阅读得到落实,全民阅读得以实现。我们的阅读会出现更加健康的局面,到那时,阅读也将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自觉。

(根据李志雄《重构我们的阅读生态》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shān)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⑫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把紫罗兰的香味留在心里

    ①社会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矛盾心态:相似的状况、相似的言行、相似的后果,倘若发生在他人身上时容易“怒从心头起”,倘若是自己所为便可能下不为例、不了了之。评价的“尺子”大相径庭,原因究竟何在?

    ②网上流传的一则视频,发人深省。一个外国男孩在超市兼职收银员,一天早上面对结账的长龙手忙脚乱,半天也搞不定总出错的机器。有排队的顾客不耐烦地指责他,后来竟然发展到恶言相加。在众人的催促、谩骂下,男孩忍不住瘫坐在地上哭诉起来,原来他的母亲当天自杀了,而他为了交房租不得不赶来打工……错愕、沉寂、自责,充斥着故事的结局:他人的内心深处有多少我们不知的苦难!

    ③“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人们非常熟悉。然而知易行难,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打上折扣,就在于眼睛里只有“收银员的手忙脚乱”,却忘记了推己及人,忘记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忘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律己宽人,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原谅自己的失误不难,体察别人的境况不易,一个“恕”字,要义正在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凡事少一些钻牛角尖,多一些“反求诸己”。西谚有云:“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讲的同样是容忍与宽恕的道理,这道理的“香味”更要留在心里。

    ⑤原则问题,必须讲原则;是非问题,必须分是非,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但日常生活是另一个场域,往往不需要那么多的“杀伐决断”,这恰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劝诫的,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多大的“是、非、善、恶”可分,不要在“小节”上去“吹毛求疵”。

    ⑥“恕人”不易,“律己”更难。有人曾劝周恩来同志写本回忆录,他笑笑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的错误。”常思己过,要勇于在周围设置多面“镜子”,以对他人惯常的挑剔与苛刻目光去打量、矫正“镜中人”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这不仅是人格品性臻于至善的谦逊,同时在目光如炬的自我观察中,我们才会真切体会到“眼里揉不下沙子”的消极刻薄,以及“善莫大于恕”的人生境界。

    ⑦“做人要厚道”,体现个人的修养与情怀,也关乎社会的心态与风尚。极端的戾气,往往便来自“恕人”与“责己”关系的失调错位。市场经济重利,社会治理讲理,也离不开相互包容的胸怀。“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大事不含糊、小事多“糊涂”,先之以身、后之以人,紫罗兰的“香味”定能在人与人、心与心之间久久弥散。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