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2018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五)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低调之美

    ①《菜根谭》有句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由此可知,“低”既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之良方,它演绎出深厚的境界、风范、哲学、修养。

②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有淡然的君子之风。竹外桃花三两枝,低调的人虽寥寥,却构成了世界生动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③低调是平和恬淡,对人对己,说话处事,不张不扬、不骄不狂。这样的人,逆境时能忍耐,顺境时知收敛,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宽以待人,藏愚守拙,也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远离了是非漩涡。

④先贤有言: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恰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夸耀掩饰的,皆因底气不足,怕被别人小看了去,给自己出了丑。

    ⑤陈丹青在一次演讲中说:国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害羞得要命。明明弄了四五十年这个专业,他拼命躲,不讲。但我们这边不是。”他感叹当下国内很多搞艺术的人,喜欢自我显摆:我发现真有人会说……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我听了,好害臊。”

    ⑥适当放低自己,少些自满,多几分低调,这不仅是一种清净内敛的处事风格,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老子讲: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矜持内敛,谦和有礼,淡泊从容,自然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

    ⑦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低调者无需吹嘘,并不是没有吹嘘的资本,而是有了这个资本,却更懂得拥有一颗平常的心。有内涵、有修养、有自信的人,从不在乎自己低一点而被人瞧不起。

    ⑧著名学者季羡林,当有人给他各种桂冠之时,他却感到诚惶诚恐,浑身不自在。他说:去掉了“辉煌光环”,就“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这是一种参透人生的清醒、阅尽沧桑的悟见,更有包容与豁达的成熟。

    ⑨低调,不是退缩,不是无作为,而是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豁达。总而言之,低调是一种淳朴之美、含蓄之美、大雅之美。

(1)、选文①段有何作用?
(2)、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什么是低调?结合选文说说怎样才能做到低调?
举一反三
阅读刘熙武《小议读书》,回答相关问题

小议读书
刘熙武
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人的大脑好比电脑 , 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读书可以养气

朱同芳

      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一向以读书明理为荣,读书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书香门第”也就成了中国文化家庭引为自豪的称呼。中国人爱书,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读书可以养气”。

      ②知识的贫瘠和文化的荒漠必将导致国民素质的低下。读书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振精神、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最好途径。孔子曾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里说的诗和礼可以看作是当时的文学书和礼学书,孔子的意思是,不学习诗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怎么写文章,不学礼就不知道怎么立身处世。“学然后知不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和留给后人的金玉良言。

      ③气是精神,是气质,是底蕴,是修养。气的形成是一个艰苦、漫长的人格塑造过程,并非朝夕之功可致。人格的塑造,大致有三种最主要的途径:一种来自于家庭、师友的言传身教,一种来自于自己的观察、实践和反思,一种就是通过读书学习。朱熹讲读书之要点为“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又以心到最为重要。可见,能够聚敛精神,心平气和地捧书而读,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④读书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这是在“物”与“理”上对人的心智的塑造。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最终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内涵修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这样一个大家所熟知的典故:晋之名臣周处,少年时横行乡里,为祸一方,以致被当地人与老虎、蛟龙一起并称为三害。周处后来幡然悔悟,杀死老虎与蛟龙,刻苦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周处浪子回头的事迹也被传为千古佳话。可见,读书养气之说决非虚语,值得我们重视。

      ⑤近些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很多有识之士呼吁年轻人要多读些“无用的书”。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有用的书”来说的,那些与升学、应试、评职称、赚钱等现实功利目的直接挂钩的,大约都属于“有用之书”,除此以外,可入“无用之书”的行列。恰恰是这些“无用之书”,最最关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最能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正是这些书,无用而有大用。

      ⑥读书养气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书籍是一个人真正的终身伴侣,从幼年至垂暮,终身读书,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从政行为中”。读书应当是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就像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一样

      ⑦让我们的生活浸满书香,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人文的国度。我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读书”不用再成为“节”。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

      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

      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

      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揭开网络“正能量谣言”的画皮

      ①正能量,指人或事所散发出来的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和希望的效应。谣言,指没有事实基础、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和对立状态被别有用心地揉捏在一起时,的确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因为它虽然拥有谣言的骨架和血肉,却被披上“正能量”的“画皮”,是典型的“伪正能量”产物。

      ②2014年10月22日,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节目播发了一条关于“‘挥霍’爱心”的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几个月前曾在全国各地微博、微信圈里广泛流传的“郑春蓉丢孩子”事件再次重演,每次都会有无数人中招。原来,帖文中“寻找被拐女童”的求助信息竟为骗局,而虚假求助信息被多人多次转发。

      ③一般性的“正能量谣言”可能仅仅是为了赚取普通人的爱心,但部分涉及敏感事件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正能量谣言”,却有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传播错误的价值观。比如,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哈佛校训”“西点军规”等,表面看是“正能量”语境,背后却隐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有意渗透。再比如“德国幼教专家解读”“美国××学会推荐”等帖文,不少也是利用部分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去达到某种商业甚至是政治目的。

      ④分析“正能量谣言”流行的原因,一方面,网络谣言的产生拥有了更加强大的媒介技术基础。早期的互联网信息以门户网站为主要发布渠道,网民间的信息传播主要是单向的小规模传递,网络舆论表现为在少数年轻人群中传播的“小众舆论”,网民即使接触到谣言,也仅仅处于“通过浏览网页获得信息”的程度。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用户信息的交互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模式,以往“门户网站发布信息、用户传播信息”的状态,逐步变成了“用户发布信息、门户网站选择性传播”的“倒逼范式”;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使得网民角色从早期的“工具用户”向如今的“信息发布者”转变,网络谣言就在这样的媒介技术环境中迅速地产生、传播开来。

      ⑤另一方面,自媒体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社会舆论环境。近年来,自媒体传播在人际传播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与获取方式形成极大冲击,使得网民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能够顺利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加之网络推手的大量介入,使传播活动中最初的“娱乐性谣言”转向带有明显组织意图的“正能量谣言”,而网络推手的行为特质也从最初单纯的网络营销转变为对社会信息的参与和传播,并且开始倾向于影响和误导社会主流价值规范。

      ⑥那么,如何应对“正能量谣言”呢?

      ⑦首先,政府部门除了扩大沟通渠道外,还应利用媒体和相关社会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辟谣机制。在遭遇突发事件或敏感问题时,政府应努力让“真相跑在谣言之前”,扩大多元的民意沟通渠道,开通“线上”“线下”民意反映渠道,形成民间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的统一。此外,媒体也应主动参与到“谣言批评员”的行列,及时对自媒体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证,确认真实、准确后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以正视听。

      ⑧其次,在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的同时,建立相应的有害信息预警机制。2013年,最高法最高检对网络谣言定性出台司法解释,主要是对网络谣言攻击个人或组织的显性行为进行量化入罪。但新近出现的网络“正能量谣言”显然对社会的危害具有隐性特征,相关法律法规应有对此类信息、行为的准确界定及量化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此外,社会组织还应对此类信息的传播途径保持高度敏感,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积极监测,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⑨第三,消除“正能量谣言”,最终还是需要全体网民的理性回归。缺乏对于信息的基本判断和必要核实,是“正能量谣言”在朋友圈中肆意传播的主要原因。广大网民只有培养自己的媒介批判能力,增强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传播素养,才能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兼具感性与理性的认知能力,不盲从、不信谣,最终形成抵制“正能量谣言”的民意基础,从而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清朗网络空间。

(选自2014.12.27《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牛顿的苹果”砸中以后

    很多年以来,大伙都一直对“牛顿的苹果”津津乐道:l7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无风无雨,蓝天丽日,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沉思,一个苹果突然掉下来,不偏不倚地砸在牛顿的脑袋上,这让他顿生灵感,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从概率来说,每个人都有被“牛顿的苹果”砸中的机会,特别是那些经常在苹果树下走动的人,但因此而发现万有引力的人,只有牛顿一人。想想我们如果有幸被苹果砸中后会怎样表明吧:

    一个生性乐观的人,会感谢上帝赐福,把苹果珍藏起来,到处炫耀。

    一个悲观郁闷的人,会自认倒霉、晦气,一脚踢开苹果,连你也来欺负我,啊呸!

    一个贪吃的人,会拣起苹果,用袖子一擦,就大口吃了起来,吃得满嘴生津。

    一个幽默的人,会像杂耍一样,把苹果扔了接,接了扔,欢欢喜喜,自得其乐。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会把苹果拣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好:“苹果无主,我心有主。”

    一个浪漫的人,会把苹果当成送给情人的礼物。啊,苹果就像情人的美丽脸庞。

    一个生活拮据的人,会把苹果装进衣兜里,盘算着回家怎么给孩子们分食。

    一个写诗的人,会揉揉砸痛的脑袋,诗意大发: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落果之静谧。

    一个胆小的人,会跳起来就跑,啊,有鬼呀,快跑呀,世界末日就要来了!

    一个憨傻的人,会恼羞成怒,抱着果树又踢又打,我让你砸我,敢和我较劲,我和你没完。

    一万个被苹果砸脑袋的人,可能只有一个人在考虑为什么;一亿个人里可能只有一个人会想到这里边可能有科学价值;而几千年来,数百亿人里只有一个牛顿突然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这苹果树下的千年一悟,用咱们禅宗的理论来解释,那就叫“顿悟”,是六世祖慧能那一派的招数。禅宗有顿悟与渐悟之争,顿悟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牛顿可不就是通过苹果砸脑袋的日常生活,认识掌握了万有引力的真理吗?

    不过,这里很容易产生一个认识误区,因为我们大都是功利心强的人,总觉得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那一套,太麻烦也太耗时,拂拭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还是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令人神往,也来得干脆,就像牛顿被苹果砸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在泡澡时发现阿基米德定律,门捷列夫梦中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瓦特看到水烧开后的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其实,那都是以讹传讹的科学童话。如果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时时勤拂拭”,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灵感出现,也不可能有任何科学奇迹发生。否则,科学院遍栽苹果树,研究所改成澡堂子,科学家们只消吃了饭就睡,睡醒了再吃,咱们就能成果不断,发现惊人,那还不活活气死牛顿,气疯阿基米德。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科学上从没什么侥幸成功的事,舒舒服服就能成就大师也从未耳闻。所以,“牛顿的苹果”之类故事还是少说为佳,至少不要过分神化。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