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届浙江海盐县滨海中学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揭开网络“正能量谣言”的画皮

      ①正能量,指人或事所散发出来的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和希望的效应。谣言,指没有事实基础、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和对立状态被别有用心地揉捏在一起时,的确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因为它虽然拥有谣言的骨架和血肉,却被披上“正能量”的“画皮”,是典型的“伪正能量”产物。

      ②2014年10月22日,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节目播发了一条关于“‘挥霍’爱心”的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几个月前曾在全国各地微博、微信圈里广泛流传的“郑春蓉丢孩子”事件再次重演,每次都会有无数人中招。原来,帖文中“寻找被拐女童”的求助信息竟为骗局,而虚假求助信息被多人多次转发。

      ③一般性的“正能量谣言”可能仅仅是为了赚取普通人的爱心,但部分涉及敏感事件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正能量谣言”,却有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传播错误的价值观。比如,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哈佛校训”“西点军规”等,表面看是“正能量”语境,背后却隐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有意渗透。再比如“德国幼教专家解读”“美国××学会推荐”等帖文,不少也是利用部分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去达到某种商业甚至是政治目的。

      ④分析“正能量谣言”流行的原因,一方面,网络谣言的产生拥有了更加强大的媒介技术基础。早期的互联网信息以门户网站为主要发布渠道,网民间的信息传播主要是单向的小规模传递,网络舆论表现为在少数年轻人群中传播的“小众舆论”,网民即使接触到谣言,也仅仅处于“通过浏览网页获得信息”的程度。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用户信息的交互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模式,以往“门户网站发布信息、用户传播信息”的状态,逐步变成了“用户发布信息、门户网站选择性传播”的“倒逼范式”;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使得网民角色从早期的“工具用户”向如今的“信息发布者”转变,网络谣言就在这样的媒介技术环境中迅速地产生、传播开来。

      ⑤另一方面,自媒体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社会舆论环境。近年来,自媒体传播在人际传播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与获取方式形成极大冲击,使得网民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能够顺利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加之网络推手的大量介入,使传播活动中最初的“娱乐性谣言”转向带有明显组织意图的“正能量谣言”,而网络推手的行为特质也从最初单纯的网络营销转变为对社会信息的参与和传播,并且开始倾向于影响和误导社会主流价值规范。

      ⑥那么,如何应对“正能量谣言”呢?

      ⑦首先,政府部门除了扩大沟通渠道外,还应利用媒体和相关社会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辟谣机制。在遭遇突发事件或敏感问题时,政府应努力让“真相跑在谣言之前”,扩大多元的民意沟通渠道,开通“线上”“线下”民意反映渠道,形成民间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的统一。此外,媒体也应主动参与到“谣言批评员”的行列,及时对自媒体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证,确认真实、准确后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以正视听。

      ⑧其次,在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的同时,建立相应的有害信息预警机制。2013年,最高法最高检对网络谣言定性出台司法解释,主要是对网络谣言攻击个人或组织的显性行为进行量化入罪。但新近出现的网络“正能量谣言”显然对社会的危害具有隐性特征,相关法律法规应有对此类信息、行为的准确界定及量化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此外,社会组织还应对此类信息的传播途径保持高度敏感,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积极监测,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⑨第三,消除“正能量谣言”,最终还是需要全体网民的理性回归。缺乏对于信息的基本判断和必要核实,是“正能量谣言”在朋友圈中肆意传播的主要原因。广大网民只有培养自己的媒介批判能力,增强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传播素养,才能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兼具感性与理性的认知能力,不盲从、不信谣,最终形成抵制“正能量谣言”的民意基础,从而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清朗网络空间。

(选自2014.12.27《光明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试分析“正能量谣言”具备哪些特征?

(2)、第②、③两段所举事例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3)、第④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4)、如果你收到这样的微信,请谈谈自己的判断和做法,并简要说说理由。

帮忙转发:实验小学的学生家长在步行街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身份证刘晶晶的,卡10多张,现金1000左右,动车票两张,车票是明天的。大家帮忙扩散。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正能量!请联系13845672890.好人好事,谁的群多可以帮忙转发。

举一反三
阅读《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回答下列各题。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发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⑦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⑧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注】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带有白色软毛,成熟后会借助风力飘洒到各处繁殖。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冷风暖香

    ①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会融化的冰。走在街上,忽然觉得周围有了一种灵动,那是一丝带着甜味的温暖气息荡漾过来,仿佛使寒流也有了脉脉的涟漪。

    ②街上每隔上百十米,便有一个卖烤地瓜的,面前是一只改装过的豆油桶,那些甜甜的香味就从其中溢出来。行色匆匆的人们,都会略略停顿一下脚步,那气味,那感觉,会让他们瞬间想起家的温馨。这条街是我每天上下班常走的,虽然不曾买过一只烤地瓜,可心里每次都会充满了温柔的感激,只为他们给了我一种微甜的心情。

    ③已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开始注意那个女人的。她也就三十多岁吧,全身都围裹在厚厚的棉衣里,面前的三轮车上,一只大铁桶里炭火正红,仿佛心里想起了什么幸福的事一样。第一次看见她的笑容,我有一种感动,甚至震动,惊讶于在寒风街头做小生意的她,竟能露出如此清澈的微笑。不像她身前身后的同行们,即使笑也是满怀沧桑与无奈,偶尔还会和顾客诉说一下生活的艰辛。而她却没有,就如地瓜的馨香把她的心也变暖变甜起来。

    ④常有两个小女孩出现在她身边,七八岁的样子,像姐妹俩,她们也不多停留,只是和那女人说上一小会儿话,便牵着手跑开。(B)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在她们手上。几乎每天下班的途中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暖意融融,让人徒生羡慕。

    ⑤新年的前两天,我下班路过那条街,女人仍在将暮的街头站立着。想想明天就开始休假,会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不再路过,心中一动,便走上前去。我深深吸了口气,感受着那种甜甜的气息。好一会儿,我才迎上那张笑脸,此刻,那两个孩子刚刚拿着地瓜跑远。我说:“我要买两个烤地瓜!”女人便打开桶盖,说:“你挑吧!”女人的眼睛清明见底,我指着两个最大的,她却说:“这两个不行呢!我要带回去给孩子!”一副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讶然问:“你不是刚刚给过他们吗?”女人愣了一下,笑着说:“哦,你说刚才那两个孩子呀!她们可不是我的孩子,她们的爸爸在前面拐角摆地摊儿修鞋,腿脚有残疾,都挺不容易的。两个孩子跟我好,我每天都给她们烤地瓜,她们倒是越吃越甜呢!”

    ⑥铁桶里的热气扑散出来,女人将头上的帽子摘下,我看见她发间戴了一只很漂亮的小发卡,一朵淡粉的梅花。见我看她的头发,她说:“快过年了,女儿送我的,说我戴上好看!”一种幸福与满足写满了她秀气的脸,那一刹那,冰封雪冻间都充满温情。离开的时候,我轻轻说了声“谢谢”,她微笑着点头,眼睛亮亮的,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

    ⑦年后回来上班的时候,竟有了一种期待的心情。只是那条熟悉的街上,不见了那个微笑如花的女人。一连很多天,都是日复一日的失望。满街的香气仍在,却再也没有了那张寒风中最暖的笑脸。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该是满怀幸福的吧!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谢谢你借我一冬的温暖

    那张50元的纸币已经在掌心里捏出了汗,走过第一个摊位,第二个,第三个……他已经在这条小巷子里走了一个来回,嘴唇抿着又松开,松开又抿住。肚子发出“咕咕”的声音。10月末的夜晚,饥饿让他觉得倍加寒冷。寒风中,他把身上并不太厚的衣服裹了裹,在那个玻璃窗外停下了脚步。

    他看见一个50多岁的老妈妈正在利落地擀着面,旁边的锅里热腾腾的蒸汽蔓延开,迅速潮湿了他的目光。

    老妈妈转身热情地招呼他,小伙子,吃面吧。嗯,要一碗面。他说,又小声重复。一大碗。然后他找了灯光微微暗淡的角落坐下。

    面很快端了上来,满满的一大碗,老妈妈又送上来一盘拌好的油辣子,他拿了小勺添辣子,手却莫名地抖了一下。面很筋、细,不粘连,很像出自母亲的手。他大口地吞咽着,来不及细细品尝,只想快点吃完离开。

    吃完后,他把裤兜里已经揉成团的50块钱拿出来看也不看地递过去。

    老妈妈把钱接过来,展开,并没有怀疑什么,依旧微笑着,只是嘴唇微微动了下。然后转身去给他找钱了。他的目光飞快地跟着扫过去,忽然瞥见桌上的一台验钞机,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他感觉到时间仿佛凝固了。终于,老妈妈拿着一把零钱朝他走过来,他几乎是一把把钱抓过来转身,泪流满面,然后,冲出了老妈妈的小面馆。

    他继续朝前走去,走了几步却又停下了,说不出为什么,他想再回去看看刚才吃饭的那家店。

    很快他又到了那个橱窗口,站在对面的暗影里,他看到身形微胖的老妈妈依旧在忙碌着,他仰起头,看到小面馆黑色招牌的烫金字:“张妈妈手擀面”。怔了一小会儿,他的眼泪又直直地落了下来。他的母亲也姓张,在村里,也有人称呼她张妈妈。母亲也擀得一手好面,也是这般年纪,头发花白……

    再一次,他转身奔跑着离开。

    三个月后,他又来到“张妈妈手擀面”的门前,面馆的外面和里面都很安静。他走进去,有个女孩从里间走出来,看着他说,对不起,现在还没有面呢。

    他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不是来吃饭的,我是来找,找那个大妈的。

    女孩疑感地看着他说,我妈跟我爸回乡下享福去了。他定定神,说:我曾经,曾经借过您母亲50块钱,大概3个月前,真是非常抱歉。

    女孩忽然地,眼神里就露出了一丝惊喜,欢快地说:我知道你,我妈说过,你一定会回来,我妈说她相信你是遇到了难处才那样做的…

    忽然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女孩连忙住口,招呼他坐。他礼貌地拒绝了,然后借口忙,放下礼物和钱便离开了。

    腊月了,天着实冷得很,天空却湛蓝。深深呼吸一口清冷的空气,他的心在这一刻彻底释然。因为他做到了,他没有辜负她的信任,没有辜负一个母亲的希望。而因为她的“借”, 他的“还”,在他们心里,这必定是个温暖的冬天。

(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