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东区域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阅读《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一文,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2)、文章第④段画线部分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3)、“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一句中不断一词能否删掉?请说出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人类的理想身高是多高

①人类的身高未必是越高越好。现在,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是荷兰人,2014年的统计表明,荷兰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为1.825米,女性的平均身高达1.7米,居世界之首。但是,研究人员认为,这并非人类的理想身高。人类的理想身高应当是168厘米,最佳变动范围在167~170厘米之间。

    ②理由是,机体的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体表面积与身高成正比,身高每增加5%,体表面积相应地增加10%,则身体需要多消耗20%的能量。身材高大者为了维持生存,就需摄入更多可提供能量的食物,吸收更多的水分和氧气,从而增加机体各器官的负担,很可能会影响寿命。

③其实,人类的理想身高也只是一种假说,是否如此,需要实践来检验,不过,个子矮的人确实比较健康长寿,这一点已经得到很多事实的验证,从这个角度来看,矮个子可能真是人类的理想身高。由此,也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如果不加限制,人类到底能长多高。如果排除所有生物因素,有人从纯物理角度来判断,人能到达的最高高度是7米。人体的密度大约是1克/毫升(立方厘米),人的身高如果超过7米,骨头就会碎掉,所以上限是7米。

    ④但是,这只是一种假说,实际上,人的身高还没有到达这个高度时,各种基本生理功能就难以为继了。同样是按照物体的面积和体积之比衡量,人达到一定高度时,表面积将按平方数增加,体积则按立方数增加。于是,人体生理功能的维持就勉为其难,尤其是心血管的功能。恐龙的身躯很大,其神经系统却难以进化到有效管理其庞大的身躯,以恐龙小小的脑袋管理几十吨重的身躯,必然使其成为生物史上典型的管理失败者。当然,恐龙庞大的身体导致其行动的不便和巨大的食量,也使得其生存较为困难,种种因素促使其最终走向灭绝。人的身高要达到7米,其心脏和其他器官也得相应地配套进化,而且人的行为和动作将变得笨拙。这虽然并非不可能,却不是人所想要的理想高度。而且,当人的身高如此发展时,人类也会千方百计来阻止这样的进化。

     ⑤另外,人的身高与遗传基因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研究人员也逐步证明基因多态性或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身高的显著影响,45%左右的身高差异与单核苷酸多态性有关。同时,环境因素也能通过作用于基因表达而对身高造成影响。因此,要预测人类身高到底会长到多高,没有一个准确的结果。

    ⑥其实,人类的身高还是以矮小为好。矮小,体表面积相应地减小,则身体消耗的能量也会减少,所有的器官和生理系统也不会太疲劳和负担过重,容易长寿。例如广西巴马县的百岁老人有81人,在当地总人口中的比例为31.7/10万。联合国确定的长寿之乡的标准是,百岁老人的比例为0.75/10万,巴马的这一比例居世界前列。巴马人长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长寿老人身材都比较矮小,男性平均1.5米左右,女性平均1.4米左右。

    ⑦所以,人类的理想身高为168厘米不无道理。

现代文阅读

印痕行为,动物的学习天赋

    ①有一条电视新闻:一个老头养只鸭子做宠物,老头走到哪里,鸭子就跟到哪里。带着鸭子逛街散步,鸭子表现得非常听话,有趣极了。类似的报道经常出现在新闻中。可是,你知道吗?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容易,你也完全可以。

    ②1930年,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纳德•洛伦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灰鹅的蛋分为两组,一组由母鹅孵化,一组由孵化箱孵化。结果由孵化箱孵化出来的小鹅把洛伦兹当成了妈妈,洛伦兹走到哪儿,小鹅就跟到哪儿。如果把两组小鹅扣在同一只箱子下面,当提起箱子时,小鹅会有两个去向,一组向母鹅跑去,一组则跑向洛伦兹。

    ③很显然,这种现象是小鹅一出生就接触母鹅和洛伦兹形成的印象导致的。康纳德•洛伦兹把这种现象叫做“印痕行为”。

    ④“印痕行为”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学习后果是由直接印象造成的,所以称为“印痕”学习,它是动物的一种特殊学习方式,只需一次经验(或最多数次),即可形成印痕,对动物行为发生长远的影响。

    ⑤印痕行为大都发生在动物的幼年时期,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某些动物的某些本领也只有在印痕时期才能学到,过了这个时期,就很难学会了。如许多鸟类最易掌握飞翔本领的时间恰值羽毛始丰之际,若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剥夺了它们学习飞翔的机会,那么它们以后就很难学会飞行了。目前,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这其中的原因。据估计,可能是因为在生命的早期,神经系统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只有这一时期才能接受这类刺激;而随着 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也会逐渐发生改变,就不能再进行印痕学习了。

    ⑥印痕行为虽然发生在早期,但对晚期的行为 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繁殖行为。这些动物更愿意与由于印痕学习行为所认定的父母(同类、人类)结伴,甚至对其表示出求偶的意向。有一次,洛伦兹就被他饲养的八哥当成了求爱的对象,八哥不断地往他嘴里塞食物。这也许就是一些自幼由饲养员养大的动物成年后难以成功繁殖的原因之一吧。

    ⑦人为干预会让动物产生不适当的印痕行为,自然也会影响到动物的生长发育。美国卡斯卡底猛禽中心执行主任路易丝•施美尔有一次收到了一只被遗 弃的会尖声叫的小猫头鹰。送来的人说,一天前在砍倒一棵树之后,在窝里发现了这只小猫头鹰。施救者走了之后,施美尔打开装着猫头鹰的盒子,那只小鸟就立即跳到了她肩膀上。施梅尔急忙把送鸟人叫回来,问他们究竟养了这只鸟多久。“哦,你怎么知道的?”施救者非常诧异,但很快就承认,他们实际上把这只小猫头鹰当作宠物养了几个星期。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几个星期正是这只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因而它对人类产生了不适当的印痕。

    ⑧在四川大熊猫人工繁殖基地,为了避免出生的熊猫宝宝对人产生印痕,饲养员都穿上特制的“熊猫服”工作,猛看上去这些穿熊猫服的饲养员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印痕行为。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动力、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机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域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 , 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二.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像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从2017年6月1日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乌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现代文阅读

千里江山一图展

龚农

①在山水画史上,王希孟是大有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千里江山图》全图构图周密,用笔精细,色彩鲜艳,是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的著名代表,通过此卷,可以看到北宋大青绿山水画的杰出成就。王希孟创作这幅画时,仅仅是一个年约18岁的青年。他的遭遇可以说是天妒英才的典型,在创作完这幅杰出的作品不久,他就因病逝世,年仅20余岁,令人叹惋。

②王希孟学习和创作绘画的时期皆在宋朝徽宗的时候。宋徽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但确是一个好画家和艺术赞助人。他重视艺术尤其是美术的创作,设立翰林书画院,将大批画家召入宫廷,授以官职。成立专门机构搜集、收藏古代书法名画,古代绘画在他的统治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高峰。这一切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王希孟十几岁时便在画学为生徒,宋徽宗从他的画中看出他绘画艺术的天赋,认为“其性可教”,亲自教授王希孟绘画技艺。半年之后,王希孟就创作了这幅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画成之后,被徽宗赐给了太师蔡京。牧仲的《论画诗》记载说:“宣和供奉王希孟,天下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断肠太师京。”作注说:“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

③王希孟生长和学习的年代,正是山水画创作开始崇古的年代。当时的山水画以古拙简朴为目标,追求古雅精工的效果。王希孟所学的显然不是古拙简朴的一路,而是精工浓艳一派。王希孟被他的处境影响,他个人的文化资历也决定了他自己的审美情趣。他的山水画浓艳灿烂的气氛也正符合当时皇室的审美要求。

④《千里江山图》正如其名,采用近乎俯视的视角,千里江山一图揽,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千山万水。莽莽苍苍,浩浩无垠;宏大雄壮,气象万千。画中的万峰千壑,星列棋布,重重叠叠,都浸在大江之中,岛屿相叠大江旷远,水天相接,河渚绵延;或一山孤处,或大山堂堂高峙,众多冈丘林壑分布其次;或二岳相望,或叠嶂层峦起伏峥嵘而各异。其山间岭上、汀旁岸边都有丛树林竹、寺观庄院、茅舍瓦屋,且皆有道路可通可寻。水中舟楫亭榭,繁密穿插,人物如蚁,不可胜数。总之,场面浩大,景物繁多,前无古人。这种场面,不可能是实地写生所得来的场景,而是通过一种诗意的想象,将千里江山的神貌艺术地再现。从诗意中寻找绘画题材正是宋徽宗朝画院的一个特征。

⑤选《千里江山图》画法还比较明显,画山石,先用浓、淡墨线条勾出轮廓和大概形体,再用柔软圆润的长短线条加皴。高峰皴法略近荷叶。上部(如山头、石顶)用苦绿接染。山石的下部(如脚坡处)多保留赭石色。上部用苦绿接染后,再以浓厚的石青或石绿色覆盖。浓厚的石绿或石青到赭石、苦绿接染处亦渐淡,愈到山头、石顶处愈浓。石绿和石青多是交替使用前一个山头用石青,则后一个山头或邻近的山头用石绿。再后或旁边的又使用石青,以显见前后左右的关系清楚。石绿和石青的颜色很厚(以致后来成块脱落),皆原色,十分灿烂艳灼。这在以前的青绿山水中是少见的。水纹用笔纤细,峰头纹一览无尽。水面尽染苦绿色,似乎背后加衬石青和石绿。天空用石青。水天交接处以赭色接染,气氛浑然一体。房屋多淡赭色墙,浓黑屋顶或浓黑中又皴以深重石青、石绿色,以引起观者注意,同时也加重画面的分量。人物多用粉画。江渚皆用浓石绿和石青横抹。水草用黑青绿点写,柳树用浓墨色写杆枝,鲜艳的石绿色刷写一组一组的叶条,杂树干亦以浓墨写之,或用苦绿点叶,或加点深重的石青。整个画面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中,气氛调和,色彩浓饱,分量沉重,光彩夺目。

⑥《千里江山图》通过绚丽的色彩、大气的构图、气势磅礴的题材,表现的是一种灿烂辉煌的美,反映着典型的宫廷的审美情趣。它构思的周密,用笔的精细,色彩的浓艳都比在它以前的青绿山水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标志着大青绿山水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着北宋后期山水画的杰出成就。

注释:①皴cūn,中国画的技法之一。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资料一

①东风渐暖,百花渐开,春天的气息已扑面而来,又到了放风筝的美好时节。我国是风筝的故乡,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风筝有着不同的称呼,一般南方称鹞,北方称鸢,故有“南鹞北鸢”之说,此外,还有风琴、木鸢、纸鸢、风鸢、纸鹞、鹞子等称谓。

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风筝是木制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唐代《渚宫旧事》也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汉代发明造纸术后,出现了以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的风筝。隋唐随着造纸业的快速发展,民间更多地使用纸来裱糊风筝,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称为“纸鸢”。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明清时期,人们热衷于在春天放风筝,当时的文人还喜欢以风筝为题材吟诗作画。清代高鼎那首《村居》,为我们描绘了春天放风筝的场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成为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现如今,放风筝仍然是一项老少皆宜的体育娱乐活动。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2024年3月26日8版)

资料二 

①北京风筝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形成了造型丰富、图案吉祥的艺术面貌,各种元素组合成具有形式美和吉祥寓意的风筝。其中,沙燕风筝(图1)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风筝。

②沙燕又称“扎燕”或“京燕”,其形状源于北京城中一种名为“麻燕”的鸟。这类风筝的造型被设计成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并夸张强调了它舒展的双翅和剪形尾翼,整体呈“大”字形。风筝的描绘着重刻画沙燕的眉眼,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沙燕造型具有样式化的特点,可以细分为雏燕、肥燕、瘦燕和比翼燕等。其中,肥燕象征成年男子,头近似肥燕但结构不同,其比例短而胖,表现出儿童圆润憨态可掬的样子;比翼燕又称夫妻燕,其造型的特点是两个头共用一个身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现的是夫妻恩爱的情形。北京沙燕风筝以拟人化的处理,使沙燕变成了一个有着众多成员的大家族,更大程度上寄托并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景。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妮妮”(图2)的造型,就提取于中国传统风筝元素,灵感来自北京的沙燕风筝。

(摘编自《北京观察》2023年第3期)

资料三 

风筝从唐宋时期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的风筝制作技术及风筝文化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娱乐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1752年,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利用风筝放线成功引入雷电;1794年,英国天文学家阿莱克斯·威尔逊用风筝运载天文仪器,成功测量空中温度、湿度和风力;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受风筝飞行原理启示制作的飞机试飞成功。1907年,美国电话发明家贝尔制作的巨型载人风筝成功升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一块牌子上醒目地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大英博物馆也将风筝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一幅名为《制作风筝》的绘画印刷品,描绘了一位欧洲的男孩正在屋内制作一只风筝,可见中国风筝的制作工艺也随着文化传播和交流活动传入了欧洲。

(摘编自《中国艺术》2023年04期)

阅读

垃圾分拣,交给人工智能

王宝会  周涛

①将更先进的技术和算法搭栽进机器,使其根据一定的规则或标准自动将物品或数据分类、归类或排序,这就是智能分拣。垃圾智能分拣系统包括智慧分拣机器人、智慧垃圾分类箱等。它们协同工作,共同为垃圾“导航”。

不知疲倦的垃圾分拣机器人

鱼鳞、鱼骨头是湿垃圾,蛤蜊壳、湿纸巾是干垃圾,没完的奶茶需要把吸管、纸杯、珍珠、奶茶分别倒入不同的垃圾桶……面对五花八门的垃圾,想要准确找到它们的“家”,并不容易。这时,一个个小“瓦力”(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地球上最后一个垃圾处理机器人)来到我们身边。

③垃圾分拣机器人的“大脑”是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方法的帮助下,它们通过前端的内置视觉系统,能够像人一样对垃圾进行识别、分析和判断,精细、高效地完成分拣任务,实现垃圾分类自动化处理。它们还可以通过共同搭载的云端“大脑”,与“同事”相互学习,各地机器人之间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共享和远程智能提升的。

丢垃圾也能得数据

④智慧垃圾分类箱上也配置了特殊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当我们把垃圾投进分类箱时,它便开始工作了。分类箱会自动扫描垃圾的特征,并将数据传输到智慧垃圾分类管理系统平台。

⑤将获得的垃圾分类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政府和相关管理者便获得了决策参考。通过数据分析,管理者可以了解不同类型垃圾的投放量、回收量和再利用率,从而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管理政策和措施,指导、优化垃圾分类工作。不仅如此,智慧垃圾分类箱还有自动称重、自动积分和自动提现等功能,当居民投放垃圾后,系统会根据预设的积分方案给予投放人员相应的积分奖励,激励大家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更高效,更准确,更聪明

⑥相比于传统的人工分拣,智能分拣能大大提高垃圾的处理效率、回收率和再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能避免分类错误,确保垃圾被正确归类,为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提供有力支持,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⑦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分拣技术将不断升级优化,通过引入更先进的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算法,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它的识别准确性和处理效率。智能分拣技术不仅适用于垃圾分类领域,还可以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倒如,在物流行业中,它可以用于分类、分拣包裹和货物,以提高物流处理效率。

④未来,智能分拣技术会与垃圾回收技术相结合,以形成更完整的垃圾处理体系。从垃圾分类到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环节,都将有人工智能的身影。随着智能分拣技术的推广应用,智慧垃圾分类站将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将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23.09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