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阳江市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阅读《我的母亲》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②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藉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④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甚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甚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

    ⑤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惩罚我时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表明母亲处罚孩子的目的,就是对孩子有所惩罚,叫孩子有所反省,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B、虽然母亲对“我”严格管教,但又不想在别人面前丢脸,让自己没有面子,同时也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C、母亲听“我”说的轻薄话后重重地责罚了“我”,“她气得坐着发抖”写出了母亲恼怒气愤的情态,表现出母亲对我成长的期望之大,教育之严格。 D、因为母亲惩罚我时我得了眼翳,所以她后来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表现了母亲内心的焦虑及愧疚,从这一细节可见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2)、选文第④段划线句能否改成“这是我的慈母,我的严师”?为什么
(3)、请对最后加波浪线的句子加以赏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圆明园祭

      ①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不懂我的心。

      ②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③然而,在凄厉的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渊阁的浩瀚藏书……

      ④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⑤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震颤的心共鸣。

      ⑥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⑦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⑧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⑨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⑩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⑪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⑫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城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⑬这是历史的悲哀!

      ⑭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⑮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⑯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嵘屹立,傲骨常在!

      ⑰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⑱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绝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上的风

郑彦英

    ①连绵的灰色戈壁滩,蜿蜒的黄色祁连山,还有旷野里的灰白色风车,缩成一团的苍黄色梭梭草,颜色接近,一望无际。虽然汽车高速奔驰,但景色似乎不变,因为近处和远处几乎完全一样。

    ②忽然一声唤:“到瓜州了,下车吃瓜。”

    ③路边搭了个简陋的布棚,棚下放着长条桌和方桌,上面摆着西瓜和哈密瓜,一个长相普通的中年妇女朝我们微笑,身后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娃。要了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以我在郑州的经验搭眼看去,应该有五十斤左右,上秤一称,却不到四十斤,不禁感叹。

    ④切开了,哈密瓜是黄瓤,西瓜是红瓤,颜色就把人锁住了,一入口,那种甘甜爽利,顿时让人进入忘我境界。

    ⑤女老板把刀放在条桌上,似乎是下意识地擦着手,女娃在一边收拾瓜皮。“有水呢,洗洗手。”女老板说着,指指旁边一个木桶。

    ⑥木桶平放在桌上,装着一个水龙头,水流儿很细,但在大戈壁上,已经难能可贵。

    ⑦我不禁问女娃:“跟你妈卖瓜呢?”女娃点点头。“咋不上学呢?”女娃一笑,没看我,还是擦着桌子,说:“暑假呢。”

    ⑧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甚至还说到意义。

    ⑨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月牙泉。

    ⑩一汪泉水,清澈如仙女的清泪,周围任何一座沙山倾泻下小小一角,都会把月牙泉埋掉,但是棱角分明、曲线妩媚的沙山就立在那里,千百年来,月牙泉却安然无恙。

    ⑪风忽然来了,裹着黄沙,打着脸和眼。眼当然紧紧闭住了,心里却在想,不说沙山下来,就这风裹的沙子往月牙泉里一落,不到十天半月,月牙泉不被沙子填满才怪。

    ⑫脸上没有沙子打了,便睁开眼,却发现那阵裹沙子打我的风是一个庞大的风团,灰苍苍的风团已经吹到沙山底部,然后昂着头,竟然直直地朝上吹去。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卷了起来,帽子和沙子被风裹着,很快就到了山顶,转眼之间,就翻过山去了。

    ⑬我不禁感叹:“月牙泉的风有灵性,沿着沙山往上走。”

    ⑭同行的朋友认真地说:“不是什么灵性,月牙泉周围的山势,决定了不管多大的风,一旦进入月牙泉区域,必然往山上走,不但能带走风里的沙子,甚至能裹挟沙山上的黄沙。”

    ⑮这番话让我感慨万千,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的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⑯这种反省持续到回去的路上,不禁想到了瓜棚下的母女。她们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让戈壁滩不再枯燥的微笑,也许就如这向上的风,是本性,所以才那么平实真切。

    ⑰风,向上的风,正因为很难遇到,所以让我难以忘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蚕儿

陈忠实

    ①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我叫蒋玉生。”
    ②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③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拌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他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你们养蚕干什么?”“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着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④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初夏的傍晚,蒋老师领着我们,跳进水里打泼刺,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⑤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摇来摆去。它要网茧儿咧!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⑥第二天,上第一节课了。他走进教室,和往常一模一样。我在班长叫响的“起立”声中站起来,一眼看见,老师那双眼睛里有一缕难言的痛楚。

⑦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说话结结巴巴:“同学们,我们上音乐课……”老勉强笑着,“我教,你们跟着唱:春风,吹遍了原野……”我突然看见,他的眼角淌下一股泪水。教里,没有一个人应着唱。“我要走了,心想给大家留下一支歌儿……”他勉强笑着,突然转身走出去了。

⑧我们一下子拥出教室,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他站在桌边,强笑着,i “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我们从手中夺过行李,走出小房。
    ⑨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⑩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大会上见到了他。他的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⑪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我告诉我毕业后,也在那个拆掉古庙新盖的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张丝片。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