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信息时代的“无价之宝”

张唯诚

    ①在古代。炼金术士声称他们能将铅之类的金属变成贵重的黄金,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数据科学家正在将大量数据变成信息,这些信息虽然不是黄金,但价值胜似黄金。数据科学家可以说是现代的“炼金术士”。

    ②英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著作《大数据》中指出,今天全世界存储的信息中.书和磁带只占不到两成,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全世界产生的数据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最近两年的数据产生量就占到总数据量90%。一家互联网研究公司预测,人类产生的数据还将以每三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③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制造”出来的,这些信息来自于他们对大量事实的研究,而对这些事实的记录就是数据。例如,生物学家测量了成千上万个细胞,从而收集到大量数据;天文学家观测了恒星、星系和太空中的各种能量活动。从而收集到大量数据;地球科学家收集到世界各地的有关水、风和气流的资料,从而也形成了大量数据。

    ④数据经过分析和归纳会形成有用的信息,于是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用于处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人们利用数据做各种各样的事。在美国,人们通过分析数据了解到,每当飓风来袭前,超市中的草莓糖霜果塔饼干便特别抢手,这时的销售量会比平时增加7倍,而在暴风雨天气来临前。啤酒的销售也特别好,于是超市便知道在这种时候及时补充货源,从而令销量大增。数据还给警察们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在那些犯罪率高的城市,以前积累下来的犯罪数据可以派上用场.警察们使用这些数据预测犯罪的高发时间和地犀,从而合理地调配警力,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效果。

    ⑤数据之所以能发挥上述作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帮助我们预测了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然而在有些领域.知道为什么会有某种事情发生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有可能告诉医生们,某种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

    ⑥科学家们还期待有一天数据能使各行各业变得更加高效和更具“个性化”。例如,当一个病人向医生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医生便可以将这些数据和其他病人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依据这个病人的生活方式制定特定的治疗方案。同样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们利用平板电脑或者阅读器进行阅读练习。数据传到老师那里,如阅读用了多长时间,某个词语被学生标注了多少次等。分析这些数据,老师便可以发现读物的难点和学生们的兴趣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还可以对个别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数据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行业。

    ⑦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假若你成了一个数据科学家,你便拥有了神奇的魔力,就好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所声称的那样。

(1)、下列选项中,对数据的作用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常生活的数据能产生胜似黄金的价值。 B、帮助我们预测了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 C、在有些领域还能让人知道为什么会有某种事情发生。 D、能使各行各业变得更加高效和更具“个性化”。
(2)、信息提取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数据》中指出,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现代文阅读答案信息时代的“无价之宝”张唯诚。 B、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制造”出来的。 C、在犯罪率高的城市,警察们可以利用以前积累下来的犯罪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效果。 D、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可以告诉医生们,某种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
(3)、假如你成了数据科学家拥有了神奇的魔力,你会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哪些难题?(至少列出四种,文中例子除外)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题。
                                                                                                         站起来的良知
                                                                                                             李丹崖
       ①默克是一名医生,今年76岁了,瘸着一条腿。他的这条腿是被战友们打瘸的。 但是没当他讲起这段往事,兴奋与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②那是1941年的9月,苏联正式发起了莫斯科保卫战,默克所在的德军阵营因战线太长,再加上莫斯科的天气逐渐恶劣而节节败退。 
       ③一天,在一场激烈的巷战之后,默克所在的连队只剩下了十几个人,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向莫斯科郊外的一个村庄退守。那是一个被炮火洗劫一空的村庄,冲天的浓烟和火药味呛得人睁不开眼睛。 
       ④苏联红军在后面穷追不舍,默克等人隐藏在一个倒塌的民舍里。那是一片废墟,一看就知道双方大量火力刚在这里交锋过。默克藏在一个废弃的灶台里侧,透过一个豁口,可以观察外面的动静。 
       ⑤苏联红军一步步向村庄逼近,默克等人蜷缩在断壁残垣之中,瑟瑟发抖。好在浓浓的硝烟救了他们,苏联红军竟然没有抓到一个人,只得悻悻地离开村庄,向前继续追去。 
       ⑥约摸半个小时后,默克等人从废墟里爬了出来,准备迅速集合撤离。然而就在此时,默克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呻吟声,那声音来自自己藏身的灶台另一侧的一片草垫。默克挪开草垫一看,底下竟然藏着一个孕妇,即将分娩。孕妇一看面前站着一个德国人,立即吓得浑身抽搐。她用几乎走调的声音、无比慌乱的手势,对着默克哀求着。虽然不懂她在说什么,但是,通过手势,默克逐渐明白了她的意思——她是在恳求默克,无论如何不要伤害她的孩子。 
       ⑦默克含着泪掩上了草垫,准备离开,哪知就在他刚刚掩上草垫的一刹那,孕妇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叫喊声。默克再次挪开草垫,发现妇人两腿之间的白毯子已经被鲜血染红。做过医生的默克意识到:妇人要生产了!孕妇的身体看起来极其虚弱,加上条件恶劣,如果自己不帮助她接生,她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默克这时也顾不了连队的集合号令了,连忙示意要帮孕妇接生,孕妇点头同意了。十分钟后,一个男孩高亢的哭声响起来,母子平安。默克留下了自己身上仅余的食物,然后飞身跑出废墟。 
       ⑧等他赶上连队,战友们已经走出村子将近5公里了。看到默克两手鲜血,他们开始质问起他迟到的原因。默克如实相告,没想到长官大发雷霆,一脚把默克踢出很远,然后,10多双军靴雨点般地踹到了默克身上…… 
       ⑨默克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了苏联红军的担架上,他的右腿被战友们踹成粉碎性骨折,是苏联红军救了他。 
       ⑩二战结束以后,作为战俘的默克回到了德国。他原以为人们会对他加以鄙视和谩骂,然而,大多数国人却并没有那样做,相反,一家医院还主动接纳了他,让他做主治医师。 
       ⑪为了救一个敌国的孕妇,默克甘心违背军纪,活生生地被打折了一条腿,做了战俘。默克说:“我永远不后悔,尽管我瘸了一条腿。但是我的良知却站了起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节的联想

梁衡

       丰富多彩的节日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也引发了我们许多的联想。

       节者,接也。事物都是接续前进的,有节有序,走走停停,走过一节,再拔一节,这是一个生命动态的过程。这首先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因所处位置不同,就分出二十四个节气。从春到冬节节递进,就这样走过了一年。人的成长也有“节”,从孩童时节、学生时节、工作时节、直到退休后的晚年时节,所以社会规定了儿童节、青年节、老人节,从小到老就这样一节一节度过了一生。植物的生长也有“节”,最典型的是竹子,竹管中空外直,美则美矣,但每隔尺许必得有一停顿,然后接着长,是为一节,如果一直到顶,就不成材,就不堪为用。务过农的人都知道玉米拔节,夏季的夜晚浇过一场透水,你在玉米地旁听吧,劈啪作响,那是田野里生命的交响。

       节者,结也。古人在无文字之前就发明了结绳记事。顺顺溜溜的绳子上打了一个结,必是有事要记住,平平常常的日子里规定了一个节日,必是有事值得纪念。值得纪念的有好事也有坏事,好事如“八一五”日寇投降纪念日,坏事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好事纪念,是为发扬光大;坏事不忘,是为警惕小心。节是一个社会运行中的坐标。一个国家规定国庆节,是让国民知道立国不易,忘了国庆日就是忘国;一个民族用最典型的风俗礼习来过自己的节,是提醒同胞不要忘祖。节,是在时间的长绳上打了几个结,叫我们一步一回头,积累过去,创造未来。

       节者,截也。它专截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再以这日子为旗帜,去选择截取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从而强化生活中不同的个性。青年人有青年节,老年人有老人节,妇女有妇女节,基督徒有自己的圣诞节。节有最小者是每个人自己的生日,最大者是全地球人每365天过一个元旦节。我有时突发奇想,现在人们还没有找到宇宙大爆炸诞生的那一日,如果找到了那一天,又找到了外星人,大家同庆宇宙的元旦节,不知会是什么样子。

       知道了节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就会格外地珍惜它。节既是时间的概念,就是在提醒我们生命的流失。我曾发问,是谁发明了“年”这个东西,直将我们的生命寸寸地。我们一方面要节约生命,勿使岁月空度;另一方面又要承认节序难违,不强挽流水,而要重在享受生命的过程。节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就是要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群、多少民族、国家和组织就有多少个节日,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生日。它提醒我们每当节日来临时不要忘了相互庆贺,邻国国庆要发个贺电,亲友生日要送束鲜花,青年人不要忘了父亲节、母亲节和重阳节。节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互相联系的纽带,是一个爱的纽结。

(选自《先方后圆》,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

儿时的元宵节

宗寅

    ①“正月十五大似年,天上的月首次圆。未出十五都是年,家的元宵比蜜甜……”吃元宵、舞狮子、看灯展……猴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你是怎么度过的?

    ②儿时的元宵节,长辈们都为这一天快乐而辛勤忙碌着。即使在那物质贫乏的年月,家家户户也总要准备一些过节的东西,正所谓“炒十三、蒸十四、正月十五搓圆子”。若是在这一天家里有人来串门,主人家端不出像花生瓜子之类的吃食,就会很没面子,客人也会不快乐。

    ③记得童年时的元宵节,春天来得格外的早,放风筝是那时元宵节的必备项目。孩子们在大人的帮助下扎出“大蝴蝶”“大金鱼”,放飞到天上,看谁放得高。如果赶上风稍大的日子,那可要用爷爷织渔网的绳子放飞才不至于挣断。若是把夹着小哨的纸片拴在绳上,银铃般的响声便会伴着春风自下而上升向天空。大人说,风大时,把小孩拴在“大蝴蝶”的尾巴上就可以飞到天上去。那时的我们都信以为真,只是不敢真的去尝试。

    ④童年时的元宵节,还时兴荡秋千。用两根麻绳穿上一块小木板,往歪脖子枣树上一挂就成了个简易的秋千。坐上木板,伙伴们用力地把你往前送,等秋千荡起来后,一边看你飘来荡去,一边听你大呼小叫。那胆小的、心粗的孩子,有时会从秋千上摔下来,摔个鼻青脸肿是常有的事,但我们仍乐此不疲。

    ⑤小时候,村子里没有通电,家家户户都靠煤油灯照明。夜幕降临,村里总是一片漆黑,家里那如豆的灯火,照亮的范围很是有限,所以,晚上走在村里,人们只能靠着记忆回家或者外出串门。但在每年正月十五的时候,这墨一样的漆黑就会被赶走。这一天的晚上,人们等待着龙灯的到来,当远处有一串亮光明明灭灭时,我们就知道它来了。我们一群毛孩子跑过去,欢呼雀跃地跟随着舞龙灯的队伍走街串巷。龙灯所到之处,接灯的人家都要放爆竹,还有人家会摆香囊迎接龙灯。此时,舞龙灯的人便会围绕着这户人家的院落、厅堂、屋柱,甚至卧室舞上一通,然后龙头朝外地舞出大门。如果有的人家吝啬,不给赏钱,礼品或点心,龙灯便会尾朝外倒退着舞出门,这种俗称“倒拔龙”的做法是很不吉利的。

    ⑥在元宵节打灯笼串门送祝福,是一个展示才艺的好机会。灯笼都是自己制作的,有椭圆形的,有正四方、正六方、正八方形的,高级的还制成了亭台楼阁。谁的花灯做得最好看,谁就成了孩子王,会赢得一大批孩子的拥护。

    ⑦宋代文学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记述了一则有关元宵节点灯的故事。有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讳他的名字,不许别人说“登”字,“触者必怒,隶卒多被榜笞”。由于“登”与“灯”同音,所以“灯”字也不许老百姓说,“点灯”只能叫“点火”。到了元宵节放灯时,他叫人贴出告示:“本州依例,元宵放火三日”当地老百姓讽刺他是个“放火州官”。于是一个讽刺当权者为所欲为的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直流传至今。

    ⑧童年的歌是远去的笛,总在月圆之夜响起。今天是元宵节,今宵的月是今年中的第一个圆。广寒仙子,你吟唱吧,就唱那首我们都爱听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2016年3月2日《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牵挂

    ①雪悄无声息地下了一整天,外面已是一个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雪后,那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

    ②老房子旁边,突兀的生长着一株古树。古树不算高,但躯干硕大,树冠上的树叶稀疏。走近细看,树干根部有树瘤,如板结附在树上。部分树干出现干腐的现象,从中心空至顶部。古树旁边的地上倒着一根粗大的树干。整个古树的形态,如同一个步入暮年的老人。

    ③这个冬天一直在下雪,老房子门前小石桥上的积雪已经被碾压成厚厚的冰,小石桥的桥面变得光滑如镜。老头坐在门口,看着不远处的小石桥,一个下午的时间里,老头看见有七辆电动车在桥上摔倒,幸亏是年轻人,老头想,如果是上了年岁的人,可怎么得了。

    ④天就要黑了,老太婆还没有回来。好些日子了,老太婆一直早出晚归,不知道她在干什么?老太婆不说,他也不稀罕问。事实上他们之间互不待见,过去老头讨厌老太婆唠唠叨叨,老太婆看不惯老头拉里邋遢。在一起时,要么就不说话,大家都憋着,要么就抬杠,合不来,话说不到一块去,各自都认为:不信离了你就活不了?

    ⑤老头非常要强,老太婆也很倔犟,有时候吵架吵起来,一人对方几句,越愍越凶的时候,老头有时候会选择软下来,好男不跟女斗,就是懒得理她了,你爱咋的。老太婆一看老头闭嘴了,也就不说了。

    ⑥老头很羡幕现在的年轻人,性格合不来,说离就离了,像换一件衣服那么简单,可不像他们那时候,两个人一旦拜了天地,那就是拴在绳上的两只蚂蚱,谁也别想分开

    ⑦天就要黑了,雪又开始下起来,纷纷扬扬。老太婆还没有回来。老太婆腿脚不太好,老寒腿,胆子又小,怕黑,都这个时候了还不回来。她吃饭了吗?她的胃不好,稍有不干净的食物,吃了就拉肚子。每天在外面用膳,她能受得了吗?你说她在外面忙些啥呢?

    ⑧老头想,光坐着不行啊,天就要黑了,老太婆怕黑,桥面上很滑……他得站起来,叫老太婆走上小石桥就能看见他。老人用手抓着门框,很努力地起身,终于,老头站了起染。老人佝偻着腰,借助于拐杖,很吃力地站在者,眯缝着两眼紧紧地盯着飞雪中的小石桥

    ⑨谢天谢地,老太婆终于回来了。老太婆小心翼翼地挪着步子过了小石桥,慢慢地过来了,经过老头身边的时候,老头分明听见老太婆说了一句:“你个老东西,站在这里干嘛?”

    ⑩不知怎么的,老头突然觉得这句话很好听,他想好好琢磨了一下这句话,可又觉得好累、老头子此时显得特别瘦弱憔悴,整个身体全抽缩了,他的头发蓬长、胡子青灰、眼窝深陷、肤色蜡黄。好困。该睡觉了,老头想着,便一头栽下去,天一下子就黑了。

    ⑪在这个冬天剩下的日子里,老太婆没有再出过家门。之前,她拖着老寒腿顶风冒雪地早出晚归,只是想给老东西制造一些牵挂,好叫老东西多支撑几天,现在,老东西已经走了,还出去受那罪干吗呢!

    ⑫这天老太婆独自坐在墙根下,看着那门口的小桥。想起了年轻时两人的浪漫而短暂的温馨情调,想起与老头斗而不破、磕磕碰碰的漫长岁月,心中升起一丝遗憾,为什么没有帮老头剪个头、刮过胡须,让他走时好看一点,还是自己的好胜心作怪,想着想着,两行长泪缓缓流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