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达标卷(二)
儿时的元宵节
宗寅
①“正月十五大似年,天上的月首次圆。未出十五都是年,家的元宵比蜜甜……”吃元宵、舞狮子、看灯展……猴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你是怎么度过的?
②儿时的元宵节,长辈们都为这一天快乐而辛勤忙碌着。即使在那物质贫乏的年月,家家户户也总要准备一些过节的东西,正所谓“炒十三、蒸十四、正月十五搓圆子”。若是在这一天家里有人来串门,主人家端不出像花生瓜子之类的吃食,就会很没面子,客人也会不快乐。
③记得童年时的元宵节,春天来得格外的早,放风筝是那时元宵节的必备项目。孩子们在大人的帮助下扎出“大蝴蝶”“大金鱼”,放飞到天上,看谁放得高。如果赶上风稍大的日子,那可要用爷爷织渔网的绳子放飞才不至于挣断。若是把夹着小哨的纸片拴在绳上,银铃般的响声便会伴着春风自下而上升向天空。大人说,风大时,把小孩拴在“大蝴蝶”的尾巴上就可以飞到天上去。那时的我们都信以为真,只是不敢真的去尝试。
④童年时的元宵节,还时兴荡秋千。用两根麻绳穿上一块小木板,往歪脖子枣树上一挂就成了个简易的秋千。坐上木板,伙伴们用力地把你往前送,等秋千荡起来后,一边看你飘来荡去,一边听你大呼小叫。那胆小的、心粗的孩子,有时会从秋千上摔下来,摔个鼻青脸肿是常有的事,但我们仍乐此不疲。
⑤小时候,村子里没有通电,家家户户都靠煤油灯照明。夜幕降临,村里总是一片漆黑,家里那如豆的灯火,照亮的范围很是有限,所以,晚上走在村里,人们只能靠着记忆回家或者外出串门。但在每年正月十五的时候,这墨一样的漆黑就会被赶走。这一天的晚上,人们等待着龙灯的到来,当远处有一串亮光明明灭灭时,我们就知道它来了。我们一群毛孩子跑过去,欢呼雀跃地跟随着舞龙灯的队伍走街串巷。龙灯所到之处,接灯的人家都要放爆竹,还有人家会摆香囊迎接龙灯。此时,舞龙灯的人便会围绕着这户人家的院落、厅堂、屋柱,甚至卧室舞上一通,然后龙头朝外地舞出大门。如果有的人家吝啬,不给赏钱,礼品或点心,龙灯便会尾朝外倒退着舞出门,这种俗称“倒拔龙”的做法是很不吉利的。
⑥在元宵节打灯笼串门送祝福,是一个展示才艺的好机会。灯笼都是自己制作的,有椭圆形的,有正四方、正六方、正八方形的,高级的还制成了亭台楼阁。谁的花灯做得最好看,谁就成了孩子王,会赢得一大批孩子的拥护。
⑦宋代文学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记述了一则有关元宵节点灯的故事。有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讳他的名字,不许别人说“登”字,“触者必怒,隶卒多被榜笞”。由于“登”与“灯”同音,所以“灯”字也不许老百姓说,“点灯”只能叫“点火”。到了元宵节放灯时,他叫人贴出告示:“本州依例,元宵放火三日”当地老百姓讽刺他是个“放火州官”。于是一个讽刺当权者为所欲为的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直流传至今。
⑧童年的歌是远去的笛,总在月圆之夜响起。今天是元宵节,今宵的月是今年中的第一个圆。广寒仙子,你吟唱吧,就唱那首我们都爱听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2016年3月2日《人民日报》)
节日 | 时间 | 相关资料(可从节日的习俗、习俗的寓意、相关传说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填写) |
元宵节 | 正月十五 | 吃元宵、舞狮子 |
端午节 | ||
中秋节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