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生命的声音

余飞鱼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生命的声音”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向我们传达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2)、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悚然一惊→→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3)、自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4)、结合全文内容推断文中划线词“相濡以沫”的含义,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
举一反三
课内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片段,完成后面问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帕特农神庙。从前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③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苦瓜”,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 , 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阅读《父亲的油菜花》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父亲的油菜花

曾剑

    ①时光逝去二十年,我早已步入军区机关,成为一名军旅作家。但那漫山遍野的金色的油菜花却一直摇曳在记忆深处。

    ②那时,春节刚过,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乡村静下来。我整日不出屋,坐在床头,等待父亲的脚步声。我常常是从清晨等到深夜,在风吹松枝的瑟瑟声里,慢慢睡去。

    ③父亲每天都出门,去给我借学费。他心里清楚,正月里,山里人讲禁忌,不愿拿钱借人,但他仍坚韧执着地四处去借。

    ④“先到学校去吧,我借到了,就给你送去。”那天早晨,父亲说,是一种商量的语气。我们的目光相撞,我捕捉到的,是他满眼的愧疚。

    ⑤我眼前浮现岀开学时教室里的情景:交了学费领到书的同学,满脸喜悦,有的拿着新书,在课桌间追逐嬉闹,有的坐在座位上,把书翻得哗哗直响。而我,坐在教室一角,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在手臂间,不敢看别人。此时我分明能感知同学们的目光,将我那点可怜的自尊,一点点吞噬。从小学到初中,开学时的状况大都如此,我挺过来了。但现在,我突然对那喧哗与骚动的教室充满着惶惑与恐惧。我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人大了,自尊心更强。拿不着学费,我选择逃避。

    ⑥我没有回应父亲。他就又出去了。他的脚迈过门槛那一刻,回过头,目光却并没看我,而是盯着堂屋的墙角,仿佛是在同墙说话。他说,你等着,我再去借。

    ⑦一连几天,父亲依然空手而归。

    ⑧正月十五的鞭炮响彻山村,炸得我心里一阵慌乱。正月十六,学校将正式上课。拖至正月十六还不去报到的,往往就自动辍学了。夜的黑从头顶压下来,我倒床便睡。

    ⑨记不清什么时候,父亲喊我起来,说,走,跟我到有康的小卖店去。

    ⑩于是,我跟着父亲去借钱。有康是我家转弯抹角的亲戚,论辈分我叫他表舅。他在村口的三岔路开了一家小卖店。

    ⑪有康在柜台里的床上半卧。父亲在柜台外那张椅子上坐了,我就站在父亲身边。静坐一会儿,父亲直了直腰,他想说借钱的事,但他扫一眼有康那张倦怠的不耐烦的脸,到底没说出来。父亲只说我,说我的学习成绩好,不读书可惜。

    ⑫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拿眼瞅有康。有康那张脸,并没有因我的成绩好而变得和蔼。父亲站起来,走到有康身边,隔着柜台,微低头,弯腰,膝盖好像也有些弯曲。他仰头看着有康,很执着的样子,清了清嗓子,正准备张口借钱,有康抢先封住了父亲的嘴。有康说:“现在生意不好做,你是知道的。四周的几个村子,倒是上这里买货,都是赊账,我都快撑不下去了。”

    ⑬我看见父亲像被人抽了脊椎骨似的突然矮了下去。

    ⑭我们走出小卖店,头顶那轮月,已偏向西天。月缺一角,天并不晴朗,不时有淡黑色云在月前掠过。

    ⑮“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父亲说。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说这句话,他是在暗示我。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我已经不相信明天了。父亲借钱时那个可怜的样子,深深地刺痛了我,我决定辍学,打工去。

    ⑯夜在黎明中醒来。我像村子里别的打工仔一样,一个蛇皮袋,塞着我的铺盖,向镇上走。在那里,我将坐上远去的车。

    ⑰父亲送我,他在前面走。出了村口,他没走大路,选择了一条田间小道。我知道父亲的想法,他怕碰见熟人,怕熟人看见我上不起学。

    ⑱太阳露出瑰丽的光,天似乎是豁然亮了。父亲突然停下来,指着满田的油菜说:“你看,咱家油菜花开了。”我扫了一眼,眼前一片碧绿。父亲说:“你仔细看。”我顺着他的手指,果然看见一株金黄色的油菜花,就在离我们几步远的地方。父亲说:“要不,你还是上学校去吧,这油菜花都开了,太阳一晒,三两天就全开了。过些日子,天暖和了,就会结籽,籽饱满了,熟了,就是钱,够你交学费的。”

    ⑲父亲是在同我商量,更像是在乞求。他一直不正视我,只看着那朵金黄色的油菜花。

    ⑳就在那一刻,我看见满山的矮松、碧绿的油菜,还有万绿丛中那朵金黄色的油菜花。阳光洒在油菜花上,美得令我心动。我感到天地陡地一亮。这么多天,心里的阴霾被那一片金黃驱得无影无踪。我心中燃起希望。晨露沾在油菜花上,晶莹剔透。有一滴露珠,被松雀的鸣叫震落,似乎滑进了我的心田。我感到它的清凉,几天来,压在心中的不快被它冲刷走了。我的眼前,幻现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一股金黄色的希望在心中升腾。我的腿软了下来,似乎已无力迈向小镇。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父亲趁机从我手中接过蛇皮袋。我们转身沿着相反的方向,朝着学校走去。

    21 高中三年苦读,成就了我的军校梦。毕业后,我步入军区机关,成为一名军旅作家。而父亲,依然在山里。他老了,70岁了。我不让年迈的他再种田,他说,水田侍弄不动了,旱田还是要种的。

    22 于是,父亲只种油菜。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个只有300多人的社区,在大雨中收留近千名滞留门头沟山区的列车旅客

——落坡岭大救援

2023年8月4日下午,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的临时安置点,大雨过后迎来难得的大晴天。

敲开门,【A】孟二梅站起来跟记者握了握手,张开嘴,却没能发出声音。她缓了缓,清清嗓子,才说出一句:“我们坐下说吧。”

从7月29日到此刻,整整七天时间里,她睡得最多的一天,也不过三小时。51岁的她皮肤有晒伤的痕迹,戴了顶帽子压着蓬乱的头发,但七分裤遮不住小腿上密密麻麻的擦伤。

孟二梅是门头沟区大台街道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30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这里,带领300多名常住居民过着恬淡的日子。夏天,就带大家除草;冬天,就带大家扫雪;平时,一起养养花、聊聊天。不远处,是北京丰台至河北沙城铁路“丰沙线”,火车会在一天里几乎固定的时间经过,发出长长的汽笛声,几十年来天天如此。

谁也没想过,有一天火车会滞留在这里。

2023年7月29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天气,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其中,K396次(乌海西-北京丰台)列车长时间滞留在落坡岭站。列车上,有近1 000名旅客,很快便面临着缺食缺水、信号中断、电力中断等种种困境。

7月31日一早,孟二梅接到了一个任务——落坡岭社区无条件接收K396次列车全部旅客,直到他们安全下山。

“走在路上,我脑子里就开始快速梳理,我有多少房间、库房?我们居民家里能接待多少人?我们还有多少饭?人来了先安排谁?”孟二梅告诉记者,“K396上的旅客数量是我们社区人数的三倍。”

除了人数,还有年龄。孟二梅51岁,是整个社区最年轻的人。而他们日常服务的居民,以七八十岁的老人居多,还有几位90多岁的老人,好几位重病患者。

她迈开腿,挨家挨户敲门。大家伙听到声音纷纷走出家门,孟二梅这才开始扯着嗓子告诉居民们——“党和政府交给了我们落坡岭人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救援就此开始。

孟二梅叫上社区干部,冒雨走到K396次列车旁边。大家领着这近千名旅客,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落坡岭社区。

落坡岭社区始建于1969年,有三处平房和五栋楼房。早在7月29日,所有居民就已经转移到相对安全的楼房。如今,需要额外面对近千人的食宿。

社区统计后发现,火车上总共有300多个孩子,从两岁到十几岁不等。她动员党员们,先把这些孩子安置到自己家中。然后,才开始考虑大人。

那天,落坡岭社区能打开的房门都打开了。社区居民们开始自发把人往家里领。有乘客回忆,“一对老头老太太,收留了我们9个人,而且他们还要去帮助更多人”。

老百姓拿出了家里所有的吃的。没水熬粥,大家就徒步上山打水;除了米饭,还有包子、饺子、面条汤、疙瘩汤、面片汤、方便面,家里能煮的东西都煮了;没菜,就拿黄瓜蘸酱,或者拿出家里的咸菜。不管能拿出什么,没有人犹豫丝毫。

【B】午饭、晚饭、早饭、午饭、晚饭 , 从乘客们7月31日中午到达落坡岭,到8月1日晚上开始陆陆续续离开,是非常具体的五顿饭。落坡岭人说,既然人来了,就绝不能饿着肚子。

离开落坡岭时,看到很多旅客的鞋子上全是泥和水,走路都很困难,乡亲们二话没说,把家里干净的鞋子拿了出来,尺码只要合适就穿走。

在落坡岭大救援发生之际,这里与外界几乎隔绝。

整整两天时间里,外界很难知道这里在发生什么,但这里的干部与群众一起,全身心投入完成着组织上交代的任务。在断水、断电、断网的极端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屹立不倒,用300名老弱病残的力量,让近千人有地方睡觉,没饿着肚子。

“中国人真是坚强、团结,真的……”孟二梅说,“中国共产党太伟大了,我们是在党中央的坚强指挥下完成这次保障工作的。”

直到8月1日下午,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的救援人员,才沿着铁轨找到了列车,并通过卫星电话与外界取得联系。8月2日凌晨,第一批旅客在武警官兵陪伴下,开始徒步下山。

……

孟二梅的手机有了信号之后,开始陆续接到来自各地手机号的短信。一封封手写的感谢信,也在旅客们离开之后,被陆续发现。

一句话,留在了社区的白板上——“感谢落坡岭社区把自己的最后一碗饭让给落魄的K396旅客,以后内蒙古鄂尔多斯、乌海就是你们的家。”

一封信,留在了皱巴巴的纸上。“当我们受困于火车、又因山洪而被迫转移时,是你们为大家倾情提供帮助。社区党支部书记带领工作人员,将服务站里甚至是家中的食物自愿拿出,免费分发给大家。从办公桌的抽屉、从自家的冰箱,为大家搜罗食物。在通讯中断时,想方设法为大家联络救援。倾尽一切,帮助大家。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善举,一个个来去匆匆的背影,深深触动了大家的内心。我们深受感动、深表感谢……”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8月11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