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江苏省苏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淤泥偏自出芙蓉

胡晓军

    我之爱莲,初与别人相同,是因观其盛开,恋羡其花纯洁、其叶圆碧、其香清远。其花,纳兰状为“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其叶,东坡喻成“重重青盖”,诚斋夸作“接叶连天无穷碧”;至于其香,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

    我之爱莲,后又进了一层,是因读《爱莲说》称其“花之君子者也”,得以因物及人、由目入心,实现了从视觉、嗅觉到心境的升格。

    莲花与君子的相同处,周敦颐只用三句话便道中、道全了。第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君子即便身处污浊动荡之境,但心始终高洁稳正,不受污染,不为矫饰,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器”;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内心通达、气脉正直,不会倚靠附和,不会攀缘拉拢,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党”;第三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君子腹有诗书,故而气质洁净,声息清新,这就是孔子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曾抄写、诵读《爱莲说》无数遍,每至文末“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时,都不禁脱口而出:“我!”随后发出一声叹息,叹息与周敦颐相隔了近千年,不能同他一道,前去赏莲。

    据闻周敦颐为了赏莲,特命人挖了个大大的池塘,池塘中心置小亭一座,以九曲桥相通,以便从各个角度、近距离地观赏。我猜周敦颐赏莲时,可能独自一人,方出此言;即使有人伴随,却对他的爱莲之切、知莲之深,未必懂得,这反倒增了他的孤独。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此番心境,还可再溯千年以上。屈原钟爱鲜花香草,曾让山鬼披薜荔、配女萝,又用各类花卉饰满了湘君与湘夫人相会的房间,其中就有莲叶。而他自己,则“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作为“离骚”的装束。这身装束,自然难以被人理解,所以屈原紧接着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孤独之强之烈,直到了使他绝望自尽的程度。我想屈原之所以选择投水,是想从一个君子变成一朵莲花吧。君子和莲花的区别,只是一个在大地上,一个在水中央。

    我之所以爱莲,先是慕其有君子之质,后是发现其有艺术之境。当然,泛泛而言,所有的花儿都可比作艺术;但我以为唯有莲花,最能揭示艺术的真谛。第一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艺术当予人以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使所思澄澈、所感幽远;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艺术以通透简约为高,以含蓄蕴藉为尚,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者方为妙境上品;第三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他花儿只需如常孕育、萌生开放,期间未尝有太多的曲折艰难,好比从人间顺利升入天堂;唯独莲花,生于淤泥之中,必须先突围后方可孕育生长,恰似先要从地狱来到人间,然后进入天堂。艺术亦像莲花,生来便在淤泥之中。艺术要像莲花,须在淤泥里、也只能在淤泥里汲取营养、积攒力量。莲花将根向下扎入淤泥,为的恰恰是向上生长,当终于开出花来时,必向上空高高擎起,离得淤泥越远越好。艺术同理,其生存需要金钱的滋养,但她的目的,恰恰是离金钱越远越好。

    既然君子、艺术皆与莲花相类,那么两者必然互通,即君子可成就艺术、艺术也可成就君子。君子有了艺术,可以不再过于孤独。八大山人遭遇国破家亡,心中悲凄,却以书画一面遣怀、一面养生,享了当时罕见的高寿。他画莲花,寥寥数笔便神完气足,这莲花就是他的化身。君子有了艺术,可以不再耻于谈钱,至少不会像乞丐那样潦倒和无奈。板桥居士毕生鬻画,不但标明价码,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更关照不受别的,只收银子。“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因为“盖公之所喜,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悦,书画皆佳”。

    我之所以爱莲,先是因爱君子,后是因爱艺术,爱其置身困顿而最终超越了困顿、借助金钱而最终摆脱了金钱。反过来说,也是淤泥成就了莲花、困境成就了君子、金钱成就了艺术……试想若不是流亡一生、若没有贫困半世,就不会有八大山人、板桥居士及其传世之作了。

    不过,有时即使白银在前,板桥居士也不予理会,甚至还要骂人;有时就算片铜皆无,他也会泼墨挥毫、慷慨赠送。这一点,连他都觉得不可思议:“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我想前者,他或是画得累了倦了,或是不想伺候某些俗物;后者,他正是达到了理想、赢得了自由,好比一朵莲花已从淤泥中攒够了营养、长足了枝叶,向空中张开了花瓣、散出了清香,只为君子、为艺术尽兴地开放。板桥居士曾咏过一朵入秋方开的莲花:“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这朵莲花便是他的化身,不是不想顺时应序,只因困顿太久、积攒太难,故而开得稍迟一些罢了。

    淤泥偏自出芙蓉,代有前贤为此钟。屈子衣裳逐水去,周生笔墨待人逢。从来孤独皆难耐,当是艺文最适从。初夏深秋俱恰好,何妨盛放在春冬。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李传鹏输入)

(1)、下面哪一项所咏之花与“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不同?(    )
A、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D、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2)、下面这段文字中也有描写荷香的,与文章第一段中曹寅的描述进行比较,简要分析它们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彷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3)、联系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和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说说你如何理解“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这句话。
(4)、在作者看来,优秀的艺术作品具备哪些特性?
(5)、谈谈你对文题“淤泥偏自出芙蓉”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如花

李存刚

    ①她73岁,满头银发,双耳失聪。她戴助听器,耳塞从脸颊旁垂下来,往胸前的衣兜里挂着,活像时髦青年们挂着的耳机。

    ②她是我的一个患者。右桡骨远端骨折,肋骨骨折,右跟骨骨折。这是她来住院的原因。

    ③卧床最少四十天,我对她说。

    ④她扬了扬头,长长地“啊——”了一声,随即笑呵呵地说:“好的好的,听医生的。”

    ⑤可不到两周,她便开始下床活动了。我告诉她,才半个月,骨头还没长好,需要休息。她忽然做了个立正姿势,随即猛地跨出几个大步,说,你看,没事,好了。

    ⑥更多的时候,是她的老伴扶着她的肩,慢慢悠悠地走。她满头的银发蓬松却不失整齐,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光泽。这使得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起码十岁。

    ⑦她年轻时是名射击运动员。她的耳朵就是在一次训练时被突然发生的意外震聋的。那时她长期驻扎在陕西宝鸡,有比赛时便飞到比赛地,比赛完了又飞回去。

    ⑧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成家。他在青海,是个军人。

    ⑨后来他们成了家,却只能两年才见上一次。因为他要两年才有一个月的探亲假。那时候,他们的家真正是形同虚设。两年的时间,会发生许多事情,也有许多事情等着发生。但在他们之间,只发生了一件事:等待——等两年,他休假;然后又是两年漫长的等待。如此反复。

    ⑩那时候,日子对于他们便是反复地等。

    ⑪后来她退了役,在家乡四川找了份工作。很快,他也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却依然没能回到家乡,而是留在了青海。他们之间的日子依然是反复地等,等,等。一直等到他们都老了,退休了,他们才真正走到一起,他们的家才名副其实起来。这时,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已成人,都有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他们的家里,也就只剩下他们俩守着了。没事的时候,她便坐上他开的电动三轮车,去市区周边的景区走走看看。

    ⑫她的伤便是在最近一次出行中造成的。

    ⑬她说,当时车子行驶在一个弯道上。他们正说着话,迎面飞速地开来一辆大卡车,等他发现、急忙扭动车把手时,车子来了个高难度的原地转身,猛一下侧翻在地……说着,她呵呵地笑,指着身边的他说:看来是真的老了;年轻的时候,肯定不会出这事的,那时他可生龙活虎呢。

    ⑭他坐在那里,微笑着接过她的话茬:“咋个不老呢,都七八十岁了,你以为十七八啊。”

    ⑮他也受了伤,脸上、手上、背上,到处是清晰可见的伤痕。

    ⑯他81岁,头发早已全白了,额头也已爬满了皱纹。他总是乐呵呵的,脸上的笑容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因此他的额头总是显出几道深深的沟壑。

    ⑰几乎每天,我都能看到他搀扶着她,慢慢悠悠地在走廊上走着。一边走,他一边将嘴凑近她的耳朵,高声说话,引得近旁的人一个个不住地回头。

    ⑱有笑意同时在他们脸上漾起。这时候,她蓬松而整齐的头发便不断地泛起微微的波浪,远远看去,俨然就是一朵开得正艳的花。

(选自《病区杂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冈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的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l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到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离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怎么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杭州推出100辆山地公共自行车

    今年10月1日起,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在西湖景区正式推出“特色运动山地车租赁”,配套投放100辆“帅酷炫”的山地车,每辆购入价高达2000多元。

    总结一下,和普通公共自行车至少有五大不同——

    一是锁止器采用双立柱式,而杭州8.41万辆普通公共自行车都是单立柱式的;

    二是扫码租车和刷卡租车两种方式都可以用,系统智能化服务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大大提高;

    三是押金为500元,而不能扫码的普通公共自行车押金只需200元;

    四是不再免费,而是提供差异化特色服务,按照10元/小时收取费用;

    五是只能在景区周边配置双立柱的6个服务点进行通租通还,不能在其他服务点租还。

    “特色运动山地车,杭州目前只有6个服务储车点,加起来一共储备山地车100辆。分别是:柳浪闻莺服务点20辆;钱王祠服务点10辆;少年宫服务点30辆;灵隐中心站服务点20辆;涌金门服务点10辆;杭州花圃服务点10辆。”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综合办主任包卫丽说。

    从今年10月1日投入服务至今,这100辆山地车共租用2115人次。双休日、天气好的时候,租车的人特别多,喜欢租山地车的,以年轻人、外地游客居多。

    公共自行车公司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山地车的外观、性能、租赁价格都能让市场接受并满意,不过,大家对扫码租车这种形式还需要适应一段时间。等“磨合期”过后,在景区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自行车公司有计划扩大山地车“排兵布阵”的范围,比如在原有服务点改装或加装双立柱锁止器,以满足市民游客在景区的个性化骑游需求。

    “其实,我们更关心扫码租车的接受度和普及率。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诞生于2008年5月,是国内最早推出的智能服务系统,8年多发展下来,成了杭州市民日常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杭州人已经养成了用公共自行车实现‘最后一公里’的习惯,同时也习惯了刷卡租车。”包卫丽说,扫码租车对于杭州人来说,更需要一个改变和适应的过程。

    从今年8月28日起,西湖景区周边沿线有100处服务点改造完成了“扫码租车”功能,杭州公共自行车正式迈进移动互联网租车时代。这100个单立柱扫码租车点,租车的押金是500元,收费则和普通公共自行车一样,一小时以内是免费的。从开通到现在,已产生租用量35434人次。

    其实扫码租车很简单,只要用手机下载杭州公共自行车App,或关注杭州公共自行车官方微信,就具备了租车的条件。

    在开通扫码租车的10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以及6个山地车服务点,每一个锁止器上都会印有一个二维码。租车的时候,打开公共自行车App,注册并扣除保证金500元,扫描一下锁止器上的二维码,锁止器上的自行车就会自动解锁。还车时,只要将车推入开通扫码租车的锁止器,不用再次扫码,就能自动锁上并扣除本次租车的费用。即使你借车中途手机没电了开不了机,也不用担心无法及时还车。整个租借过程完成之后,还可以选择立刻退还保证金。

阅读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竞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泪泪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笑名的紧张,又紧张得念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

    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住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钻,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