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年语文中考模拟试卷(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手烟”揭秘

    ①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说三手烟的说法,但很可能已经闻到了它。

    ②《纽约时报》中提到,这不可见但却有毒的气体颗粒混合在了吸烟者的头发、衣服、坐垫和沙发上,逗留的时间比二手烟还要持久。最近关于它的研究和报道都有上升趋势,其实早在1953年就有报道称,将香烟的凝聚物涂覆在老鼠身上会引起癌症,继而就有人提出烟的毒素有可能会在吸烟者离开后还停留在房间内。1991年有人在吸烟者家中的灰尘中提取出了尼古丁,因为过去3个月内有人吸过烟。2008年类似的调查在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车上展开。2010年一项研究则指出,吸烟者的房子,即使空置两个月或搬入新主人,三手烟遗留的问题也还是明显。

    ③根据美国国家毒理学规划处的界定,烟草烟雾中有250种有毒的气体、化学物质和金属,其中11种化合物被划分在一类致癌物中,属于最危险的物质。医学专家认为,这些“隐形杀手”很容易滞留在墙壁、家具、衣服甚至吸烟者的头发和皮肤上,此时如果别人进入室内或室内有其他人,就等于在吸“三手烟”。致癌物质会在肺部循环逗留,人一旦过度疲劳以及营养不良或者机体免疫力迅速下降时,就会对肺部造成损害,这可能也是有些从不吸烟的人也会患上肺癌的原因之一。专家介绍,“三手烟”对孩子的危害最大。

    ④事实上,三手烟主要会通过三种渠道造成污染:在物体表面或灰尘中形成残留物,吸附后又被重新释放回空气,和氧化物或环境中的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科学家罗莱曼等人还发现,另一种空气污染物臭氧会和三手烟残留物结合,产生粒径小于100纳米的超细颗粒,这种尺寸对包括骨髓、淋巴结、脾脏、心脏和中心神经系统在内的一些组织结构都能造成威胁。

    ⑤霍建民教授表示:消除香烟危害的最好方法的就是禁烟。但是目前看来,全面禁烟还不太可能。由于“三手烟”沉积在室内家具、墙壁的表面,不易散去,即便散去也需要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应该尽量减少在吸烟场所里逗留,尤其是少年儿童、婴幼儿以及体弱多病者等特殊人群,尽量不在有“三手烟” 且封闭的室内长时间逗留,特别是吸烟者居住和工作的房间。

    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增多和公众意识的提高,现如今美国的租赁和购买行业也受到了三手烟的影响,一般来说,前主人是吸烟者的房子和汽车在被选择率和价格上都会因此而下降。(选自《环境健康展望》编译 锡兵有改动)

(1)、文章揭穿了“三手烟”的哪些秘密?
(2)、结合文意,请说说什么是“三手烟”?
(3)、第④段划线句子主要使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③段划线句子中的“这些‘隐形杀手’”指什么?作者这样称呼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闲话白菜
钱国宏
①白菜是南北方一种极其普通的蔬菜。别看它普通,闲暇时,弄一桌“白菜宴”,既解馋又养生。
②白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考证,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种类北方有胶州白、北京青白、天津绿、东北大矮白菜、山西大毛边等;南方有乌金白、蚕白菜、鸡冠白、雪里青等。
③白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菜中之王”美称。用于炖、炒、熘、拌以及做馅、配菜都可以,故俗语云:“肉中就数猪肉美,菜里唯有白菜鲜。”
④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古代医书《名医别录》里记载:“白菜能通利胃肠,除胸中烦,解酒毒”。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白菜汁,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并说“冬汁尤佳”。
⑤白菜食法颇多,从烹调方法上看,无论是炒、熘、烧、煎、烩、扒、涮、凉拌、腌制,都可做成美味佳肴,如果同鲜菇、冬菇、火腿、虾米、肉、栗子等一起烧,还可以做出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用新鲜猪肉末制成丸子,再加大白菜红烧,这是河南地区有名的“大白菜烧丸子”。把干辣椒节过油炸,然后用醋与白菜块同炒,这是有名的“醋溜白菜”。东北有道名菜就叫“栗子烧白菜”,这道菜的特点是汁鲜味美,酥烂适口,红白黄三色相间,色、香、味兼备。此外,还有“奶汁靠白菜”、“如意白菜卷”等等一系列菜肴。
⑥总之,白菜食用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在东北,吃得最普遍的还是炖白菜汤和炖酸菜。东北人喜欢把白菜渍成酸菜,酸菜炖火锅、炖大骨头成为了东北人引以为豪的家常菜。酸菜炖大骨头端上桌后,香气缭绕,热气腾腾,骨头肉颤巍巍,丝丝缕缕,泾渭分明;酸菜晶莹剔透,油花闪烁,让人举箸之际,耳边油然想起东北腔席卷四方的断喝:“翠花,上酸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人工智能时代,你的工作会被机器抢走吗?

    ①人工智能机器人“阿法狗”在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对弈中连胜两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崛起成为不容忽视的话题。人工智能会不断学习,不知疲惫,不会抱怨,此前已有专家预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快步发展可能酿成大规模失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你的工作可能被机器抢走吗?

    ②去年年末,一段中国某银行智能机器人大堂经理“娇娇”的视频在网上火爆:“您好,我是娇娇,很高兴为您服务”。

    ③这位不知疲倦的“大堂经理”可以通过语言识别、触摸交互、肢体语言等方式,开展迎宾、业务引导、业务查询等多种服务,懂幽默会卖萌,在办理业务的同时还能把客人逗得哈哈大笑。

    ④在日本,护理型机器人赢得了老年人的欢心。小型的智能护理机器人可以陪老年人聊天解闷,帮助控制灯光、检查血压,提醒何时吃药。大型护理机器人则致力于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人,能温柔地将人类抱起或放下,或是帮助其站起来。

    ⑤除了服务业以外,人工智能已开始“入侵”其他领域。专家担忧,机器和电脑发展有一天可能会取代人类的大脑和肌肉——这对司机、分析师和财经记者的工作构成了威胁。

    ⑥人工智能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是机器视觉,这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关键。相比容易出错的人类司机,自动驾驶将减少__%或更多的事故。美国10%左右的工作岗位涉及驾驶车辆,未来数十年内,这些工作岗位中的大多数将会消失。

    ⑦其实,面对日臻完善的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很难想象有任何工作不会面临消失风险。IBM研发的超级电脑沃森则把领域拓展的更加广泛。它远超人类的记忆功能让它在智力问答节目《危险边缘》中击败了该节目的冠军;此外,协助研发药物、预测工业机械的维护时间,甚至设计美味的新食谱,帮助诊断疾病,都有沃森的身影——IBM相信,机器人沃森可以创造巨大商机。研究者同时发现,沃森在不断学习和进化,比如设计出新的食谱,为药物研发提出人类未曾想到的建议和指导,这是研究者们一开始所没有想到的。

    ⑧但另一方面,在其他一些事情上,机器是无法战胜人类的:如培养品味和感情,相互模仿,建立情感联结,想象力和道德情感。《经济学人》杂志调查显示,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如牙医、医生,或者类似于心理学家的情感辅导人员,甚至是运动员教练等需要人与人密切沟通的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较低。

    ⑨不过,机器人完全能够取代人类的工作,未必完全是一件坏事。在未来,机器有可能让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文学、艺术、科学等创造性领域,放在能够让人类更幸福的事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

    ①自愈,顾名思义是自己愈合之意。自愈能力是人体修复自身缺损、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有些自愈能力是人体原本就具有的,依靠遗传而获得。而科学家所要追求的是,在人体器官出现病变时,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器官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

    ②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小白鼠身上发现了一种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就因为携带了这一基因,本来会长出肿瘤的小白鼠摆脱了“宿命”,不仅没有患上癌症,反而生长迅速,体格健壮。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大为振奋。在此之前,这种特殊的基因被认为通常只能在发育的胚胎中起作用,在成年生物体中则会丧失活性。

    ③“激活”衰老的细胞,重启它们的生长机能,这样的研究并非刚刚出现。在此之前,这个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就是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但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更加强大,它在成年生物体中也能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如果把生病的人体比作一台感染病毒的电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就像磁盘格式化,即将所有的数据全部清空,一切从生命最初发育的阶段开始;而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像杀毒软件,清除病毒但不丢失已有数据,保持电脑的健康运行。这就是说,已经成年的生物体,也能以此来修复自身组织器官的损伤。

    ④这种特殊的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基因调节来认知自己正处于哪个生长阶段的,这种特殊基因类似于一个调节器,它可以让体内的基因误以为机体正处于更年轻的状态,从而使衰老或病变的组织器官的生长机能再次被激活,完成自身修复。

    ⑤除此之外,科学家还从人体神经系统调节方面进行了器官自愈的研究。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微型植入器,把它植入人体,让它来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⑥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相互作用,密切配合,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实现正常的生命活动。微型植入器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在被植入人体后,它会监控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一旦探测到一个器官受到病毒感染、出现损伤或者变得衰弱时,它便刺激神经系统,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调节使这个器官自己恢复健康,再度正常工作。

    ⑦虽然这一研究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展现了诱人的前景。许多难以治疗的疾病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微型植入器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生诊断治疗的方式,取代对药物治疗的依赖。

    ⑧科学发现让前景乐观起来,然而,要让神奇的科学之光照进现实,道路还很漫长。但这些都不会阻碍科学前进的脚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体器官自愈将不只是个梦想。

(作者:胡宇齐,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如今,无论是人头攒动的数字科技馆、虚拟科技馆、科普剧场,还是科学家在短视频中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把吃剩的碎骨头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其背后是有关部门千方百计创造机会让公众走近科学的用心良苦和积极调动资源创新科普手段的不懈努力。

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卡脑子’比‘卡脖子’更可怕。”“地球好比一架飞机,一个物种好比飞机上的一颗螺丝钉,丢失一颗螺丝钉,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接连不断地减少,那这架飞机就不再安全。”在“2022科学跨年之夜”的演讲中,诸如此类的触动人心的金句,让更多人意识到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让更多科学家和科普活动得到宣传,有利于更多人理解科学,崇尚科学,践行科学,投身科学。

【材料二】

①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掀起了一股科普热,不少专家学者化身科普主播,以短视频为媒介,激发网友探索科学的热情。

②科普类视频的走红反映了几个趋势。首先,信息传播从文字扩大到视频,拓宽了知识传播的路径。其次,人们看视频从追求娱乐转为追求知识,说明相当多的人并非“娱乐至死”,而是希望提升自我,学会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又提高生活质量。

③面对这种情况,传播知识的人,无论是主播,还是作者,都至关重要。正如作品翻译需要“信达雅”一样,科学传播也需要“准易趣”。“准”就是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诠释是准确的,至少要符合目前主流科学界的认知和观点;“易”就是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被人理解,让人能听明白,能弄懂;“趣”就是生动活泼,同时具有文学性、高雅性。

【材料三】

①“用短视频来学习。”随着不少网络平台涉足“泛知识”类短视频领域,这一赛道日益拥挤,竞争趋于白热化。

②当各方正围绕着“泛知识”类短视频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此增长点的短板也开始显现。其一就是内容同质化,同一话题看下来,我们会发现很多博主实际上只是“搬运工”,观点雷同,只是换了一个人说出来而已。其二,在盈利的压力之下,有的“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粗制滥造、跟风追随的现象,甚至走向了缺乏科学依据的猎奇,这与用户的期待有较大落差。

③“泛知识”类短视频的方向也许是正确的,但是能否成功,能否具有可持续性,关键要看内容是否具有较高的“含金量”。如果没有让受众满意的“含金量”,那么可能又是昙花一现,匆匆收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什么一拍照,我们就不会“笑”了?

①你看过照片中微笑的自己吗?是不是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好像一拍照,所有人都变成了“假笑男孩(女孩)”,笑容尴尬而不失礼貌,看起来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②为什么一拍照,我们就不会“笑”了呢?

③早在十九世纪,神经学家纪尧姆·杜兴就研究了这个问题。我们脸上的所有表情变化,其实都是面部肌肉的收缩和拉伸。杜兴想要探究的问题是:当我们真正开心大笑的时候,脸上哪几块肌肉动了?

④杜兴研究表明,当我们产生真实微笑的时候,脸上有两块肌肉起了重要作用:颧骨大肌和眼轮匝肌。颧骨大肌位于脸颊,它会在你微笑的时候将嘴角往上拉。而眼轮匝肌则是眼周的肌肉,它会让你在笑的时候眯起眼睛,挤出眼角的鱼尾纹。这样真诚的微笑也被人称为“杜兴微笑”。它的重点就在于,微笑时不只是嘴角动,眼睛也会动起来。而我们拍照时,往往只有嘴角的上扬,看起来就会有点怪怪的。

⑤眼睛是真笑的关键,这一点也被AI(人工智能)识别出来。

⑥2019年,科学家试图用AI识别一个人是真笑还是假笑。它们使用一种算法来测量人们微笑时眼睛、脸颊和嘴角的变化,将收集到的真笑和假笑做了对比。结果发现,真笑和假笑时,每个地方的肌肉收缩差异都很大,而最明显的还是眼睛周围的肌肉。真笑时,眼部周围的肌肉运动要比假笑大约多10%。

⑦进一步研究发现,导致真笑和假笑不同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在于我们的情绪。毕竟露出“杜兴微笑”的我们,大多是真快乐,这会激活大脑中负责处理情绪的区域。当你假笑时,大脑左侧活动的通路和真笑有着很明显的差异。大脑的不同活动,导致了不同的肌肉活动,进而产生了不同的面部表情。当你拍照时,说“茄子”或者“cheese”可能只是帮你调动了脸部部分肌肉运动,但真诚的“杜兴微笑”,其脸部肌肉运动可能更为复杂。

⑧那么,能否通过练习让假笑也看起来好看和真诚呢?

⑨研究者得到了3组有趣的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有31%的人能发自内心地露出“杜兴微笑”;当听到了不好的消息,只剩24%的人能够露出“杜兴微笑”;但当研究者让所有人参与练习,先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再来模仿“杜兴微笑”的时候,有71%的人都成功了。所以,想要在相机前笑得好看和真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点儿开心的事情,发自内心地微笑。

⑩但如果心情不好,可能再怎么笑也不像真的。另一项研究就发现,当一个人情绪很差或者压力很大时,是很难伪装出“杜兴微笑”的。

⑪总而言之,当你快乐时,笑容会自然地流露出来。学会假装“杜兴微笑”,只是让你在照片里显得更真诚。经常牵强地微笑,可能会产生情绪疲劳,所以不高兴的时候也没必要假装微笑。

(选自《读者》2022年6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