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容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材料一】
①如今,无论是人头攒动的数字科技馆、虚拟科技馆、科普剧场,还是科学家在短视频中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把吃剩的碎骨头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其背后是有关部门千方百计创造机会让公众走近科学的用心良苦和积极调动资源创新科普手段的不懈努力。
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卡脑子’比‘卡脖子’更可怕。”“地球好比一架飞机,一个物种好比飞机上的一颗螺丝钉,丢失一颗螺丝钉,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接连不断地减少,那这架飞机就不再安全。”在“2022科学跨年之夜”的演讲中,诸如此类的触动人心的金句,让更多人意识到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让更多科学家和科普活动得到宣传,有利于更多人理解科学,崇尚科学,践行科学,投身科学。
【材料二】
①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掀起了一股科普热,不少专家学者化身科普主播,以短视频为媒介,激发网友探索科学的热情。
②科普类视频的走红反映了几个趋势。首先,信息传播从文字扩大到视频,拓宽了知识传播的路径。其次,人们看视频从追求娱乐转为追求知识,说明相当多的人并非“娱乐至死”,而是希望提升自我,学会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又提高生活质量。
③面对这种情况,传播知识的人,无论是主播,还是作者,都至关重要。正如作品翻译需要“信达雅”一样,科学传播也需要“准易趣”。“准”就是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诠释是准确的,至少要符合目前主流科学界的认知和观点;“易”就是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被人理解,让人能听明白,能弄懂;“趣”就是生动活泼,同时具有文学性、高雅性。
【材料三】
①“用短视频来学习。”随着不少网络平台涉足“泛知识”类短视频领域,这一赛道日益拥挤,竞争趋于白热化。
②当各方正围绕着“泛知识”类短视频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此增长点的短板也开始显现。其一就是内容同质化,同一话题看下来,我们会发现很多博主实际上只是“搬运工”,观点雷同,只是换了一个人说出来而已。其二,在盈利的压力之下,有的“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粗制滥造、跟风追随的现象,甚至走向了缺乏科学依据的猎奇,这与用户的期待有较大落差。
③“泛知识”类短视频的方向也许是正确的,但是能否成功,能否具有可持续性,关键要看内容是否具有较高的“含金量”。如果没有让受众满意的“含金量”,那么可能又是昙花一现,匆匆收场。
人工智能的曙光
在前不久,霍金描述了人类的命运:“在未来 100 年内,结合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将会变得比人类更聪明。”但他强调:“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为人类征途画上句号。”特斯拉汽车公司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CE0 伊隆・马斯克则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所要面临的最大威胁。
人们害怕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会反客为主成为自己的主宰,或是刽子手。虽然这种观点还很新,但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新趋势。而这一观点也被用来反对诸如谷歌、微软等大公司对于人工智能开发的巨大投资。随着超级电脑的日益普及,机器人在各个战场的无往不胜,只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定义在科学领域就显得太自欺欺人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该担心什么?
得益于加工工艺的发展以及越来越丰富的数码数据,人工智能的能力得到了爆炸性増长。通过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元以及摄入大量的数据,如今的“深度学习”系统可以教会它们自己完成诸多任务。从图形识别到翻译,人工智能几乎可以和人类做得一样好。结局就是,那些需要动脑完成的游戏,如“青蛙过河”,现在已经可以通过电脑程序解决。
尤为关键的是,这项能力是有特定用途的。如今的人工智能是通过简单粗暴的数值计算来伪装成“智能”,而不是像人类智能一样是在自主地思考,或是出于对某物的兴趣和渴望进行思考。现在的人工智能尚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灵活的推测判断的能力。
不过,人工智能已有足够的力量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它可以与人类互补,从而增强人类的能力。有了人工智能的帮助,医生可以更方便地标记癌症;智能手机中的语音识别系统可以将互联网带给数百万发展中国家的文盲人群;数字助理会对学术研究提出有用的假说;图像分类系统让可穿戴电脑将真实世界的有用信息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从短期来看,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乐观的。比如,人工智能又唤醒了机械设备对于国家安全的作用。无论是专制国家还是民主国家,这种可以监视上亿个场景,并且可以通过人脸或声音从人群中识别出每一个市民的能力,都会对民众自由构成重大的威胁。即使整个社会都能从人工智能那儿得到巨大的好处,仍会有许多个人遭受损失。人工智能可能会让整个白领阶层都丢了工作。当然,更多的教育和训练会有所帮助,而借助人工智能产生的财富也会被用于创造新的工作,不过工人们注定会失去位置。
监视手段和混乱并不是霍金、马斯克所担心的,也不是好莱坞近期密集推出未来人工智能电影的原因。他们所担心的是更长远、更具启示的问题:这些具有超人的智慧与能力的机器人最终会与人类作对。
不过,离这样的人工智能出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实际上它们可能根本不会被创造出来。
人工智能危机重重,不过这也不能掩盖它的曙光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新民周刊》2015年21期,有删改)
(链接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说过,智能机器人很难说比人聪明,当前的人工智能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要想造出超越人类智能的机器人,人类在科学研究上还有不小的距离。在看得见的未来,人工智能整体水平还难以超越人类智慧,不足以威胁人类的生存。
(来源于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有人问社交网站 Facebook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我们难道一点都不需要担心人工智能的安全性么?”扎克伯格解释道:“我们现在担忧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就如同两百年前担心要是以后有飞机了飞机坠毁怎么办一样。如果我们总是过度担心安全性,我们就不可能造出飞机。不管怎么样,我们要先造出飞机,再担心飞机的安全性。”
(来源于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在面向普通民众的调研中,向受访者询问“您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吗?”调查结果如下图。
会 |
不会 |
不好判断 |
40.43% |
38.3% |
21.27% |
(链接四)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不仅关乎科学,还关乎伦理。如无人驾驶车,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也就是司机是否该信任无人驾驶车或信任工程师写的程序。这是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如美国那场著名的电车难题争论,当惨痛的牺牲在所难免时,该如何选择?无人驾驶汽车程序应该设计保证车里人的安全,还是保证行人的安全?换句话说,作为同时是行人也有可能是车主的你,愿意生产商制造哪一款车?这就是伦理方面的问题。
(来源于网络,有删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