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评试卷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问题。

玻璃之王

    ①“玻璃之王”是这样诞生的:195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杜威兹教授等人用制造玻璃的方法.将高温金硅合金熔体喷射到高速旋转的铜轴上,以每秒100万摄氏度的冷却速度,快速冷却熔体,第一次制造出了不透亮的玻璃。当时的一位物理学家看到这种刚诞生的合金材料时,曾嘲讽的说这是一种“愚蠢的合金”。这种不透亮、看起来“愚蠢的”的东西,就是在材料科学领域开辟出一条新道路的“玻璃之王”——金属玻璃。

    ②金属玻璃形成的原理是什么呢?通常情况下,金属及合金在从液体凝固成固体时,原子总是从液体的混乱排列转变成整齐的排列,即成为晶体。但是,如果金属或合金的液体凝固速度非常快,原子来不及排列整齐便被冻站住了,最终的原子排列方式仍类似于液体,是混乱的,这就是非晶态合金。因为非晶态合金原子的混乱排列晴况类似于玻璃,所以又被称为金属玻璃。

    ③那么在实际生产中金属玻璃又该如何获得?研究人员发现,单一的金属液体凝固形成非晶态所需的冷却速度要远远高于其它物质液体。例如,普通的玻璃液体只要慢慢冷却下来,得到的玻璃就是非晶态的;而单一的金属液体则需要每秒高达1亿摄氏度以上的冷却速度才能形成非晶态,这个速度是普通玻璃的无数倍。由于目前工艺水平的限制,实际生产中难以达到如此高的冷却速度,也就是说,单一的金属难以在生产上被制成非晶态的金属玻璃。但是,合金弥补了单一金属的缺憾。合金具有这样两个重要性质:第一,它的熔点远低于纯金属,例如,纯铁的熔点为1538℃.而铁硅硼合金的熔点一般在1200℃以下;第二,液体状态的合金原子更加难以移动.在冷却时更加难以整齐排列,也就是说,更容易被“冻结”成非晶体。这样,人们在实际生产中托将金属与其它物质混合形成合金后再来获得非晶态的金属玻璃。

    ④目前,金属玻璃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因为它具有较强的韧性、刚性、优良的磁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人们赞扬它是“敲不碎、砸不烂”的“玻璃之王”。金属玻璃已被用于制造高档录音机、录像机的高耐磨音频视频磁头。因为具有良好的磁学性质,金属玻璃还被用于制造高压容器、火箭等重要部位的零部件,科学家们还预言,凭借其耐腐蚀、抗撞击.耐冷热的特性及优异的力学性能,金属玻璃在将来可能会成为航天、军事及民用领域的理想候选材料。

(1)、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包含了哪些说明方法?
(3)、选文第④段结尾句中,划线的“可能”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4)、依据选文内容,说说作为“玻璃之王”的金属玻璃目前都得到了哪些应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黄岩岛位于北纬15°07′,东经117°51′,是南中国海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岛礁,国际上称之为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Shoal)。
       ②黄岩岛四周为距水面0.5米到3米之间的环形礁盘,礁盘周缘长55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礁盘外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内部形成一个面积为130平方公里、水深为10-20米的泻湖。环礁四周有星罗棋布的礁块露出,礁块表面大小一般为1—4平方米。以北、南两端的礁块最为密集,北端者称为北岩,南端者称为南岩。南岩是在礁盘上露出海面的巨大的礁石之一,形似大石柱,上部面积约3平方米,海拔1.8米。
       ③黄岩岛发育在3500米深的海盆上,是深海平原上的一座巨大的海底山峰露出水面的部分。黄岩岛泻湖东南端有一个宽400米的水道与外海相连,这条水道深9-11米,宽360-400米,中型渔船和小型舰艇可由此进入,从事渔业活动或者避风。
        ④从黄岩岛的位置示意图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有幽深的马尼拉海沟,海沟最深处水深5377米,是南中国海水深最深的地区之一,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中沙群岛与菲律宾群岛的自然地理分界。
        ⑤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据考证,郭守敬在南海的测量点就是黄岩岛。1947年底,中国内政部正式编制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将黄岩岛(当时称“民主礁”)划在“断续国界线”内。该线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历史性界线,中国对线内的岛、礁、滩、沙洲拥有主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3D生物打印

      今年7月,深圳医院整形外科团队运用3D生物打印技术,通过3D打印辅助的耳廓塑形再造手术,让一位右耳廓先天发育不全的女孩再次长处一个正常的新耳朵。

      早在2009年,瑞士伯尔尼的研究人员就使用3D打印机制作出了尺寸精确的人拇指骨。这种技术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材料:3D打印机、三钙磷酸盐和聚乳酸以及能够发育成骨骼的活细胞。三钙磷酸盐和聚乳酸会形成坚硬的结构,起到支撑的作用;能够发育成骨骼的活细胞在支架上便可培养成人拇指骨。

      但是那些只由柔软的细胞组成的器官并没有这些支撑物,像心脏、肝脏等复杂器官的3D制造,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没有合适的支架。

      随着科技发展,也许打印更复杂的器官将不需要太久,因为支架的问题已经有了解决方案。以3D生物打印“血管”为例:科学家先是利用一些富含糖类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凝胶,制造出了柔软的支架,再利用从脊髓里采集到的干细胞为原料,配合不同的生长因子,让其发育成不同类型的活细胞。接着在3D打印机的两个喷头分别灌注活细胞和水凝胶,这种工作原理和我们使用彩色打印机时在不同墨盒中注入不同的墨水是一样的。喷头喷出的微小液滴中都包含了数万个细胞,它们会以数百微米的精度分布在水凝胶支架的周围,成为人体组织模型。打印完成后,这些微小的作品被放进营养液中,细胞会找到彼此并且相互结合,成为一段鲜活的血管,而水凝胶稍后将会被洗掉。

      这种方法制作出的符合搭桥手术需要的血管,对人体既不会有副作用,也不会引起排异反应,因为制作血管的所有材料都来自患者自身。

      目前,3 D生物打印技术只能制作一些简单的组织,离打印复杂器官的目标还有数年的距离,但是研究者们对它充满信心。在这种技术成熟之后,我们将会拥有个人专属的器官库,随时可以打印只适合自己的身体器官。因为器官衰老和死亡这件事也许可以避免,健康的肉体将会与健全的思维存在同样长的时间。

                                                                                                                                                       (选自《科技纵览》,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绿豆那些事儿

    ①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绿豆了。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对绿豆的记载。绿豆跟大豆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作物。只是与大豆相比,绿豆总是显得地位卑微。大豆位列五谷,与稻、黍、稷、麦被供奉于庙堂之上。而绿豆呢,只能与山芋为伍,居于杂粮之中。其实,有这样的差别,也不难理解。因为,就营养成分而言,绿豆的确太过中庸,只含有淀粉(61%)和蛋白质(22%)。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40%,于是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

    ②除了蛋白质含量不如大豆外,绿豆的淀粉含量不如水稻,产量更是敌不过小麦,于是,它被分在杂粮之中,也就合情合理了。

    ③虽然身为杂粮,绿豆却是不甘寂寞的配角。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存点绿豆,且不说那些绿豆粥、绿豆糕、小朋友吃的绿豆冰棍以及我们餐桌上的凉拌绿豆芽,单是夏日里每家每户的绿豆汤,

    ④更为特别的是,绿豆的淀粉有着优良的烹饪性能。中国美食中有一种特殊的食材——粉条,(一种纯淀粉“面条”),而在粉条之中,又以绿豆淀粉为佳。绿豆淀粉颗粒出奇的细腻,降低了制作粉条所需的剪切力。说通俗点,就是可以在制作粉条时进行充分的搅拌。这样,生产出来的粉条就会既透亮,又筋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作物能够提供如此高质量的淀粉,这也就是假冒绿豆粉条横行的一个原因吧。

    ⑤另外,富含淀粉的绿豆还有一个特殊用途,那就是制作冻冰棍。绿豆细腻的淀粉赋予了冰棒特有的疏松感。当然了,这种纯绿豆汤冻出来的冰棍,远远没有后来的绿豆雪糕那样松软。不过在早些年那些被糖精水冰棒统治的夏天里,绿豆冰棒已经算得上是极品了。

    ⑥只是,绿色的绿豆真如其颜色一样能为我们遮挡烈日,提供凉爽吗?

    ⑦其实,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带走酷热的魔力。而是因为其中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夏天,我们很容易出汗,这时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各种宝贵的矿物质。此时喝绿豆汤,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流失的矿物质,达到消暑的目的。所以,在抢救中暑病人的时候,不能给他们喝纯净水,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⑧于是,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绿豆,成了消暑的佳品。其实,在夏天喝绿豆汤,跟我们激烈运动后,最好补充带盐分的饮料是一样的道理。同时,绿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香豆素类等),在我们饮用时会带给我们清爽的心情。

    ⑨虽然名为“绿豆汤”,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煮的绿豆汤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形成了红色物质,而氧化跟水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与氧气的接触情况有关。所以,如果我们用纯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当然了,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

    ⑩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有一个传说,神龙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这个“绿豆解百毒”的故事明显是个传说,但记载绿豆解毒的医学典籍还真不少。比如,《开宝本草》中说,绿豆可以“消肿下气,压热解毒”;《本草纲目》中说,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迷信绿豆可以解毒的话,那很可能会延误治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从蝴蝶效应到人工智能

李二友杨艳梅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体现出马蹄铁上丢失的一枚小小的铁钉最终导致了一个帝国的灭亡。在我国,古人也普遍认为一个微小的改变就会对未来产生很大影响。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子说过:“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在儒家经典《礼记·经解》中也有记载:“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这些都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个小小的变化就会带来全局的输赢,因此我们要处处谨小慎微,要从小处消除隐患。

    这些现象与蝴蝶效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蝴蝶效应是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方程式时提出的“非线性”理论。由于描述气象系统的吸引子的“形状”往往都呈现出类似蝴蝶的图案,这就有了“蝴蝶效应”的称谓。这种效应更为诗意和普遍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类似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论,每件事情有形或无形地联系在一起,一次改变会引起后面很多事情的改变。

    蝴蝶效应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说明任何事物在其发展道路上都存在不可测的“变数”,一个非常细微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事物的发展方向。

    因此有些小事可以糊涂,但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便不能糊涂。蝴蝶效应其实是一种混沌效应。具体说来,是缘于它的最终“吸引子”(一个系统在经过时间无限长后的最终归属)。在未发现混沌现象之前,科学家认为自然界的所有系统的“吸引子”只有两种:或是一个固定点(例如:一个皮球被踢出去之后,最终会停止到一个点);或是椭圆(例如:两个天体运行在椭圆轨道上,始终保持一种互相吸引)。但是,洛伦兹通过计算发现,计算的结果对参数的初始值非常敏感,即使两个初始值只是相差到小数点后的第6位数,计算结果也相差巨大,因此说气象是很难准确预测的。

    ①“蝴蝶效应”一词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许多领域的热门词汇;②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③它不仅应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社会学及心理学等领域,还可应用于经济学和数学,就是在我们熟悉的电影业中也有涉猎;④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⑤不仅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界人士对蝴蝶效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些作者将蝴蝶效应表述为一种人生的幻象,也就是一些人展现出对初始值格外敏感的人生。假如人们在时间的长河中回溯到过去,如果改变了过去的一个(初始值)点,则会改变这些人的人生历程,甚至会改变现有的世界。一些导演在创作上都试图从时间长河中改变一点,并对此进行情节上的大肆渲染,再将这些回归到历史的激流中,这种手法让观者大呼过瘾。像《大话西游》《寻秦记》《步步惊心》和《达·芬奇密码》等影视作品中都有这样的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从一种只是进行机械运算的机器发展成为无所不能、甚至可以穿戴的技术产品,未来还会逐渐成为人体的一部分。计算机运行的逻辑基础就是二进制的0和1,经过无数次的分形迭代后,可以组合成人们现在已经看到的无所不能的计算机世界。既然计算机的基础是0和1,那么计算机程序对于初始值的敏感程度更甚(不是0就是1)。人们在尝试寻找出一条分形迭代N次之后的路径的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人们又开始借助计算技术重操“旧业”——定制未来的思想。这次要启用“人工智能”或者用机器替代人,或人工和机器相结合,以实现机器在规定的程序动作外可以自我学习,自我复制,甚至自我进化,从而可以达到某些高级动物的智能。

    不过,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仍然是横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另外,人们要想创造人工智能,必须保证初始值的正确。如果初始值的设置有问题,以后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甚至南辕北辙。如果能找对方向,未来通过计算机的超高计算能力,会使发展的路径更加顺利一些。当前,我们的时代似乎就处在寻找人工智能的初始值的节点。

    当然,最令人们感到有诱惑力的是:人类是否可以采用改变过去的方式来改变未来呢?不同时期的科幻电影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2004年上映的《蝴蝶效应》里,尽管主人公不断做出努力,还是逃不出“宿命”的安排。而在2014年的大片《明日边缘》里,人类通过自我学习、自我进化,最终改变了人类的未来。在电影《源代码》中,主人公可以反复“穿越”到一名在列车爆炸案中遇害的死者身体里,在一次次地“穿越”中最终寻找到元凶,阻止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恐怖行动。在现实中,人类要变被动为主动,找到正确的初始值,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设计未来,我们期待着人类即将进入的又一个新的进化分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红茶: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

都芃

①中国是茶的起源地,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在我国的六大类茶中,真正具有全球化影响力的当属红茶。在世界茶叶市场上,红茶的占有率达到了80%,甚至超过其他几大茶类的总和。

②世界红茶起源于中国,中国红茶发端于武夷。关于红茶起源,目前流传最多的说法认为,红茶的诞生缘于一次意外。

③正山小种是最早的红茶品种,从诞生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根据《中国茶经》的记载,相传在明末清初,正值采茶季节,一队官兵途经福建武夷山桐木关。听闻官兵经过,当地茶农来不及收拾刚刚采摘好的茶青,便躲进山里。官兵过夜时便直接睡在了茶青上。

④官兵走后,当地茶农发现,原本用于做绿茶的茶叶因为被人体体温加热,已经发酵,变质发红。茶农心急如焚,担心茶叶无法出售。因此便赶紧采取补救措施,将已经发酵的茶叶反复揉搓,并用桐木关盛产的马尾松进行焙制。松木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浓郁的松烟,茶叶吸收松烟后,色泽变得乌黑油润,蕴散出独特的松烟香,最早的正山小种红茶便就此诞生。也因其熏制后的乌黑色泽,在英文中,红茶被称为black tea而非red tea。

⑤虽然这段关于红茶起源的传说是否完全属实,已无法考证,但这段传说中提及的红茶传统制作技艺,一直延续至今。

⑥传统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步骤,即采摘、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熏焙、复火,并且需要在木制楼阁中完成。其中,过红锅是小种红茶的特有工序,把发酵过的茶叶放在150摄氏度以上的锅内,经3—5分钟快速摸翻抖炒,使茶叶迅速停止发酵,以保持小种红茶的香气纯甜。炒锅后的茶坯,必须复揉,使回松的茶条紧缩。

⑦红茶最初诞生时,喝惯了绿茶的中国人一时无法接受。但“墙内开花墙外香”,偶然的机会让红茶远销海外,开启了征服全球味蕾的脚步。

⑧提及红茶红遍全球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英国。英式下午茶的风靡,让红茶真正席卷全球。

⑨但英式下午茶最早只流行于皇室贵族之中。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研究员肖坤冰认为,早期英国普通老百姓是喝不起茶叶的,只有皇室、贵族等上流社会的人才买得起茶叶。这是因为当时茶叶的唯一供应国中国,距离英国太遥远了。为了更方便地获取茶叶,英国殖民者便开始尝试将茶叶向适宜的殖民地进行引种,以降低成本,掌控产量。印度作为当时毗邻中国的英属殖民地,便成为最佳选择。英国人将茶树苗、茶籽运至印度进行栽种,便有了如今我们熟知的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等。

⑩肖坤冰曾前往印度进行田野调查,她发现大吉岭红茶与中国红茶口感、味道十分相似,这是因为大吉岭的茶树基本都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小叶种的后代。相比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则又浓又涩,因此通常被用来制作奶茶,需要加糖加奶才能抵消其原有的苦涩味。肖坤冰介绍,这是由于阿萨姆红茶的母树是印度野生原生种与中国茶树的混合种。

⑪英国获得了廉价、可控的茶叶来源后,英式下午茶便从上层社会逐渐向民众普及,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随英国殖民者的脚步向全球传播,红茶也借此走进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之中。

⑫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古老的红茶在科技赋能下,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

⑬2017年以来,武夷山国家公园按照茶——林、茶——草混交模式,建成混交生态茶园4800余亩,进一步带动和促进茶园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提升,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为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示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之美

马莜琛

①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它有一种独特的美。汉字之美,美在它的神秘的面纱,美在它华美的外形与其中凝聚的精神气韵。

②汉字的笔画虽简单,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细细品读,就会发现它们的生机勃勃、迥然不同。同一个字,不 同的书法家来写,面貌定然各不相同,有的翩若惊鸿,有的矫若游龙,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精彩的画面。不同的汉字也 会给人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使我们的心也随之跃动。一个“日”字,让人感觉到太阳的 温暖,一个“月”字,让人感受到月光的柔和。一个“喜”字,让人不自觉地咧开嘴巴,喜上眉梢; 一个“衰”字则令人眉头一皱,轻轻叹息。这何尝不是汉字的独特之美呢?

③汉字的神秘在于其历史的奥妙。是谁创造了汉字?又是怎样的机遇创造了汉字?外形华美是《大学》中讲的“外 王”,其每一个笔画的书写,都讲究起笔——行笔——收笔的法度,都讲究笔画的圆润,都讲究因物象形。一个简单 的“三”,第一画表示“天”,第三画表示“地”,第二画表示“人”,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人生天地间”,就这样,汉字巧妙地连接了自然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而精神气韵就是《大学》 的内圣,每个字都是一首诗,譬如“木”字,其竖表坚守,其横意发展,而撇捺两笔则是向外拓展,这不正是读书人对读书的态度吗?

④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持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美的。目光纵向追溯至千百年前,文字产生 了,而它是以甲骨文的形式,这是一种刻于甲骨与铜器的文字,在当时这种文字与陶器的花纹是相互契合的。因此,汉字之美就体现出来了。后来,几百年以后,金文诞生。商代金文多为象形文字或以象形文字合成的会意字,它们像 一幅幅图画,有的浑厚奔放,有的成团块状。在近代,篆书向我们缓缓而来,它将金文简化,又不失图画风格——圆润是它的特点。后来,隶书渐成时代趋势,其间架严谨,方正平直,浑厚刚劲,豪迈奔放。

⑤汉字的外形是美的。说起来,不得不提书法。古代文人底蕴深厚,提笔落笔,墨色便在纸上浮现。一笔墨,分 隔了阴阳,分隔了虚实。笔法时而轻快,时而疾徐,汉字的深厚刚劲便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世界文字之林中,汉字是丰富的书法瑰宝,也是中国五千年古老文化的结晶,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力量。

⑥汉字的精神也是美的。汉字向来追求尽善尽美,所谓“善”,是人心之善,“美”,是自然之美。因此,书法 的第一笔往往能决定整个艺术境界,黑或白,虚或实……下笔时,万物蕴含其中,时间便是永恒。这种忘我的精神也是有限度的,“虚则歧,满则溢,兴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它超越了政治上的束缚,摆脱了权力上的枷锁,升华为精神上永不衰败的财富。

⑦汉字之美,美在我们义无反顾的与世界撞击而守住文化,美在拥有真正的中国魂。也许,众多人提笔忘字,纵使汉字经历过这样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依旧散发着动人光芒的美。想想伏尔泰的话:耕种自己的园地,不要急于膨胀自己。当我们用真正的中国心坚守起这个大国,我们才有勇气不忘初心,慎终如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