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平凉崆峒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时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

    ①潜能无限,青春的脉动催人奋进;高山仰止,德行的力量感染心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深情寄语:“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可见,青年人要时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

    ②古人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意涵,是公民追求的基础价值,也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尺。真善美的行为最能打动人,真善美的价值最能感化人。街头巷尾,青年志愿者义务整理凌乱的共享单车;公交车上,“90后”女护士跪地抢救心脏骤停的老人;危急时刻,年轻的女教师舍生忘死保护自己的学生……生活中,一些青春的身影被真情点赞,他们闪耀着真善美的亮光,传递着真善美的能量。

    ③追寻真善美,基础在勤学。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强调:“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面对逝而不可追的青春年华,青年人应分秒必争、孜孜不倦,追求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境界,巧用去粗取精、博而愈专的方法,克服浮躁之气、深入研习经典,才能为青春远航扬起前进的风帆。

    ④拥抱真善美,贵在多思。遇到问题多加思考,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再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否则,就会陷入片面,再简单的问题也可能束手无策。青年可塑性极强,处于训练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切不可自我放任、虚掷光阴。青年人要时刻保持对新事物恶敏锐性,让思考成为联结学习、观察、实践的主线,以思想的力量激活创新的细胞。

    ⑤成就真善美,也需涵养自处的能力。奋斗的征途上,无论顺境、逆境,都是生活的风景,都可转化为人生的财富。关键是面对一时的得失成败,以什么样的心态与修为去处世任事。微视频《青年榜样习近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农村插队的时光,让许多人感怀:他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看牲口,什么活都干,可再苦再忙,也没有放弃读书。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始终葆有进取的姿态,就一定能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人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时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能以行动筑牢精神的地基,让多彩的青春融入伟大的时代。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6日,有删改)

(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写在横线上。
(2)、阅读选文,请你说说作为青年人怎样才能做到用真善美雕琢自己呢。
(3)、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的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文中的哪一段合适?请说明理由。

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美国]洛克威尔

(5)、阅读选文后,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谦和是一种力量
      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你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冲突横亘在你的面前时,你会选择哪一种态度来面对呢?是不顾一切地发泄心中的愤恨,还是谦和、冷静地思考?我们的答案是后者。
      ②谦者,谦虚,谦让也。它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互相尊重。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一)“和”历来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谦和具有化解矛盾的力量。愤愤不平的廉颇,纵使百般刁难,甚至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却能以大局为重,隐忍退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最终使廉颇负荆请罪,留下“将相和”的千古佳话。试想如果蔺相如不能隐忍退让,与廉颇势不两立,势必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极有可能导致赵国覆亡。所以说,愤怒看似凶猛,但却在谦和忍让中化为和谐。
      ④谦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昔日,刘备放下皇叔州牧的身份,顶风冒雪,不顾路途难行,心怀赤诚,三次来到乡野荒村,访贤求才。第三次时,离草庐半里,他便下马步行,听闻孔明午睡未起,便静候在草堂阶下,终于用谦虚的态度、真诚的心意打动了卧龙先生。(二)这才使三顾茅庐成为千秋美谈,三分天下成为历史功业。
      ⑤谦和还具有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力量。谦和的态度使你更容易让人接近,谦和的微笑总是能给你带来好运气。也许一点点的善意、理解、宽容和付出,就会给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增添一点美好和快乐。
      ⑥然而,谦和并不是毫无原则的退让,也不是有失尊严的顺从,我们必须做到谦和有度。
      ⑦谦和,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谦和,似一篇清丽的婉约文章。(三)谦和,既美丽了自己,又悦目了他人。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跨越苦难
       ①苦难原本是生命旅途中一道不可残缺的风景。
       ②苦难是竖在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一扇纸糊的门,你只要敢于捅破,前方的路便天宽地阔;苦难是蹲在成功门前的看家犬,怯弱的人逃得越急,它便追你越紧;苦难是火焰熊熊的炼狱,灵魂在苦难中涅槃①,就会显露出金子般的成色……
       ③四季轮回,既然有春天的葱茏,也就有秋天的落叶;既然有夏天的热烈,也就有冬天的风雪。我们没有理由不接受苦难,没有理由不善待苦难。
       ④世上没有不弯的路,人间没有不谢的花。苦难宛如天边的雨,说来就来了,你无法逃避,无法退却;苦难又似横亘的山,赶也赶不跑,你只有跨越,只有征服。面对苦难,最要紧的是心不烦,意不乱。闭上你的眼睛,聆听一段清泉叮咚的乐曲,幽远清新的旋律会送你一份“心静自然凉”的轻松;放飞你的思想,翻开油墨飘香的书页,睿智俏丽的文字会给你一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在泪水涌出眼眶之前,请抬起你的头。仰望头顶那方包容了亿万年风霜雨雪的天空,读懂那份旷达,那份宽容,那份蔑视一切的恢宏气势后,你怎能不顶礼膜拜,信心倍增?
       ⑤也许,所有的艰难险阻是通向人生的驿站的铺路石;也许,每一阵雷电霹雳是响彻青春岁月的爵士乐。曹雪芹满腔辛酸作成《红楼梦》,贝多芬用苦难谱写《第九交响曲》,诺贝尔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了震慑世界的一声巨响。苦难之于人生,实在是一笔丰富迷人的财富。
       ⑥失意的时候,总要忍不住说日子难过。但再苦再难也得过。人生如爬山,苦难便是通向山巅的崎岖小路。不曾历经苦难,你就永远只能在山脚下徘徊,永远无法领略虎啸生风,群峰叠翠的无限风光。
       ⑦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思想总是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意志总是在残酷和无情中坚强。
       ⑧让我们对所有的苦难心存感激,然后投入所有的心智所有的激情,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用一生的无畏和执著浇灌勃勃生命,如花绽放。
       ⑨接受苦难,不为别的,就为你来到了这世上;跨越苦难,不为别的,只为你不白活一回。
      【注】①涅槃:佛教用语,原指超脱生死的境界,现用作死(多指佛或僧人)的代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蜷缩在“圈”的封闭里拒绝深刻

    近两年,身边时不时有朋友信誓旦旦地宣称,要“戒掉”朋友圈,或者计划规定自己每天看朋友圈的时间不超过几次,每次不超过多少分钟。很不幸,他们无一成功。

    我能理解他们这种“想戒不能戒的冲动”。朋友圈虽然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却集合了资讯与社交的双重功能,仿佛是一扇门,把逼仄的个人空间与广袤的大千世界联结起来。放不下朋友圈,无非是害怕与世界失联。

    说朋友圈里有个“世界”,并不夸张。比如微信好友1000+的我,每天一大乐趣就是透过朋友圈的时间线窥视多样性的世界。

    但说起来挺讽刺的,微信朋友圈的设计逻辑本来是偏封闭的。一般说来,你只能看到你的联系人所发布和分享的内容,只能了解到“好友”的想法,朋友圈的外延非常有限。

    在朋友圈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好友‛筛选、再生产的结果。与其说朋友圈呈现给人的是大千世界,还不如说是一幅幅联系人画像,它记录你的‚好友‛的喜怒哀乐、趣味取向。

    与此同时,不符合画像的内容信息,轻易就能被屏蔽。如果一个坚定的“中医黑”发现朋友圈出现中医拥趸,而且成天转发养生小文,他可能直接选择“不看他的朋友圈”,或者干脆拉黑,现代生活匆忙而焦虑,“三观”不合,眼不见心不烦,久而久之,朋友圈愈发

    “和谐”,也愈发狭窄和封闭。不同人的朋友圈里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你的世界里热火朝天、尽人皆知的话题,到了另一个人的世界里,就陷入了不可思议的寂静与沉默。

    封闭不尽然是个消极概念,问题是在当今时代,“封闭”很难和“专注”“深度”发生联系,很可能产生浮躁的结果。一言不合就拉黑,在移动社交场域太容易发生了。我围观过很多网络论战,经常发现争执不下的双方都对着空气义愤填膺、豪情万丈,吵到最后统统失焦,但双方观点压根就是一致的。在如此背景下,封闭几乎等同于狭隘,同这样的“世界” 保持联系,未必是多么健康的精神现象。

    我们对每条朋友圈内容所能保持的注意力可能只不过10秒。快速吸收、快速反应的思维活动,塑造了朋友圈的样貌,也剪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侧影。在这种逻辑的驱使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只会向局限的空间里一退再退,被屏蔽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多。

    这是比“封闭”或是“开放”更要紧、更让人忧心的议题。足够清醒的人不会把朋友圈当作认知世界的唯一途径。怕就怕甘愿蜷缩在狭隘的精神世界里,拒绝沉淀与深度。人类精神的堕落更应归咎于这样消极的姿态,而非哪款不够开放的产品。

(选自《中国青年报》删改)

真是无语的

(一)自知与自胜

骆玉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中这句简短的格言,关系到人类生活中两个极其重要、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先说“自知”。老子把“知人”和“自知”做了简明扼要的判别。所谓“知人者智”,是说了解他人,乃是智慧和能力上的表现;“自知者明”,是说了解自己,才是内心明澈的表现。换言之,必须克服某种障碍,才有自知的可能,否则,再多的智慧也不足以自知。

自知的障碍何在呢?

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一位女性买了一件质次而价高的衣服,她其实已经很后悔了。但是,当别人指出这一点时,她却很反感;当有人说这件衣服其实还不错时,她会自然地生出赞同。并不是她喜欢这件衣服,而是她不能承认自己做了愚蠢的事情。再说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其实本质上也相通。项羽败于垓下③,不甘心地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能够笑对死亡,却不能够承认自己在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不及刘邦。司马迁对项羽颇多同情,但对他的至死不悟,归罪于天,仍然指斥道:“岂不谬哉!”

其实,要达到自知,从道理上说也很简单:把“自我”与“他人”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去看待,如此,用于“知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将在“自知”上发生同样的作用。只不过道理虽简单,要做到却实非容易。

再来说说“自胜”。顾名思义就是克制、战胜自我。战胜自我并不是表面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它需要一种内在的、根本意义上的强大。“自胜”比“胜人”更困难,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人格缺陷以及恶劣的习性,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自我”的构成因素。一个人性格暴躁,并不是他要这样,而是暴躁已经成为他对自己不满意的事物的自然反应。

《世说新语》中记载王述的故事,说王述吃鸡蛋,用筷子戳,不得,便发火把鸡蛋抓起来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团团转,他看了更气愤,于是用脚去踩;踩不着,大怒,索性从地上捡起鸡蛋放在嘴里咬破,再把它吐掉。这个故事把人受情绪支配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当然,自胜虽然困难,但终究还是可能的。归根结底,人毕竟是理智的动物,能够塑造自己的人格。只是这种人格的塑造,需要很强大的内在力量罢了。

一般人说“胜”的时候,总是盯着某个对手,老子则认为这至多只能达到相比较的“有力”,而不能达到真正的“强”。“自胜者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胜”,也可以说是不胜而“胜”。在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说自己胜过什么人;不把他人看作对手,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承认他、尊重他。

老子所说的“自胜”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而且同样适用于民族、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其追求“胜人者有力”,不如追求“自胜者强”,后者才是真正的、根本的“胜”。“五四”前后,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激烈的态度攻击中国的“民族劣根性”,以警醒国人,求得自救,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有删改)

【注释】垓下(gāixià):古地名,在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在这里被围失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莫砺锋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作为在大学中文系任教40年的老教师,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也即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古典诗歌。

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變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③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④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⑤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

——(节选自《人民网》,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