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以夕阳落款

林清玄

    开车走麦帅工桥,要下桥的时候,突然看到西边天最远的地方,有一轮紫红色的饱满而圆润的夕阳。

    那夕阳美到出乎我的意料,紫红中有一种温柔震慑了我的心,饱满而圆润则有一种张力温暖了我连日来被误解的灰黯。

    我突然感到舍不得,舍不得夕阳沉落。

    我没有如平时一样,下桥的第三个红绿灯左转,而是直直地向西边的太阳开去。

    我一边踩着油门,一边在心里赞美这城市里少见的秋日的夕阳之美,也一边为夕阳之美,也一边为夕阳沉落的速度感到吃惊。

    仿如拿着滚轮滚下最陡的斜坡,连轮轴都没看清,滚轮已落在山脚。夕阳亦然如此,刚刚在桥上时还高挂在大楼顶方的红轮,一坠一坠,迅即落入路的尽头。

    就在夕阳落入不见的那一刹那,城市立即蒙上了一片灰色的黯影,我的心也像石头坠入湖心,石已不见,一波一波的涟漪却泛了起来。

    我猛然感受到两个可怕的想法:我每天都在同一个时间走同一条路到学校接孩子放学,为什么三个月来都没有看见美丽的夕阳?如果我曾看见夕阳,为什么三个月来完全没有感觉?

    这两个想法使我忍不住悲哀,在前面的三个月,我就像一棵树,为了抵挡生命中突来的狂暴风雨,以免树下的几棵小树受伤,竟日在风雨中摇来摇去,根本没有时间抬头看看蔚蓝的天空,更不用说一天只是短暂露脸的夕阳了。

    我为自己感到悲伤,但更悲伤的是,想到这城市里,即使生命中没有风雨,也很少人能真心欣赏这美丽的夕阳吧!

    每到黄昏时开车去接孩子,会打开收音机以排遣塞车的无聊,才渐渐发现黄昏时刻几乎所有的电台都是论说的节目,抒情的感性的节目,在下午四点以前就全部阵亡了。

    论说的节目几乎无可避免的有一个共同的调子,就是批评,永不停止的批评。

    我常常会想:在黄昏的时候,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心情应该处在一种欢喜与柔美之中,沉浸于优美的音乐,然而却几乎所有的节目都在论说,永不停止地议论,是不是象征着整个城市在黄昏时美好的感觉也都沦亡了呢?

    想要换个电台,换一种感觉,转来转去却转不出忧伤的心,最后,只好又转回我最喜欢的台北爱乐,一边听着优美的古典音乐,一边想着:如果在黄昏时刻,禁止论说,只准听音乐喝茶、看夕阳沉思,将是对这个城市的人最严重的惩罚吧!

    那美丽的紫红夕阳,使我想起水墨画左下角的落款的印章。

    如果我们的每一天是一幅画,应该尽心地着墨,尽情地上彩,尽力地美丽动人,在落款封印的时候,才不会感到遗憾。对一幅画而言,论说是容易的,抒情是困难的;涂鸦是容易的,留白是困难的;签名是容易的,盖章是困难的。

    但是,这个城市还有人在画水墨吗?还有人在每天黄昏用庄严的心情为一幅水墨落款吗?

    当我看到夕阳完全沉落,怅然回转车子,有着橘子黄的光晕还余韵犹存地照在车上,惨白的街灯则已点燃,逐渐在黑幕里明晰。

    我为自己的今天盖下一个美丽的落款封印,并疼惜从前那些囿于世俗的、沦于形式的、僵于论说的、在无知与无意间流逝的时光。

(1)、通读全文,理清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填写。

舍不得→吃惊→泛起波澜→

(2)、联系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节画线句子。

仿如拿着滚轮滚下最陡的斜坡,连轮轴都没看清,滚轮已落在山脚。夕阳亦然如此,刚刚在桥上时还高挂在大楼顶方的红轮,一坠一坠,迅即落入路的尽头。

(3)、从内容和结构角度分析第⑩小节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上下文,理解第14小节画线句子的含义。

如果在黄昏时刻,禁止论说,只准听音乐喝茶、看夕阳沉思,将是对这个城市的人最严重的惩罚吧!

(5)、比较两位作家笔下“印章”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①那美丽的紫红夕阳,使我想起水墨画左下角的落款的印章。

②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贾平凹《月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说明文《读不下去的经典还要读吗》,完成下列小题。

读不下去的经典还要读吗

       ①不久前曾有一个调查报告罗列了读者“最读不下去的十本书”,其中,《红楼梦》“荣登”榜首,欧美经典《百年孤独》、《追忆似水流年》、《尤利西斯》、《瓦尔登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都被判了“无期徒刑”。

       ②经典究竟值不值得读?我的回答毫无疑问是肯定的。我认为,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它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③经典的魅力之一是探索精神。如果就写作动机来考察,写出经典作品的作家对世界多怀悲悯之心,欲以其作品拯世济人;同时又多具怀疑、探究的性格,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欲究其所以。一个是责任 , 一个是求知 , 这两者使他们成为探索自然与社会问题的前行者,并用他们的作品为读者揭示、解释自然与人类未知的世界,为人类的不断进步指明方向。

       ④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写的是个人成长中的善与恶。16岁时,卢梭曾在维尔塞里斯夫人家当仆人,他偷了一条丝带,却把罪过转嫁到女仆的头上。他抛弃朋友,染上了偷窃的恶习,为了混口饭吃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此书的意义何在?就在于它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卢梭通过个人的真实历史,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⑤经典的魅力之二是耐读性。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写到,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凡可以称为经典的书,一定是耐得住咀嚼、值得我们不断阅读的精神产品。

       ⑥经典为什么耐读?首先,经典必然是独创的。其次,经典的耐读来自于其丰厚的内涵。王蒙写有《王蒙活说红楼梦》,他说:“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阅读《红楼梦》。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琢磨《红楼梦》,每读一次都有新发现,每读一次都有新体会新解读。”再有,经典的耐读在于思想的深刻性。经典是人类思想的策源地,经典必须是深刻思想的所在。儒家思想来自于《论语》、《孟子》,道家的思想来自于《老子》、《庄子》。人类的轴心时代恰恰是经典的爆发期,也是人类思想的爆发期。

       ⑦经典的魅力之三是超越性。写出经典作品的作家往往是理想主义者,不管现实怎样,他们眼里的世界永远是不完美的,所以他们在其作品中常常解剖和批判现实,批判性和超越性就成为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属性。

       ⑧当然经典不只是批判,它也给人们指明方向,提出解决方案。如托尔斯泰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用爱融化一切”,似乎是一厢情愿,很幼稚。但是看看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以暴抗暴思想横行无忌,到处充满了杀戮和刀光剑影,面对现实,我越来越认识到托尔斯泰的伟大。

       ⑨再看托马斯·哈代,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一种博爱精神,一种对弱小的怜悯之心、慈悲情怀。他说过一句名言:“你这可怜的灵魂啊,我的胸膛就是你的卧榻。”我读过之后极受感动,这种胸怀在现在的作家作品里已经很少看到了。还有狄更斯,号称“灵魂大师”,他确实是想为人类的灵魂寻找出路。

       ⑩正因为有这样一批作家,用他们的作品来感染、浸润读者,才使我们的社会永远有一条光明的道路。这是经典魅力的根本所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 , 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④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关于“推迟上学”的主题阅读

【新闻摘要】

    2月12日,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在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全省范围内在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以确保小学生每天有10小时充分的睡眠时间、充裕的早餐时间、从容的上学时间。该政策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早上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30。

据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2月27日止向各设区市教育局初步统计汇总,目前,全省已有67个县(市、区)拟在2018年试点或推行小学推迟上学,其中有62个县(市、区)春季学期将陆续在部分小学先行试点。

【媒体声音】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普遍性的睡眠不足引起社会担忧。权威数据显示,2005年—2016年间,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的9小时。未成年人睡眠不足,其危害性显而易见,严重影响体质智商和生长发育。下一代睡不好,意味着未来国民的国际竞争力大受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测数据连年下滑,与日韩同龄人相比劣势明显,这与普遍性的睡不好有很大关系。

    小学“推迟上学”,表面上看是让孩子们多睡会,其实是一项关键性的减负实措。小学教育固然追求孩子们多学知识,可比长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身体健康。“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呼吁了很多年,可学校到校时间不推后,就只能早起早到,政府层面强制性的小学“推迟上学”,一个很小的调整,很可能赢得一代小学生的“睡饱睡足”,可谓功德无量之举。

    “推迟上学”释放出的减负理念,相比实措更值珍视。少年儿童的天性是玩,全社会有义务给少年儿童创造一个“吃好、睡好、玩好、适宜学习”的生态环境。如今社会竞争激烈,成人社会的竞争推及基础教育领域,“赢在起跑线上”的理念被不少家长视为圭臬,升学压力层层下压,小升初竞争激烈程度甚至不逊高考,孩子们的睡眠玩耍时间,让位给学习刷题,“减负”沦为看起来很美的理念,具体实施遇到各种阻力。政府层面的减负强制措施必不可少,但更关键的是“让孩子们拥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成为社会共识,形成合力呵护一个宽松愉悦有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舒适环境。

    小学“推迟上学”既要“看起来很美”,又要实施起来有保障。“推迟上学”,一是希望小学生们不要太早起床,二是确保他们每天睡眠不少于10个小时。孩子们不能因为推迟上学而“推迟上床睡觉”,这需要家长严加督促,千万不能把多出来的睡觉时间消耗在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手游上。而笔者最担心的还是,现在孩子们的兴趣班学业辅导班很多,不能把学校让出的休息时间给辅导班占领,如果孩子们晚上忙于各种作业直到深夜,“推迟上学”一样没达到减负目的。

    希望“小学推迟上学”,能继续凝聚全社会“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共识。要建立“为小学生肩负是民生”的理念,统筹各种资源力量让中小学生的生活学习慢下来,通过供给更多优质教育资源遏制基础教育领域的恶性竞争,让全体中小学生共享国家发展进步的红利。

    减负从“推迟上学”开始,浙江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也期待政府和社会统筹更多资源纾解“放学早、接送难”难题,拿出更多减负实策,家长们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子女成长成才理念,为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文/程振伟,新浪视点,2月25日)

【各方热议】

言妍:(杭州市凤凰小学副校长):磨刀不误砍柴工。睡眠时间保证了,学生上课时的精气神也就出来了,效率就高了,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胡昌升:(小学语文老师):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不能速成,而是要给学生喘气、发展的空间。

江河:(浙江中国美术学院附属小学6年级学生家长):推迟半小时上学,是一场守护孩子睡眠时间的“及时雨”。这是小举措,却蕴藏着大智慧。

@萍子:推迟学生的上学时间,应该考虑家长的上班时间,大多数家长上班时间比学生上学时间早。我们这种双职工家庭就是愁死了。

@能成铁:增加不了睡眠时间,只会增加熊孩子游戏时间。@白驹过隙:学生睡觉时间是作业时间决定的,解决睡眠不足的问题应该是少布置作

业。

(整理自网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花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A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B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 , 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校服那些事儿

    校服的种类多种多样,每个国家的校服几乎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国家的文化和教育理念。欧洲和日本校服已经是特色化的时装;泰国的校服以性感著称,女生校服的裙子刚刚没过大腿根部,可见这国家的开放风气;中国校服和朝鲜校服走的是同一路线,无论男女都是宽大的运动装,大部分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身穿校服。

________________

    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校服,在几十年间的发展可以用“谨慎”来形容。上世纪70年代到今天,校服的样式没有多大变化,一水的宽松运动服。

    大多数学生都不爱穿这样的校服,但又没办法,这种校服是唯一的选择。我们都有穿校服上学的经历,而且常常不合身。因为年少仍处于长身体阶段,学校老师常常建议学生买大一号。实用性第一是中国校服的最大特点——要让大家看起来一样,穿得要像任何时候都能进操场做运动。

    曾经有过学校试图进行改革,采用日本或韩国的校服样式,使中国的校服多样化,也让中国的学生看起来更好看。但遭到了一些家长的反对,他们认为男生穿得太英俊女生穿得太漂亮,这容易早恋。面对中高考的压力,家长们认为早恋是拖垮成绩的杀手。

    民国时期,蓝色上衣黑色裙子和白色袜子黑布鞋是当时女学生的标准装饰,男生则是齐整的中山装搭配黑色帽子,这种装束令人耳目一新。有不少人认为这样的服装既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性别观念,又象征了崭新的国家精神。

    今天绝大多数地区的校服过于侧重运动,导致一直被批评缺乏审美,既没能影响整个服装潮流,也没被任何设计师借鉴过。

日本校服文化范

    日本女生校服上身通常是简洁的白衬衣,冬天搭配着藏蓝色的西装样式外套,下身是一件及膝百褶短裙,无论春夏都穿着长筒的棉袜,脚上蹬着圆头的皮鞋。日本街头,这种水手服打扮的女孩子随处可见。

    男生的装扮则是简单的诘襟服,白衬衣和简单的西装裤,肩上挎着一只单肩包,如果不是那些稚嫩的面孔,这样的打扮和上班族有什么分别?

    在日本,不同学校的校服在细节上会有些许出入,但这种基本的设计让日本的校服风格独树一帜。不仅是学生在穿,即使毕业了,学生们也愿意身穿校服外出。可以说,校服已经成为日本国民文化的一部分,日本的动漫、电影、流行音乐的MV,都在使用校服元素。

    日本人能将校服发展成一种文化,是二战以后的事儿。日本校服被定为今天的样式据说是向欧洲学习的。1864年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水手服被穿在儿童身上,这种风潮后来流向了欧洲各国,直到1879年被日本贵族学校采用便延续至今。今天的日本校服,男生的服装更偏向于军官的服装,而女生的服装则更像普通士兵。这几乎正好可以印证在今天日本男尊女卑的社会现状,今日的日本女生,一般结婚后也只有少部分人离家工作。

    但显然日本校服女生的形象更深入人心,日本也从来不吝向世界展示这种小女生的形象。在前两年日本外务省委任的文化大使中,更把校服女生的形象作为日本最强的“软力量”输出到各国。

________________

    欧洲的校服仍然维持着它一直以来低调和贵族的传统,被视为最正统的校服。也不知是欧洲的学生更严肃还是校方更强硬,他们的态度似乎是“学生就要穿得像个学生的样子”。他们对校服的重视程度也不输给日本,认为校服是培养学生纪律意识最直接的手段。

    英国大概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校服的国家,校服的历史长达500年,起初采用统一的蓝色。英国人相信蓝色会让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学会谦逊做人,今天校服的颜色种类并没有增加太多,正式的套装使用的颜色只有暗红、黑、灰、藏蓝几种颜色。

    英国校服如今依然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绅士风范。在以培养精英著称的伊顿公学,一套校服的售价高达2000英镑,重要场合的服装是燕尾服式的晚礼风格,平时则是剪裁合体的西装,配有西装马甲。

    大部分学校校服远远达不到伊顿公学的规格,但是风格基本统一。男生穿合体西装,打领带,女生则通常是穿灰色套裙黑色丝袜或者棒球衫配短裙,戴同色系帽子,校服上标有学校校徽,学生打扮依然保存了日不落帝国的绅士淑女范儿。可以这样说,英国年轻人的审美和他们的校服审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英国的校服也为主流时装界贡献了很多的灵感,如今的“学院风”正是对英国校服的时尚概括,而英伦范儿也成为各种潮人的学习榜样,这两年大热的“牛津鞋”正是人们对英国学院时尚的一次集体膜拜。伦敦早已经因为有独特的风格成为重要的时装之都,英国校服正是铺就这种风格的重要力量。

(选自《阅读与写作》,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