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衢州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花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A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B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 , 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1)、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加下划线的“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画线句子A说想起抓住一位剪纸老人双手时,脊背“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突出强调了“我”对窗花艺术的倾倒以及心灵受到的震撼。 B、文中第③段写陕北人钟爱贴窗花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 C、第④段画线句子“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划线的“半癫状态”写出了剪纸艺人剪纸时的入神与痴迷。 D、第⑤段首句中“勾魂的俗物”指的是不高雅的物品,含贬义。
(3)、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 , 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句中划线的“像侍弄土地一样”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说说第⑦段“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这句话的含义。

(4)、阅读上文第②段中画线句B“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请联系文章,说说“我”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感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阅读虞燕的《家有马大哈》,完成后面小题。

       ①女儿正在读词语,当她念到“粗心”“丢三落四”时,突然眯起眼睛笑了:“这不是说的我爸爸嘛!”我怔了一下,随即哭笑不得地转头看向正坐于女儿身后的她爸,他颇不好意思地笑着轻拉了一下女儿的小马尾,然后,突然站起来往外走 , 说是才想起给我们带的两盒雪媚娘落在车上了。

       ②回想起来,她爸的马虎粗心其实从谈恋爱时就已见端倪。彼时通讯不便,他就三天两头地给我写信。有一次,我看完信后,觉得奇怪!明明话只说了一半怎么突然就没了?更没有祝愿语、属名和日期。当日下午,又收到了他的信,打开一看,只有一页,信末有他另外加上的一行字:很是抱歉,信寄出后才发现桌上还剩了一页,又以最快的速度寄出。

       ③婚后,他的马大哈本色就充分表现出来了。总有忘带钥匙忘带手机忘带钱包忘戴手表等“剧目”频繁上演,有时就演一出,有时是好几出轮番地演,看得人急火攻心。起先,我还孜孜不倦地对他循循诱导,以期他能洗心革面,起码也要有所改善嘛。但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我终于决定放弃对他的“治疗”,却开始把自己搞得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具备各种提醒功能的机器:窗关了吗?手机带了没?有没有带包?记得锁门,记得关灯,记得带伞……如此过了一阵后,觉得自己身心俱累,“机器”罢工了!于是,那些工作日的早晨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随着一声“我上班去了”,门也“砰”地关上了。过了一会,“吱嘎”一声,门开了,他又回来了,“我忘记带东西了”。

       ④他偶尔会在休息日骑着自行车去菜场,却也经常出状况。有一次,很有兴致地说要给我做最喜欢吃的藕炖排骨和黑木耳炒鸡蛋,我无比幸福地翘首以盼。到家后,他快乐地哼着歌儿刷锅洗菜,突然,歌声戛然而止,看他跑进跑出好几趟,还在自行车旁绕了两圈,我就知道有情况了。原来是那关键的排骨跟黑木耳不见了。他当然想不起丢在哪了,只记得这两样都是付好钱的。后来呢,说好的藕炖排骨变成了冰糖炖藕,黑木耳炒鸡蛋则被荷包蛋所代替。

       ⑤我深知他马虎,却总是低估他马虎的程度。他洗衣服前,我第一反应是跟他强调深浅两色的衣服要分开泡,但之后发生的状况却是五花八门的,如泡烂遗忘在兜里的纸币、洗丢衣服上的扣子、把袜子倒进马桶……最让我欲哭无泪的一次是,他把我那朵与裙子配套的立体多层布艺花随着一大盆水“哗啦啦”地冲进了马桶。那是我最心爱的一条裙子上的与裙子同色同材质做工精美的大花朵,没有了这朵花的点缀,整条裙子便黯然失色。我后来几乎没有再穿过那条裙子。更让人心塞的是,经他这样一搞,下水道被堵了,还得找工作人员来解决。

       ⑥马大哈当然还特别容易得到小偷的“眷顾”,电瓶车、自行车、手机等都曾因他的疏忽大意不翼而飞。结婚多年之后,他的马大哈症状基本没有改善,我倒是从起初的着急上火修炼到处之泰然了,除了见怪不怪之外,还有个原因——我逐渐发现他对许多事情的处理都很具马大哈精神,大大咧咧糊里糊涂,不爱死磕不爱计较,呵呵一笑就过去了。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粗心大”还是个优点呢。

                                                                                                                                                                             (选自《宁波晚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自然之思

[荷兰]林湄

       ①城市的物象大同小异,唯自然风光独特、真实、多彩、宽广。

       ②古人将自然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道家认为自然是超越物质生活的灵性意识;理学家觉得可借自然悟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禅宗强调人只有接近大自然才能恢复本源状态。以上审美观虽有差异,却均是由物象升华为形而上意识,使人在超功利的层面上获得灵性感悟。

       ③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忙忙碌碌没有时间接近大自然,只有饱暖富足的时候,才想到外出游玩,选择的对象多为名城名景,少有人将平凡的自然风景放在心里。我也不例外。少年时期的故乡,山、海、小河、原野、丘陵、花、鸟、树等样样有,却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视接触自然为生命的本然,视之为玩耍、生存需求、消磨时光的物象。直到移居欧洲后,才发觉邻居或友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热爱,是源于屋前屋后的平凡小景﹣﹣路旁的树木、花卉、草地、禽鸟、河畔,荆棘里的野果,鸡鹤共处的泥潭。他们无论在外散步还是健身,都能与马、狗同欢同乐。或是于阳台、小花园内一面日光浴一面看书,脸上满是平静、安详、满足、喜乐的神态。于是我问自己,为什么?我又是怎样看待自然的呢?

       ④我曾醉心文学追寻人生的真谛,也曾将灵魂送进教堂耕耘精神的家园,却很少关注身旁的野花小草、青枝枯叶,或散落在视野里的虫鸟兽禽;偶尔接近,也是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待,不过是一时的好奇进而产生感官的愉悦,却少有追寻的情思。

       ⑤久而久之,在品尝世间的生存滋味后,我自然会想到古时文人墨士为缓解生存苦痛投身山水的意愿。那么,我心中的“世外桃源”在哪里?

       ⑥为求答案,我决心用心灵和时间去感受、寻找“桃花源”。站在山水前,面对峡谷、黑森林、悬崖,或是小河流水、百花簇簇、青草碧树,灵魂内似乎多了几双眼睛。我有时视它们为一幅画,有时觉得它们如同一座剧院,还有时将它们看成一所疗养院……一离开喧闹的人群,不看人的脸色,在简单轻松的时空里展露自我本性,忘却平日想不通的人与事。我在尘世和大自然间不断往返,生命和自然日益和谐相融,互为依存。更有趣的是,原先梵高自画像里那双无神的眼睛,在我眼中竟然郁消闷散,炯炯有神。

       ⑦真是奇迹!

       ⑧随后我在观察自然的陶醉与忘我中,学习思考和叩问,由最初的愉悦渐渐进入想象。进而对其产生敬畏之心。在云朵的形状、色彩、虚实、动静、集散中,我体悟到人在宇宙里岂止是沙尘,简直是虚无,而人类却大言不惭地发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我又在试图解读感觉和虚幻、有限和无限,以及自然界中肉眼看不到的“大秘密”。记得那日夕阳西下晚霞满天,无意间看到玻璃窗外经严冬寒风磨砺的玉兰秃枝上,萌发出点点绿意,在温柔的霞光中安然仰立,我顿然无比欢欣。

       ⑨我又久久地凝望那路旁的花树或是小草,再看看小河边的孵禽、枝头上啁啾的小鸟以及绕着花朵飞翔的蝴蝶和蜜蜂,它们无人看管,竟然如此和谐、宁静和安逸,一如王维笔下“无心,无目的,无意识”的境界。从前对自然之美之所以无动于哀,原来是因为还带着情绪,心不静、神不宁。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大发现,一次精神的洗礼

       ⑩自然不仅是我的挚友、师长。如今更是我的恋人了。我时时怀念之并时常对它倾诉,它给予的恩典和慈爱不但让我回到身心愉快、知足常采的日子,还令我再识生命的价值与真谛。我渐渐体悟并拥有了洋邻居那份简约、单纯的愉悦,哪怕是路旁的一朵小花,房顶缝隙里的一株小草,均让我慷慨有思,怦然心动。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05月10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在中国人眼里,获得四代、五代同堂的经历,才算是达到了人生最幸福的境界。从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看,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幸福观,更是整个人类的幸福观。

    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别说是四代、五代同堂,就是三代同堂,也曾经是人类一个很遥远的梦。

    ③前不久,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的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发现在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的寿命超过30岁,而这正是他们变成祖父母的年龄。在这个年龄之前,他们的孙辈们还没有出生,所以他们不可能实现三代同堂的美梦。但当人类学家着眼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欧洲人时,竟然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是2:1,这意味着此时有很多人已经可以见到他们的孙辈出生。换句话说,直到大约3万年前,多数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

    ④人类学家指出,人类能圆三代同堂的美梦,是一个很伟大的进步,它对促进人类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⑤早些时候,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克瓦人、桑人等土著人身上采集了600多个完整的线粒体DNA基因组样本。通过样本对比,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约7万年前,人类一度濒临灭绝,只剩下2000来人。但为什么没有灭绝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剩余的人类生存能力很强,因而平均寿命也比较长,超过30岁的人已经出现了,这说明三代同堂的现象已经出现了。这让祖父母们可以把传统狩猎技术等知识传授给后代。无疑,这些知识武装和保护了后代。正是凭借这些,人类才最终走出濒临灭绝的险境,又重新发展壮大起来。因此,我们可以说三代同堂的最大作用是增强了人类自身抵抗灭绝风险的能力。

    ⑥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现代人身上,也能看到三代同堂对人类发展的切实帮助。美国生物举家发现.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也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他们得病的几率比那些不能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要低20%.而他们的孙辈则更活泼,更健康.反应也更快。这说明,三代同堂对促进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意义更重大,好处也更多。

    ⑦但由此也引发了一个新鲜有趣的问题:如果未来人类能够实现六代、七代同堂的美梦,那么它还会促进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吗?现在看来,我们还不能在人类寿命延长与人类社会迅猛发展之间简单划等号,因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阻碍。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承认,人类历史上的三代同堂确实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

(选自《大科技》,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