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随州市李店镇初级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因为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精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09日24版)

(1)、为什么说“读书是一种‘遇见’”?
(2)、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这句话,是为了论证人应该有选择性的读书。 B、明代李时珍对当时奉为标准药典的《证类本草》质疑,花27年时间修改补订其中谬传的记载,后著《本草纲目》一事,可以用来作为选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 C、作者认为“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就应该通过阅读其他的经典著作,来为遇见的疑难解惑。 D、选文第⑥段引用著名作家杨绛的话,对“读书是一种遇见”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
(4)、为了通过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作者认为读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举一反三
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成功≠成名

    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其实,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成功者,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成功着。我们的每一个进步,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战胜的每一次困难都是成功,关键是我们自己有没有这种感受。

    作为一名学生,他完成了学业,升入了上一级学校,这就是成功。一位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伟人自然有伟人的成功,但凡人同样也有凡人的成功。

    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只有影响历史、载入史册的伟业,才算是成功;也有人认为:只有高官、领袖,只有成名成家的人,或者只有拥有百万资产的富翁,才算成功;甚至有人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将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我们说,只要你不停止,不放弃,就没有失败,失败只是暂时的停止和受挫,受挫一次,成熟一点,理智一分,距离成功就近了一步。

    英国的笛福一生在事业上屡败屡战,忽而发财,忽而破产;一时受到国王的赏识,一时又被捕入狱,但他从未停止奋斗和追求,最后成为著名作家。

    人不是为了吃苦而生,也不是为了失败而来。人生应该是幸福、快乐的。而幸福、快乐来源于自身的奋斗,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和追求。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人生中的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变得格外地多彩和生动。

    生活应该是一个个成功的纪录,而绝不是一次次失败的连缀;人生也应该是由无数个成功构建而成的一个整体,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

    在更多的时候,成功只是一种感受,它无需别人的认可,更不需别人来裁判。在人生中,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大高,也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都曾获得过成功。

    我们应该学会品尝成功。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营养,汲取动力,汲取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快餐”不宜多吃

    ①当你走上街头,麦当劳、肯德基类的高价快餐、经济小吃类的低价快餐会不时地映入你的眼帘。这些快餐着实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便利,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②时下,这股快餐之风也吹到了文化生活圈内,人们把此类“快餐”称为“文化快餐”。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代替了对原著的阅读;大部头的中外名著的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只需熟读其中的“名句”;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了解明清史实,去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诸类“文化快餐”很有市场,书店里名著缩写本供不应求,影视VCD畅销不衰。

    ③客观地说,眼前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人们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浏览名篇佳作是可以理解的。但若以“文化快餐”的形式来代替必要的阅读,那就大可不必提倡。

    ④翻开文化史,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无不是艺术家们耗尽了毕生精力而著。试想: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就能仅靠三十六集电视剧“一目了然”了吗?一套二十四史浩如烟海,富似金库,仅靠一家之言的译文就能“明志”吗?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仅靠其中一两句诗句就能把握诗的“灵秀”吗?古人为了写诗著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后人岂能浮光掠影,“快”速浏览,浅尝辄止?“文化快餐”如此“吃”下去,定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营养不良。

    ⑤某著名女演员在《火烧阿房宫》中扮演了铸剑大师徐夫人,引起史学界一片哗然。殊不知,徐夫人是战国时期一位七尺须眉男儿。台湾某女歌星得知《满江红》的词作者是岳飞,喜不自禁,决定日后要找岳飞写歌词,令众多歌迷大失所望。某省电视台一女主持人听到一嘉宾回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作者是“苏东坡”时,忙纠正道“回答错误,正确答案应是‘苏轼’”。

    ⑥如此常识性错误的笑话,不一而足,这说明了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书读少了,就会捉襟见肘,贻笑大方。其实,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不久前,台湾学者高希均提出了“新读书主义”: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这话应该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在知识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文化素养要提高,必须靠读书来“充电”。要挤出时间与书结缘,精读深思,“探赜(zé)索隐,钩深致远”(《周易》),绝不能一味地凭借“文化快餐”去解“渴”充“饥”。“文化快餐”实在不宜多吃。

阅读胡适的《我的母亲》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我的母亲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得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勇于突破人生的边界

盛玉雷

    ①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这是杨绛先生96岁时,于《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前言里写的话。从价值的坐标出发,人生边缘的确并不意味着终点。探索人生的价值,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一个人跋涉的远近,最终取决于能不能突破人生的边界。

    ②有一位大学教授,每逢开学都这样向新生讲述学习的意义:如果把人类截至目前的所有知识围成一个圆,那么每个人的学习经历,就是从圆心向外不断伸展的过程;直到有一天,当顺滑的边缘有了凸起,就意味着稍稍延展了人类知识的边界。正是一个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凸起,才让知识的圆圈愈加宽广,文明的薪火越烧越旺。在相当意义上,人类文明的拓展,就是一次次重构边界、扩展边界的过程。对个体来说,人生价值的飞跃,又何尝不需要对边界的突破与拓展。 

    ③然而,突破人生边界的关键一击,往往离不开化茧成蝶般的磨炼。在穿过被称为“海上坟场”的智利合恩角后,船长郭川以诗明志,他“恐惧过、绝望过、崩溃过,但从没放弃过”。女潜水员徐海燕为了让水下长城的奇观重现于世,打破了平淡生活的“合理设定”。现实中,总有一群人行进在人类活动范围的边缘,勇敢地探索着未知的世界,挑战着生命的极限。数据显示,目前,共有数千人登顶珠峰,有数百人进入太空。他们,都可谓人生的突破者。 

    ④“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真正的标志。”打破边界,单有冒险品质还不够,尤需蓄积不平凡的坚韧。1953年的青藏高原“远看是山,近走是川”,还是公路交通的空白。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带领1200多名筑路军民,用手中的铁锹和十字镐向世界屋脊徒步进发。有人问起公路的起点,慕生忠把铁锹往地上一戳,喊道:“我们的帐篷搭在哪里,哪儿就是格尔木。”劈开昆仑山,战胜唐古拉,通过怒江上游的黑河,炸开冈底斯山的石峡……如今,格尔木已经成为青海第二大城市,青藏公路也被冠以“天路”之名。以一往无前的勇毅和决心攻坚克难,“千磨万击还坚劲”,才能创造不朽功勋,书写人间传奇。

    ⑤哲人有言,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扬帆远行的哥伦布,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双眺望远方的眼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并非由窄变宽、由急变缓的河流,更像是奔腾在崇山峻岭间的小溪与其在看似停滞的人生边界处踟蹰不前、哀婉叹息,莫如果敢地迈开脚步,张开双臂去迎接前方的机遇。

    ⑥长跑运动中有“极点”概念,意即跑步中会出现呼吸困难情绪低落、全身乏力等状但在熬过临界点之后,跑步者将迎来“第二次呼吸”,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很多时候,我们常在抵达边界前就选择了放弃。在人生的边界上敢于突破、奋勇前行,我们才能越过一个一个“极点”,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尝试一次成功:8岁男孩丰丰的故事

①下课铃响起的那一瞬间,丰丰简直就像是屁股底下装了弹簧一般,“呼”地一下跳了起来。刚上三年级的小男孩,今天要在没有大人的陪伴下,独自一人走回家了!要知道,偌大的北京城,车来人往,从他就读的小学到家,出校门后要先步行一段路,才能乘坐公交车;中途下车后还要转乘,继续坐到离家最近的一站下来,再步行几分钟回家去……这么zhě teng着,即便不堵车的情况下,没有个把小时恐怕也难以完成这段行程。更何况这是他第一次独立“作战” , 仅如此就足以令他紧张、兴奋和激动了!

②往常,爸爸或者妈妈总有一个会在校门口等他,然后牵着他的手一起回家。而今天他们有意放手——就像早晨送他来时说好的那样:他们要看看他的能力,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秋日的阳光十分灿烂,甚至还带着夏天没有散尽的暑热。没走几步,丰丰的脖子里已是汗津津的了。突然,他发现自己身后一两步远的地方,似乎有个身材高大的人一直跟着他。丰丰顾不上擦汗了,他一路小跑起来,而身后那个人也迈步疾走,紧紧跟着他。他感到心在胸腔里“突突”乱跳,都快蹦出嗓子眼儿了!他撒开腿在路边人行道飞跑起来——他知道早晚高峰时,前面路口总有一位警察叔叔在那里指挥过往行人车辆。直到跑到了路口,看到了警察叔叔,他才敢刹住脚步,迅速回头看了一眼。哪儿有什么高大的人影啊,身后的人们或匆忙、或悠闲地走着自己的路,全然没有一点关注他的意思。丰丰在心里笑起自己来:真是的,那不过是斜阳照射下自己的影子而已!

④看到站牌了!丰丰一阵欣喜。可真正站在站牌下时,丰丰才真的傻眼了——模样相近的站牌这里足有四五个,而他从前竟没有注意到过自己上的是哪一路车!

⑤一辆车过来了,又一辆车过来了……丰丰犹豫着,开始认真读站牌上的站名。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站名里,他终于找了自己要转乘的那一站。于是,当那辆车驶来的时候,他果断地跨了上去。

⑥为了清楚地听到报站名,也为了方便看到窗外的景物是否熟悉,丰丰一上车就选择了最前面靠近司机叔叔的座位,仔细听着自己要到达的那一站目的地。

⑦下车转乘时他继续认真读站牌。其实,他书包里就装着手机,只要愿意,他可以随时拨通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只是那样做就没什么劲了,丰丰想,我就是要靠自己的能力回家去!

⑧这回他从容多了,很快选好了自己要乘坐的公交车。他简直是熟练地刷了学生卡,凝神听着站名播报,一站,两站……到了!丰丰下了车,几乎是蹦跳着往家里跑去。

⑨“哎呀,我们家的大英雄凯旋了!”丰丰进得门来,听到了迎在门口的妈妈说出来他最受鼓舞的一句话。

⑩他不知道的是,紧跟在他后面一起进门的爸爸,是怎样一路悄无声息地“尾随”着他,随时都做好了准备要冲出来保护他,带着他顺利回家。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一件旧毛衣熊聆邑

①箱底压着的那件旧毛衣,一触即破似的软薄,但它就像冬日里的一抹阳光,柔和而温暖。毛衣上的图案早已褪色,仿佛是岁月的痕迹。每次翻箱倒柜的时候,那些关于旧毛衣的记忆碎片便如同尘埃般飞扬在脑海。

②那是个贫寒的年代。母亲一针一线地织着毛衣,双手好似蝴蝶般翩翩起舞,将无尽的爱意编织进里面。那时的我还不懂事,只知道盼望着穿上新毛衣,好在小伙伴面前炫耀。

③穿上那件毛衣,仿佛就能拥有母亲的庇护,无论外面风雪多大,心里总是暖洋洋的。它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见证了我的成长与喜怒哀乐。在那些无法言说的时刻,是毛衣上的一针一线,给予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④随着时光流逝,我渐渐长大,母亲也愈发苍老。那件毛衣被时光打磨得破旧不堪,但它依然静静地躺在我的箱底,如同一本尘封已久的日记,记录着那些逝去的岁月。每当我想起它,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愫,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⑤在那个年代,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繁复的装饰,一件手工编织的毛衣便是最珍贵的礼物。如今,虽然商场里有各式各样的毛衣,但在我心中,那件旧毛衣的地位依旧无可替代。

⑥有时我甚至会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是否能够回到那个冬天,再次穿上那件旧毛衣,感受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幸福?

⑦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母亲的视力快速下降,再也不能织毛衣了。回忆起过去织毛衣的场景,她常常在电话里感叹时光飞逝,叮嘱我在冬日里要注意保暖。我也常常会与她说起曾经穿着新毛衣,惹得小伙伴们一脸羡慕的故事,母亲听得哈哈大笑。

对我而言,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幻那件旧毛衣始终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虽然它已经无法再穿在身上御寒,但依然是最珍贵的存在。

(选自《工人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