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福建省厦门市五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颗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17﹣04﹣18,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选取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周有光教授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要走出舒适区必须要“求极限”。 B、非洲的蝙蝠之所以能够杀死毛驴,是因为毛驴被“舒适”吞噬,安逸享乐。 C、题目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树以人的生命。 D、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下去的动力和活力。
(2)、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指出第④段运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请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面对生命这颗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假如月亮不见了》,回答问题。

假如月亮不见了

    ①假如月亮不见了,假如地球没有月亮陪伴,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②地球能够适应人类的生存,有一个前提非常重要:地球的南北轴基本上是稳定的,这使得地球的南极、北极得以固定,地球上的气候相对稳定,一切动植物都在相对稳定的气候中生长。而这一切,必须归功于月亮。地球的自转和月亮围绕地球的旋转,使地球和月亮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月亮就是地球的稳定器。如果没有月亮,后果会很严重。地球的南北轴会发生严重偏移,最大的偏移角度可能会达到90度。也就是说,南极、北极会变成赤道,赤道会变成南北极。如此一来,地球的气候彻底混乱,人类即便还能在地球上生存,也得经常搬家、迁徙。就算地轴偏移没那么大,几度的偏移也有可能使现在北极圈的极寒地区在加拿大、俄罗斯之间不断移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曾经是风调雨顺的地区,由于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地轴小小的偏移,才形成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少有人住,而那个偏移只有1度。

    ③然而,我们在庆幸地球能拥有一颗月亮时,有一个事实正在发生着:月亮正以每年不到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未来月亮离地球会比现在远得多,地球甚至可能彻底失去月亮。

    ④月亮离地球的远近,对于地球会有什么影响?它会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科学家认为,地球早期,一天的时间比现在要短,最短可能只有8小时。未来月亮离地球越来越远,地球每天的时间,就会超过24小时!那时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时间睡觉了,但这只是一个幽默。

    ⑤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离地球越来越远,地球的稳定性将越来越差,地轴的大幅度偏移,会随着月亮的远去而逐步呈现。虽然那将是非常非常遥远的未来发生的事情,但已经有科学家开始为此设计解决方案了。

    ⑥总之,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有月亮相伴,实在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①无论什么样的生命,在短促或漫长的人生中都需要平衡,并且都会在最终得到平衡的。眼睛瞎了,意大利的安德烈·切波里却成为了著名的盲人歌唱家;_____________。个子高的,如姚明,自然成就了他的事业,他可以到美国的NBA去打篮球,风光无限;个子矮的,如拿破仑,按现在的标准大概得是二等残废了,但却不妨碍他成为盖世的英雄。
       ②这就像《红楼梦》里所说的: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这也就像伊索寓言里所讲的:高高的长颈鹿可以吃得着高高树上的叶子,却没办法走进院子矮小的门;矮矮的山羊吃不着高高树枝上的叶子,却轻而易举地走进了矮小的门。
       ③懂得了生命中的这一点意义,不仅是让我们不必为我们自身的长处而骄傲,不必为我们自身的短处而悲观;也不仅是让我们知道拥有再多,总会有失去的时候,失去的再多,总会有得到补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充分去体味到生命其实是一条流淌的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生命中的一种情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是生命的一种情景。一条河在流淌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前一种风景,也不可能总是后一种风景,它要在总体流量的平衡中才会向前流淌,一直流入大江大海。因此,我们不必去顾此失彼,我们不必去刻意追求某一点,从而在这样生命的平衡中,让我们的心态更加从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平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舒展。
       ④当今土耳其首富萨班哲先生,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命运似乎和他开着残酷的玩笑,他的两个儿女都是残疾弱智。但他却以为这其实就是生命给予他的一种平衡,而不去怨天尤人。他想开了,不幸与幸运之间沟通的桥需要的就是生命的平衡。他用自己富裕的钱,在伊斯坦布尔修建了一座残疾人公园。他希望以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来平衡更多残疾人不如意的生活,从而使自己不如意的生活达到新的平衡。就这样,他在富有和贫穷、健全和残疾、得到与失去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⑤人的一生,并非“不是天堂就是地狱”的选择,而总是在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平衡力量的显示。这样,我们的生命处于一种能量守衡状态中,而对生活中所呈现出的极端才不会或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生命就是在这样的阴阳契合、内外互补、得失兼备和相辅相成中达到平衡。寻找这样的平衡,便寻找到了生活的艺术,寻找到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生命平衡的力量,其实就是我们平常生活的定力,是我们琐碎人生的定海神针。                                        
                                                                                                                               (作者:肖复兴  选文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叶圣陶
⑴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⑵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⑶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绉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⑷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工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⑸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工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年的味道
①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旅行网发布的报告称,2016年春节出境游人数达到600万左右,比2015年同比增长超过10%,相当于所有丹麦人出国玩了一次。另有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平均每个用户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是3.91个小时,比平时每天多了1个小时。抢红包和手机聊天成为典型的春节场景。以至于有人戏言,过年只是换个地方继续抢红包和玩手机。
②联想到近几年逐渐蔓延的“年味变淡”的情绪,感觉传统春节的气质、意义好像是去年塌了一个角,今年又断了一根梁,让人不免伤感。
③比较常见的观点认为年味之所以变淡,是因为生活变好了:过去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吃佳肴。而今天,丰饶的吃穿享受就是日常生活,过年也就没意思了。但事实上,春节在中国有4000多年历史,有钱人在各个朝代比比皆是,大户人家反而更注重“年味”。
④为什么时至今日,“年味”反倒一年不如一年呢?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年”的味道原本是“信仰”的味道。
⑤这种信仰首先是“信祖先”,就是传统春节最重要的仪式——祭祖。其次是“信神鬼”,希望神护佑自己,邪祟远离自己。在“年关”这样一个神圣的时空内,拜祭祖先、放鞭炮、发压岁钱、拜年、吃饺子、守岁等等都不仅仅只是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更是人与神相通的方式。
⑥所以,“年味”变淡,其根本是“神味”消失。烧纸钱祭祀先人,已无慎终追远的念想;贴门神、对联,放鞭炮,图的是热闹,并无害怕鬼怪的恐惧;压岁钱全无“压住邪祟”、帮助孩童轻灵岁月成长的含义……我们与神圣世界的沟通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世俗意义上的人与人、社会之间的沟通。除夕之夜我们会看“春晚”,电视一度成了全家人共同“膜拜”的中心。近几年则是各种信息工具的轮番登场:从电话、手机拜年,到短信、微博、微信拜年,再到发红包、抢红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春节期间依旧充斥着凡俗世界的熙熙攘攘。年味就这样在我们的努力中逐渐消失。
⑦春节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一粒种子历经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变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人在这样的境遇里学会“坚忍”和“希望”,在大地荒芜的时候相信几个月后的春华秋实,相信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所以,“过年”特别重要,它是春夏秋冬的“春”,是生老病死的“生”,是所有希望的源泉。
⑧因此,无论是在农舍里憧憬“瑞雪兆丰年”的农民,还是在现代公寓中寄情新年发展的都市白领,信仰“希望”和“生生不息”都是多么神圣和崇高,它是华夏祖先几千年前就给我们的美好馈赠,永远都不该过时。
(选文有删改)
实用类文体阅读;阅读回答问题。

成大事者必自律

①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来一群小孩子,将他们每个人单独放在一个房间里,并放上糖果等,并告诉他们等工作人员回来再吃可以再得到一颗糖果,然后用隐藏的摄像头观察他们,结果发现只有一小部分孩子经受住了糖果的诱惑。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心理学家发现,实验中没吃糖果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在事业上大都比较成功,而吃了糖果的那些孩子少有成就,且失业率偏高。可见,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②所谓自律,就是针对自身的情况,以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现实中,自律像一个导航仪,具有定位以及引导、纠正人生航向的功能。一般来说,自律者皆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而且,自律会衍生强大的自我管控能力,让一个人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不断地战胜自我、成就自我。

③自律是成大事者必备的能力。晚清名臣曾国藩既无显赫家世,也无过人天赋,考了7次才中秀才,后来之所以能在9年间连升10级,一条重要的秘诀就是自律。他修身有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对普通人来说,这些事情要一一做到非常困难,但曾国藩做到了。难怪有人说,你想活出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自己对人生的掌控能力。一个懂得自律的人,才能拥有自由行走世间的底气,成就自己想要的人生。

④自律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保持自律则需要坚定的毅力。一旦做出一个决定,就要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村上春树在成为职业小说家后,给自己设定了雷打不动的写稿模式:写长篇小说时,每天凌晨4点钟起床,写作5小时,即使提不起劲儿,每天也要写满10页,每页400字;即使文思泉涌,也要在10页左右打住。村上春树说:“要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时间。”一个人若想通过自律来实现目标,不但要有“逼一逼”自己的狠劲,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笃定坚持。没有强大的意志力,自律就是一句空话。

⑤一个人不自律,不仅难以成就事业,更可能毁了自己:有一个关于马和骑师的寓言,讲的是骑师驯了一匹好马,他认为给这样的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有一天,他骑马出去时,就把马的缰绳解除掉了。马在原野上飞跑,当它知道什么束缚也没有的时候,就越来越大胆了,一路狂奔,不仅把骑师摔下来了,还冲下了深谷,粉身碎骨。现实中,自律犹如给人生套上缰绳,能防止人们误入歧途、身败名裂。

⑥自律的人虽不一定成功,但肯定会比别人走得更远,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可以说,一个人自律的程度,往往决定着他人生的高度。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生命之花必定会绽放得更加绚烂精彩。

(有删改)

阅读《古文字: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回答问题。

古文字: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

①汉字由起源到成熟体系的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以及后期篆书、隶书等的绵延发展,都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②古文字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文明基本同步。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时代。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刻划在龟甲、骨臀器、陶器和石器上的大量原始文字。其中,龟甲上的刻符,有形似眼睛的“目”字,还有像门的“户”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文字属性的符号之一。带有刻符的背甲与腹甲恰是“天圆地方”的象征,这是古人宇宙观的反映,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体现。

③在安徽蚌埠双墩文化遗址发现的象形、会意符号,与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遗址的符号一样,属于早期文字。距今4000多年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扁壶上,“文”“尧”二字清晰可见,表明该遗址与尧都平阳密切相关。文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识。

④古文字资料也证实夏王朝存在。学界梳理出的“王城岗——新密新砦——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发展谱系,得到更多学者认可。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字。据古文字学者研究,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楚简中“西邑”指的就是夏王朝。因为在周代文献中,周人称商王朝为“商邑”“大邑商”,夏商周时代都邑代表的就是“国家”。此外,杞人是夏后裔,甲骨文、金文中的“杞”“杞侯”等记载反映了夏人后裔在商代得到继封,说明夏王朝真实存在。又如,经王国维等论证,甲骨文资料印证了《史记·殷本纪》商族先公先王世系的可靠性,而诸多先公乃至甲骨文的“成唐”“大乙”——商汤,既是商代开国君王,又曾是夏代部族首领。这足以说明,甲骨文、金文等资料是印证夏王朝确不可疑的重要证据。

⑤古文字的内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古人造字即赋予字形以丰富文化内涵,正确解读古文字,是了解上古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以“文”字为例,字形本义是胸有文身,体现了古人审美观念。《尚书·尧典》中记载尧的品格“文”(以文为美,强调和谐)与陶寺遗址扁壶的“文”字密切相关。“文”成为那个时代的重要标识。西周文王之“文”就借鉴了“文”的内涵,后来他又在“文”的理念基础上创立了礼乐文明制度。尚“文”之风不仅影响周代社会风貌,还持续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由文身之俗到“文”字之形,再到审美与理念,“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意义重大。

⑥古文字的使用体现了早期文明的特点。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阶段,但每个时代的特点并不相同,这在古文字的形体演变和记录中有所体现。中国文字的发明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文字的使用与农耕祭祀和祖先崇拜有密切联系。比如,甲骨文主要是记录商王占卜、祭祀的文字,与宗教祭祀、王朝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大量的铭文记录了周人对祖先的祭祀,他们虽然信仰天命却不迷信天命,反映出更多理性精神,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兄弟孝友,父子和谐,等等。战国时期的文字与商和西周的文字有着极大不同,其书写风格和字形呈现出地域差异和多元特点,用字之法也有不同,而文字书写的特点正是百家争鸣的体现。

⑦因此说,古文字是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揭示古文字的起源、发展及其蕴含的丰富思想和历史价值,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入探究古文字深刻的文化意蕴,阐发其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