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杭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年的味道
①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旅行网发布的报告称,2016年春节出境游人数达到600万左右,比2015年同比增长超过10%,相当于所有丹麦人出国玩了一次。另有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平均每个用户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是3.91个小时,比平时每天多了1个小时。抢红包和手机聊天成为典型的春节场景。以至于有人戏言,过年只是换个地方继续抢红包和玩手机。
②联想到近几年逐渐蔓延的“年味变淡”的情绪,感觉传统春节的气质、意义好像是去年塌了一个角,今年又断了一根梁,让人不免伤感。
③比较常见的观点认为年味之所以变淡,是因为生活变好了:过去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吃佳肴。而今天,丰饶的吃穿享受就是日常生活,过年也就没意思了。但事实上,春节在中国有4000多年历史,有钱人在各个朝代比比皆是,大户人家反而更注重“年味”。
④为什么时至今日,“年味”反倒一年不如一年呢?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年”的味道原本是“信仰”的味道。
⑤这种信仰首先是“信祖先”,就是传统春节最重要的仪式——祭祖。其次是“信神鬼”,希望神护佑自己,邪祟远离自己。在“年关”这样一个神圣的时空内,拜祭祖先、放鞭炮、发压岁钱、拜年、吃饺子、守岁等等都不仅仅只是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更是人与神相通的方式。
⑥所以,“年味”变淡,其根本是“神味”消失。烧纸钱祭祀先人,已无慎终追远的念想;贴门神、对联,放鞭炮,图的是热闹,并无害怕鬼怪的恐惧;压岁钱全无“压住邪祟”、帮助孩童轻灵岁月成长的含义……我们与神圣世界的沟通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世俗意义上的人与人、社会之间的沟通。除夕之夜我们会看“春晚”,电视一度成了全家人共同“膜拜”的中心。近几年则是各种信息工具的轮番登场:从电话、手机拜年,到短信、微博、微信拜年,再到发红包、抢红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春节期间依旧充斥着凡俗世界的熙熙攘攘。年味就这样在我们的努力中逐渐消失。
⑦春节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一粒种子历经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变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人在这样的境遇里学会“坚忍”和“希望”,在大地荒芜的时候相信几个月后的春华秋实,相信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所以,“过年”特别重要,它是春夏秋冬的“春”,是生老病死的“生”,是所有希望的源泉。
⑧因此,无论是在农舍里憧憬“瑞雪兆丰年”的农民,还是在现代公寓中寄情新年发展的都市白领,信仰“希望”和“生生不息”都是多么神圣和崇高,它是华夏祖先几千年前就给我们的美好馈赠,永远都不该过时。
(选文有删改)
(1)、请简述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阅读本文,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

(3)、下面的内容可以放在文章哪个段落的后面?请简述理由。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写到,当新年来临,富贵的贾家既要“除夕祭宗祠”,又要“元宵开夜宴”。上至贾母,下至小厮,从腊月一直忙到正月十七,丝毫不敢懈怠,年味甚浓。

(4)、根据文章和链接材料,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觉得怎样才能恢复日渐失去的年味。

【链接材料】未来网特约评论员周成洋发表文章《互联网激发传统文化新生让年味更浓》说,目前最大的感触就是消失的年味回来了,还没过年便已经在各类互联网社交平台上感受到了浓浓的喜庆氛围。“互联网+”改变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传播样式更繁多,内容介绍更丰富,文化更综合,也改变了大众参与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大家都在录个视频拜个年,发个短信庆新年,配个图片说往年。

举一反三
阅读《成功》,完成小题。
                                                                                                         行走的成年礼
                                                                                                               李晋
        ①记得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广场上碰到一个朋友,他羡慕我的年轻,说自己如果能早几年来拉萨,他的人生必将是不同的景致。可是现实中的牵绊已经不允许他重新来过,因此他的生活中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②我喜欢旅行中坐在长途车上产生的错觉,它赋予我平日里没有的敏感。我相信人们在行走中会变得聪明,因为4年来我几乎所有重要的决定,都是在旅行中做出的,我在不同的文化间寻找着自己,那种浪漫与坚持,有点像少年的游戏。
        ③日常生活总是单调而枯燥的,在不断的模仿与复制中,人们很容易迷失自己,只有车窗外那不断变幻的风景,还在以一种镜像,映射出我的存在。于是在行走的背后,每个人都不由得变得坚强,我们不断地反思过去,寻找着超越的可能。
        ④当原本的厌倦与懈怠从身上剥离时,我们在旅行中便实现了对自我的回归。那是一种奇妙的境界,把生命带回到初始时的样子,它是如此清新,一尘不染。我们在行走中还能接触到其他人,接触和吸收异域的新鲜文化,这种文化间的相逢,同样给一个人的生活方向提供无限可能。
        ⑤旅行赋予我们新生,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奇异的影像,那里有生命的原初和价值的多元。记得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曾写道:当你旅行的时候。会以一种实在的方式体验到再生的过程。你会遇到全新的环境,时间也因此变得缓慢。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你甚至不知道那里的语言,所以在旅行时,你就像一个刚刚离开子宫的孩子。
        ⑥人类学家在讲述人生礼仪时,把它当作一种“转变的仪式”,当仪式结束,参与者便完成了身份的转变。非洲部落里的少年,总是独自一人被驱赶着走进草原,当他们筋疲力尽地归来时,便完成了自身的“成年礼”。人类学家特纳曾指出,这个过程让你从熟悉的环境里走出来,在仪式中经历嬗变。这应该是种混沌、模糊、而又异常神圣的情绪,它让一个人在内心矛盾与时光的消逝中迎接新生。
        ⑦无论是部落里的少年,还是群岛上的土著,他们都是在陌生的环境里体会生命的冲动。这就好像那些朝圣者,每每从熟悉的生活里走出。当“朝觐(cháojìn,指宗教徒拜谒圣像、圣地等)之旅”开始时,他们便摆脱了与过去的纠缠。这些人披荆斩棘、历尽艰难,在漫长的隐忍后,终于实现了灵魂的重生。这样的朝圣必然是一场孤独、倔强,甚至有些残酷的蜕变过程,如凤凰涅槃(nièpán,指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浴火而生。
        ⑧人类朝圣和旅行,有着结构上的相似,它们都是和旧有生活的告别,同样在行走中期待着新生。人们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开始去寻找异己的世界,这种寻找有时有几分偏执。缘于对重生的那份热切的渴望。而仿佛只有在差异中,我们才能不断实现对自身的反省。由此来看,当我们不断地踏上旅途,把自己置身于异乡陌生的环境时,旅行之于我们,其实是一场人生的朝圣

阅读《一碗馄饨》,完成下列小题。

      ①那天,她跟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到肚子饿了。可是,她______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 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站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_______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涵养几分静气

宋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2018年1月16日《人民日报》)

现代文阅读Ⅱ

不可战胜的夏天

李晨

①我对故乡的记忆,全部是关于夏天的。

②那是淮北平原上的一个古老而又普通的村庄。虽然说那时候是穷年月,但故乡之夏给我的记忆是丰盛的。那里有我平时不知道的世界,目光所及,琳琅满目。我几乎在用其他所有的时间渴盼夏天的到来。我就知道,在我暑假抵达前,它们用整个春天、初夏为我备好了一切。

以往父亲带我们回老家,汽车转火车,再加徒步,要花上一整天。伴着傍晚的蝉鸣,天擦黑的时候我们到了。我一回到老家就全然顾不得斯文,迫切地等待“沉陷”。我知道狂欢季开始了,按捺不住开始欢心地盘算着晚上在哪个露天的地方睡,那是第一项在自由天地的体验。

④夏天村里人多半在屋外过夜,除了老人、妇女。木架子撑起的绳编床,篾席往上一放,清凉又透气。或者干脆铺在地上,平整宽敞的打麦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睡,蚊子不多的夜里,被单也不用盖。

⑤星空下,夏虫声浅,我蜷缩在故园的怀里。啊,这幸福无边的夜!

⑥直至次日,幸福地被太阳晒到屁股。于是起身,篾席上常会留有人形。人睡的地方是干燥的,其他地方已经微湿。原来,一夜酣眠,竟有夜露涂抹了身体。

⑦白天,我跟伙伴们无休止地嬉游。父亲因为要帮着家里做农活,无暇他顾,所以我除了偶尔写作业,其余时间都在疯玩。草堆、粮垛、牛棚,还有蒙着眼睛的驴子不停地在磨坊里转圈……这都是我们的欢场。

⑧夏天雨也不少,一场雨过后,会有好几天都要踩泥巴地。我开始时并不习惯,觉得泥巴会滑得脚心痒痒,后来越来越觉得有趣,特别是脚掌踩下去的时候,软泥浆会从脚趾之间柔柔地往上钻,跟现代人形容巧克力的口感类似,那也是一种连着心的滑爽。

⑨饿了,有的是吃的,树上的果子,地里的瓜,信手摘来。蝉蛹、青蛙、蛐蛐都是野味。作为“豪华”回报,我也会带他们去偷爸爸带回来的装在铁盒里的饼干或鸡蛋卷,让他们一尝至味。

⑩任何一顿饭都可以在几个叔叔家随机解决,青椒、南瓜、豆角,都美味。大铁锅炒菜,满屋子蒸气,和着菜香气、柴火的烟气一起涌出来,漫出灶火屋,从房檐向上流走。灶火余烬里还可以埋上嫩玉米或红薯,饭后出去玩上一圈,肚子有点饿的时候跑回来寻出它们,可作为零食吃。

⑪喜乐是有尽头的。夏日接秋,看着村里许多果树从果子红熟到光秃,已经有树叶开始随风落下,我的心情也为之黯然。我知道,要开学了,我要走了。

⑫我每天掰着指头计算暑假结束的时间,谨慎期待每一个未曾谋面的美丽明天。还剩四天、三天……直到要离开的当天早上,堂弟们坐在爷爷家的门槛上,看我们收拾行李,去坐他们还没有见过的火车。他们穿着长袖衣服来,纽扣总是扣得不齐,衣服也不干净,好像去年穿完收起来时就没有洗。

⑬“等着我,明年再来。”这般孩童的豪言壮语,每年都在说。我知道这是一句临别时客套的废话,他们肯定等我,我也必定再来。

可是,终于在某一年,他们没有在原地等我,我也没有再来。我出去闯世界,他们也开始出门打工。

⑮后来,每每忆起在老家生活的日子,便觉得那是最好的童年,无以复加。它有不需要证明的强大。

⑯加缪说得极是:“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安放了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阅读

樱桃红了

邹龙权

    ①正为假期值班不能与兄妹一起回老家吃樱桃而烦恼,母亲恰好来电话了。她唤着我的乳名,说今年樱桃又大又红又甜,季节不等人,让我们赶快回家去吃。

    ②母亲栽的樱桃品种优,个头大,颜色鲜,口感好,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喜欢来吃,母亲总是很大方,给他们摘一大捧。吃惯了母亲栽的樱

桃,觉得他乡的都不够甜。久而久之,吃樱桃的日子成了我们漂泊在外的兄妹们聚会的节日。

    ③兄妹忍不住回去先尝为快,等我与妻子驾车回家那天已是正午,刚进门,就看见桌子中央放着一大盆红艳艳的樱桃。洗净的樱桃晶莹剔透,像珍珠,像玛瑙,煞是诱人,我忍不住抓起一把塞进嘴里,熟悉的酸甜味充溢唇齿之间,连日值班的辛劳也一扫而空,看我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心满意足地去准备午饭了。

    ④听父亲说,为了让我们吃上好樱桃,母亲一大早搭上梯子,架上凳子,背上小篓,爬上树顶摘最好的大果子。还听说,今天早上摘果时一根树枝折断,母亲急中生智逃到了另一根树枝上才获救。我不知道母亲老胳膊老腿儿是如何逃离危险的,也不知道卖上千元钱需要摘多少果子,花多少精力。但她后来说起摘果时晃晃悠悠的过程,总是那么轻描淡写、若无其事;说起樱桃卖了近千元钱时总是那么滔滔不绝、神采飞扬。我知道他们是从苦难时代走过来的,年轻时卖水果供孩子上学是快乐的事,老了不给孩子添负担也是快乐的事。

    ⑤说话工夫,母亲已把饭菜摆上了桌。母亲不停地给我们夹菜,我知道她特别高兴看儿女狼吞虎咽的样子,但我分明看见母亲夹菜的手微微颤动,再细看,母亲满头银发,后背也有些驼。我心一颤,母亲老了。

    ⑥习惯享受被母亲当客待的我,突然感到十分惭愧。

    ⑦是该好好孝顺母亲了。

⑧母亲住的是瓦房,我们多次商量凑钱给她盖新房都被拒绝。母亲说:“你们在外工作不容易,只要你们生活幸福 , 我们就幸福了。”她还说:“你们现在有个一官半职,好好为老百姓做点事,做个好人,当个好官,有个好名声。我们不当懒人,不当废人,不给你们添麻烦,有吃有穿有住就行。”

    ⑨我们兄妹几次试图说服母亲,都未能如愿。两间半瓦房在母亲精心打理下,也算得上村中的一道景观。屋后是两棵大柿树,门前有几棵樱桃树。引人注目的还有院里院外各种花朵:月季花、喇叭花、石榴花……这些花儿将老旧的房屋衬托得亮丽而脱俗。至今,曾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母亲很美,老宅很美,故乡很美!

    ⑩“奶奶,我们要吃樱桃。”院门口不知何时聚来了一群小孩子。母亲忙撑着凳子站起来,乐呵呵地把樱桃分给孩子们,欢笑声在老屋上空飞扬……看着眼前的场景,我顿时明白:尊重母亲的意愿,就是对她最大的孝顺。

《小窗幽记》中说:“在世无过百年,总要做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无论顺境逆境,留下一片美,留下一片德,是我平凡的母亲人生中最为闪光之处,最为让人敬佩之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