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来宾市忻城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教学质量调研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技术专家认为,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富煤、贫油,少气”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在未来30年至50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煤变油”技术的利用及推广被提上日程。日前,世界上唯一拥有商业规模煤制油工厂的南非沙索公司与我国神华集团合作,利用其世界领先的煤炭液化工艺,开始了在陕西榆林和宁夏宁东投资两座煤制油工厂的可行性研究。

    所谓“煤交油”,是指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煤炭是一种碳含量高,但氢含量只有5%的固体。与液体燃料相比,煤炭也不便于处理和运输。除此考虑之外,“煤交油”技术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煤多油少的结构性缺点。利用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新型的煤液化工艺技术,加快煤制油产业化,不仅有利于中国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也有利于缓解我国石油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

    “煤变油”是上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两位科学家发明的。由于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美、日、苏、荷兰等国都加入了煤炭液化新技术的研究行列,但因这些发达国家煤价过高,劳动成本又十分昂贵,虽然取得技术上的进步,却难以提升至产业化日程.致使“煤变油”丧失市场。

    我国的煤制油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近年来,中国先后引进了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煤炭液化技术,进行7建设煤炭液化示范厂的可行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使用煤间接液化技术生产石油的现代工业化经验.

    以我国目前掌握的“煤变油”技术,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开发。但是,其解决方案及技术推广从摸索形成到正式投入商业运作可能需要数年之久。这让众多拥有“煤变油”技术的国外企业得到了机会。今年7月,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宣布利用其煤炭间接液化核心技术,与我国最大能源企业之一一一神华集团合作,在神华的宁夏宁东煤炭基地共同研究建设一座日产油品及化工品7万桶的煤炭间接液化工厂。

诚然,高昂的技术转让费和巨大的前期投入曾使得各国企业对“煤变油”项目持审慎态度。一般来说,一家世界级的间接煤液化工厂每年需要1500万-1900万吨煤来生产约450万吨柴油、石脑油及液化石油气。如此规模的煤制油工厂建设成本将在400亿元到500亿元人民币之间。但据神华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煤液化除了能满足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需求,同时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据介绍,在煤变油效益的估量上,主要参考欧佩克23美元至28美元一桶的石油指导价格。以23美元测算,回报率在11%左右。目前石油价格在60美元左右一桶,照此标准计算,“煤变油”项目就更有竞争力。此外,在还贷、税收、地方能源供应方面给我国带来的可量化的收益将相当于投入的1.3倍。

(1)、下列关于“煤变油”技术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煤变油”技术是将碳含量高、氢含量低的固体变为液体的一项技术。 B、“煤变油”技术就是将煤变成油的技术。 C、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技术叫“煤变油”技术。 D、上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两位科学家发明的一项新型的煤液化工艺技术叫“煤变油”技术。
(2)、下列关于“煤变油”技术的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煤变油”技术研究是为了解决煤多油少的结构性缺点,在短期内会使我国能源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 B、“煤变油”技术的利用有利于我国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缓解我国石油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 C、煤油化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其收益将相当于投入的1.3倍。 D、“煤变油”项目在今天更有竞争力,在煤变油效益的估量上,回报率远远超过11%。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世界上只有南非拥有商业规模煤制油工厂,我国还没有实质性的工业化生产。 B、因为“煤变油”丧失了市场,所以人们对“煤变油”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技术上。 C、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将与我国神华集团合作,共同研究建设煤炭间接液化工厂。 D、尽管各国企业对“煤变油”项目持审慎态度,但“煤变油”技术的前景广阔。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太湖石
  世人皆知太湖美。碧波万顷的太湖水蕴藏着无尽的钟秀灵气,造就了石之精品——太湖石。太湖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岩浆喷发,这些温度相当高的岩浆冷凝后,形成带有气孔的流纹岩。当岩石沉入古太湖,在湖水长期冲刷的过程中,一些比较软的部位和气孔被水侵蚀,形成许多小洞,这些小洞正是太湖石的魅力所在。
太湖石很早就被江南一带的劳动人民发掘,但它真正广泛应用于园林艺术是在元代。这一时期建成的狮子林,荟萃了太湖石的精华。到了明清两朝,我国园林建造热点南移时,太湖石就更
被达官贵人们赏识,成为他们私家花园中重要的景观。
  凡是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无不为那些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的假山而叹服。所谓假山,就是闻名遐迩的太湖石稍加人工润饰而成的。
  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太湖石没有雨花石那斑斓的色彩,但它以浅灰浅青中掺杂着一抹微红的质朴为美,以天然而成的各种形态为奇。没有两块太湖石是完全相像的。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崔嵬挺拔;有的像一块磐石,有的像一段蜿蜒的虬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也是太湖石的特点。有的石头,你从这个视点一看就知道像什么;若你转换视点,则冥思苦想也无法得出结果,但经旁人一点拨,你就会茅塞顿开,由衷地赞叹:“像!像极了!”比如狮子峰,被誉为狮子林中诸峰之首,其石洞高下盘旋,连绵不断,曲折幽深,如入迷宫。咫尺之间,可望而不可即。整座假山,外观峰峦起伏,气势磅礴;入内则幽深曲折,处处空灵。
  太湖石千姿百态,讲究瘦、漏、透、丑。所谓“瘦”就是指石身挺拔修长,石身上的窟窿又多又小,如虫蛀一般,洞与洞之间的间隔相当窄,跟手指差不多粗细,给人一种瘦骨嶙峋的感觉;“漏”要求石洞不仅多,而且位置安排巧妙,据说最上乘的太湖石,下雨时石洞内不积水,雨水通过众多的小石洞漏掉,雨过天晴,石洞里面很难留下水的痕迹;“透”更为巧妙,石头这一面的小石洞和它背面的小洞相通,人可以透过这些小孔看到对面的景物;“丑”就是石形怪异、棱角分明、突兀不对称。留园里有一处名为“鹰斗狗”的太湖石,左边是一根三米多高的石柱,上面有一只盘旋的大鹰;右边是一只半人高的“狗”趴着,它回头恶狠狠地瞪着上方的“鹰”,一场恶斗一触即发。
  具备了瘦、漏、透、丑四点的太湖石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上海豫园里的“玉玲珑”堪称太湖石之骄子,号称“天下第一石”,这四个特点无一不有,完美之至,它与其他两块太湖石一起被放置在一座白瓦青砖的影壁前,显得错落有致,飘飘欲仙。
  “天下第二石”是苏州留园里的“冠云峰”,它以天然奇特造型著称。“冠云峰”高三至四米,石顶是一只收翅正待俯冲的“秃鹫”,以蔚蓝的天空为背景;底部是一只伸头张望的“泪龟”,以赭色的土地为底色。整块石头未经人工雕琢,天然自成,栩栩如生。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都是大自然最杰出的手笔。
  太湖石像一幅极具神采的水墨画,那份质朴,那份飘逸,是江南园林里的胜景,是大自然一颗璀璨的明珠。
(何蔚/文,有删改。)


阅读《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一文,回答小题。

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严毅梅

    ①人类一直好奇:为何唯独我们这个物种才有语言?语言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为此,从事现代生物学、当代语言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科学家,研究了人类语言的起源和演化。最新的研究表明,气候可能影响了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②美国迈阿密大学的迦勒·埃弗雷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一地区的湿度可能对当地的话言造成影响。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大多出现在非洲和南亚的湿热地区,北美、亚马逊和新几内亚的潮湿地带以及中国以南的地区,比如越南语、缅甸语等:而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

    ③我们知道,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发声时,先吸入空气,然后将声带内收和拉紧,并控制呼吸,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出声音:而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

    ④今日多数的欧洲语言被认为源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印欧语。它最早是由气候干燥的黑海北部草原地带的先祖所使用的。因为吸入干燥的空气会令声带干涩,缺乏弹性,所以较难发出声调复杂的话言。因此,埃弗雷特认为干燥的气候可能使住在该地区的人的语言声调平和。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因而声调多变的方言一般出现在气候潮湿的地区。比如粤语中共有9个声调,而北方人利习惯了普通话的4个声调。

    ⑤埃弗雷特认为,这意味着在漫长的岁月中,气候是影响语言形成和演化的要素之一。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因为控制声带的肌肉必须调整才能发出新的声调。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有删改)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苗族服饰:人间最美丽的彩虹

材料一:

黎峨道中

(清)查慎行

青红颜色裹头妆,

尺布缝裙称膝长。

仡佬打牙初嫁女,

花苗跳月便随郎。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王英志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注释】①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县的途中。②仡佬(ɡ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数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种。③花苗:苗族。

材料二:由商到周,一般统治者和奴隶,衣长齐膝似乎是一种通例。商代贵族平时常穿彩色丝绸衣服,还加上种种织绣花纹,用个宽宽的花带子束腰。平民或奴隶的头饰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盘向上的,有包头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还有其他好些样式,都反映在玉、钢、陶人形俑上,样子多和现在西南居住的苗、瑶族情形差不多(这不是偶然巧合,事实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图案花纹还可从西南兄弟民族编织物上发现)。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斗已用来做染料,并且还种植了蓝草,能染出各种不同的青蓝色,种茜草和紫草专染红、紫诸色。

(选自沈从文《古人的文化》,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删改)

材料三:苗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因为苗族服饰最美丽。苗族服饰所凝聚的,是历史的记忆。苗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迁徙史。

古籍记载,苗族起源于5 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便被视为苗族的先祖。涿鹿大战,蚩尤兵败,战死冀州,九黎部落群龙无首,不得不向黄河以南迁徙。

不久,一个新的政权——三苗国,建立在江淮河湖地区。然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的命运是悲惨的。当苗族的先民们总算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中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继续发展的机会,又相继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伐,三苗被迫迁徙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中。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苗族先民又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大部分沿乌江西行,进入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即使是最悲伤的时刻,苗族先民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眷恋、热爱和对美的歌颂、追求,没有放弃为昨天、为历史留下永恒的见证:

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

插在姑娘的头上

让我们割下树浆

染在阿嫂的衣上

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

画在阿妈的裙上

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

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在林林总总的苗族服饰中,有一种叫作“兰娟衣”的女装。其来历,有这样的传说,说兰娟是古代的一位苗族女首领,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用黄丝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她在胸口处绣上一个湖泊状图案。以后,每渡一条河,每翻一座山,她都要在衣服上缝下记号。记号越来越多,竟然从领口一直缝到裤脚,密密麻麻,陆离斑驳。后来,她的女儿要出嫁了,她按照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装,作为女儿的嫁衣。“兰娟衣”从此流传开来。

就这样,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苗族同胞“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让自己的服饰承担了其他任何服饰都不能够承担的沉重使命,并最终让它变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有一种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须要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

在苗族的观念里,人死后,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那是壮丽而神圣的“还乡”!

(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材料四:

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自然生长。

(摘自《服装》,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古代的周游、壮游与研学游

刘永加

①近来,各类研学游蔚然成风。古代虽然没有直接以研学游名义开展的活动,但是类似活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由最早的周游,到壮游,逐步演化成为研学游。

②春秋时期的孔子周游列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某种程度上说是研学游的肇始,可以说,孔子开了中国游学风气之先声。

③当时,孔子在曲阜招徒讲学,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求知解惑,他决定率弟子们周游列国,遍访都邑,寻求名师。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孔子从鲁国出发,周游卫、陈、宋、齐、郑、蔡、楚等诸侯国。他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宗旨,沿途拜访了不少德高望重的老师。据《大戴礼记》载:“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是说孔子在游学途中,向老聃学习礼制,向苌弘请教乐律知识。

④除了孔子,当时赫赫有名的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全都是著名的“游士”,他们通过游学获取更多的学问,个个学识渊博,著作甚丰。

⑤以周游带动游学,远游异地,拜访各地名师,或当面请教,或投身门下,求知如渴,这已经成为一个优良的传统。

⑥所谓壮游,就是怀抱壮志而远游,另外一层意思是这些人大都在壮年时代,恰此时外出旅游和游学,壮游使他们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下同名诗歌的《壮游》。大约20岁那年,杜甫从洛阳出发,东游苏州、南京、绍兴,还曾经泛舟东海,梦想去最远的海岛上探险。在江南与浙东遨游了四年,杜甫回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却落第。他整理行装,再次出游,北上河北,东至山东,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后在洛阳见到了李白,与李白、高适一起游玩开封,登上古吹台,饮酒赋诗。40岁那年,杜甫结束漫游生涯,抵达长安。

⑦唐代大诗人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一生喜好游历,访友问道,饮酒赋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蜀地离家远行,开始长达18年的游历生涯。他出三峡,游历江陵、武昌和长沙、岳阳等地,接着东游至南京、扬州、绍兴等地,再北上方城、临汝,后至襄阳、洛阳、太原。35岁后,迁居到任城,继续南下北上,游学不止。

⑧除了杜甫、李白,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都有着丰富的游学经历,他们的成名成家也离不开游学的支撑。宋代沈括,少时随父宦游州县,出仕后他更是重视游历研究,使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写就了集科技之大成的名著《梦溪笔谈》。

⑨明代徐霞客游历生涯更是长达35年之久,他壮游祖国山川十万余里,自22岁起外出开始旅行,足迹遍及今江苏、上海、浙江、河南、河北、广西、贵州、云南等21个省市区。徐霞客硬是用双脚丈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观察了许多自然现象,记录了人文、地理、动植物等资料,最终撰写了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书”。

⑩正是在周游和壮游的基础上,古代的研学游呼之欲出。宋代到明清,书院文化盛行,使得士人旅行制度化,游学热情持续不衰,在全社会形成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浓厚氛围。宋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就极力主张:“学子不应居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

⑪当时的书院名师硕儒云集,每一所书院都是一个地方的教育、学术中心,学子趋而往之,有远见的书院老师,更是研学游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带领学子走出校门投身大自然和社会大课堂,游历山川、观察社会、开阔视野。

⑫明代的教育家吴与弼,21岁开始讲学,从学弟子甚众,其中不乏学有大成者。吴与弼通过教育实践认为,劳动对培养学生勤奋进取的品格非常重要。他的教学方式很特别,经常率领学生来到郊外田野,参加劳动实践课,在劳动中授课,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人生。他把劳动的元素融入了研学游,意义非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理论的人。

⑬从周游、壮游再到研学游,脚下走过的是路,心里留下的是知识。如今,研学游如火如荼,但也需要加强管理和规范,真正达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目的。

(本文原载于《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毒的动物为什么自己不中毒

①自然界身怀剧毒的动物很多,如箭毒蛙、水母、蝾螈、毒蛇等,毒素是它们保护自己或者捕获猎物的武器。那么,这些动物是如何避免被自己的毒素所伤害呢?它们有两种避毒策略:一是隔离存放,二是进化出抗毒性能。

②射炮步甲、水母和毒蛇都采用第一种策略。在射炮步甲体内,有两个分别独立的腔室,各盛放着一种化学物质。当甲虫受到威胁时,两个腔室的阀门同时打开,两种化学物质喷出并结合在一起,瞬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具有强烈腐蚀性的高温喷雾。水母身体中有刺细胞,把毒液安全地包裹在刺细胞里的刺丝囊中,刺丝囊发射刺丝,将毒液注入猎物或捕食者体内。而毒蛇则把毒液储存在头部的一个隔间中,这个隔间只有一个出口——牙齿,当它咬住猎物时,毒液从牙齿流入猎物的身体中。

③毒蛇也采用第二种避毒策略:自带生化抗性。例如,响尾蛇就会制造特殊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与血液中的毒素结合,消除毒性。箭毒蛙是剧毒之王,有的箭毒蛙一只所含有的毒素可以致10个成年人死亡。它们的毒素并非自己产生的,而是来自它们猎食的小型动物,如螨虫、蚂蚁。这些动物体内含有一种叫“生物碱”的物质,这种物质在箭毒蛙体内累积,并在它捕猎时释放到猎物体内。那么,为什么箭毒蛙不会中生物碱的毒呢?我们可以把生物碱能影响的生物分子想成一个锁,而生物碱是一把钥匙,当用这把钥匙开锁时。会启动一连串的生化反应,导致生物体瘫痪、休克,最终死亡。但是,如果你换了一把锁,原来的钥匙也就失去了作用,而箭毒蛙就是自身的基因发生了改变,相当于换了锁。以至于生物碱无法开启以上的生化反应过程。

(选编自《百科新说》,有删改)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节选自《苏州园林》)

材料二:

①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华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艳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身份。

②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给人一种平衡的美,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殿内梁柱高大,房屋宽散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南方的自然情趣,但却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③北京的园林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十分明艳。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那大红色的柱梁,十分庄重……

(节选自《北京的园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