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平原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母亲》(片段)

朱德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A       , 这种B       , 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C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的句子(用文中语句回答)
(2)、填入A,B,C处的词分别是

A,B,C

(3)、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4)、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
(5)、“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6)、这几个自然段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枣儿红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⑦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

        ⑧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⑨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⑩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领“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⑪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提供家人,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⑫思念家乡: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狗的哲学

      小时候,家里养了一头猪和一条狗。每当给猪喂食的时候,母亲就让我看着狗,怕它偷吃。

      狗低眉顺眼地卧在一旁,一副与世无争的表情。但只要我一个不注意,它就溜过去,迅捷地在猪食槽里舔上几口。等我回过身来,它又卧在一边,嘴唇上的食儿还没舔干净呢,却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有一次,它又偷食,被母亲拦腰踹了一脚。骂道:“你个狗东西,猪的食你也敢抢!”是的,那个年代,猪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一年到头,把猪养大养肥了,然后卖掉,便是家里的全部收入。

      狗似乎对此没有异议,骂也好,打也好,待在家里,从不耍狗性子,或者玩什么离家出走。每次猪吃饱之后,一扭头,懒洋洋地走掉,石槽的边缘上还残留少许米粒和糠末儿,母亲一瓢水倒进去,便是狗的食物。狗埋头舔食,把一槽泔水舔得音乐感十足,混个水饱后,一扭头走掉。

      狗没有怨言,依旧看家守院。有一年,有贼人到邻居家偷牛,狗觉得不管不行,“汪汪汪”叫个不停。左邻右舍的人都被吵醒了,扛着铁锹,拿着棍棒冲出来。贼逃走的时候,打折了狗的一条腿。狗拖着一条伤腿无精打采地过了一段日子。父亲每天到街上去瞭一回,看有没有收狗的,有的话,好把它赶紧卖掉。

      狗赶在屠户来之前,竟然不声不响地好了。看来,要保住自己的一条狗命,靠别人是不行的。这个世界,主人们或主子们都是实用主义者,他想着自己的时候,是不会顾惜一条狗命的。

      母亲每次从地里干活回来,狗总要欢天喜地地迎上去。猪呢,睡在那里,连眼皮都不抬。母亲把猪草丢给它,它先将鼻子凑过去,闻一闻,觉得不错,才懒洋洋地站起来。我有点看不惯猪的德行,有一次它刚要站起来,我一脚把它踹躺下了。它就真的躺下了,连猪草也懒得吃了。我骂它:“你真是头猪啊!”但大人们的看法总是跟小孩子有区别,母亲就觉得猪这个样子好得不得了。

      大人们的眼光真是有问题

      有时候,狗去偷吃猪食,我假装看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看到母亲出来,我才高声咳嗽一声。狗能听懂我的暗示,赶紧撤身,卧在一边。有一回,母亲出来得突然,我来不及咳嗽,结果,我发现狗居然也能全身而退。原来,狗根本无视我的咳嗽,它早已学会了辨别母亲的脚步。

      狗活久了,都会有一点老谋深算。

      有一年冬天,家里跑来了一条小狗。大狗在它身上嗅了嗅,没有咬它——算是收留了它。小家伙来了之后,不知道天高地厚,有时候母亲连踹几脚,即便痛得叫声尖厉,但依然埋头跟猪抢食,而且不屈不挠。大狗卧在一边,眼皮微抬,有点不屑地看着它折腾。自从小狗来了之后,大狗有意让着它。它抢食的时候,大狗就卧在一边看。

      狗大了,总会有一点风范的。

      小狗最终被赶走了。原因是八个字:不顾廉耻,祸猪殃家。后来,整个院子又成了大狗的天下。它这儿转转,那儿转转,把个院门看得紧紧的。院子里有个高高的草垛,有时候,它跳到草垛上,凝神端视着整个村庄。

      这条狗在我家活了好多年,是老死的。它在家乡山岭间找了一个隐秘的地方,安静地死去了,没给家和村庄带来一丝惊扰。

      父亲平时很少去评价什么。它死后,父亲说了一句话:“嗯,这是条好狗。”

                                                                                                                                                              选自《今日文摘》2015年19期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享受春雨

    ①也许是刚经历了冬天太多的郁闷和压抑,也许是寒风、残雪在记忆的底片上留下太多的沧桑与悲凉,万物掐灭生命的色彩与声音,孤独地萧条着沉默着。一夜微风,唤醒早春三月的晨曦,也吹来了北方第一场春雨。山川、河流、乡村、房屋、树林、花草、庄稼、庄稼人,都在翘首春的惠风拂面,享受春雨的滋润,感觉春天那年轻的心跳……

    ②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悄悄落下来,一滴一滴,淅淅沥沥,飘飘洒洒,缠缠绵绵。恰似烟雾迷蒙、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水墨画,朦胧且迷人。春雨婀娜多姿,巧笑倩兮,步履轻盈,委婉含蓄,率性天然,没有夏雨的暴烈,没有秋雨的忧愁,没有冬雨的冷酷,像位清纯、含蓄待嫁的新娘,充满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爱恋……为了履行前世约定,悄无声息地把睡梦中的大地山川抚摩一遍,滋润着每一个角落、每一棵小草。令人悄然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美妙佳句。一会儿工夫,雨点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在干燥的土地上留下密密匝匝的雨窝。春雨从不埋怨和选择土地肥沃或贫瘠,总是执着地投入,迅速渗进地下,形不成水流,只让土地守候和感动,让世人留恋和感叹。

    ③走在乡间小路上,任细细的雨丝自由地落在脸上,痒酥酥的,滑到嘴里,甜丝丝的。此时可以真正感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舒畅。我记得在老家院中赏雨的情景。雨点劈里啪啦掉下来了,洒在头上,落在脸上,说不清道不明的舒爽。我忘情地站在雨里,虽然衣服被打湿,可心里高兴,脸上绽放着笑容,享受着那份难得的清凉和惬意。院里的梧桐树耸立雨中,紫红的小芽芽摇曳着甜美的心事。枝杈上被雨淋过的喜鹊窝颜色更加凝重,淘气的小喜鹊躲在老喜鹊的翅膀下,时而从窝里探出小脑袋,新奇地瞥一眼外面的风景,又唧唧喳喳地把头缩回去。树下有一群相互依偎的鸭子,时而用嘴巴梳理着羽毛,呱呱地交流着什么。那鸟鸣声、鸭叫声,伴随风声雨声,滋润,清雅,恬淡,宁静……

    ④春雨贵如油,老天爷也十分小气。雨刚下了一会儿,就停了。雨虽然不大,却滋润着乡间万物,悄然改变了山乡的颜色,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点燃了生命的期待与呼唤!……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土地松软了,生命以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在繁衍、传承、轮回。前两天还光秃秃的山冈,奇迹般地罩上了新绿。真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大地是藏梦、长梦的地方!萌生绿色的地方就舒展生命,就有开花的渴望,就有歌声在酝酿!每人都种植一份鲜嫩的心境,收获一缕成长的愿望。

    ⑤春雨是会说会笑的精灵,是律动生命的音乐。春雨会跟随着气候幻化不同姿态、不同神情,也会随听雨者心情演绎不同的内涵。或嫣然,或惆怅,或温柔,或冷寂,或清丽,或婉约……可谓千种心情,万种雨境。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与小人书约会的童年

张林

    我的童年时代,是小人书流行的时代。且不说城里的书店,单是乡里的供销社,都有小人书小巧靓丽的身影。小人书作为那个时代孩子的主要读物,几乎占去了我所有的课余时间,时光都在小人书的世界里幸福地跳荡,温暖地铺开。

    我最早接触小人书,是在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

    那年刚入秋,我患了重感冒,在乡里医院久治不愈,爸爸放下手头的工作,骑自行车把我驮到离家40余里地远的镇医院救治。为了让我在住院期间心情愉悦,爸爸几乎走遍了镇里的各大商店,给我买了许多小人书。小人书里生动有趣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我,把我领进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世界。小人书帮助我打发了住院日期间孤寂的时光,也扩大了我的识字量。出院后,我竟然带回家半纸箱子小人书!在和小伙伴们玩耍时,我会津津有味地给他们讲我读过的书中的故事,小伙伴们满含钦佩的目光更激发了我对小人书的热爱。

    假日里,我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静静地与我心爱的小人书约会。即使离开家门,巴掌大的小人书也常常是和我如影随形。从兜里掏出,掌中摊开,通俗易懂的文字,栩栩如生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令我如醉,如痴。每当翻开一本崭新的小人书,我都会无比兴奋。小人书为我营造了一介神奇的幻想世界,翻开小人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扇认识世界的窗,我从中看到了描绘在一页页小小纸张上的世界,形象生动,鲜活逼真。我和书中讲述的故事里的人物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和他们经历着同样的生活。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地感动了,那种强烈的感觉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

    乡里供销社的文具柜台里,摆着许多小人书。一放假,我就会以买铅笔、橡皮、本子等借口,跟爸爸要钱,偷偷去买小人书。因怕爸爸责骂,新买回来的;小人书,我总会偷偷地藏进书包里或是压在炕席底下,深夜借着手电筒的光,躲在被窝里读,有时也拿到学校里去读。

    没有钱买小人书,我有时也会腻在柜台前,对营业员说:“阿姨,把那本小人书拿来给我瞧瞧。”营业员把小人书拿到柜台上,我快速地翻动书页,看里面的画面。因为口袋里没钱,即便我心里十分喜欢,也只能装着不喜欢的样子,对营业员说:“这本不好,拿另外一本来看看。”营业员又把我指着的另一本小人书放到柜台上让我翻看,我便又快速地翻看着这本小人书。连翻了两本都不买,再要营业员拿另一本看,那就不行了,营业员会板着脸说:“你这小孩到底买不买?买不起就不要来动心眼儿。”

    见别的小伙伴买了小人书,我也总要想办法去读。有时一个小伙伴翻看小人书,便有几个小伙伴围成一圈,几个小脑袋凑到一起,几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书页上的画面,我们会小声地念着画面下方的文字,傻傻地盯着生动的画面,默默地在心里记下书中的故事,好在别人面前炫耀。

    夕阳下,捧读心爱的小人书,内心无比激动又无限神往。小人书的世界既遥远又近在咫尺。夜里做梦,我会梦见小人书里的人物和画面,甚至梦见自己就成了小人书里的人物,和小人书里的人物一起快乐一起悲伤。一本小人书读完,仿佛就是一生了。

    小人书,陪伴我度过了金色的童年,童年的我也在一个个故事里,在一页页画面中不知不觉长大、成熟。童年与小人书约会的记忆永远不会消散,它会被时光的刻刀镌刻于岁月的碑石上,成为永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摘杏

一座山。山像折扇,一半是树,树是乔木:落叶松,杨树,榆树;一半还是树,树是灌木:山杏,大结杏,大扁杏。

山根是折扇的柄。柄上有一户人家。院子很大,有红砖褐瓦的房子;有茅草的亭子,由此,院子里有了旅游的元素;有树,一棵李子,一棵大扁杏。在李子和杏树之间,挂着一张吊床,吊床有鱼鳞似的菱形孔眼,像网,在那里寂寞地摆渡时光。

院子主人霍明在院门口张望。由于焦急,脸上一片土灰色。

一早,他就站在那里了。日上三竿,他依旧站在那里。终于,他把自己的身影站得很渺小了,渺小得快要消遁在脚下,那边,才有了汽车鼠带般的扬尘和暴戾、刺耳的声音。

两辆车子。仿佛呼啸的飞机,飞过院门,戛然侈在茅草亭子的边上。下来一干人。男人女人,皆惊奇地夸赞着,好地方呀,世外桃源呀!霍明提着手,领导们,辛苦了,快,请坐,请喝茶,请吃水果。

茅草亭子的下面。有桌子,桌子摇有主人备好的西瓜、葡萄、樱桃、李子、杏等水果。桌子旁边错落地摆着凳子或椅子,俨然企鹅妈妈领着大大小小的崽子。来人便围坐在桌子旁,让那些企鹅总子屈尊地支撑着他们的屁股

喝过茶,吃过水果,客人说,走,去摘杏!

之前就约好了霍明的这月山要实行旅游开发,而且,山上的杏熟了,要诸位领导来采摘、品安,给谋划一下,提提建议。

但是,客人们太忙了,他们有镇里的,有旅游部门的,有宣传口的,日理万机,抽不开身。这样,等人凑齐了,抽开身了,二十多天过去了!

大家便兴冲冲走到灌木那边的折扇上,摘杏。

山杏已经收过了,荡然无存。仅有大结杏、大扁杏,都是甜核。那种甜,要比清香的杏肉不知好上多少倍。那些橘黄的、红艳的杏肉都在开花儿,甚至腐烂,它们在树上待得实在是太久了,熟大劲儿了,再不采摘,就彻底白瞎了!而且,很多杏子在枝头坚持到最后时刻,不得已纷纷坠落,睡在了大地的怀抱。

尽管如此,客人挑挑拣拣,每人还是摘了十多斤熟透的杏子。杏子玲珑、晶莹、芬芳,诗意地栖居在塑料袋子里,愉悦着客人的话题。

午饭是霍明备好的一只全羊。手把肉、羊杂、羊头肉、羊骨头,应有尽有。

吃饱了,喝足了,酒足饭饱。客人或围着桌子打扑克、聊天,或躺在落寞的吊床上小憩。惬意极了。

看到霍明和家人都吃过饭,有人提议说,饭也吃了,羊也吃了,酒也喝了,杏也摘了。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扯乎呀?

就有人响应,好的,扯乎!

人们正欲上车时,那位躺在吊床上的胖子很慵懒地坐起来,对霍明说,怎么,今年杏子销售行情不好?好;销路特好。

那么,甜核杏不好销售?

不会呀?

那怎么,你家在山上还要保留这么一大片大扁杏呢?这么好的行情,不卖掉,不是白瞎了吗?得多少钱呀?

小溜儿两千多吧。

你看看,你看看。时令都到现在了,初秋了,你们家还要留着一片熟透了的杏子不摘下来卖掉,是不是不会过日子呀?是不是?说着,这位胖子扭头对同行的一位女子说,现在的农民真任性,到手的钱不抓住,还异想天开创办旅游!

霍明嗫嚅地说,不是啊,镇长!这不,前二十天,镇里的小李秘书就来通知,说领导们要来摘木来考察农家乐旅游项目。我想,既然领导们来摘杏,就应该留一片好的、大的,也好让领导们一次摘个尽兴。这样,等领导们摘过了,我们再把剩余的杏子卖掉,什么也不耽误。可是,左等不来,右袋也不来。不是等现在杏子都熟过劲儿,你们才有时间吗?

你看,你看,闹了半天……胖子很难堪地啊啊着。

待客人走得不见影儿了,霍明擦拭着脸上的汗水对老伴儿说,快,告诉孩子,大家一起下手,把那些树上利余的杏子、地上落下的杏子收拾回来。卖不了,晾杏干吧,少暗一点是一点。

阅读

冬天

朱自清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小船)。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中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研(研:用石块摩擦,使密实而光亮)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而有一两星灯火。S 君口占(口占:作诗文不起草稿,随口而成)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 A.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B.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