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七校联考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摘杏

一座山。山像折扇,一半是树,树是乔木:落叶松,杨树,榆树;一半还是树,树是灌木:山杏,大结杏,大扁杏。

山根是折扇的柄。柄上有一户人家。院子很大,有红砖褐瓦的房子;有茅草的亭子,由此,院子里有了旅游的元素;有树,一棵李子,一棵大扁杏。在李子和杏树之间,挂着一张吊床,吊床有鱼鳞似的菱形孔眼,像网,在那里寂寞地摆渡时光。

院子主人霍明在院门口张望。由于焦急,脸上一片土灰色。

一早,他就站在那里了。日上三竿,他依旧站在那里。终于,他把自己的身影站得很渺小了,渺小得快要消遁在脚下,那边,才有了汽车鼠带般的扬尘和暴戾、刺耳的声音。

两辆车子。仿佛呼啸的飞机,飞过院门,戛然侈在茅草亭子的边上。下来一干人。男人女人,皆惊奇地夸赞着,好地方呀,世外桃源呀!霍明提着手,领导们,辛苦了,快,请坐,请喝茶,请吃水果。

茅草亭子的下面。有桌子,桌子摇有主人备好的西瓜、葡萄、樱桃、李子、杏等水果。桌子旁边错落地摆着凳子或椅子,俨然企鹅妈妈领着大大小小的崽子。来人便围坐在桌子旁,让那些企鹅总子屈尊地支撑着他们的屁股

喝过茶,吃过水果,客人说,走,去摘杏!

之前就约好了霍明的这月山要实行旅游开发,而且,山上的杏熟了,要诸位领导来采摘、品安,给谋划一下,提提建议。

但是,客人们太忙了,他们有镇里的,有旅游部门的,有宣传口的,日理万机,抽不开身。这样,等人凑齐了,抽开身了,二十多天过去了!

大家便兴冲冲走到灌木那边的折扇上,摘杏。

山杏已经收过了,荡然无存。仅有大结杏、大扁杏,都是甜核。那种甜,要比清香的杏肉不知好上多少倍。那些橘黄的、红艳的杏肉都在开花儿,甚至腐烂,它们在树上待得实在是太久了,熟大劲儿了,再不采摘,就彻底白瞎了!而且,很多杏子在枝头坚持到最后时刻,不得已纷纷坠落,睡在了大地的怀抱。

尽管如此,客人挑挑拣拣,每人还是摘了十多斤熟透的杏子。杏子玲珑、晶莹、芬芳,诗意地栖居在塑料袋子里,愉悦着客人的话题。

午饭是霍明备好的一只全羊。手把肉、羊杂、羊头肉、羊骨头,应有尽有。

吃饱了,喝足了,酒足饭饱。客人或围着桌子打扑克、聊天,或躺在落寞的吊床上小憩。惬意极了。

看到霍明和家人都吃过饭,有人提议说,饭也吃了,羊也吃了,酒也喝了,杏也摘了。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扯乎呀?

就有人响应,好的,扯乎!

人们正欲上车时,那位躺在吊床上的胖子很慵懒地坐起来,对霍明说,怎么,今年杏子销售行情不好?好;销路特好。

那么,甜核杏不好销售?

不会呀?

那怎么,你家在山上还要保留这么一大片大扁杏呢?这么好的行情,不卖掉,不是白瞎了吗?得多少钱呀?

小溜儿两千多吧。

你看看,你看看。时令都到现在了,初秋了,你们家还要留着一片熟透了的杏子不摘下来卖掉,是不是不会过日子呀?是不是?说着,这位胖子扭头对同行的一位女子说,现在的农民真任性,到手的钱不抓住,还异想天开创办旅游!

霍明嗫嚅地说,不是啊,镇长!这不,前二十天,镇里的小李秘书就来通知,说领导们要来摘木来考察农家乐旅游项目。我想,既然领导们来摘杏,就应该留一片好的、大的,也好让领导们一次摘个尽兴。这样,等领导们摘过了,我们再把剩余的杏子卖掉,什么也不耽误。可是,左等不来,右袋也不来。不是等现在杏子都熟过劲儿,你们才有时间吗?

你看,你看,闹了半天……胖子很难堪地啊啊着。

待客人走得不见影儿了,霍明擦拭着脸上的汗水对老伴儿说,快,告诉孩子,大家一起下手,把那些树上利余的杏子、地上落下的杏子收拾回来。卖不了,晾杏干吧,少暗一点是一点。

(1)、根据镇长一行人的活动,梳理本文的情节,体会这些人的心情,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来到山下

大有收获

谈论熟杏

镇长等人的心情

夸赞

兴冲冲

惬意

(2)、第一自然段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按照要求赏析下列语句。(任选其一完成即可)

①来人便围坐在来子旁,让那些企鸽患子屈尊地支撑着他们的屁股。(赏析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而且,很多杏子在枝头坚持到最后时刻,不得已纷纷坠落,睡在了大地的怀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4)、“吊床”在文中出现了不止一次,你认为作者写吊床的意图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雾 霾
①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是将两种相似且难以区分的天气现象共同提及的概括性说法。
②雾是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的天气现象;水平能能见度在1000-10000米时则被称为轻雾。由于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光的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③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并导致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现象。由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④雾和霾常常相伴出现。区别雾和霾,空气相对湿度是重要依据。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人们习惯上称此是少天气为霾天;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主要是雾造成的,通常被称为雾天;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一般被统称为雾霾天。
⑤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祸首”。其主要来源有多个:一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二是汽车尾气;三是工厂制造出的废气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
⑥这些污染颗粒和细菌、病毒等一起在水滴上,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可能会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大雾一周不散,烟尘废气 在低空聚积,期间有4700人因呼吸道疾病死于非命,雾散后,还有8000多人因雾死亡,“雾都劫难”震惊世界,人们将伦敦雾灾列为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 这是显性危害的例子,更多的情况是雾霾在不知不觉中危害着人的健康。
⑦雾霾天应减少开窗,减少外出,外出时避免骑车,戴正规合格的口罩、多食清肺润肺食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源头上采取“减排消尘”的措施。此法既能减少由温室气体引发的空中水汽,又能减少空中的凝结核,从而达到控制雾霾频发的现象。这方面伦敦做出了榜样: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在“减排消尘”上大做文章,如今已见成效,原来每年有几十个雾霾天,现已降至5天,世界著名的“雾都”已名不副实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二月惊蛰抱蚕子
                                                                                         李彦荣
        惊蛰之后不久,几声春雷如约而至,震醒了有些睡眼惺忪的春天,一场细雨过后,春,浓了起来,深了起来:树儿绿得更透更亮,花儿开得更多更艳,春风也更加温暖和煦。惊蛰里的雷声,又像是冬眠的虫儿定的闹钟,轰隆隆几声,便叫醒了蛰伏的虫儿,而同样被叫醒的,还有那沉睡的记忆。
        民谚有“二月惊蛰抱蚕子”的说法,是说惊蛰开始,便可以准备孵化蚕卵了,而待到春风时节,树叶新绿渐成浓荫时,蚕儿刚好孵出。记忆中,每年惊蛰过后,村里的孩童总会弄到一些蚕种——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蚕子,小心翼翼地将其撕成碎片,装在巴掌大铁盒子里,再用棉花布片包起来,概念中认为孵化蚕子也是需要增加温度的——像母鸡孵小鸡需要保暖一样。而最令人惊喜的事情,莫过于某天清晨被大人唤醒后,说,蚕出来了。
         于是也顾不得穿衣服,急忙钻出被窝去察看。但等接近铁盒时,却又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轻轻拿起铁盒,慢慢打开盒盖,只见盒子里,一团小如针尖,黑黝黝如蚂蚁的小东西在蠕动。那一刻,满怀激动却又屏息静气,生怕粗重的呼吸将这些小东西吹得不见了踪影。那端详的神情,那静穆的气氛,也许比叩拜神灵、拜祭祖先时还要圣洁得多。而大人早已弄来了榆树叶子,撒在铁盒中,只见它们已经津津有味地大吃起来。
        是的,那时养蚕不都是喂桑叶的。在村里,只有一户人家有棵桑树,而且树高攀摘艰难。即便如此,蚕的食材却从来不成问题,随处可见的榆钱树叶子可摘,满地蔓延的苜蓿新芽也可采。于是,养蚕的时节里,经常都会看到有小孩子拉低一枝榆树,挑拣鲜嫩的树叶摘,也能看见放学后的两三孩童蹲坐在苜蓿地里,掐采苜蓿芽儿。他们挑得仔细,采得认真,那种神情,那份耐心,俨然一个个最合格的劳动者。
        可不正是这样?就像大人们尽心尽力地打理农事一样,孩子们全心全意地打理蚕事。
        清晨起床,急匆匆洗漱完毕,来不及吃饭,便开始清理蚕粪、残叶,摘新叶喂蚕。晚饭饭桌上,会一边看着蚕儿咀嚼叶片,一边也有滋有味地嚼着饭。甚至于有些时候因为蚕的事而忘了看书,但相比逮蛐蛐斗蚂蚱的贪玩,父母对养蚕的事儿从不真正生恼,顶多笑骂几句。晚上睡觉前,还得再添点新叶,生怕饿着了蚕。养蚕的时间里,侍奉蚕儿几乎成为了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也成了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
         课堂间,趁着老师板书的时间,偷偷掏出藏在书包里的铁盒,轻轻打开,悄悄瞄两眼蚕儿,那情状,仿佛一个母亲惦念孩子一般,要时刻关注着才行。待蚕儿大些的时候,铁盒子就光荣地退居二线,交由文具盒接班了。虽然这时可以光明正大地将其放在课桌上,但马总有失蹄时,终于有一天,被老师“人蚕并获”,“一盒端”掉了。结果心怀惴惴,念念不安,再无心思听讲。待到放学时,踌躇一阵,便硬着头皮去找老师讨要。令人心安的是,老师不仅没有将蚕丢掉,而且还新添了榆树叶子。也正因如此,对老师愈发恭敬起来。
        小伙伴之间,也经常会聚起一堆儿,各自拿出自己的蚕,相互展示,品头论足。当然,可以用自己的两条小蚕换人家一条大的,关系好的兴许还会送你一两条。不知不觉中,因着蚕这个纽带,友谊的种子在小小的心田开出花,酿出了香甜的花蜜。
        那时候,农村物质还不富足,小孩子没有几人能有像样的玩具,养蚕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童年的生活。此外,要说还能从养蚕中得到什么的话,想来一定是蜕变与成长。蚕的一生,要蜕皮,要成蛹,还要化蛹成蛾。这对蚕来说是蜕变,而对孩童来说,应该是成长,是由粗野到细腻的升华,是由顽劣到温柔的纯化,小小的蚕儿,能让那个撵过狗,捕过鸟,逐过鸡,逮过青蛙的顽童,变得谨慎、温柔、细腻,变得充满爱心和仁慈。
        甚而在今天想来,那一种生命之于另一生命的问候和启发,远是冷硬的工业玩具无法替代的,因为它能让你叩开天堂之门,沐浴到上帝的光芒。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怎样跟父亲提这样的事情。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天就搬过去。”

       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看着父亲在昏暗灯光下的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

       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非常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佳作欣赏课上,晓琦同学饱含深情的朗读了《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引得在场的同学纷纷落泪。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正义的边界

鲍鹏山

    ①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是他也反对以怨报怨,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

    ②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地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约束地报复。

    ③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的很多祸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④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就如同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制暴。

    ⑤举一个例子,53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仍与抢劫者斗智斗勇。最终,那个19岁的抢劫者精神崩溃,瘫倒在地,而李建华则拨打了 120急救电话,让他得到及时救治。

    ⑥这是很感人的事件。李建华老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在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却出现了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对于这样的歹徒,根本不需要同情和帮助。

    ⑦一个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是:“假如我碰到这样的歹徒,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极其残暴的心态,使我毛骨悚然。从不在网上留言的我,忍不住留了一句话:“你更像歹徒啊!”

    ⑧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坚决推行“堕三都”【注】 , 他的学生子路被鲁国执政季桓子任命为家臣,负责具体执行。可以说,堕三都的成败,关乎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命。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伯寮,竟然对季氏说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丢了职务,对堕三都的失败,以及孔子最终离鲁出走都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⑨这样一个学生,后人把他称为“圣门蟊螣”,意思是孔子门下的害虫。当时,鲁国一个叫子服景伯的大夫对孔子说:“你的这个学生实在太不像话了,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有力量杀了他,让他暴尸大街。”

    ⑩孔子说:“如果我的道能够行得通,那是命;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也是命。公伯寮能把我的命怎么样呢? ”(《论语·宪问》)孔子断然拒绝子服景伯的杀人建议。

    ⑪公伯寮不好。但是,假如我们用杀掉他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就更不好了。用极端的手段来清除异己,还有比这更坏的行为和更坏的人吗?

    ⑫为什么孔子不赞成人们用极端的方式来履行道德?为什么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定隐含对某种价值的破坏。而且,极端手段所蕴含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

    ⑬正义是有边界的。

(选自《读者》2018年第9期)

【注释】 堕三都:指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毁坏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私邑的事件。堕(huī),同“隳”,毁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来得徒

陈树茂

①20世纪60年代,张师傅还是小张的时候,就开始经营粥店。这店还是他父亲从上一辈手里接下来的,可谓是家传百年的老店,店里招牌便是“卤肉粥”。夫妻俩一个煮粥,一个招待客人,做的是小本生意,勉强也能养活家里六口人。

一年冬天的早上,下着大暴雨,一上午没有客人。张师傅无意间看到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晕倒在店门口的角落里,全身都湿透了。出于好心,他将男孩抱进了店里。男孩醒来后,说他姓李,是附近村的,父母双亡,自己行乞到此,遇上大雨竟饿晕在这里。张师傅同情小李,便收留他在粥店帮忙洗碗打杂。

③一晃十几年,因儿女都不愿经营粥店,张师傅就将卤肉粥的制作秘诀传给了这个一直留在店里干活的小李。六十岁后,张师傅跟随儿子在省城开五金店,又把粥店全都交给小李打理,还收了一笔“转让费”,钱不多,意思一下罢了。张师傅偶尔回家探亲,小李倒是对老师傅尊敬有加。

④故事到这里,本该是大团圆结局的。无奈风云突变,那年张师傅儿子做生意亏了,欠了一屁股债,跑到外面躲起来了,账务竟全都落在老人身上。

⑤张师傅除了会煮卤肉粥,没有其他技能,便想拿回当年自己经营的粥店。但小李不乐意了,说这十几年来要不是自己用心经营粥店,这店可能早关门了。而且小李当年也是给了“转让费”的,如今卤肉粥已做成镇上的美食招牌,还上了美食节目,生意红火,他自然不肯归还。一来二去,张师傅与小李的关系都闹僵了,甚至不相往来。

⑥张师傅十几年没煮卤肉粥了,手艺也生疏了,想再开店也不容易,可每天仍要面对追债的人,如今又遭徒弟背叛,一气之下竟病倒了。

⑦张师傅家隔壁有个摆鱼摊的阿铃,平时经常来张师傅家串门,这会儿见张师傅生病没人照顾,她便好心天天来帮忙,用心照顾老人之余,也经常鼓励老人,说天无绝人之路,像她这样的,丈夫好吃懒做不干活,全靠自己摆鱼摊,不也一样能度日。张师傅病好之后,很是感激阿铃,决定教她煮卤肉粥。阿铃虽生性愚钝,倒是好学肯干,就这样成了张师傅的关门弟子。

⑧张师傅不厌其烦一遍遍手把手地教,告诉阿铃煮粥对选材要求尤其严格,要阿铃每次都选用本地上好的五花猪肉,用一等材料的卤料做成卤肉,又教阿铃煮“海鲜粥”,海鲜料也要用当地早晨运来的海鳗和海虾。阿铃就这样苦练了三四个月,张师傅在家里试吃了近百遍,终于点头说她可以出师了。不久,一块“铃姐卤肉粥”的招牌挂起来了。前三天新店开张全部八折,白粥任添。

⑨小李早就听说张师傅在教阿铃煮粥,他不以为意,自信地说:“我干了几十年,还会输给她一个刚学的菜鸟?”哪知道,当地人冲着新店八折争先过去尝鲜,却发现阿铃服务态度好,而且她店里的卤肉粥料足、新鲜,白粥还任加。这样一来,阿铃的店自然赢得一片喝彩声,很快店门口就开始要排队等位了。几个颇有威望的老人吃完后,还直夸阿铃深得张师傅真传,她家的卤肉粥堪称本地美食代表。有嘴刁的人,专程过去尝过后,也都竖起大拇指。就这样,“铃姐卤肉粥”店的好口碑一下传开了,生意异常火爆,还上了本地的电视新闻。

⑩小李的卤肉粥店生意给比下去了,竟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不信阿铃会比他煮得好,让儿子偷偷去买了一份回来,试了一口,真鲜,确实好,他都忍不住称赞。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一样的师傅、一样的配方,怎么自己就不如人家了?

⑪阿铃的卤肉粥店生意越来越好,她赚的钱除自己留一部分,也给张师傅一部分,让他拿去还债。张师傅很感激,逢人就说,自己上辈子修来的福分,老来得了个好徒弟阿铃。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9月6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