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平原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方/时年七岁 B、歆辄/难之 C、宁可/以急相弃邪? D、遂/携拯如初。
(2)、下列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元方入门顾   尊君在 B、王欲所携人   太丘 C、世以此定华王优劣   下车引 D、华歆、王朗俱乘船避   歆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4)、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怎样做人的道理?
(5)、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甲文最后写友人的神态和动作,衬托了元方的形象;乙文最后一句的议论表现了两个人物不同的为人处世态度。 C、甲文中的陈太丘撇下友人独自走了,是失信的表现;友人发怒,意在批评不要失信于人。 D、乙文对华歆、王朗两人面对逃难者搭船的要求时,所表现出来的前后不同的态度的对比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注释】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②陂(bēi):水田。③傃(sù):向,向着,沿着。④悒(yì):通:“揖”,作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