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精英与荣誉

梁文道

    在“我爸是李刚”那件事刚传出来时,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很傻很天真的问题。假如那位在河北大学飞车撞死人的年轻男子出事之后,马上下车查看情况,然后说的不是“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而是“大家赶快帮忙救人,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我爸是李刚”,整件事的走向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呢?

    我这么问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想像中的那句“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我爸是李刚”其实也很符合“常理”;只不过它和真实情况中的“我爸是李刚”依循的逻辑不一样。

    李刚也算社会精英了吧。自古以来,各个社会的精英都享有大小不一的特权;但这种特权不是没有代价的。去过剑桥和牛津的人大概都见过他们纪念二战阵亡校友的碑志,那里有多少年华正茂的青年呀,更不乏父荫广被的权贵之后。本来等着他们的,是美好的人生前景;然而战火一启,他们要率先参军,在长空与怒洋间抵抗纳粹,为国捐躯。

    这正是古代贵族传统的最后霞光。那些贵族平日养尊处优,接受平民献税纳贡,战时就得挺身上马,迎敌护国。这种传统没有中西之别,我们的“士”比这些欧洲贵族还要古老。既然你享受了那么多,凭什么你不用付出?

    这不只是赤裸的交换,它还演化成了荣誉的一部分。著名伦理学家阿皮亚在其近著《荣誉规条》中定义荣誉为“值得尊敬”,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尊贵的”或者称他“有荣誉”的时候,意思就是他具有值得尊敬的品质。这种品质往往具体表现为一套规范、一组规条,凡是享有荣誉的人都应遵从这套规条,并做到最好。那都是些什么样的规条呢?英国绅士阶层一向被认为是有荣誉且值得尊敬的,身为绅士,他就应该诚实不欺、保护弱小、尊重妇女、言行得体……只有完全达到这些标准,他才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绅士,不辱家声,也不负他人的尊重。假如有人指控他违犯规条并且全都属实的话,他就应该感到羞愧;要是他人的批评乃无中生有的诽谤,他就得奋力捍卫自己的荣誉,甚至不惜决斗。历史上大部分的绅士决斗都和荣誉受到冒犯相关,而不是通俗剧中常见的感情纠葛。

    看似卑之无甚高论,阿皮亚对荣誉的定义却点出了一项关键,那就是荣誉与尊敬的联系。财富、权力甚或直接的暴力都能胁迫他人对你折腰,你应该晓得这个不叫做荣誉。“士可杀不可辱”,中国古人对精英荣誉的讲究甚至更加严苛,哪怕是到了别人根本看不见你在干什么的境地,君子仍要“慎独”。

    然而,从“我爸是李刚”到一连串精英后代惹出的祸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番完全不合理想的景象。这批中国精英不讲究荣誉,却期待尊敬;他们拥有配得上精英身份的财富和权力,却不具备精英引以为荣的品质。

(1)、“它和真实情况中的‘我爸是李刚’依循的逻辑不一样”。试分析两者依循的逻辑有何不同。
(2)、文章以英国权贵之后和绅士为例,并两次提到中国的“士”,有哪些作用?
(3)、本文围绕“精英与荣誉”展开论述,作者对此表明了哪些主要观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的思想、见解、学识,可以从两个源泉中得来:一、从过去学者的遗籍;二,从社会、人生与自然的直接观察。第一种思想的源泉叫做‘读书’,第二种思想的源泉叫做“自动的研究”,或“自动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源泉孰优孰劣?

读书,是把古人的思想重复思想一遍。这中间有几种好处:一、脑力经济:前人由无数直接经验和研究得来的有价值的思想,我们可以不费许多脑力就得着了;二、时间经济:前人用毕生的时间得着的新发现,像开普勒定律,我们可以在一小时的时间内就领会了,所以读书确有很大的价值。但读书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读书读久了,安于读书,习于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渐渐的把自己“自动研究”、“自动思想”的能力消灭了。这一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得极透彻。

叔本华说:读书是拿他人的头脑,代替自己的思想。读书读久了,我们的头脑中充满了许多外来的思想,这种外来的思想纷呈堆积,东一块,西一块,好像一堆乱石;不比那由我们自己心中亲切体验发展出来的思想,可以自成一个有生气的、有机体的系统。我们常常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以读书为唯一的思索的时间,离了书本,就茫然不能思索,得了书本,就犹鱼得水,这种脑筋,至多不过是一个没有条理的藏书楼。我们要晓得古人留下来的书籍,好比是他在一片沙岸上行走时留下来的足印。我们虽可以从他这足印中看出他所行走的道路与方向,但却不能知道他在道路所看见的是些什么景物,所发生的是些什么感想;我们果真要了解这书籍中的话,获得这些书籍的益,还是要自己按着这书籍所指示的道路,亲自去行走一番,直接的看这路上有些什么景物,能发生些什么感想。

所以叔本华并不是绝对的反对读书——他自己读书之多,在欧洲学者中要算是少见——不过他极力鼓吹自动的观察,自动地思想。他说书籍中的知识,譬如武士的盾甲,一个强有力的武士,运用沉重的盾甲,可以自卫,可以攻战;一个能力薄弱的武士担负了一身沉重的盾甲,反而不能行动了。所以天才能多读书而不为书籍学问所拖累;普通人多读了书,只牢记了些书本中的死知识,不能运用,不能理解,反而对社会、人生、自然失去了亲切的了解,

以上我引了叔本华书本中的几句死话。他这话对不对,还要我们亲自去看。不过人家要问我:我们怎样去自动地研究,自动地思想呢?我必答道,自主的研究就是走到大自然中,自主地观察,自主地归纳。从中得来的思想,才是创造的思想,才是真实的学问,才是亲切的知识。这是一切学术进步的途径。这个途径不唯近代大科学家如是,就是古代天才的思想家也是如此。就看东周时的庄子,我们从他的书中。可以知道他每天并不是坐在家里死读书,他是常常走到自然中观察一切,思想一切,到处可以触动他的灵机,发挥他的妙想。他是中国学术史上最与自然接近的人,最富于自动地观察的人。也是个最富于创造的思想的人。我们模仿他的学者人格,再具有精密的科学方法。向着大自然间,做自动地研究,恐怕这神秘万方的自然,也要悄悄的告诉我们几件未曾公开的秘密呢!

(选自宗白华《读书与自动的研究》,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薛宝钗的悲剧人生

    住大观园蘅芜苑的薛宝钗跟林黛玉相比,从外貌到性格,以至才情,是两种不同的美:一个丰满如太真,一个苗条如西子;一个端庄凝重,一个天真孤傲;一个雍容典雅,一个俏丽明洁;“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及其妙,莫能相下”。(俞平伯语)

    薛宝钗是一个特殊的悲剧人物。宝钗身上虽然也有少女的天真活泼,但她严格按照封建礼教做人:“罕言寡语”、“装愚守拙”,“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她“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加之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容貌和知书识礼,勤于“女红”,完全达到了封建世家要求女子的“德、容、言、工”的标准,成为一个“宜至宜家”的“窈窕淑女”,在她身上,体现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所要求于妇女的伦理和教养的标准。但她太冷漠和超然,其冷静几近于冷酷,书中就多次以“冷香丸”、“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等隐喻强调她性格的这一特点。当我们读到金钏儿投井、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及抄捡大观园等震撼人心的章节时,不难发现她超乎常人的冷静。我们是应该叹服她的冷静还是应该感叹于封建的道德标准对少女天真的扼杀。

    就算对待爱情,宝钗也控制着,虽然她对贾宝玉并非全无感情,但她选择理智地听从于“父母之命”。在她的生命中不知道有没有贾宝玉之外的男人让她动心过,但估计她是早就把自己的婚姻交给了左右她的封建力量。而她的贤淑、冷静和大度等封建伦理女性道德标准的楷模让她在和黛玉相比的劣势中最终获胜,所谓“金玉良缘”之说,虽是出于癞头和尚冥冥之中的安排,实则反映出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为迫使宝玉尽心“正务”,读书上进,以便继承祖业而在婚姻问题上作出的抉择。

    照理说,宝钗获得了她需要的婚姻,成了贾府年轻女性人心所向的宝二奶奶,但她没有收获爱情的幸福,她和宝玉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却大相径庭。因此,“金玉良缘”对宝玉、宝钗来说,只是一杯没有爱情的苦酒。尽管薛宝钗能克尽妇道,象传说中的孟光那样“举案齐眉”,几近完美;但贾宝玉仍不能忘情于悲凄而逝的林黛玉;而薛宝钗也不免在孤寂冷落中抱恨终身。

    薛宝钗的悲剧很难引起人们的同情,却自有其发人深思之处。整个封建社会象张开的血盆大口,连拥护它的人也一并吞下腹去。说来可悲,封建伦理道德,可以让一个人顶礼膜拜,俯首贴耳到如此地步!宝钗实在是被吃的,但她是拿出以身殉道的精神,服服帖帖,泰然自若的面对悲剧结局,这是薛宝钗悲剧更深刻的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好莱鸡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在全世界上映后迅速成为一部“现象级”电影,引发了人们探讨科幻电影乃至理论物理学的热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说,《星际穿越》上映后,就连在扑克牌桌旁边玩牌的陌生人都会过去找他询问有关虫洞和相对论的问题。观众 对于其中涉及的有关物理学的疑问显然远选超过了对电影自身剧情的关注,这并不奇怪,因为这可能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部基本忠实地展现宇宙中各种奇妙的天体现象的电影,想要理解这部电影需要大量的物理学知识。

    与好莱坞经常塑造出各种各样的超级英雄不同,在《星际穿越》中,最后是几位理论物理学家抵救了全人类。其实,电影中运用的主要的情节与场景,例如地球上发生了无法挽救的灾难而人类必须移民外星,驾驶飞船穿越虫洞、进入黑洞、探索地外行星,以及在极端情况下人性的改变 这些桥段在之前的很多科幻电影中早都被运用过多次,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星际穿越》成为一部让所有人都开始讨论理论物理的电影呢?这就必须提到为这部电影设置物理学背景、使电影中几乎所有场景都有物理学的支持、使情节合乎科学原理的人——加州理工学院的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

    科幻作品中常有“软科幻”和“硬科幻”之分,“软科幻”通常涉及的科学理 论比较少,只是需要设置一个幻想的场景即可,而“硬科幻”则更需要有实在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并且让科学理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说,《星际穿越》因为有了来自各个领域专家的支持,硬到不能再硬。据理论物 理学家约翰•普雷斯基回忆,索恩为了设置电影中的科学场景,在加州理工学院召集过一些科学家进行研讨,与会者包括物理学家、太空生物学家、行星学家和心理学家。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科学家的参与,才让《星际穿越》在物理学的约束之下不 仅视觉效果惊人,描述宇宙中各种极端罕见的场景也更为准确。

    “黑洞”“虫洞”等物理学名词早已被大众熟知,并且进入了流行文化,《星际穿越》利用电影手法,希望尽量真实地展现这些场景。因此,电影中既包含了切 实的科学发现和成熟的科学理论,也有基于目前理论所做的合理猜想和推测。《星 球大战》《阿凡达》等科幻电影,即使抽取出其中的科幻内容,仍然可以形成独立的、完整的故事;与此不同的是,导演诺兰希望《星际穿越》的故事可以自然地从 科学理论中浮现出来,这使《星际穿越》完全无法与宇宙学理论和各种天体分隔开。为此,索恩还特地写了一本书《〈星际穿越〉中的科学》,讲述电影中的各种场景 以及其中涉及的科学原理。

(节选《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信仰是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性关怀,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活动。

    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成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和最高的精神标志。商周时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天神天道信仰。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人类轴心时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立足人文价值的探索,正好具备实现思想突破、完成人类自我超越使命的历史条件。对于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信仰,他们都用一个“道”字来表达。

    从《论语》一书中,可见孔子对“道”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相比于“道”,吃饭穿衣皆不必太计较,君子应该操心的是“道”的寻求与实践,这样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即便闻道后马上会死去,也在所不惜。如果“道不行”,不如“乘桴浮于海”。孔子之道,孟子是其身后最忠实的继承者和最坚定的推进者,他将“义”提到与“仁”并列的地位。将仁义由个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领域。经过众多儒家学者的研习和宣扬,仁义之道在战国中后期已为不少诸侯国上层人士所接受,得到广泛传播。

    汉高帝十二年,刘邦自淮南至鲁,以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从此,儒家学者开始对仁义之道不遗余力地加以传播。在汉代传播儒家仁义学说的过程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董仲舒。因为他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主要是从政治层面论道。儒学的发展,至宋代达到顶峰。追求经世致用者,有王安石的新学、司马光的朔学、苏轼家族的蜀学和陈亮的功利学派。理学一派则前有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奠基,程颢还被学者尊为“明道先生”,至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完成了理学体系的建构。两派虽于内圣、外王各有侧重,但对仁义之道内涵的开掘极其深入。

    相对于广阔的社会需要而言,思想家的儒学传播主要是在精英文化圈。南北朝末期,颜之推撰巨著《颜氏家训》,涉及家庭伦理、处事原则、人生礼仪等诸多方面,对整个宗族具有重大引导作用。影响所及,带动了后世大量家训作品的问世。宋代以后,宗法作用日益提升,各地家族谱牒大量产生。每部族谱依例皆有家训、家规的篇章,包括孝父母、和兄弟、敬祖先、睦宗族、忠君上、笃师友、戒骄淫、务耕读、制财用之类的日常生活准则,成为传播仁义之道的绝佳途径。且以新近发现的湖北省罗田县民国《晏氏庚午宗谱》为例。谱中除了《首传一》收载《户规》外,《首传二》一整册皆为明清时期的“先祖遗训”,包括《圣瑞公训词八则》《伟人公家诫十六条》等14种。其《圣瑞公训词八则》论“积德”云:“济世之心争诚伪不争大小,总须出于真挚,量力而行。”诸如此类由各地乡绅所作的家训、家规,文字上或许不能入思想家的法眼,却将仁义之道生活化、通俗化,用语比思想家更鲜活,易为普通人所接受。尤其是家训、家规出自各族先人或乡贤之手,更増后人敬畏之心和亲切感,能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生活的向导。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仁义之道成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与其生活水乳交融。

(节选自周国林《仁义之道 ——中国传统社会之信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已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学科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在时间上是现代文学的两倍多,但却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年轻学科。在当前我国大力倡扬“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直面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问题与困惑,并寻求学科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不容回避的议题。

    当代文学的学科建构离不开“外源性”的理论资源,而且事实上,它在推动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向“西方取经”,过于偏重这些“外源性”资源。上世纪80年代我们崇拜黑格尔的“历史哲学”,90年代服膺阿尔都塞的“历史总体性”和詹姆斯的“永远历史性”,新世纪迷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学”。对于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样顶礼膜拜、趋之若鹜。举例说,美国华裔汉学家王德威的论文《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就无异于在国内现当代学术界扔进了一颗深水炸弹。一时间,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到处都是“被压抑的现代性”话题,甚至“没有……,何来……”的句式也到处被模仿。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不应失去自己的学术主体性。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写作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基本范畴、主体身份和当代性品格。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要将落脚点转移到“内源性”理论资源上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中国的本土经验,三是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文章学传统、《史记》对理想文化人格的塑造和高超的叙事技巧,都可以成为我们撰写当代文学史的参照,并促使当代文学史家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当代文学如何回归或复活传统的叙事美学与诗学,等等。当代优秀作家已清醒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演绎,也不是技术主义的炫技,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沃土中,并通过“本土经验”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以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情怀、高贵的精神气质,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新高度。关于清代“朴学”的方法论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也是作为史籍最为宏富的国度,在历史化问题上自有其广博而又独特的资源、思路和方法。”不过,必须看到,清代“乾嘉学派”那一套方法对当代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是有用的,但它的琐杂考证和重学问而轻人文的理论对于建构当代文学史应有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则是无效甚至是不利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王瑶说过,文学史学科“总要发展,要突破过去,要后来居上。每个时代都应该达到自己时代的高度”。期待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文化自信心的恢复,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也将脱羽成熟。

(摘编自陈剑晖《当代文学学科建构与文学史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实关注提升中国电影品质

赵卫防

    国产电影已经走过了粗犷式的发展阶段,进入了提升艺术质量的时期。“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以丰富的类型、扎实的叙事、充沛的人文含量、多样的艺术探索获得了较高的艺术质量,为提升当下国产电影艺术质量提供了重要启示。

    由主旋律电影升级而成的“新主流大片”,是近年来国产现实题材影片中的重要构成,也是最能显现其艺术成就的作品。“新主流大片”中有历史题材影片,但更多作品如《湄公河行动》《救火英雄》《空天猎》《中国推销员》《拆弹专家》《红海行动》《战狼》系列等为现实题材。这些影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取得了丰盈的艺术成就。

    首先,这些影片延续了主旋律电影中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主流价值观,更对其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如《红海行动》用三个层次诠释了爱国主义.探究其多元性和深刻性。第一个层次表现的是蛟龙突击队对集体同胞的解救。这与大量同类题材影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并无区别。第二个层次的表现则突出了对个体同胞(邓梅)的解救。影片以这种表现,凸显了国家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对每位同胞个体生命的尊重,其以人文厚度获得的国家层面价值远远超过表层的人员损失,是至高无上的。而影片的爱国主义表现也因此被赋予了人文的高度,超越了第一个层面的普通爱国主义。在第三个层次中,蛟龙突击队的任务是和恐怖分子抢夺制造脏弹的原料,把蛟龙行动升级到反恐、反战争和拯救人类的高度。影片的爱国主义表现,在这个层次中也超越了前面两个层次,获得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

    其次,这些影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影片中的人物,摒弃了之前平面化的塑造,被赋予了具体、生动、可感的立体性格,比起以往有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如《战狼2》中的冷峰绝非“高大全”,《红海行动》中的众多人物,并未被淹没在“爱国主义”的海洋中,也未被淹没在群像和类型之中。片中大部分人物都有较为鲜活的个性和立体的人性,影片也以此再塑了中国当代军人所拥有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再次,这些影片将主流价值观表现和商业类型充分对接,在提升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确保了其传播价值.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均营造出了战争、动作、悬疑等类型元素。在营造类型L时,影片也努力避开常规,求变求新。如《湄公河行动》中的商场突袭、《战狼2》的水下打斗以及坦克大战、《红海行动》中的狙击手对决等都体现出了类型新意?

    当下现实题材影片创作,弥补了国产电影的短板,使中国影坛出现多元化创作格局,特别是在国产电影价值观迷失问题广受诟病的当下,这些影片展现主流价值观、宣扬正能量、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特别具有启示意义。这是电影人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要。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3月17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