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据2月20日《新京报》)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足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另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划线字“这”指什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美丽的错误

       上一个论坛,读到网友发的一个帖子,感动莫名。

       那帖子的大概内容是:一次数学考试,毛毛有一道题做错了,老师在旁边扣了1分。还有一道连线题,左边竖列的是“一车土”“一块砖”“一张纸”,右边竖列的是“1吨”“2公斤”“3克”。毛毛在“一块砖”和“3克”之间连了道线。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试卷上要求学生写一段话,这段话是不计分的。毛毛的那段话里有这样的句子:“我爸爸是个挑砖工。我希望所有的砖头不要太重,每块砖只有3克就好了。我爸爸太累了。我爸爸太辛苦了。我爱我的爸爸!”老师用红笔在旁边加了1分,还写了一段话:“爱心加1分。你得了满分——爱心满分。祝贺你!”

       爱心满分!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毛毛呢?天真,孝顺,联想丰富……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他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怜惜与挚爱。那么,又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位老师呢?耐心,智慧,善解人意……一个多么可敬的老师,是她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天堂,是她为孩子的爱心增添了光明的亮度。学生故意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老师也跟着存心“错误”了下去,一道连线对接起来的,也许是两颗同样纤细质朴的善良的心……

       我不禁想起了一个让我鼻子发酸的故事:一个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阿爹还没走(当地人称人死为“走”)的时候就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当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听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作文刚好一页,字歪歪斜斜的。那一页,老师没有给分,只是打了个大大的红叉。

       接着,我将自己想成了这个“怪”孩子的老师。当我看到这篇作文,会不会感动呢?说实在的,此时此刻,我真的也想像毛毛的老师那样犯一个美丽的错误,在这篇作文上画一个红红的勾,倾心聆听一次孤儿寡母的爱与哀愁,轻轻地抚摸一下失去父亲的孩子的创痕,拓宽一个孤寂孩童爱的出口。

       《圣经》里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

       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

       孟子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

       而我想说的是,我爱那个在艰难的生活夹缝中仍懂得感恩的孩子,我爱那个在无邪的心灵前深深凝视的老师,我喜欢那个美丽的错误……

                                                                                                                                                                                             (选自《小品•美文》)

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文学作品阅读

爷爷变成了幽灵

(丹麦)金·弗珀兹·艾克松

    有一个小男孩叫艾斯本。艾斯本最喜欢的人,就是他的爷爷霍尔格了。可是,他再也没有爷爷了。

    爷爷突然倒在了大街上,死于心脏病发作。那天晚上,妈妈坐在艾斯本的床上说:“爷爷去天堂了。”“天堂?”艾斯本努力想象着天堂的样子。

    在教堂里,举行了爷爷的葬礼。“霍尔格是一个很爱家的人……”身穿黑色长袍的牧师讲了很长的一段话。爷爷睡在地上的棺材里,四周摆满了鲜花。“他们要把爷爷送到哪里去?”艾斯本小声地问。“爷爷要到地下去了,”爸爸搂着他说,“爷爷会变成泥土,然后就消失了。”可是,艾斯本怎么也想像不出来爷爷变成泥土的样子。

    艾斯本不相信妈妈的话,也不相信爸爸的话,爷爷既不会变成天使,也不会变成泥土。

    这天晚上,爷爷回来了。爷爷突然就回来了。爷爷坐在艾斯本的橱柜上,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爷爷?”艾斯本招呼道,“你在干什么?你不是死了吗?”没有人告诉过他,爷爷会回来,会坐在他的橱柜上。“我也以为我死了。”爷爷说。“噢,我知道了,”艾斯本说,“你变成了幽灵!”“是吗?”爷爷摇了摇头,“我本不该在这里,却又在这里,这种感觉真让人心神不定呢!我不能总是当一个幽灵啊。”这天晚上,艾斯本根本就没有睡觉。天快亮的时候,爷爷消失了。

    他才闭上眼睛,就被妈妈和爸爸给叫醒了。“爷爷变成幽灵了,他整个晚上都和我在一起。”艾斯本告诉他们。“噢,宝贝儿,”爸爸和妈妈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发,担心地说,“今天你别去幼儿园了,呆在家里吧。”艾斯本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他很乐意呆在家里。他入迷地读着那本关于幽灵的书,书上说,如果一个人在世的时候忘了做一件事,他就会变成幽灵。“忘记了什么事呢?会不会是忘记了爷爷家里的事?”艾斯本想。

    到了晚上,爷爷又来了,就像说好了的一样。艾斯本从窗口爬了出去。爷爷嘛,当然是从墙壁里穿出去的了。他们一路踮着脚尖,走到了爷爷过去的家。门,当然是锁着的了,可是他们知道钥匙就放在门边的花盆下面,这和过去一样。“你想起来了吗?”他们在屋子里转来转去的时候,艾斯本问,“你想起来忘记了什么事吗?”爷爷看着墙上的照片说:“我想起来了很多事。”

    “当我还是一个小男孩时,哥哥把他的自行车送给了我。和你奶奶约会时得到的那个吻。我们有了你爸爸,他尿了我一身的尿。我还想起来从院子里采来的草莓的味道”。“这很好,”艾斯本说,“你还没想起来你忘记的事吗?”“没有。”爷爷不停地游荡,不停地叹息说。

    第二天早上,艾斯本困得都睁不开眼睛了,爸爸和妈妈互相对视了一眼,他们认为艾斯本今天最好还是待在家里,不去幼儿园。

    到了夜里,艾斯本和爷爷在镇子上转来转去,看着爷爷能不能想出来他忘记了什么。“你现在想起来什么事了吗?”“太多啦。”爷爷说,“我想起来博物馆有一个大象标本。在体育场看过一场激烈的拳击赛。有一回和好朋友卡尔喝醉了。头钻到了水桶里。总是幻想着从飞机上跳伞,可是一次也没敢跳。为了听回声,对着山谷大喊大叫。”“真是太多了。”艾斯本说,“不过,这里头没有你忘记的事吧?”爷爷摇了摇头。

    第二天早上吃早饭时,艾斯本更困了,趴在桌子上就快要睡着了。爸爸和妈妈只好又一次打消了送他去幼儿园的念头。“这样下去,爷爷只能一直当一个幽灵了……”他揉着眼睛,不停地打哈欠,他睡着了。

    这天晚上,艾斯本一直在等着爷爷,可是爷爷没有来。他从窗户爬了出去,悄悄地围着房子找了一圈,呼唤道:“爷爷,爷爷,你在哪儿呢?”他又去了爷爷家,又去了镇子上,一边走一边喊,可是没有找到。

    最后,他疲惫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想不到爷爷正坐在橱柜上,冲着他咯咯地笑呢。“有什么好笑的?”艾斯本问,他有点生气了。“那件事就在我们的鼻子底下。”爷爷说,“是和你我有关的一件事。”“是吗?”“想想看。”爷爷说,“一切和你我有关的事。”

    艾斯本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好多事。你带我去游乐场,我坐过山车时差点吐了。我们在你的花园里挖了一个大坑种树。我的球踢坏了你的郁金香,你冲我大吼大叫。我们在看一场无聊的电影时呼呼地睡着了。”

    “你总是把糖放在橱柜最上面的抽屉里。你帮我堆沙堡。奶奶烧猪肝时,我们在一边扮鬼脸。我们在她听不到的地方讲粗话。我们去钓鱼,可是一条也没钓上来。你使劲地挠我痒痒,我差一点没被一根棒棒糖被憋死。你有时候身上会有一股烟草味,你还会唱一首好玩的关于女人屁股的歌。”

    “啊,对了。”爷爷说,“是这件事。”“什么事?”“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我忘记什么事了。”爷爷说,他不再笑了,“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

    爷爷和艾斯本都哭了。爷爷对艾斯本说,你要乖一点(但也不用太乖),他们还说好了要时不时地想着对方(不过,不用一直想着)。当艾斯本说要把爷爷的照片挂到墙上去时,爷爷开心极了。

    最后,爷爷穿过墙壁走了,走进花园,走到了马路上。艾斯本站在窗口挥着手。他目送着爷爷消失在了黑暗中,不见了。“好了,”他舒了口气,爬到了床上,“我想明天我可以去幼儿园了。”

议论文阅读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如果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蚕……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自古纨绮无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质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选自《诗文选粹》第九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