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2012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结

        ①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内涵。

        ②中国结起源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可谓历史悠久。据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梁武帝诗《有所思》中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之句。可见,在古老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特定的表情达意功能,备受人们的尊重。

        ③中国结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纺织类工艺品。它的最大特点是工艺精巧,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绳,靠一双巧手,用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技法循环有序地而来。其形式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可以互相衔接的完美造型。同时,中国结的命名,也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吉祥美满的象征义,如“双寿”、“双喜”、“龙凤呈祥”“鲤跃龙门”、“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有余”等,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结饰送给亲友,不但喜气洋洋,也是一种千情万意的祝福。

        ④在编织中国结时,最主要的材料是线绳。一般说来,用来结艺的线绳约为100厘米长,4﹣6毫米粗,线绳的种类很多,过去主要有丝、棉、麻,现代材料则增加了尼龙、混纺等,不仅色泽更加亮丽,耐用度也大大提高,究竟采用哪一种线绳,要根据所编织的结的用途而定,用来编结的线绳的纹路愈简单愈好,纹路复杂的,虽然单看绳线很美观,用来编结却不合适,不但纹式失色,绳线本身的美感也会被淹没。线的粗细,要视饰物的大小和质感而定,开大质粗的首选粗线,形小质细的宜选细线。线的硬度也要适中,若线太硬,会给编结者增加难度,结形也较生硬;若线太软,编出的结形不输廓清晰,结形不挺拔,不能体现线条的韵律美。

        ⑤一件结饰要讲究整体美,不仅要用线恰当,线纹平整,结形匀称,结与饰物的关系也要协调。选线要注意色彩,若与古玉一类的古雅物件配编中国结,应选择含蓄的色调,诸如咖啡色或墨绿色;若为一些色彩单调,深沉的物件编中国结,夹配少许金,银或亮红等色调醒目的细线,立刻就会使整体结饰有栩栩如生之感。

        ⑥如今,中国结仍然随处可见,广为流行,中式服装上精致的盘扣,让人不禁倾心于古老的东方神韵;新春佳节时,吉祥喜庆的“春”字结红遍千家万户。中国结这一传统的手工编织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生发出多种现代审美意蕴,带给人们无限的情趣和生活美感

    (选自《百科文章》2012年第1期,有改动)

    (1)阅读全文,依据文章思路,在下面的图框中填写合适的内容。

    1——中国结的特点——2——结与饰物的搭配

    【答案】
    (2)第②段中引用《易•系辞》和梁武帝《有所思》中相关文献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3)根据第③段文字,概括中国结的特点。

    【答案】
    (4)

    根据文中加内容和中国结插图,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将插图中的“福”字换成其他文字或图案,请写出你的创意。

    ②如果这个中国结赠与他人,你觉得赠给谁最合适?说说你的赠送缘由。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8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我和父亲的“战争”
           我5岁,他29岁。
          有天我哭哭啼啼地跑回家,边抹眼泪边对他说:“我要改名字,我的名字不好听,而且班上有个小朋友的名字跟我一模一样。我讨厌!”
        “名字是你爷爷取的,怎么能说改就改?不行!”他的态度坚决,脸色铁青。我是这个大家族唯一的女孩,爷爷很宠我,名字当然也是爷爷包办的。
    我开始哭闹,可是他无动于衷,根本就不理我。我不得不拿出我的杀手锏——不吃饭。我心里盘算:坚持绝食,直到他答应为止。果然,第三天,他宣布,为我改成单名“廖夏”。我高兴极了。我已经饿了两天,如果他再不做出反应,我真不知道该怎么下台。
          我16岁,他40岁。
          某天吃晚饭时,我小心翼翼地对他说:“我不要去上高中,我要上职中。”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我的三魂六魄都吓掉了一半。我不敢抬头,只顾低着头往嘴里塞饭。我知道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谁唆使你去上职中的?你眼里还有父母吗?这件事到此为止。如果你敢再提,我就揍你。还有你。”他指着我那上小学六年级的老弟,接着说道:“别学你姐,脑子糊了,进水了,好不容易考个好的高中,居然不想去上。”
    “    有我什么事,又不是我。”老弟嘴里嘟囔着。我朝他做了个鬼脸。
           这一次,我的抗争以失败而告终。
          我19岁,他43岁。
          黑色的七月终于过去了。走出考场,我长吁一口气。接下来是填志愿。因为这件事,我和他又昏天黑地地吵了好几天,互不相让。我想去外省上大学,脱离他的控制。他则希望我在省内上学,理由是女孩子离家近点好。
          在那几天,我们见面就斗嘴。后来弄得老妈都烦死了:“你们再这样,就给我到大街上去吵。”我们只得马上闭嘴。
          到了填志愿的那天,他跟着我去了学校。一到学校,他就不见人影,后来我发现,他和我的班主任在一个角落里嘀嘀咕咕。再后来班主任找我谈话,说我报省内那所知名大学的中文系是最保险的。我晕倒!班主任居然被他收买了。
          这一次我又以失败告终。不过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我23岁,他47岁。
          我刚刚遭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但我最终失去了我的爱情。那段日子,我不吃不喝,不和任何人交流,人瘦了一大圈。家里再也听不到我和他抬杠的争吵声。
         有天深夜,我感觉有人进了房间,他坐在床边,帮我把被子盖好。“孩子,我知道你心里难过,看见你这样不吃不喝,我更难过。从小到大,我都希望把你培养成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主的女孩子。”他顿了顿。接着说,“你知道我和你母亲是多么心疼你、担心你吗?忘掉以前的一切,重新开始,一定会有更好的,更适合你的人在等着你。”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用这种语气和我说话,那声音明显苍老了很多,没了平时的霸道和强势。说完,他默默地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我感觉到他在抽泣。
          那夜,我哭得好伤心。
          第二天,我开始出现在饭桌上,依然和从前一样挑三拣四,但这回他没有指责我。我悄悄地瞥了他一眼,看见他脸上闪过一丝笑容。
          现在,虽然我离家在外工作,但我们的“战争”却依然持续着。只不过,现在我们不是面对面,而是靠一根电话线维系着“战争”。我依然喜欢和他抬杠;喜欢挑他写的工作报告中的毛病;喜欢在做错事情后先死不认账,然后道歉;喜欢和他煲电话粥,一煲几个小时;喜欢在某个深夜发条信息给他,上面只有五个字:“老爸,我爱你。”
          我心里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艘航船。我一天一天地长大,老爸一天一天地变老。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老爸最最贴心的小棉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辞劳苦

    于广益

        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辛苦的劳动。成语“不辞劳苦”形容一个人的做事态度,虽然辛劳、辛苦也在所不辞。

        ②劳,会意字,本义是费力。《说文解字》:“劳,剧也。从力,荧省。”荧,表示火烧房屋,用力救火者的疲惫和辛苦,即“用力者劳”。“劳”的字形,从溯流来说是从“勞”简化而来,泛指一般的劳动、烦劳。引申为疲劳、劳累,如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因为劳而有功,又引申为功劳、功绩,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口舌为劳。”

        ③劳,最开始是简单的肢体活动,后来就发展为集体力和心志为一体的锤炼。《孟子》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劳其筋骨”就是经历身体的劳苦、疲累,甚至要忍受筋骨酸痛。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如果靠毅力坚持住了,就能磨炼意志、坚韧性情,从而增长本领,可堪大任。④“劳其筋骨”是吃苦,更是“进补”,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清人徐荣《劝民》诗写道:“闲也过一日,劳也过一日。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清闲安逸并不能使人精力增长,而辛苦劳作却能使人筋骨壮实。可见,“不辞劳苦”虽说累,但能锻炼人、丰富人、提升人。

        ⑤“劳动之于提高才能的关系,就像食物之于人体的关系”,食物能给人体补充营养,劳动是提高才能的养料,而“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消耗身体”。一个人对劳苦不推辞、不逃避,于身心发展大有裨益,那些吃过的苦终变成营养剂滋润自己,那些受过的累终搭成进步的阶梯提升自己。⑥劳动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古人对此认识颇深。东晋陶侃赋闲后,不愿清闲度日,他每天早上把一百块砖从屋里搬到外面,晚上又把砖搬回屋里。对此,他的解释是:如果生活过于安逸,恐怕以后难以担当大任,不利于收复中原的大业。正是这种不辞劳苦的处事态度,让陶侃一生颇有建树,成为一代名将。

        ⑦明代学者史桂芳曾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吾命言儿、稻孙,不外一‘劳’字:言劳耕稼,劳书史,汝父子其图之。”史桂芳将耕作与读书并列而举,意在引导孩子热爱耕读劳作,只有不怕吃苦、踏实肯干,才能有饭吃,有幸福的生活。

        ⑧不辞劳苦对为官者而言,就是要勤政,多为百姓办实事、谋福祉。明代袁宏道在任吴县知县时,发现衙吏办事拖沓,到县街等待讼决的人住满了客棧。于是他大力整顿吏治,省讼便民,尤其处理公案公允快速,办事之人往往只在县城吃一顿饭的工夫,事情就办结了。百姓称之为“升米公事”,称颂他为百姓办事勤快、效率高。

        ⑨“不情者,众善之师也。”时代图景的铺展离不开不辞劳苦者的付出。立足本职岗位,远离安闲、舒适、懒惰,勤于任事、苦干实干,在工作中勇于担重、担难、担险,最后,所有的“辛苦指数”都将转换为群众的“幸福指数”。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3年11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题。
    一碗面的学问
    谭国伦

    ①我说不在家吃早点了。爱人说,又去吃你的热面呗。我说当然。

    ​​​​​​​②热面,在东北是相对冷面而言的另一种做法。我在东北当兵十几年,热面是实实在在没有吃够。转业到地方以后,也吃过几家热面,不是味道差了一些,就是分量太少。直到爱人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告诉我,在一个小区里发现一家热面。那面香一下就把我带回身在东北的岁月,这一吃又是二十多年。

    ​​​​​​​③面店店主老李,河南信阳人。他和妻子开的面店,最早只是个面摊。几把遮阳伞,几张可以收放折叠的桌子,只要不刮风下雨,几张桌都是人满为患。客人结账时,自己把零钱扔在纸盒里,找零也是自助"。给人感觉这两口子做买卖就是心大。后来,面摊搬进了屋子,开成了面店,营业执照、夫妻二人的健康证等,都大大方方上了墙。

    ​​​​​​​④以前,老李的热面冷面种类单一。冷面只限于配料简单的甜口,热面也只有一种汤头。老李说因为地方狭小,没办法做很多种类,只能靠量大实惠取胜。自打搬进店铺,空间大了,可以放置更多食材,老李特意花了半个月时间,到吉林延边学习更多冷面热面的制作方法。这一去,让老李开了眼界,原来这面还有那么多汤底和口味!•老李顿觉以前做的面都太简单,对不起客人,楞是将这些种类和做法分毫不差地从延边带了回来。

    ​​​​​​​⑤客人们发现,老李的面不管是热面还是冷面,味道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倍,品相也让人很有食欲。热面碗里的辣白菜堆得像一座小山,冷面碗里有苹果片围绕切开的熟鸡蛋。做得一手好面食的妻子,还为客人增添了四种馅料的包子。那包子褶捏得花儿似的,均勾细致。

    ​​​​​​​⑥和老李熟悉了,他给我讲起面的制作技艺,说这手艺看似简单,要做到色香味俱佳也要费番功夫。底汤的熬制、煮面的火候、调料的选择、食材的配比、色彩的搭配、装碗的造型等,都有很多技巧。季节不同,热面和冷面的食材选取也不同。前期制作的功夫都在熬骨汤。大火、中火、小火的时间比例要拿捏,八角、桂皮、虾米、葱姜蒜等调料一样都不能少。最后的汤汁还要用细布过滤,不能有沉渣和肉末在里面,这样才能保证面汤的清澈。做冷面,还要把汤汁冷藏一宿。

    ​​​​​​​⑦原来干好哪一行都有很多学问。

    ​​​​​​​⑧我当了老李多年的食客,也知道了老李的一些故事。当年夫妻二人出来打工,辛苦一年收入也仅够维持温饱,孩子的学费还没着落。夫妻俩就商量做个小买卖,发现做冷面热面比较方便,成本也不高,靠着量足,就把生意做起来了。实在人做实在事儿,一开始全凭量大吸引客人,后来味道再精进,客人们来得更勤了。如今熟客一进门,夫妻俩就知道客人吃什么口味的面,要什么馅的包子,直接上桌。吃完后,客人微信支付走人,整个过程都不用问一句话。

    ​​​​​​​⑨很多人说,做经营很难。在老李看来,只要勤奋肯干、实实在在,不在缺斤短两上做文章,味道又不差,自然会有不错的回报。这些年来,夫妻俩凭着自己的勤劳,专注一碗面,也用一碗面培养出两个大学生,供养两位老人,在城里和河南老家都买了房子。我称赞老李两口子能干,攒下了这么多钱。老李说,他非常感谢这个社会,感谢这座城市,是社会认可他们的勤劳,是这个城市的回头客让他生意兴隆。

    ​​​​​​​⑩我的热面上来了。海碗里堆起的面如海上群山起伏。红红的辣白菜、绿绿的香菜末,煞是诱人。轻挑一筷,面条入口,细腻而富有弹性的面条在齿间跳跃,那醇厚的口感与鲜美的味道仿佛在舌尖上跳起了舞蹈……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6月3日)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实体书店转型要“面子”也要“里子”

    史志鹏

    ①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读书方式、阅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实体书店的发展受到不小冲击。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数字化阅读呈快速发展趋势,纸质阅读呈放缓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传统实体书店为了赢得生存空间,纷纷走上了转型之路已是大势所趋。

    ②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实体书店或引进时尚的设计理念与元素,打造“高颜值”书店,成为“打卡”之地;或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书店+”等方式打造复合式文化平台;或积极进军社区、乡镇等薄弱地带。这无疑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拥抱新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实体书店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变革与创新贯穿始终。

    ③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为实体书店转型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当前,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加。“碎片化”的网络阅读不可能满足所有公众的需求,文化氛围的熏陶是实体书店的独特优势。相关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图书销售网点同比增长4.3%,从业人员同比增长5.5%。一大批特色书店在各大城市兴起,规模不减反增。

    ④书店不仅是文化体验场所,更是一座城市的“灯塔”,是广大读者的心灵“栖息地”。它的核心是书籍,对象是读者。在书店转型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吸睛”“圈粉”“人气”,而忽略图书质量和服务,可谓本末倒置。这会导致:能读的书越来越少,杂货商品越来越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读书活动越来越少,商业性活动越来越多。书店也就逐潮丧失了其本身的价值与内涵。

    ⑤时代在变迁,变的是书店的形式,不变的是人们从阅读中获取精神慰藉的需求。“腹有诗书气自华”依旧是很多人的信念与追求。相较以前,读者越来越重视阅读时的体验。无论是老牌书店还是新兴特色书店,能否在满足读者日益精品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上做到极致。形成自己的读者群,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发展前景是否乐观,毕竟店既需要用“面子”吸引人,也需要靠“里子”留住人。

    (有删改 )

    【材料二】

    ①在电子阅读的冲击下,实体书店的生意日渐冷清。但近两年来,一批“高颜值”书店送势而行,将阅读与休闲相结合,俘获了一众文艺青年的心,并且凭借独特的设计风格成为网红“打卡”之处。

    ②)不过,随之而来的也有争议。有人认为,网红书店的“形式大于内容”,存在过度商业化的嫌疑。一些年轻人到网红书店未必是买书,而更多是拍照留念。

    ③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一方面,网红书店只要不是喧宾夺主,为了确保书店能够有起码的盈利空间,开展一些复合型经营项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不应该被苛责。毕竟,对书店而言,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另一方面,一些书店出售周边文创产品,定期组织线下读书沙龙、专家学者讲坛活动,或是举行亲子阅读活动等,让书店从单纯的卖书场所变成一种以读书为组带的线下社交场所,这其实是对书店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一定程度上也是在重新定义“阅读”

    这是过去的书店所不具有的。④事实上,在讲究吸引力和体验感的时代,一家书店的人气,除了与书籍本身的质量有关,也与阅读氛围的营造有关,而这也是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城最大的区别之一。尽管实体书店不再景气,但是纸质书的销量依旧在增长,且国民综合阅读率也在持续上升。两者竞争“顾客”靠价格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使阅读体脸感和仪式感达到极致,才是正确的方向。⑤当然,网红书店仅有颜值是不够的。但凡成功的网红书店,它们在书籍选择、摆放以及其他服务上,都有自己的窍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专业性。如日本就有专门的书店“选书师”,他们结合书店环境选择书籍并进行摆放,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以最快的速度推荐读物还能为读者一对一地制订阅读计划。

    ⑥网红书店通过装修设计、综合服务、网络营销等手段吸引消费者,但更重要的是在于文化内涵的挖掘。只有在受众需求分析、专业服务和文化底蕴方面下足功夫,书店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旺盛的文化需求。

    (摘编自朱昌俊《注重阅读仪式感网红书店胜出实属必然》)

    【材料三】

    2016年7月30日,西西弗书店广州旗舰店在万菱汇全新开幕。西西弗书店希望成为“参与广州的精神文化构建”和“引导推动大众精品阅读”的先行者。“背包太沉,存吧;站着太累,坐吧;买了太贵,抄吧;您有意见,提吧”是西西弗书店的座右铭。西西弗一向鼓励读者在店里阅读摘抄,暖色调的灯光营造出了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读者阅读区的木质长桌椅和台灯吸引着“消费者”转化成“读书人”,这让西西弗书店看上去更像是一家图书馆。

    ②和所有城市的西西弗书店一样,“矢量咖啡”是他的伴生姐妹,读者可以把书带进咖啡馆里直接阅读,这也是“文化”与“商业”结合的体现。西西弗是一个书店,却不只是一个书店,她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风向标。

    (摘编自《西西弗书店一推动巨石的人》,有删改 )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