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幸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保存,且其在中世纪的后期又被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从而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唤醒了沉睡中的欧洲⋯⋯阿拉伯文化也曾对中国有过很大贡献,如文学、天文学、数学和医药学。这体现出,阿拉伯人(     )
A、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B、为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C、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 D、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举一反三

人类社会是一个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也是一个多种文明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国家之间相对孤立闭塞,但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加,有战争这种暴力的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这种和平的形式,而后者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状态中仍存在着不断的交往,所以儒家文化、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这些重要文化都在向外扩散……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在古代尤为突出。总的说来,在某些方面亚洲的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要高于欧洲大陆、非洲和孤悬海外的美洲。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卷》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古代国家之间相对鼓励闭塞,但相互交往仍日益增加。

B.古代世界文明发展程度不平衡性突出,亚非总体高于欧美。

C.世界古代历史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材料二   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希腊化各国的君主改变了以往东方宫廷和国库贮藏巨额金银的习惯,将大量金银铸成货币以利流通,形成了一种融合东西方特色的新兴经济……

——岳麓版《世界历史》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归纳文明交流的方式?根据材料分析“希腊化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大潮所淘汰。

——朱寰《世界中古史》

(3)根据材料三,分析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材料四   618年,唐朝取代隋朝。当时,日本留学生已在中国留学二三十年。他们对于唐朝实行均田制,制定律令,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从而产生的国泰民安、文化繁荣的大好形势深为赞赏。回国后,他们创办学馆,宣传唐朝典章制度,抨击部民制陋习和政治腐败现象,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的首脑……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改新方案的蓝图。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4)根据材料四,归纳概括大化改新的特点。

材料五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两项阿拉伯文化的代表成就,并分析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材料六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它文明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如何做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
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晏绍祥、张顺洪主编《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其内容主要是调整财产关系,特别是有关所有权和契约关系的规范。它除了包含罗马法原有的部分规范外,还吸收了与罗马有贸易关系的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法律规范。与市民法相比较,这种被罗马法学家称之为“各民族共有”的万民法,是以自然理性为依据的,颇为接近自然法的观念,没有市民法那样狭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义的缺点,因而更能满足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三   为总结古罗马的统治经验,特成立罗马法编纂委员会,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领导。委员会审订自哈德良皇帝(117-138年在位)以来400多年间罗马历代元老院的决议和皇帝诏令,删除其中已失效和互相矛盾部分,于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共10卷。后来又把历代法学家解释法律的论文汇总整理,于533年编成《学说汇纂》50卷,同年又颁布《法理概要》,又称《法学家指南》,它精审扼要,是学习罗马法的教材。最后又将534年以后颁布的法令于565年汇编成《新法典》,作为《查士丁尼法典》的续编。上述所有法律文献统称《罗马民法大全》。这部法律文献肯定皇帝的专制权力,把皇权视为至高无上。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