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成都专版调考A+B语文六上 A卷专项 19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共享单车使用调查报告

根据以下任务,选择合适的方法阅读调查报告。

任务一:根据“调查结果”的“用户基本情况”,补充完成“受访人员基本信息表”。

任务二:结合调查报告中的“用户体验”和“问题”,补充“调查结论”和“建议”。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随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逐渐在城市中普及。然而,随着共享单车数量的增加,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乱停乱放、损坏严重等。为了更好地了解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问卷形式,共收集有效问卷1000份。问卷内容涉及用户基本信息、共享单车出行目的、使用习惯、使用体验满意度,以及对共享单车的看法和建议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

1.用户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共享单车的用户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其中20-30岁之间的用户占比超过60%,男性用户数量超过女性用户数量,用户职业分布较为广泛,但以学生和白领阶层为主。

2.出行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共享单车主要用于短途出行,如上下班、购物等。其中,上班族和学生是共享单车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普遍认为共享单车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

3.用户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市民(62.1%)对共享单车带来的便捷性、环保性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也有42.5%的市民对部分使用者素质较低、有意损坏或据为己有感到担忧。此外,20.7%的市民认为共享单车存在“同行恶性竞争”的问题,降低了用户体验。

4.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共享单车使用的主要问题包括乱停乱放、损坏严重、车辆不足等。

(1)、为完成“任务一”,我会重点阅读“”。
(2)、在此部分阅读中,我会勾画的关键词有:“”“”“”等。
(3)、结合上面勾画的关键词,将发给受访人员的表格“调查项目”补充完整。

受访人员基本信息

调查项目

基本信息

(男   女)

(岁)

(4)、为完成“任务二”,我会重点阅读“”“”。
(5)、我对这份“共享单车使用调查报告”补充如下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也有利于城市环保。然而,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和维护。

(6)、我对共享单车使用和管理建议如下:
举一反三
圆明园的毁灭

【材料一】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料。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年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节选自《圆明园的毁灭》)

【材料二】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帕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 , 以至于荡然无存。

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见此情形,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节选自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有删改)

【材料三】近期有人大代表提出“重建圆明园,加强爱国主义文化建设”的建议,对此国家文物局答复称,圆明园遗址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被殖民的历史见证,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自《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2日)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____,____。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材料二】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注释: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时久、规模大、行程远、困难巨、影响广,为中外战争史上所仅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它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癸卯兔年临近尾声,甲辰龙年即将到来,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呢?请同学们参与以下活动并完成任务。活动一 龙行龘龘

材料一

2024龙年春晚正在彩排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dá),欣欣家国”为主题,并且发布了这台春晚的主标识——“鼓”字 logo。每个中国人都是一条腾飞之龙,这个标识生动描摹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和发展的信心。

材料二

说说“龘”

您知道龙年春晚主题中的“龘”字怎么念吗?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dá)”。“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

材料三

2024年总台春晚主标识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整体设计以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极具特色的“国朝官印”字体——九叠篆为灵感来源,庄重平衡、中正匀称,彰显出大气雄健的文化气象。主标识由中国探月工程、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标识的设计者顾永江设计,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再加工”,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让“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芯片——从古老汉字到现代科技,龙年春晚主标识连接古今、融通未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