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成都专版调考A+B语文六上 A卷专项 18 连续性文本阅读

绣红旗

①漆黑的夜空,像浸透了墨汁。

②许多战友早挤到孙明霞身边。还有几个人,已悄悄守住了牢门和窗口。孙明霞急切地用耳语般的声音念道:“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③惊喜的人们,低声欢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④一片欢乐的低呼,像股热流,汹涌澎湃,激荡着牢房,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孙明霞的声音□像使人共鸣的琴弦□是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啊,五星红旗!” “江姐!我们也有一面红旗呀!” “把红旗拿出来,马上做成五星红旗。”火热的目光,都转向江姐。 “江姐!”孙明霞急切地恳求着,“我把那面珍藏的红旗拿出来。” “我这里有针,有线。”李青竹也欢乐地赞同着。珍藏的红旗拿出来了,在大家眼前闪着夺目的光彩。这面红旗,是那位不知名的同志———“监狱之花”的母亲,留下的。残留着弹孔,染透斑斑血迹的红旗,被她珍藏在一床旧棉絮里。当红旗在大家眼前出现时,几只拿着针线的手,团团围了上来。“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 “一颗金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 “对,就这么绣。”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刺绣起来。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红旗正中,闪现了一颗星,接着,又出现了四颗。江姐依偎在李青竹身边,凝望着刺绣中的五星红旗,心境和大家一样。但是她激动而又冷静,也许此刻只有李青竹才能理解她那复杂的心情。她看见了胜利,可也看见了集中营的最后斗争。

⑤“江姐!”孙明霞双手捧起叠好的旗帜,走到缓缓地搓着线的江姐面前。 “同志们希望你来宣布胜利的到来,也请你揭开这象征黎明和解放的战旗。” “我?”江姐笑着惊问。“是的,江姐!就是你。”面前激起一阵热情、严肃而又诚恳的声音。 “好吧。”江姐双手接过红旗,迎风一抖,五颗晶亮的金星,立刻随着红旗飞舞。她的声音充满着幸福的感情:“让五星红旗插遍祖国每一寸土地,也插进我们这座牢房。”随着江姐低呼的声浪,人们严肃地站了起来,凝望着闪光的旗帜。黎明在眼前招手,人们的心正随着红旗飘扬到远方。

(节选自《红岩》,有删改)

(1)、请在文中□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2)、请简要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3)、选文第1自然段是描写,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也预示着
(4)、“江姐依偎在李青竹身边,凝望着刺绣中的五星红旗,心境和大家一样。但是她激动而又冷静,也许此刻只有李青竹才能理解她那复杂的心情。”这句话中,江姐“激动”是因为,“冷静”是因为
(5)、阅读下面的补充资料,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体会到革命者怎样的情感。

补充资料:

歌曲《绣红旗》: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么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盼到你!千分情万分爱,化作金星绣红旗,绣呀么绣红旗。平日刀丛不眨眼,今日里心跳分外急。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一片新天地。

我的体会:

(6)、今天,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还富起来强起来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不仅插遍了祖国每一寸土地,更插在了3000米深的海洋里,插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请你以“五星红旗,我想对您说”开头,写几句话表达对五星红旗的热爱。

五星红旗,我想对您说:

举一反三
请你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感受军人的爱国之情。

一趟三难   卢一萍

①许多年前,老丁刚上阿里时,这里最高的建筑,就是连队的哨楼,两层。连队盖的房子全是土坯房。可儿不嫌母丑,老丁对阿里的情感一直非常深。

②记得有一次,老丁送新兵上山。冬去春来,积雪消融,山岩犹如豆腐渣,稍有震动,便会引起垮塌。为保证安全,老丁把车辆编队做了调整,把一辆拉物资的卡车和自己的车排在了前头探路。

③车队艰难地爬上了库地达坂。突然,老丁听见了冰河断裂的声音。他猛地对身边的司机大吼了一声:停车!汽车刚一个急刹停稳,就看见积雪崩塌,从山顶轰隆隆呼啸而来,狂泻在了车前。他感到眼前一黑,车被积雪埋住了。

④后面的新兵赶快跳下来,用铁锹和手从雪中掏挖出老丁,他已憋得呼吸急促,脸色青紫。他大喘了几口气,拍打着皮帽子上的雪说:真悬,都摸着阎王爷的鼻梁子了。一句话说得惊魂未定的新兵们笑了起来。

⑤接下来是从红柳滩到多玛。从红柳滩到多玛360公里,海拔全在4500米以上。很多地方寸草不生,绝大多数道路艰险坎坷。当时正赶上冰河涨水,河水漫溢,到处是水洼和泥泞。车一开进水里,就辨不出路在何方了。这时车千万不能乱闯,稍有偏差,车子都可能滑下路基,后果将不堪设想。老丁心一横,牙一咬,跳进齐腰深的冰水里,为汽车引路。12台车,老丁导引了12趟,花了8个小时。车辆全部脱离险境之后,他却因劳累和寒冷,一头栽进了冰水里。

⑥老丁自己把那次经历概括为“一趟三难”。躲过了两难,第三难又来了。他们被泥石流困在了“死人沟”里。在泥石流中刨了半天车,大家弄得如泥人一般,也没把车弄出来。夜幕降临,风如狼嗥(háo),寒气逼人。老丁只好带着大家退到避风处,等待救援。

⑦这一等就是三天三夜。车上的干粮吃光了,但救援队还没到。饥寒交迫,再加上高原反应,每个人都痛苦不堪。坚持到第7天早晨,好多人已写了遗书,救援的车队终于赶来了。

⑧老丁告诉我:“那时在阿里,活过来是一种幸运。如果真的死去,也无悔无憾。我老丁只是一个普通的阿里军人。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不是第一个,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

(选文有删改)

(二)课外阅读。

“扫一室 ”与“扫天下 ”

东汉的时候,有个青年叫陈蕃,他虽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 很少收拾打扫。

有一天,一个叫薛勤的人来看望陈蕃的父亲正巧他父亲外出,只有陈蕃在家。 陈蕃见客人到来,就从自己的书房里出来接待,告诉客人父亲暂不在家。没料到薛 勤一边与他寒暄,一边就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

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好好的屋子里到处乱七八糟。桌子上书呀、杂物  呀什么都有,桌面上、书上满是灰尘,地上渣土很厚,墙壁上还有不少蜘蛛网。屋  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混浊。薛勤看了后,不禁深深地皱起了眉头。薛勤实在  忍不住了,对陈蕃说:“年轻人,怎么弄得这么乱呀?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打扫呢? ”

这话很明显是批评陈蕃太懒了。没料到的是陈蕃一点儿也不脸红,他满不在乎 地对薛勤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 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打扫一间小小的屋子呢? ”他说的时候理直气壮,神情 还有些得意。

听着陈蕃这样的回答,薛勤非常生气,心想:懒人居然也要干大事业!一个年 轻人怎么这么不务实啊,竟然还用这种大话来为自己的懒惰辩解,太可笑了!于是 他接着陈蕃的话茬,两眼盯着陈蕃,反问道:“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 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

      陈蕃没想到会引来这一反问,他无法回答,满脸憋得通红。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香甜莫过槐花饼

艾里香

①故乡的槐树极多,一簇一簇的,一片一片的,弥漫了村庄四野。槐花开放的时节,远远地,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小村就浸在槐花的清香里。

②每当这时候,母亲就在长竿一头绑住一个小铁钩,钩住一束槐花,一拧,很清脆的一声响,那束槐花就落在我的篮子里了。很快,小篮子就装不下了。我便从中挑选那开得茂盛的、齐整的几束,盘成辫子,缠在脖子上。哪怕被浓郁的香气熏得头疼,每年我还是乐此不疲。

母亲先把那些新鲜的槐花小心地捋下来,在清水中洗净,再用笊zhào篱捞出来,平铺在木板上晾干,收到菜板上稍剁几下,然后收到盆里开始加面、鸡蛋和盐,我就围在母亲身边打下手,槐花饼的香味已经忍不住在心里升起来。母亲把这几样搅拌均匀了用力揉,然后分成拳头大的块儿,擀成薄饼。锅里的油已烧至八成熟,母亲把饼放进去,嗞嗞的响声带着香味弥漫到屋子的每个角落,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下来。起锅装盘,咬一口,外酥里嫩,鸡蛋和面的香味,槐花的香味,杂糅在一起,沁人心脾。这时候,母亲经常站在我身旁,笑盈盈地看着我狼吞虎咽。

④那时,每天放学后,我回到家里,总是先拿上母亲做好的槐花饼,爬上枝干道劲的老槐树,让美丽素洁的槐花拥抱着我,面对着恬静的故乡原野,一边吃美味的槐花饼,一边浮想联翩。点点洁白的槐花散发着清香,槐花饼的香甜让我不再饥饿,也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⑤如今,只要春天一来,我总会想起故乡的槐花,想起母亲用槐花做的清爽可口的槐花饼。如今栖居于城市一隅的我,对它们的印象随时间的流逝反倒更清晰了。也许,这便是所谓的“情结”吧。就像先民们用来记事的绳疙瘩,它让我时时记取着自己生命的根本。

(选自《四川政协报》,有删改)

刀之爱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经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A.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儿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我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遗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B.“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

①有人说亲情是一首温婉的老歌,是一幅精美的名画,是一块浓甜的巧克力。

②我要说,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

③今年终于可以抽空回乡下看望父母。父母的年纪大了,奔出门来迎我时,步履竟然有些蹒跚,母亲扎上围裙一个劲儿地对我说:“给你熬粥吃,熬粥吃!”母亲眼中,一碗粥,就是人间至美的佳肴,一定要亲手为儿女们慢火熬上。打小我就爱喝妈妈熬的粥,她会把身边所有能放进去的杂粮都放进去。金黄的小米,青翠的绿豆,洁白的糯米,圆润的莲子,结实的栗子,滋补的红枣。黑米粥带着独特的药香,皮蛋瘦肉粥绵香味好,南瓜粥有细腻香甜的余韵,花粥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当然还有腊八粥的醇厚香味。

④母亲在厨房忙碌了好一阵子,厨房里渐渐飘出粳米的特有香气。香气一点点浓郁起来,粥香如蝶,满室翩跹,锅内深红浅绿,脂稠玉浓,伴着气泡上下翻飞,飞珠溅玉,美如流花。我的眼睛竟然随着那馥郁的香气而慢慢湿润了。这哪里是一碗粥啊,这分明是母亲心底对我那份至浓至醇的爱啊!

⑤母亲端来一碗看似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粥,我先用嘴唇轻轻碰触,感知它的温度,再用牙齿撞进它绵香软糯的怀内,用舌输送着它的清爽嫩滑躯体,然后我的味蕾一点点地通泰舒展,我的身体一段段地褪尽疲意,我的心灵一寸寸地扫去凡尘喧嚣。

⑥伴着袅袅的粥香,我与父母亲人闲话家常,碗边的话,像是投进岁月长河的石子,淡淡然,了无回声,清朗得如同天上人间。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自拟了煮粥的标准:“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急躁之人理解不了粥的妙处,父母的一切平凡而琐碎的爱,就如同不疾不徐的火,持久平和,才能熬出这一锅好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