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测评】小语五上 第一单元拔尖测评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香甜莫过槐花饼

艾里香

①故乡的槐树极多,一簇一簇的,一片一片的,弥漫了村庄四野。槐花开放的时节,远远地,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小村就浸在槐花的清香里。

②每当这时候,母亲就在长竿一头绑住一个小铁钩,钩住一束槐花,一拧,很清脆的一声响,那束槐花就落在我的篮子里了。很快,小篮子就装不下了。我便从中挑选那开得茂盛的、齐整的几束,盘成辫子,缠在脖子上。哪怕被浓郁的香气熏得头疼,每年我还是乐此不疲。

母亲先把那些新鲜的槐花小心地捋下来,在清水中洗净,再用笊zhào篱捞出来,平铺在木板上晾干,收到菜板上稍剁几下,然后收到盆里开始加面、鸡蛋和盐,我就围在母亲身边打下手,槐花饼的香味已经忍不住在心里升起来。母亲把这几样搅拌均匀了用力揉,然后分成拳头大的块儿,擀成薄饼。锅里的油已烧至八成熟,母亲把饼放进去,嗞嗞的响声带着香味弥漫到屋子的每个角落,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下来。起锅装盘,咬一口,外酥里嫩,鸡蛋和面的香味,槐花的香味,杂糅在一起,沁人心脾。这时候,母亲经常站在我身旁,笑盈盈地看着我狼吞虎咽。

④那时,每天放学后,我回到家里,总是先拿上母亲做好的槐花饼,爬上枝干道劲的老槐树,让美丽素洁的槐花拥抱着我,面对着恬静的故乡原野,一边吃美味的槐花饼,一边浮想联翩。点点洁白的槐花散发着清香,槐花饼的香甜让我不再饥饿,也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⑤如今,只要春天一来,我总会想起故乡的槐花,想起母亲用槐花做的清爽可口的槐花饼。如今栖居于城市一隅的我,对它们的印象随时间的流逝反倒更清晰了。也许,这便是所谓的“情结”吧。就像先民们用来记事的绳疙瘩,它让我时时记取着自己生命的根本。

(选自《四川政协报》,有删改)

(1)、【思维导图】槐花为“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请按文章记叙的顺序,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短文第①自然段“小村就浸在槐花的清香里”中的“浸”字表现了( )
A、槐花的香气四溢,无处不在。 B、槐花浸泡在雨水里散发芬芳。 C、槐花开得茂盛,到处都是。 D、槐树特别多,遍及村庄四野。
(3)、下面的动词是从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摘录出来的,联系短文内容,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捋 洗 捞 晾 剁 揉 擀

这些动词描写出母亲的____,也表现了槐花饼对“我”的巨大____。

A、善良 诱惑力 B、勤劳 感染力 C、心灵手巧 诱惑力 D、慈祥 感染力
(4)、【阅读要素】关于本文抒发情感的方法,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像课文《白鹭》那样,寓情于物,表达喜爱与赞美之情。 B、像课文《落花生》那样,根据事物的特点引发我们思考:做人要勤奋,不要忘记生命的根本。 C、像课文《桂花雨》那样,描写童年的快乐回忆,寄托深情。 D、像课文《珍珠鸟》那样,写自己对槐花和槐花饼的情感变化过程,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5)、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最后所说的“它让我时时记取着自己生命的根本”这句话的。

【阅读链接】

不管游子的旅程走得多远,生命的根本永远植在故乡。——(选自《故乡吟》)

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选自《家乡味》)

举一反三
老师用投影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下面的文章,请你深入品读并讨论。 

船冻梨逆水行

徐徐

①天刚亮,我便跟父亲划着船,驶向下洼村了。

②我们要去收冻梨,下洼村满山都是梨树,他们把秋天未销完的梨子,窖藏在山洞里,待到冬天,再拿出来作冻梨卖。因此父亲想趁着冬闲去收些回来零售,赚些差价补贴我们那穷困致窘的家。

③下洼村要划一上午船才能到。中间还要翻越一次圩(wéi)埂,把船从内河里拖上岸,再放到外河里继续走。去时顺风顺水,空船行似箭,无需费力气。中午时分,我们就到达了下洼村。

④路远,来一趟并不容易,父亲想尽可能多收一些;直到船吃水越来越深,他才停了手。一船沉重的冻梨,又是逆风逆水,回去的路变得异常难走。我跟父亲每人一只桨,不停地划,即便如此,船还是行进得很慢——逆水行舟,阻力太大了。

⑤更麻烦的,是中途我们还要将满载冻梨的船从外河拖进内河。而这次拖船比来时困难得多,一船冻梨无法翻越圩埂,只能先卸下一些,把船拖上岸,推进内河,再把冻梨重新搬回船舱。

⑥到内河里没行多远,天便暗了,寒意也袭上来。一小时后,船进入了浅水区,由于吃水过深,船身触碰到滩底,我们使尽全力去划,船却如蜗牛散步。

⑦父亲说,你留在船上控制方向,我去岸上背吧。河堤上,父亲拽起的缆绳绷得笔直,一端连着他的背,一端连着船头。俯身前倾的父亲形如一道弯弓,步履沉重地逆水而上。船受了拉纤之力,渐渐轻快,迎风向前。

⑧天完全黑沉下来,河面上生出一层白亮亮的薄冰,夜空之下,满河生辉。而水里泛起的冰碴子撞上船身,沙沙作响,阻力更大了。

⑨回到船上,父亲又想出一个办法下河去推。他边说边脱下鞋袜,卷起裤腿下到河里,我看 到河水瞬间淹到他的膝盖处。

⑩父亲双手撑船,一步一推,横冲直撞的冰碴子犹如锋利的刀划过他的双腿,水面浮起一层血红。就这样,一条落满星辉的银河,在夜幕之下,开出了一朵一朵火红的花。我心疼不已,也跳入河水中跟父亲一起推船。

⑪天地间一片寂静,伴着船体破冰之声的,只有我和父亲一脚一脚起起落落搅动河水的声音。月光之下看一船冰梨,竟发现它们也在熠熠闪光。

⑫深夜里,那一船冻梨才终于跟随浑身冷得打颤的我们到了家。接下来的一周内,那船冻梨被父亲卖出了好价钱,让我们开开心心地过了一个新年。

⑬谁的生活中没有艰难呢?看清后,依然用力去解决,或许就是父亲想告诉我的人生道理。自始至终,父亲没有说教一句,而那一船负重逆水而行的冻梨却让我终生难忘。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遇到过难事,不能亲身体验如何去战胜困难,实现逆流而上,那么,他就很难真正让自己的生命熠熠生辉。

(文章有删改)

课外阅读。

沙场点兵

①雨一连下了三天,昼夜没停息过一刻。低矮阴暗的天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筛子,雨线粗而密,天地混沌一片。黄石村地势低洼的几户人家被洪水围住了,情况十分危险。

②组织一支党员突击队!

③村委会院坝里,雨中,正在进行一场沙场点兵。点兵的是村支书张拥军,接受点兵的是几十个村民。

④黄石村是个英雄的村庄。几十年前,八路军一个连队也在这里进行过一场沙场点兵。经过一场激战,那个连仅剩下八个人了,三个重伤、五个轻伤。连长、副连长、指导员都牺牲了,点兵的是二排长王先贵。面对七个轻重伤员,王先贵问:“跟鬼子拼了!怕不怕?”伤员声音不大却惊天动地:“不怕!不怕!不怕!”

⑤一场惨烈的拼杀,八个人全部壮烈牺牲。

⑥八勇士的遗体被乡亲们悄悄埋在老鹰崖。1952年,政府立了一块碑,碑上刻着八勇士的名字。

⑦到处都是水在流淌,脚下、身上、雨衣帽檐上、脸上……所有人都沉默着,等着支书点兵。张拥军冷峻的目光挨个扫过一张张脸,突然停在一张满是皱纹的脸上,声音果断:“徐二伯!回去。”徐二伯有些急了:“我咋要回去?我是党员!”张拥军说:“您今年都六十多了,不能参加。”

⑧张拥军的目光又在一张脸上停下,说:“李华良!你刚做完手术出院没几天,回去!”李华良说:“没事!”其他人都劝:“李华良!你回去。”李华良看看大家,想说什么,却没说出来。

⑨张拥军的目光接着从一张张脸上扫过,最后,停在了王二虎脸上。张拥军说:“王二虎!我们是组织党员突击队,你来干啥?回去!”王二虎说:“我……是党员。”张拥军有些生气了:“你是党员?你啥时候入的党?我咋不知道?”有人哄笑起来,劝他回去,他们都知道,王二虎不是党员。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在家种大棚蔬菜。

⑩王二虎急了,抹一把脸上的雨水,大声说:“我不是来捣乱,我真想参加突击队。我身体好,水性好。”在“哗啦啦”的雨声中,王二虎的声音显得很坚决。

⑪张拥军也急了,:“党员才能参加!这是规定。”

⑫王二虎也:“反正我必须参加!你们哪个有我的水性好?凭啥党员才能参加?”

⑬张拥军说:“有危险!”

⑭王二虎说:“我不怕!”声音透出一种豪气。

⑮张拥军沉默了,一动不动站在雨中像一尊雕塑。他看看王二虎,又看看大家,突然说:“同意王二虎参加的请举手!”说着,带头举起了一只手,其他人也举起了手。

⑯三条橡皮艇。张拥军带领突击队冲向雨帘深处。

⑰奋战一天一夜,被洪水围困的老老少少全部转移出来了。

⑱两天后,洪水退了。人们捧着王二虎的骨灰,将他埋在老鹰崖八勇士的坟旁边。张拥军在王二虎坟前流着泪说:“二虎,去找你太爷爷吧,告诉他老人家,我们一定会把家园重建得好好的……”

⑲王二虎的太爷爷,就是当年那位八路军的二排长王先贵。

记叙文阅读

大江保卫战

①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 武汉告急! 九江告急!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②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 暴雨为我们助威! 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③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④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 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奔腾不息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⑥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阅读理解

小时候回老家,我最喜欢蹲在爷爷奶奶身边看他们做粉干。

看他们忙里忙外,我也忍不住好奇,想过去凑热闹,就跟在爷爷奶奶屁股后面忙活。奶奶也不嫌我笨手笨脚,总是笑眯眯地指挥我做点可有可无的事儿。每当我跑到她面前邀功,她就眉开眼笑地说:“我的小乖宝,表现真好!”然后用布满老茧的手抚摸我的头,还变戏法似的掏出一粒糖,塞进我嘴里。我心里喜滋滋的,像一只斗胜的公鸡,骄傲地昂起头。

机器里的粉丝像一股白色的水流倾泻而出,汇聚成白色的小山。奶奶用簸箕将其聚拢成一堆,倒进桶里,加点盐水,双手揉搓,便放上蒸台。爷爷在一旁摆弄着粉干机,机器发出“隆隆”的声音,一根根粉丝便从机器口中缓缓吐出,犹如蚕在吐丝。 爷爷把粉丝合拢成一束,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架子上,那些粉丝宛若精心纺后的纱,白净得像天上的云。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慢慢地变粗了些,慢慢地变大了些,慢慢地变多了些,最后变成了真正的粉干。我恍然大悟:“原来粉干也会慢慢长大啊!”

傍晚,夕阳收起了最后的余晖,夜幕笼罩大地。爷爷奶奶收拾好东西,把不知何时睡着的我背回家。皎洁的月光照在我们身上,影子连成一片。

吃过晚饭,我靠在奶奶温暖的怀里,缠着她,要她讲故事。她总是慈祥地说:“好,好。”然后轻轻地摩挲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讲起了过去的故事……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那个承载了祖辈父辈汗水及我童年回忆的粉干机,永远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可是与爷爷奶奶一起做粉干的时光却成了我内心深处无法磨灭的乡愁。这一切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似乎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祖  国

陈慧瑛

①我在赤道上度过童年。儿时,常常听长辈念叨“唐山”。

②“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

③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从一只雄鸡似的中国地图上,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④为了寻找那叶脉似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告别了美丽的南洋。

⑤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⑥回到祖国,我一下子变得富有了。我拥有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的每一片云霞、每一棵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那无价的自由!

⑦虽然,和许多祖国同胞一样,我心的原野,也受过刀伤火创。我曾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

⑧因为,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我的脊梁,便有着可靠的依傍;因为,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像巨星,永远在我心头闪亮。

⑨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

⑩那就是“祖国”这个光辉的字眼!

⑪为了这缕永恒的痴情,春往秋来,月月年年,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⑫什么是我心中最大的骄傲?

⑬那便是“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