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真题圈】成都市小学调考真题三步练语文六上 成都市金牛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真卷

带着目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共享单车使用调查报告

根据以下任务,选择合适的方法阅读调查报告。

任务一:根据调查报告中的“用户基本情况”,补全“受访人员基本信息表”。

任务二:结合调查报告中的“使用体验”和“问题”,写出调查结论和建议。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逐渐在城市中普及。然而,随着共享单车数量的增加,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乱停乱放、车辆损坏严重等。为了更好地了解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问卷形式,共收集有效问卷1000份。问卷内容涉及“用户基本情况、出行目的、使用体验、问题”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

1.用户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共享单车的用户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其中,20~30岁之间的用户占比超过60%,男性用户数量超过女性用户数量,用户职业分布较为广泛,但以学生和白领阶层为主。

2.出行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共享单车主要用于短途出行,如上下班、购物等。其中,上班族和学生是共享单车的主要使用群体。

3.使用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普遍认为共享单车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大多数人对共享单车带来的便捷和环保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也有人对部分使用者有意损坏共享单车或将共享单车据为己有的行为感到担忧。此外,还有人认为共享单车存在同行恶性竞争的问题,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4.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共享单车使用的主要问题有车辆乱停乱放、车辆损坏严重、车辆不足等。

(1)、完成任务一。

①为完成任务一,我会重点阅读“”这部分内容。

②在此部分阅读中,我认为关键词有:

③将下表补充完整。

受访人员基本信息表

调查项目

基本信息

男    女

(岁)

(2)、完成任务二。

①为完成任务二,我会重点阅读“”这两部分内容。

②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给城市交通带来了

③说说你对共享单车使用的建议。

举一反三
璀璨匠心,世代传承

【材料一】

大连贝雕

讲述人:贝雕专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阿山

一枚贝壳,遗落在海里是那么平淡无奇,可一旦遇到懂它的人,就会焕发出意想不到的光华。

贝雕,就是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奇思妙想臻美结合之作。

中国出土的第一条“龙”——仰韶文化的蚌龙,就是用贝壳堆起来的。大连贝雕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先民就已在贝壳上凝结扮靓生活的审美智慧。

贝雕制作,工序繁多,工艺复杂,集设计、选料、雕刻、打磨、镶嵌、塑形等于一体,取绘画、书法、雕塑、篆刻等多艺术门类之所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理想的呈现有了更多可能,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贝壳软化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运用这项技术,把含有胶质的贝壳软化成型,可以创作大型立体贝雕。贝雕天坛,直径3.2米、高3米;贝雕九龙壁长6米、高1.78米,它们均由贝壳精贴细嵌,坚如磐石。

做贝雕,外祖母和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儿子又跟我干了一辈子,孙子也在做贝雕文创产品开发。我这样的“贝雕世家”,见证并参与了大连贝雕入选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过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楷木雕刻

讲述人:山东省“非遗”曲阜楷木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孔繁彪

楷木雕刻,是源于曲阜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说文解字》记载:“楷,木也,孔子冢盖树之者。”最早的楷雕技艺,相传是子贡为报师恩,取楷木为孔子夫妇雕刻坐像。

老话说:“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经代代相传,楷雕逐渐成为孔府向朝廷进贡的佳品。至清末年间,走入民间,以楷雕“如意”最为常见,寓意吉祥美好。

楷雕如意,讲究顺“意”造型。取楷树芯材,若遇疤瘤、虫洞等,则因难见巧、化瑕为瑜,顺势设计成花鸟鱼虫图案,让每件作品都独具匠心。

雕刻如意时,最考验手上功夫。执刀时,须心静手稳方能线条流畅。至若雕法,分为多种:圈雕法,从前、后、左、右、上、下依次雕琢,呈现立体效果,多用于八仙造型;浮雕法,由外至内雕镂半立体图案,表现龙、凤、鹿、鹤等瑞兽;沉雕法,使图案低于平面,更显素淡典雅,常镌刻吉祥文字。

细雕之后,最关键的是修形环节。譬如在创作作品《楷雕如意》时,施以独特的“锉枝梗”技法:于如意手柄处,以刻刀手钻打眼,细若小米粒,再通体镂空雕刻,后用小锉刀整形。在沙沙的打磨声中,如意便舒展开来,呈天然枝干形态,似向阳生长,极具天然之趣。

我体悟到,传统手艺融入大众生活,方能“活态”传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鸡血石雕

讲述人:国家级“非遗”鸡血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钱高潮

我国有四大名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

昌化石产自浙江省西北部的玉岩山。古时,该地隶属昌化县,因此,这种石头就取名昌化石。昌化石开采和雕刻始于战国,距今已有2300 多年历史。其中以“鲜红如鸡血,晶莹如美玉”的鸡血石最为人称道,昌化鸡血石雕艺术也被视为国粹。

18岁那年,我被公社选送到温州学艺。那时,打坯用肩抵,镂空放洞靠手工,一干数小时。如果不是真热爱,恐怕很难坚持下来。后来有了吊式雕刻机、台式雕刻机、气动凿等新式工具和设备,雕刻精细度和工作效率都大大提升了。

学成后,我受邀回乡创业,带徒授艺,至今已逾百人。

拿到一块鸡血原石,先要观其色相、形状、色调布局,再取势造型,因材施艺。如果把一块鸡血石比作一个人,上面的纹路就是他的血脉。我依据石料上的“血”色分布、“血”脉走向设计形制,确定雕刻方案。雕刻过程中,灵活运用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法,就着底色和“血”色,依色取巧,因石配工,最大限度保留“血”色。当雕刻图案与石料浑然天成,才称得上是成功的石雕作品。

石能养性,更能传情。古时,文人骚客,拟石比人,相石绘影,心石交流。为雕刻《科技三钱》,我选择浅刻微雕,采用同一块血形分布似祥云的石料。 头像以外,还配以“岁寒三友”松、竹、梅,寓意三位科学家精神高洁,丰功伟绩流芳百世。

算下来,我雕刻的作品少说也有上千件。以狮子为印纽、玉琮为基座设计制作的各国政要肖像印章,2016年被选为G20(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国礼,赠予与会各国嘉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一)实用性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

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书籍就成了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书籍是如何演变的呢?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是什么?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经验、延续文明的重要媒介。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发展时期

早期

商周时期

两晋南北朝

宋至清代

形式演变

用甲骨、青铜器、石头记录文字

简牍

古代写书本

印本图书

【材料二】

①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用刀把文字刻在削平的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牍,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盛行。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60千克重。西汉时期,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②近年来,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奇妙的新型图书,“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四十八分之一。使用的时候,再通过阅读器放大到原来大小。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们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微缩以后的胶片只有15千克。

【材料三】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但是,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电子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引起视力的下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