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真题圈】成都市小学调考真题三步练语文四上 3.成都市金牛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真卷

阅读短文《朋友》,完成小题。

朋 友

①小儿今年四年级。每天放学后都忙着呼朋唤友,打打闹闹,互换各类卡片;周末还要组织同学们搞小队活动,上兴趣班,看上去忙得很。(     )星期天下雨,搞不成活动,没有小朋友来,他(     )会拉开窗户朝外面看他养的几盆花草。冬日的冷雨打在金盏菊小小的花瓣上,花朵里积着一点儿水,他就在作文里马马虎虎地写道:“雨溅在花瓣上,乒乒乓乓像放鞭炮……”我忍不住笑道:“儿子,太夸张了吧。”

②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婴幼儿时期,____年龄小,____只要给他们吃饱、穿暖,健健康康的就行了。长成小小少年,就有了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玩伴了,为人父母的,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懂得他们的心的,以为只要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利用起来,就能使其充实、快乐。其实,小小少年在空闲时间里,最想要的是朋友的友谊。

③一天傍晚,儿子从外面玩回来时,满头汗,花猫脸,浑身上下泥迹斑斑,手里却举着一捧新鲜的桂花枝,说是阿婆朋友送的。我没大留意他的话,随手拿了只玻璃瓶装了点水递给他,让他自己摆弄。

④过了几天,儿子又带回一捧缀满绿叶红果的橘树枝。一进门就对我说:“阿婆朋友家的橘子多好吃啊,妈妈,你也吃一个。”我看着他,问:“阿婆朋友到底是谁呀?”儿子说:“上次我和小朋友们在阿婆家外面玩,周寒生鼻子出血了,阿婆给他止了血,阿婆还说,下次我们有困难就找她,她是我们的朋友。”哈哈,笑死我了,瞧瞧我的儿,一点点大的人,在外面交了老太太朋友了。

⑤一天放学回家,儿子脖子上挂了一只红绒线编的小网袋,里面是一只绿壳鸭蛋。儿子兴奋得结结巴巴,过了好长时间,我才听清了这只鸭蛋的来历。原来,____

⑥我真的好感动,为这一老一少纯真的感情。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留意——    纯真——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分别填在第①②自然段的括号里。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即使……也……        如果……就……

(3)、根据上下文和自己的观察体验,修改“儿子”在作文中马马虎虎写的那句话。

原句:雨溅在花瓣上,乒乒乓乓像放鞭炮……

修改句子为:

(4)、读第⑤自然段,根据提示预测这只绿壳鸭蛋的来历,写在文中的横线上。(提示:可能是什么日子? 为什么送绿壳鸭蛋?)
(5)、文章为了表现阿婆和儿子纯真的友谊,依次写了哪三件事? (提示:概括每件事的内容,15个字左右)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6)、疑难点联系全文理解“我真的好感动,为这一老一少纯真的感情”这句话,下面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孩子再小,也需要朋友,很珍视纯真的友谊。 B、老太太是懂得孩子的心的,所以他们成了朋友。 C、为人父母,是每时每刻都懂得少年的心思的。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风   筝

贾平凹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 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 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 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 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 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

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 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 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 在闪着白光。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 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有删改)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的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柔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着可爱的形状和清爽的气味,奶奶将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裹挟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含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慵懒地倚着,沉甸甸的,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上红白的馅儿,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童年的我深深迷恋。

    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取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取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儿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角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的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着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晾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只”来作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角粽子煮得透亮,微微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

    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有着最纯粹的清香的粽子;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的三层粽叶的粽子。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地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选自《中学时代》2023年第5期,有删改)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八女投江

刘均善蒋义

①1938年5月的时候,东北抗日联军的一支部队,按照上级的指示,深入敌后去开展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军。这支部队里有一个妇女团。部队在一连串的战斗中,牺牲了不少战士,妇女团也一样,最后只剩下了八个人,她们是冷云、胡秀芝、杨贵珍、安顺福、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和李凤善。

②10月的一天晚上,部队来到乌斯浑河下游西岸的柞木岗山下。乌斯浑河是黑龙江的一条支流,当时正在涨大水,河面有一百来米宽,水流湍急。部队首长让战士们准备渡河。

批注一:





 

③就在这个时候,“啪啪啪”,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接着就出现了成群的鬼子兵。不好,日本侵略军把抗联部队包围了。冷云急忙对战友们大喊一声:“快,向敌人射击,掩护部队突围!”女战士们一听,立刻一齐朝鬼子开了火。

④鬼子兵调头朝冷云她们扑了过来。抗联部队趁着这个机会发起了冲锋,突破鬼子兵的包围圈,撤到了山上。部队首长往河边一看,鬼子兵正朝冷云她们猛扑,她们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他又带领部队往山下冲,想把她们救出来。

⑤日本指挥官一看没能消灭抗联的大部队,气得“嗷嗷”乱叫,命令鬼子兵们全都朝冷云她们扑了过去。

⑥太阳从地平线升了起来,乌斯浑河西岸弥漫着滚滚硝烟。女战士们手中已经没有一颗子弹了。由于她们八人都不会游泳,眼前只有两条路:战死或被俘。“如果被俘,是何等的耻辱,宁愿战死也绝不苟活。”冷云说。

“指导员说得对!咱们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过河!”安顺福坚决地响应。

批注一:




 

⑧“对!过河!”女战士们一致同意。她们相互搀扶着走向乌斯浑河。就在这时,几颗子弹突然飞了过来,王惠民向前倒了下去,冷云想去抱住她,却被一颗子弹打中了肩。胡秀芝将她扶住,冷云用手捂住伤口,安顺福抱住了王惠民。这时,敌人更加疯狂了,子弹不停地射向女战士们。她们忽而倒下,忽而又搀扶着站起。水流很深很急,但她们依然向着乌斯浑河的深处前行。这时,一颗炮弹落在了八名女战士的旁边,激起了很高的浪花。浪花过后,河面平静了下来,但是再也见不到八位女战士的身影……

⑨八位女战士把她们的生命奉献给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她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载史册,并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

(选自《八女投江的故事》,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的战友邱少云(节选)

     ①天亮以前,我们在391高地的山坳里,找了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潜伏起来。

     ……

    ②约莫11点钟的时候,突然一发烟幕弹飞来,在附近爆炸了,一排一排的炮弹跟着打过来。显然,狡猾的敌人对他们阵地前沿的安全极不放心,又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到这一带来搜索,只好把看家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③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着,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恶毒的敌人竟使用燃烧弹来进行搜索了。

    ④不一会儿,火已经烧到我面前,火苗子一伸一伸的,烤得我脸上热辣辣地疼。幸而面前有一堆不长草的乱石头挡着,火才没烧到我身上。

    ⑤忽然,一阵浓重的棉布焦味钻进我的鼻子,我扭头一看,哎呀!火烧到了邱少云身上!他的棉衣已经烧着了,浑身火苗乱窜,看样子是溅上了燃烧弹的油液。趁着风势,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包围了。

    ⑥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严重的是准备了好久的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⑦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⑧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 , 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⑨黄昏时,我们勇猛地冲上了敌人的阵地。在391高地上沸腾着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⑩我当时的感觉,仿佛邱少云同志并没有牺牲,他和我们一起向敌人冲锋!

    ⑪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选文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