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瓦罐的心事

李柏林

①我仍记得那些瓦罐。它们横七竖八地倒在我的回忆里,它们不说话,就那样慵懒地躺着,东倒西歪。

②我第一次见瓦罐,是在姥姥家。她用砖红色的瓦罐盛满米汤,每人只能分到一小碗就没有了,而我怎么也喝不够,只能期待着明天。我那个时候想,只有好东西才会放在瓦罐里。

③姥姥家的很多东西都是用瓦罐来装的,大的小的,用途也不一样,它们就像是一个家族住在一起,相比之下,我们更像是外人。

④姥姥的院子里有一口大大的水缸,每到下雨的时候,雨水总会注满水缸。等到天晴的时候,姥姥会在上面盖一个竹子编的盖子。我那个时候会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打开盖子,那里有蓝天白云,还有一个我。

⑤他们觉得食物只有放在瓦罐里才显得虔诚。那漂亮的瓦罐,盛满白米白面,才是好生活。清早起来的第一件事,姥姥就去鸡窝里捡鸡蛋,然后像得了意外之财一样,把鸡蛋小心地放进瓦罐。

⑥很多时候,瓦罐都藏在门后,藏在墙角,藏在牛棚,藏在床底。而到了秋天,仿佛到了瓦罐粉墨登场的时候了。故乡的秋天,是装在一个个瓦罐里的。姥姥会在清晨把瓦罐用热水清洗干净,然后倒立在院子里。秋日的阳光,数着瓦罐的每一处纹路,也数着瓦罐的年华。

⑦那个时候的瓦罐,在阳光下,好几个站在一排,像一场自我放空。而陪着它们的,还有簸箕里的蔬菜。

⑧姥姥会把一些豆角、辣椒、韭菜和萝卜在秋天的暖阳下,一点点地切碎,放在簸箕里。当蔬菜倦了阳光,开始烦躁的时候,姥姥就会让它们带着盐。去寻和瓦罐的际遇。

⑨仿佛它们此生,是注定与瓦罐相遇的,口子一封,麻绳一系,石头一压,这无法避免的缘分就开始了。命运仿佛已画地为牢,谁也逃不掉,爱恨都逃不掉了。

⑩没有人问瓦罐愿不愿意,就这样。它们被人暂时遗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开始参禅。它们背对着墙,开始沉默。没人知道,在那个漆黑的空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人在意它的故事,人们只在乎开启瓦罐的那一刻惊喜。

⑪它比我们更记得时光,更记得岁月。我不知道,它是否会在一个有星星的夜晚,想起那些过去了的日子,想起那些途经过的蔬菜,发出哀怨的叹息?它是否也有自己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可是谁又会去在意一个瓦罐的心事呢?

⑫人们都只是在等待一场蜕变,等待酸的变酸,甜的变甜。它甚至像一所学校,所有的蔬菜都在这里毕了业,被人夸奖,或者诟病。而它退了休,在门后,在墙边,在屋檐下,它可以在任何地方,就是不会再在人的心上。人们只会想着,我还有一瓦罐的鸡蛋,甚至一瓦罐的猪油,绝不会在掏空了食物之后,还惦记着瓦罐。

我还记得以前每到深秋,父亲都会去帮姥姥摘柿子。柿子树那么高。只有炊烟才能够得着。可我们都不是炊烟,只能借用梯子,我看着父亲顺着梯子,脚踩在枝丫上,一会儿就摘了很多。摘下来的柿子硬邦邦的,颜色也不够鲜艳,姥姥把柿子放在瓦罐里,还放进去两个苹果。最终,柿子变得软糯香甜,即使柿子全部离开了,瓦罐里还残留着柿子的清香。这恐怕是瓦罐的一生中,最甜的一场相遇。

⑭可并不是所有的瓦罐在一生中,都能遇到柿子,而所有的柿子,在成熟后,都会离开瓦罐,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

⑮于是柿子成了瓦罐的秘密。在开启瓦罐之前,一切都是秘密。也许是好的结果,也许是坏的结果,可那些都是大人们关心的秘密。而只有柿子,是只属于瓦罐的秘密。

⑯所有的岁月都不紧不慢地熬着,太多的日月,它已经盛过。装过水。装过米,装过父母的青春,也装过我的童年……仿佛被生活装满再掏空,仿佛被爱情拥抱再背叛,瓦罐,对于感情,从来都是失败者。它最擅长的,就是放下。岁月从来都不敢让它赢一次,瓦罐已经装不下,太多的日月风尘和积聚的情结。

⑰没有人愿意打探一只瓦罐的心事,就像别人无暇顾及你的心事一样。那也许是关于一颗柿子的微笑,也许是关于一枚鸡蛋的来历,也许是关于一串辣椒的狂傲……而当有一天,罐口对着太阳,对着炊烟,对着柿子树时,它却什么也没说。它也许是害怕炊烟,把故事带向不可知的远方吧。

⑱也许,它只是老了。它不敢再想了。与瓦罐一起老去的,还有姥姥,她已经腌不动咸菜了。而我也长大了,长大后的柿子树被砍了,梯子再也用不到了,炊烟都散了。

⑲我想起童年时水缸里自己的模样,而如今内心也藏起了一个瓦罐。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甚至在一片梦里。

阅读散文《瓦罐的心事》后,小宝和小安开展了讨论,请你加入探究,完成17~21题。

小宝:八上语文书中提到:散文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小安:对,作者对瓦罐的理解是独特的,传递了他对于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要读懂这篇散文,就要理解作者眼中的瓦罐,理解瓦罐究竟有哪些心事。

小宝:好,那让我们一起建一个表格,帮助同学们读懂这篇散文吧。

探究选点

原文摘录

探究任务

瓦罐形象

第①段:它们不说话,就那样慵懒地躺着,东倒西歪。第⑩段:它们被人暂时遗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开始参禅。它们背对着墙,开始沉默。

⑴从摘录的选文中,你读出了瓦罐怎样的形象?

瓦罐心事

第⑥段:而到了秋天,仿佛到了瓦罐粉墨登场的时候了。第⑦段:那个时候的瓦罐,在阳光下,好几个站在一排,像一场自我放空。

⑵阅读摘录选文,思考秋天阳光下的瓦罐会有什么心思,并以瓦罐的口吻写一段心理描写。(30字以内)

点睛之笔

第⑥段:瓦罐,对于感情,从来都是失败者。它最擅长的,就是放下。

⑶请赏析这个句子,并探究为何此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叙述视角

第④段:“我那个时候会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打开盖子,那里有蓝天白云,还有一个我。”

⑷补全下列对话。

小安:小宝,我很喜欢第④段这个句子,它写出了年少的我对水缸的好奇,偷偷打开盖子,发现水像镜子一般,照出了蓝天白云和我,一个顽皮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小宝:是的,我觉得第②段、第③段划线的句子也有很有趣,你能选择一句帮我分析一下其中的趣味吗?

小安:我选择段的句子,这个句子的趣味在于

这些句子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作者是以的视角展开叙述的。

作者情感

第⑨段:我想起童年时水缸里自己的模样,而如今内心也藏起了一个瓦罐。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甚至在一片梦里。

⑸瓦罐的心事其实就是作者的心事,仔细品读结尾段,说说作者的心事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囚绿记》(节选)一文,回答问题。
      ①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④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⑤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⑥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微尘远,山花近

秦锦屏

    ①万山红遍的金秋,在遥远的大西北,我带着任务,远赴乡郊野岭采风,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遭遇道路塌方。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刘师傅,急忙跳下车,站在黄尘漫漫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忙挖通路吗?”

    ②我沮丧地蹲在路边,盯着刘师傅高大的背影,惶恐而焦虑,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眼前这条偏僻蜿蜒的乡间土路是单行道,稍有不慎有可能连人带车翻入荆棘丛生的鸿沟中!即使我放弃此行的计划,出租车也根本无法调头!

    ③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刘师傅还在那里费力而徒劳地呐喊着。我咬牙憋气,心里做好了在这荒山野岭徒坐一整夜的最坏打算。一直紧握方向盘蹙眉沉默的出租车司机也下了车,跟刘师傅一起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个忙吗?”

    ④“喂、喂、喂……忙、忙、忙!”回应我们的只有鹦鹉学舌的群山和越来越凉的山风。

    ⑤一声悠扬的应答,带动唰啦啦一阵细响,塌方路那端,一片不起眼的、依山靠坡的庄稼地里,忽地冒出个裹着白羊肚手巾的脑袋,在扬声问清楚我们的意图后,这手拄柴棒的老人掉头而去,嘴里说的是他这就回村里去喊人来帮把手,现在手里没拿家什,没法将垮塌在路当腰的土堆铲平。

    ⑥听人家这么一说,刘师傅和那位不知名的司机一齐转回头看我,面露喜色。我撇撇嘴,心想,这老人,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因为,这地方离他居住的村庄一定十分遥远,任凭我手搭凉棚望尽村路,也未见窑洞组成的村郭坐落在何处!

    ⑦沉默。等待。

    ⑧又是数十分钟过去了,(A)夕阳像一个没有烧透的夹生煤球,半红半黑悬挂在天际,树梢上满是寒凉寡情的秋风。刘师傅站一会儿,蹲一会儿,“啪啪”打火抽烟。司机则反复在原地看表、兜圈子,看样子,他有些后悔接了我这档活儿。

    ⑨听,土堆后面好像有人声!

    ⑩我们一跃而起,探头看去,呀,好多手执铁锹、锄头的村民,正从带状的小路上陆陆续续汇集而来,带头的就是那弓背老人!他们舞动工具又铲又挖。刘师傅和司机高兴坏了,挽起袖子在路的这端徒手刨土,我也要效仿他们,却被硬生生推开:“你是客人呢,不要把手弄脏了!”

    ⑪(B)蒙在夕阳脸上的灰色面纱被风掀开了,夕阳一跃而出,安详地注视着大地,橘色的薄暮里,一群人,正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呵,不说别人,就那位黑脸白牙的刘师傅,我认识他也才不到两小时。当时,我在县城里招手问驾摩托车兜生意的他:“黑家洼村怎么走?”他认真打量了我一下,自告奋勇要弃车带路,理由是,那地方路况不好,驾摩托车去危险,不识途的人很容易走岔道,路走岔了,非但今晚回不了城,连个宿住的地方也难找到。他特别强调:“你看看,这天都快黑了,你一个女人家,身上还背着个包……”我见他满脸真诚,便接受了建议,由他带路,当街拦了一辆出租车……哪知,路上遇到这坟包一样意外出现的“拦路虎”!刚才还差点误会了他。

    ⑫“拦路虎”被一群陌生人合力“打败了”!我强忍满眼激动的泪花,掏出钱想略表谢意,却被那些粗糙的大手坚决挡回:“那不能要呢,都是小事情嘛!谁人出门不遇个事儿嘛……”

    ⑬一旁的刘师傅拍拍满是灰尘的手,竟也替他们帮腔:“应该的,咱们这里的人,都这个样儿。快走,天快黑了!”

    ⑭车子再次启动,夹道而立的是扛着、拄着劳动工具的村民,他们微笑的脸庞朴实而憨厚,挥舞的手臂,像广袤大地上鲜明生动的平安路标,被夕阳镀上了灿灿金色。

    ⑮车子颠簸前行,我频频回头。远远看去,他们散落道旁,如微尘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又像朵朵沁人心脾的山花,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版,有删节)

古文阅读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 ,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洞庭为沅湘等九水 , 岳阳接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幕幕,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故楼之 , 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病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汨汨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幕,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著而起,愀然以悲 , 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接。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然其束发登朝 , 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

【注】委:水流所聚,汇集。②练:白色丝。③愀(qiǎo)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④泫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流泪。⑤束发:年纪轻。⑥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

紧握木棒的黑孩子

(R·赖特)

    ①那天晚上,母亲告诉我:今后我必须学会自己到食品店买东西。母亲领我到大街拐弯处的食品店走了一趟,让我记住路怎么走。我激动不已,觉得自己一下子长成了大人。

    ②第二天下午,我就拎着篮子沿着人行道去那家食品店买东西。

    ③当我走到街道的拐弯处时,突然,一伙流氓蹿了出来。他们揪住我的衣领,把我推倒在地。他们夺走了我的篮子,抢去了我的钱。我惊慌失措地回了家。

    ④我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母亲,可是她没做声,随即坐了下来,写了一张所买东西的清单,给了我更多的钱,又打发我去食品店。我踌躇着走上了大街,发现还是那帮小痞子在路边闲逛,我掉头飞奔回家。

    ⑤“又怎么啦?”母亲问我。

    ⑥“还是刚才那群流氓,”我战战兢兢地回答,“他们还会揍我的。”

    ⑦“我要你自己去对付这些人,”她平淡地说道,“好,去吧。”

    ⑧“我害怕。”我乞求道。

    ⑨“走吧,不要理睬他们。”她告诉我。

    ⑩我走出家门,径直沿人行道走去,心里祈祷着——那群小流氓别再骚扰我。

    ⑪然而,正当我走到几乎和他们并排的时候,其中一个突然喊道:“看,还是那个黑小孩儿。”

    ⑫地痞们向我逼过来了。我感到心惊肉跳,马上转身狂奔起来。很快,我被追上了。他们把我搡倒在人行道上。我哭喊,恳求,用两脚使劲蹬,但都无济于事,没逃脱被殴打的噩运。他们掠走了我手中的钱,扯住我的两腿猛拽,朝我的脸上凶狠地抽扇。最后,我又是哭着走回家。

    ⑬母亲在门口遇见了我。

    ⑭“他们打……打……打我,”我边抽泣边委屈地说,“他们抢……抢……走了钱。”我正要迈上台阶,渴望着躲进“家”这个避难所。

    ⑮“你不要进来。”母亲阴沉着脸警告我。

    ⑯我吓得退回原地,瞪大了眼睛看着母亲,心中无限委屈。“可他们一直追着打我。”我哭诉着。

    ⑰“那你就给我站在该站的地方,”母亲用吓人的声调说道,“今天晚上我非教你学会挺起腰板儿不可,并且让你学会怎样保护自己。”说着,她走进屋里 , 我只是战战兢兢地等着,不知道母亲要做什么。

    ⑱不一会儿,母亲出来,拿出更多的钱和另一张买东西的清单,而且另一只手中拿着一根又长又重的木棒槌。“带上这些钱和这张清单,还有这根木棒槌,”她说,“去,到商店把东西买来。”

    ⑲我疑惑了——母亲在教我打架——这是她以前从没有做过的事。

    ⑳“可是,我怕——”我嗫嚅着。

    ㉑ “要是买不了东西,你就不要进这个家门。”母亲冷冷地说。

    ㉒ “他们会欺负我,他们……”

    ㉓ “那你就呆在外面,不准回来!”

    ㉔我憋足了力气向台阶上冲去,试着挤过母亲,闯进屋里。可随即而来的,是脸颊上重重的一记耳光。我被抽到了大街上。我哭求着:“妈,求求您让我明天再买吧!”

    ㉕ “不行!”她说,“现在就去。你要是空手回来,我非揍你不可。”

    ㉖ “砰”的一声,母亲关上了门,上了保险。

    ㉗那伙流氓就在我身后,只身一人面对这阴森的街道,我惊骇地颤抖着。只有两条路可走,或是回到家里,或是远离家门。攥着木棒,边抽泣边思索。如果我回到家里,最终也躲不过被母亲打一顿,而且自己丝毫不会对此做什么改变,然而,我要是走上街头,去面对那些无赖,那么至少可以获得机会用木棒和他们较量较量,看到底谁输谁赢。

    ㉘我慢慢沿街走着,接近了那伙地痞,我捏紧了木棒,紧张得几乎停止了呼吸。

    ㉙我已经站在他们对面了。

    ㉚“黑小子,又来啦。”他们狂吼滥笑着,很快把我围住,其中一个正要抓我的手。

    ㉛ “我他妈宰了你们!”我从牙缝中挤出这样一句话。随着我的吼声,手中的木棒早已使一个地痞的脑袋开了花。接着又是一棒,闷住了另一个流氓。

    ㉜就这样,我打倒了一个又一个,把刚才的怨恨和愤怒全部倾注在这根木棒上。我明白,只要我停歇一秒钟,痞子们就会缓过劲来,所以我要把他们一个个打倒,不能让他们有机会再爬起来。我呐喊着,挥舞着,眼睛里含满了泪水。刚才所遭受的殴打,所受的屈辱,一幕幕又在脑子里呈现。阵阵余悸使我每抡动一次木棒都要用上全身每一分气力。

    ㉝挨过一顿猛击,小流氓个个狂呼乱喊,抱头鼠窜。有个地痞瞪大了眼睛看着发生的一切,一点儿也不相信这是刚才那个任他们肆意欺侮耍弄的黑小子。他们大概从来也没看见过这样的疯狂愤怒。

    ㉞我站在那儿喘息着、叫骂着;激他们上前来斗。当发现小流氓们真的吓破了胆时,我就急追过去。他们喊着、叫着飞跑进各自的家。

    ㉟随后出现在街道上的是那些地痞的父母们,他们是来吓唬我的。是平生第一次吧,我冲着大人们高声喊叫。我警告他们,如果要找我的麻烦,那我就让他们尝尝我木棒的滋味。

    ㊱最后,我终于走到商店,买了东西。

    ㊲回家的路上,我仍紧握木棒,准备着再次用它保护自己。可是,这回连个流氓的影子都没有碰上。

    ㊳就是那天晚上,我赢得了在美国孟菲斯城的街道上行走的权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戈壁开满花

李要军

①“这是我爸爸,你们不能靠近!”看着女儿伸出双臂,像“老鹰”护“小鸡”一样护着自己,不让小朋友们接近,艾国心中既欣慰又内疚。欣慰的是,女儿聪明伶俐,在一天天长大;内疚的是,女儿已五岁了,今年还是他第一次在家乡陪她过暑假。

②作为一名空军部队雷达兵,艾国这些年一直对妻子满怀愧疚。妻子怀孕六个月时,他正在奔赴高原执行任务的路上。临出发前,妻子问他什么时候能休假回家,他告诉她再过三个月左右就能回。其实,他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时候能完成任务归家。为了让妻子安心,他只好先许下诺言。

③转眼间,妻子的预产期到了,艾国承诺的回家时间也到了最后期限。他何尝不想早点儿回家陪妻子,但作为单位业务骨干,在任务紧要关头自己不能撒手不管。此时,队长命令道:“你必须回去,并且今天就走!妻子生产,你一定得回家精心陪护。这里有我们,你放心!”

④等艾国匆忙赶回甘肃老家时,妻子已住进了病房。在他的悉心陪护下,妻子顺利生产。抱着刚刚出生的女儿。艾国流下了幸福的眼泪。让他同样开心的是,队长在为他贺喜的电话里,特意告诉他,这次千里机动任务圆满完成。

⑤艾国给女儿起了小名----小雪球。在休假的那段时间里,他尽心尽力照顾妻女。虽说是第一次当父亲,可抱婴儿、换尿布、拍奶嗝儿这些事,他一学就会。有时后半夜把女儿哄睡后,他怕吵醒熟睡的妻子,便蜷缩着身子睡在沙发上。

⑥女儿出生后的第二个春节,艾国计划休假,但最终还是把名额让给了战友。

⑦又一个夏天来了。当老师的妻子说,要趁暑假带女儿来部队驻地看他。艾国说驻地条件艰苦,怕她和女儿不习惯。妻子笑了:“我又不是没去过,营区条件只能越来越好,不会越来越差吧。”艾国想想也是。

⑧几年前,他和妻子还处在热恋阶段时,她曾来过驻地一次。那时,戈壁滩上的沙枣花开得正盛,兵营后是一片沙枣林,沙枣花将醉人的花香毫不吝惜地泼洒在灿烂的阳光下。他和战友们精心准备了一个个意外惊喜,她房间里老旧的白瓷瓶里每天都有一枝新鲜的沙枣花。尽管生活条件比她想象的还要艰苦,在战士们一声声“嫂子”的称呼声中,她还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嫁给他。

⑨妻子始终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除了他离她远一些,其他任何方面,如对她的关心、对双方父母的孝顺、对女儿的疼爱……艾国都做得无可挑剔。

⑩如果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黄昏时戈壁的苍凉壮阔,那么夜色中的戈壁滩则如童话世界那样安静神秘,星星亮得耀眼。这让喜欢数星星的女儿,每天都疯玩到深夜。

⑪回老家的前一天晚上,原本住在营部家属区的妻女,坚持留在台站,要陪艾国一起值班。

⑫那天后半夜,女儿突然发起高烧。军医在营部,营部在五公里以外。交接班后,艾国抱着裹紧被子的女儿,妻子打着手电,快速地向营部奔跑。到营部女儿得到了治疗,终于转危为安。从台站到营部的这条路,艾国走了十多年,这一次却让他感觉如此漫长,似乎总也跑不到闪烁着灯光的尽头。从此,每当走在这条熟悉的路上,他都会回忆起与妻女拼命奔跑的那一夜……

⑬时光荏苒,今年是艾国佩戴四级军士长军衔的最后一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入伍十几年来,看着一拨又一拨战友来了又走,转眼间,退役二字也摆到了他的面前。

⑭一些老兵已经开始忙着整理个人资料、联系工作,寻找下一步的人生方向。艾国抓紧这最后的点滴时间,忙着把经验传授给年轻的战友们。以往他和女儿两天一次的视频约定,也因忙着授课而暂停。战友们都说,像艾国这样认真站好最后一班岗的人,无论在哪儿,都会闪闪发光。

⑮又到了沙枣花开满戈壁的季节,艾国摘下了佩戴多年的四级军士长军衔,戴上了光荣退役的大红花,四溢的花香铺满艾国回家的路,妻子和女儿在路的那头迎接他。

⑯“我爱我的家,戈壁开满花!”这是艾国最想说的真心话。是呀,对军人来说,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军营何尝不是一个家?那里或许偏远荒凉,但在他们眼里,却是世间最动人的角落,永远开满鲜花……

(选自《中国国防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