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江津二中联盟十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童年的夏天
姚 影

①炎炎夏日,烈日当空。嘶嘶的蝉声,像连绵的丝线,牵出遥远的童年。

 ②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姥姥家度过的。儿时的夏天,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只有一把把大大的蒲扇,慢慢摇着童年的欢乐。夏日的午后,姥姥总爱赶着我和舅舅家的表哥,让我和表哥一起到床上睡觉。姥姥嫌我们俩说话,就躺在中间隔开我们,命令我们好好地闭上眼睛。但是,我虽然人在床上,心早已飞到了外边,无奈姥姥的监视,只好闭着眼在床上装睡:屏着气,眯着眼,一动不动,伺机外逃。那时就想,真不知道大人怎么那么爱睡觉,而且不一会儿就会鼾声如雷。听姥姥的鼾声渐渐均匀,我就悄悄爬下床去,轻轻挠挠表哥的脚心,他立刻会意,我们俩提着鞋子,光着脚丫一前一后,蹑手蹑脚,逃出家门。大地被晒得烫烫的,我们穿上凉鞋,叫上几个要好的伙伴,跑到姥姥家后面的园子里。
      ③这是姥爷精心侍弄的园子,一般情况下,不许小孩入内。只有这日高人稀的午后,我们才敢轻轻打开园门,进入园子里。这儿的花醒着,草醒着,风儿迈着小脚慢慢地在院子里踱步。园子里一棵棵大大的蓖麻,粗壮的枝茎间,斜逸出碧绿的叶子,像张开的翡翠伞,我们总是摘下一片叶子顶在头上遮凉。然后我们在园子里自由穿梭,没有大人的时候,这里就是我们的天地。一畦畦绿色的韭菜,郁郁葱葱,一垄垄,一行行,极认真而恣意地生长着。那弥漫的韭菜的清香,冲淡儿时的贫穷和枯燥,充溢着只有那个年代才有的满足。豆角架支成人字形,细长的豆角,像小姑娘编成的小辫儿,在夏日的暖风里轻轻摇摆。一株株西红柿,枝丫间结满了果实,红得透亮,粉得诱人,绿得可爱……我们禁不住诱惑,选个熟透的摘下来,到院子里用瓮里的水洗净,在衣服上擦擦,就着暖的温度,一并吞吃。表哥最喜欢的是捉蛐蛐,在墙角,在树下,在菜畦里。我总是像个小尾巴,悄悄地跟在他身后,甘心听他指挥。有时候,一只蛐蛐快要被手扣住,可是我笨手笨脚,把它吓跑了,有时也会因此踩坏姥爷的菜,招来表哥的一阵埋怨。他恐吓我:“以后再这样,不带你来了!”我只得更加小心翼翼,害怕自己被剥夺了来小园玩耍的权利。
      ④我们有时候玩够了,就走向村外,去看农民灌溉庄稼。绿色的田野,在午后的阳光里,显得那么安详。那井下抽出的水,先要蓄在一个用洋灰磨成的大池子里,再由大池子的出口把水引到田间。这是我们童年见到的最凉爽好玩的水了。我和小伙伴们,可以立在水池边缘,围成一圈,互相撩拨着。我们便眯起眼睛,拼命掬起大捧的水,向对方泼洒,那阵势,好像在过泼水节。这水点儿飘落在身上,凉津津,爽逸逸,冲去满身燥热。只是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掉进这池子里,浸满水的裙子,使劲贴在我身上,而且沉沉的,走路都迈不开腿了。小伙伴们给我使劲地拧出裙子的水,但还是湿湿的。我穿上它,既难受又害怕,怕回家后姥姥高声大嗓的训斥。小伙伴们陪着我,悻悻地回家。从村南的田野走到村北的家,有一段长长的路,快到家的时候,这裙子越来越轻,居然奇迹般地干了,真感激这夏季的阳光,热情,泼辣,善解人意。
      ⑤那个夏天,因为那些朴素的风景,我们的童年不再寂寞;因为那些稀稀落落的往事,我们的童年便有了阳光的颜色。

(1)、文中回忆了哪几件童年时夏天的趣事?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完成填空。
 在姥爷的院子里穿梭-----(①)-----(② )-----到田野里看农民灌溉庄稼-----( ③)------(④)------快到家时,裙子又被太阳晒干了。
(2)、语句:一株株西红柿,枝丫间结满了果实,红得透亮,粉得诱人,绿得可爱……(从色彩运用角度赏析)
   作用:
(3)、语句:这儿的花醒着,草醒着,风儿迈着小脚慢慢地在院子里踱步。(用修辞手法赏析)

作用:【体会·夏之韵律】

(4)、请用重音和停连符号标注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脚本,并说明理由。(符号:重音“ . ”,较短停顿“ | ”,较长停顿“∧”,连接“⌒”)
      真感激这夏季的阳光,热情,泼辣,善解人意。
(5)、文尾“因为那些稀稀落落的往事,我们的童年便有了阳光的颜色”中“阳光的颜色”,有何含义?你觉得作者在这句话里寄寓了怎样的情理,请联系全文阐述一下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完成1——7题。

绝版的暮春

朱以撒

①又是一年三月三。兰亭的上空澄澈得如同小儿的眼神,修竹在温润的地气里拔节,有风吹过,春日最有风韵的那个部分就是由竹林中的绿意释放的。

②已经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大多琐屑的日子被人淡忘,只是这一天,人们照例要汇聚兰亭,纪念书圣,弘扬书道,效晋时士人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我们正努力地复原着当时的仪式,贴近那一场盛会。而今,利用这种仪式,文人们是否能够抵达那个烟水遥遥的深处呢?

③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很欣喜地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十多人行走在山间林木道中,士林中很有影响的谢安来了,高僧释支遁来了,王羲之带了几个儿子一起出动,最小的是献之,此时九岁。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            。流觞到处,诗思敏捷者脱口而出。谢安、王羲之、孙绰等二十余人很快成诗,博得一片好评;卞迪、丘髦等十余人一时难以即席吟诵,罚酒三巨觥。年少的王献之参与这样的成人活动,一时不知所措,也只好喝了罚酒。一切都是自如的,随意的,唯有这样,雅集才充满了无拘无束的气氛。

④谢安也参加了兰亭雅集,和一个普通文人一样,成四言五言诗各一首。在雅集中,丝毫不见他有与人不同之处。从文人角度看,谢安的影响要胜过雅集中的每一个人。从职务上看,谢安历任了桓温司马、吏部尚书,东晋孝武帝时甚至位居宰相。这样的人在兰亭雅集中,与大家平等,无人着意提起,也无专文渲染。这正是晋文人的自由精神、自由文风。难得的是谢安的平常心,更难得的是诸士人的平常心,以至达到了自由的最大值。

⑤山水怀抱中的文人相聚,适意是雅集的动力。由于适意而毋需相互提防、戒备,你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每一个相与者都重在个性上、精神上的享受,追求浪漫散怀、从容悠然的趣味。一次寻常的文人聚会能流传下来,恐怕远远超过了所有参与者的料想,他们只是觉得快乐了一天,一身轻松地披戴着芳草野花的香气回家。

⑥今日的兰亭依然清幽静谧,只是人工痕迹多了,不是当年的草莽情调,渐渐把自然气味逼到角落,以至似有若无了。在孙绰笔下,短短数字已将遥不可复的景致移到了眼前,“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 , 远比今日所见丰富。像《兰亭序》这样的美文,亦是这样,一个高度确立了,后人有再多的兰亭修葺,至多是一种怀旧、仿效。

⑦公元353年的这个暮春之后,我们的许多集会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在追随复制中想念和回顾,那往日已淡如竹林中袅袅的烟水气了。

⑧在暮春,的确可以沿着兰亭方向走,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在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好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沿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八十,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散文海外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你可见过一朵丑陋的白云?”这是一个高中女生在她的作文中突然抛出的一个问题。她问得那么随意,甚至有点漫不经心,但是,这个隐藏在文字汪洋中的问题猛然击中了我。

       ②我从厚厚的作文簿中欣然抬起头来,带着几分欢悦悄然自问:“我可见过一朵丑陋的白云?”

       ③忆起儿时,见大人们指着天边说:“巧云!”——用“巧”来修饰“云”,这个词造得多棒啊!仿佛是在夸说一个巧手姑娘的精美绣品。那天边的“巧云”,饶有兴味地模拟着凡间的万般景物,它们变幻的能耐,往往惊得你目瞪口呆。你刚看出一匹扬蹄狂奔的野马,一阵风来,野马幻成一川流水;你刚看出一只凌空欲飞的老鹰,一阵风来,老鹰碎成一池锦鳞……

       ④“纤云弄巧”,我爱上这个词时还不懂得《鹊桥仙》为何物,无端地,就特别喜欢在作文中使用这个词,只要一写出“纤云弄巧”,就觉得那轻俏的白云在头顶曼妙地变幻着花样,引逗得一颗少年心莫名欢跳起来。

       ⑤王冕说:“白云悠悠若无侣。”如果这个元代的放牛娃有机会在万米高空之上()一次白云,他还会这样认为吗?坐在飞机的舷窗旁,我愿意拿出整个空中旅程来看云。云之海,从脚下漫延到目力不及的远方,一朵一朵,挨挨挤挤,生了根一般,岿然不动。我让自己用挑剔的眼光比较着云们的丑俊、好歹,然而,我是多么徒劳啊!每一朵云都那么美,美得让人生出想要飞过去与之亲昵的痴念。

       ⑥如果你驱车在草原上飞驰,你一定看到过这样一种奇幻的景观——天上的云一朵朵投影在无边的草原上,随着那云的飘动游移,硕大的绿毯变成了明暗交错、波浪翻滚的海洋。仿佛天上有一个伟大的灯光师,在孜孜不倦地追索着最佳的灯光效果。我们的车,就在这云影迷离的绿毯上穿行,心,也便在这云影里载沉载浮。我想,在我生活的城市里,云儿也是会慷慨投影的呀;遗憾的是,美丽的云影被那些跋扈的高楼撕破了,落到我身上的,是云的碎片……

       ⑦多数的时候,我们的头顶是无云可看的。灰蒙蒙的天空,让云朵失却了容颜。一次骤雨过后,我与爱人漫步街头,他指着天边大片大片被夕阳勾出金边的云彩对我说:“多像小时候的云彩呀!”我笑了,却笑得苦涩——“小时候的云彩”,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心酸的表达!我问自己,是谁偷走了我们“小时候的云彩”?在那数以万计的“小偷”中,我,是不是其中的一员?

       ⑧雾霾来袭,我戴着30层厚的脱脂纱布口罩走在上班的路上。我的手机来短信了,我猜,那很可能又是一个调侃这让人抓狂天气的段子。我不愿意看这样的段子。我手里捏着一块眼镜布,不时卸下眼镜,擦拭雾气。抬眼看看这个沮丧地陷在雾霾里的城市,一切都那么晦暗,高楼也仿佛失了根。突然,我心空不可遏抑地响起一支小提琴曲,明亮、高亢、悠远。记忆里的某一天,一个学音乐的男生为我演奏过这支曲子。“这曲子叫什么名子?这么好听!”我问。他回答说:“《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我听了略略一怔——这曲名,多像被我妥藏在心中的一个诗句啊!

       ⑨20年前,我写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有许多事情真的并不比看云更重要”。20年后的今天,我在一摞作文簿前想着关乎云的心事。我也在看云哦,看我记忆中的云,看我心空中的云。如果我偶一抬头,碰巧看到一朵真实的白云美美地嵌在干净的玻璃窗上,那我该多么欣喜……

       ⑩谁愿和我一道,去寻回我们“小时候的云彩”?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想起母亲就想哭

韩石山

    ①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

    ②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因。

    ③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④大学毕业,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

    ⑤上了中学离开家,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ra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地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

    ⑥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

    ⑦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

    ⑧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

    ⑨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

(选自《文艺报》2018年9月10日,有删改)

阅读《老鞋匠》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一个墙角上有个鞋摊儿,一位老头坐在“马扎儿”上,为过往的行人和左右住户们修补鞋子。

    他的摊儿上,摆着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小钉子、碎皮子、前掌、后掌、鞋油、胶水,还有废旧的自行车、汽车的外带和内胎……

    他使用的家什,也是顶普通的工具,切刀、锥子、磨石、剪子、铁锤和钉子……

    老头儿长年坐在十字路口的墙角边,好使东南西北的行人都能看到他。他整天不闲地为人修补鞋子。

    他的背后,就是一家店铺小货仓的窗子,窗子向南,窗子上摆满了花盆儿。花盆里的花儿长得十分茂实,可说不上有什么名贵的。天门冬、金丝荷叶、榨浆草,还有一盆玻璃翠……

    因为是小货仓,两扇玻璃窗子几乎终年都不打开,所以这几盆花都伸长脖子,够着,够着地争取阳光。因此,无冬历夏地开着……它就自然成了老补鞋匠的背景,因为,老头儿也是无冬历夏地在补鞋……

    摊子上没有字号,也没有人知道老鞋匠的名字。来修补鞋子的人只是顺口地叫他一声师傅罢了。墙上贴着一张纸条儿,上边写着:“快修,当时可取。”

    不停的来人,坐在小凳上,等他把鞋修好,就好上路。

    有战士,有工人,也有农民,还有学生们……

    鞋有各式各样的,更多的是塑料底的。有的人因为鞋跟磨偏了,有的人鞋子开线了,有的鞋帮裂口子了,有的因为鞋跟掉了,还有那些爱惜新鞋的,没穿就拿来打掌了。还有那矮个子姑娘拿着半高跟鞋来要求老鞋匠再把跟儿加上半寸……

    人们把修好的鞋子,重新穿在脚上,站起身来,抖擞精神,觉得比以前轻快多了。

    有的人,接过鞋匠手里的鞋子穿上,在地上轻轻跺了两下,既合脚,又称心,付了钱,就声谢谢,便踏步走在路上了。

    这个老头,曾经托人写了“快修”字条儿,他是为了人们的方便,因为人都要走路的,穿着鞋的脚才能走得远些快些。老头儿,他大概为了怕人等得心急,才告诉人们,他这鞋摊,能够当时修得,马上穿起,立即继续走路。可是,他知道不知道,鞋子修得称心,走路的人加快速度要节省多少时间、多做多少事呢!

    我重新看了这补鞋匠一眼,又向玻璃窗子里面不谢的花看了一眼,感到,他不只是个修补鞋子的人,他倒是一个为人们修补流去时间漏洞的人。

阅读《遗失的帽子》,完成下面小题。

遗失的帽子

帽子怎么会不见了呢?

昨天唐忽忽去买六一用品,在集市上逛一圈后,突然发现帽子不见了。那是一顶很普通的淡蓝色迷彩遮阳帽,帽檐上排列着细密的针脚,是妈妈留给她的一个纪念物。妈妈去世后她经常戴在头上,要是哪天发现帽子不在包里,心里就莫名不安起来。唐忽忽不愿意丢掉任何一顶标志过往的帽子,她把帽子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

蓦地,唐忽忽想到另一顶棕色的线帽子。前不久,她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电话中说:“我是您的学生张山,我对您印象特别深,您喜欢戴好看的帽子,我记得您有一顶线帽子特别可爱,棕色的,顶端空空的长长的,还有个小绒球,联欢会上您还戴着那顶帽子给我们跳过一个舞。嗯……我毕业时您对我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好的。我用整整七年时间才想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你在哪儿?”唐忽忽问。“我刚失业,在建筑工地干了七年,今天突然想给您打个电话。我正在找新工作,您放心吧,我会努力的。”他有些欢快,听起来对未来充满希望。最后,他郑重地说:“如果不是您的那句话,我不会这么想得开,我特别想见您。我还想……”对方声音开始微弱下去。唐忽忽有些慌乱:“可以啊,不过等过两天有时间了我联系你。”

慌乱地挂掉电话。她满脑子盘旋的都是那顶帽子——浅棕色的,长长的帽梢顶个绒球,她决定把那顶帽子找出来。家里整整一柜子装的都是她收集的帽子,可最终也没有找到那顶棕色帽子。

忽忽跟同事们说了张山的事,大家都劝她别去,说对无业游民得提防着点。忽忽觉得老师们说得对。

后来,张山又打来一次电话。对方明显有点沮丧:“我一直在等呢……可是您没有给我打电话。”“哦,对不起。我不记得了!”唐忽忽果断挂掉电话,果断拉黑。

六一联欢会唐忽忽要演个节目。她穿着已经过时的背带裤,使舞蹈少了本该有的高冷惊艳。唐忽忽的节目是最后一个,掌声稀稀拉拉的。突然她的手机“叮”地弹出一条同事留言:帽子可能有下落了,中午到集市南头出租房问问以前的门卫李大爷。

唐忽忽急忙赶到集市南头的出租房,李大爷在扫垃圾。看见忽忽,他热情地将忽忽引进了旁边一个空房子。房子几乎是一个大教室的大小,里面桌椅很破旧。“这地方太偏,桌子是以前咱学校淘汰的,前些年我跟校长一说,花点钱就给买过来了。我儿子,您教过的,就喜欢您。他开过一段小饭桌,雇个人看着孩子们写作业啥的,现在不干了。”

唐忽忽正想问问李大爷知不知道蓝帽子的事,视线却被杂乱的讲桌、半开的抽屉拽了过去。抽屉里一个鼓鼓囊囊的旧文件袋,上面印着忽忽学校的名字:杨树小学。唐忽忽拎起一角,哗啦从里面倾覆出一堆东西:小印章、小红花、铅笔、几个横格本、一堆已经粘迹到一起的五颜六色的欢乐球,还有一张尺寸不小的毕业照……

忽忽拿起照片。照片已经被时光打磨得黄旧了,还粘了张纸,展开是歪歪扭扭的几排名字,已经有些不清晰了。

唐忽忽把毕业照端端正正铺在讲桌上,在最醒目的地方找到了自己。她和孩子们坐在一起,笑靥如花。她死盯着那些脸,盯着盯着照片上的小脑袋一一还原到了他们的座位上,那些小脑袋似乎真的从课桌后面跳了出来。

“扫把头”嬉笑着:“唐老师,您不奇怪为什么您上课大家不闹吗?因为您从不把我们当差生看,还表扬我们,给我们脑门上贴小笑脸,在我们的作业本上盖小印章……”

唐忽忽有了一丝羞愧感,她已经很久没有用笑脸的表情了。同事说,她现在生气起来声音能响彻楼道。

“您对我们最有耐心!那回‘扫把头’淘气,把笤帚放门框上,您一推门,扫帚掉下来,吓您一跳,但您笑了笑,继续讲课。那节课特别安静。”

“您鼓励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好的。”

唐忽忽怔住了,她捕捉着他的眼神,他的眼睛看着远方,眼神似有似无。她想问你是不是张山,但是,没有开口。

“唐老师,今天是‘六一',咱们一起过儿童节吧!”

唐忽忽笑了,你们想要什么礼物?“憨厚脸”神情有点羞涩:“唐老师,其实我们想要的礼物就是想听您夸夸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人表扬过我们了。”

唐忽忽拿着毕业照走在空荡荡的教室,好像回到十五年前的一次巡视。

“你最帅,那么爱看书,骨子里是个读书人。”

“你这个机灵鬼,鬼点子真多,很适合创业哦……”

唐忽忽用手捂住脸,眼泪无声无息地从指缝里流出。周围一切都变得寂静无比。待她睁开眼睛,一切都消声遁形,只有空荡荡的课桌。

李大爷不知什么时候已不在身边,自然也没有提起小偷和帽子的事情。

晚上,唐忽忽想把背带裤收回柜底,忽然瞥到了柜子角落里一团棕色的东西,是张山提到的那个帽子。她拨通了被拉黑的号码,想告诉张山,他说的那个棕色帽子找到了,它一直就没丢,但是语音提示欠费停机。

唐忽忽想到张山没说完的那半句话:“唐老师,我想请您吃顿饭,我还想……”

她一只手倒拎着那顶棕色的帽子,像拎着一段逝去的岁月。帽子皱皱巴巴的,长长的帽梢低垂着,仿佛套着巨大的落寞。

(取材于颜岩的同名小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