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阅读真题60篇】小语五上 16.奶奶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玉簪子,但他俩眼睛花了,记性差了,怎么都找不着,就几次三番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玉簪子不见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奶奶想起去过田里。父亲跟着奶奶来到田野。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

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奶奶记得她也去过老房子,于是又带着父亲来到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可她还是经常上去擦拭一番。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这么想着,就打开了樟木箱子,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许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忍不住说:“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逛庙会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酸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一支玉簪子!一支剔透的玉簪子!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儿全回来了。

如今,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好奇地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父亲回来之前您和爷爷总也找不到?”奶奶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1)、【整体感知】文章围绕“奶奶的玉簪子”写了什么内容?
(2)、【形成解释】父亲的眼睛两次“定住了”,请根据下表进行理解。

父亲的表现

看到什么

定住的原因

打开了樟木箱子,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3)、【形成解释】“奶奶的玉簪子”不见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依据。
(4)、【形成解释】默读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想象画面,写出这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5)、【评价鉴赏】如果把文章结尾“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这句话删掉,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举一反三
[乡音乡情]游览完妙彩植物园后,聪聪向大家分享了下列文章,请你赏读。

醉忆桂花香

戴菽曙

  ①开着电视,偶然间看到一档节目,正说着一对父女做桂花饼的传家手艺。这不由让我想起家乡那一树树的桂花。

②家乡那桂花,树都不成片。长在房前屋后,一棵棵独株的桂花树,茎都很高,树冠散得老开。【1】正因它高而大,花也开得繁盛,浓郁的香气,把山里其他各种味道都压下去了

③桂花盛开的时候,正值秋收农忙。农家里头,田间地头忙活了一个白天,伴着婆娑的树影冲个凉水澡,再端张凉椅,摇着棕叶蒲扇,躺在院坝里头乘凉。这时候,初秋微热的风撩过桂树,吹来一阵接一阵扑鼻的桂花儿香。闻着那淡淡的果酒似的醇香,一天的疲倦和劳乏,顿时就消散了。就像浅醉中一种飘飞的感觉,好不舒适与惬意!

④生在乡下、长在山里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感悟和欣赏桂花的。

⑤在我的记忆里,家里是没人拿桂花去做茶、做饼、泡酒啊什么的。倒是在花生炒米糖里,偶尔撒上些干桂花。【2】嘣的一声,咬碎混合橘皮、花生的炒米糖,桂花那甘洌的香味儿伴着橘香与炒米糖的甜,瞬时气体自腹间往上冒,沁入心脾的香,令人由微醺而心生喜悦

⑥年少时,我还自个儿上山去挖过一株桂花树,背了好几里地,栽在自家旁边的竹林里。几十年过去,没人打理它,也长得挺高挺大、绿荫如盖。只是,常年奔波在外,没赶上开花的季节回去看看,也没听家里的人谈起过。

⑦年纪大了,其他嗜好丢弃了不少,但每年得寻几两干桂花,用纱布包了悬在陶罐里熏酒。这熏酒有讲究,密闭的陶罐里,可不能让桂花泡进酒中,沾了水汽。

⑧古人以桂花为室树,象征吉祥与幸福降临,“桂”谐音“贵”,暗喻荣华富贵。 中外各地的体育竞赛,要为获奖运动员戴上以桂枝编制的桂冠,取其清香高洁的意蕴。在乡间,亲友为结婚新嫁娘佩戴桂花,用绣有桂花图案的各式贺礼,祈愿其早生贵子。当代花语中,桂花象征谦逊、奉献与和平,代表丰收、佳人永伴,寄托人们期待、喜悦和友好的情愫。

⑨桂花,树不算名贵,花不甚娇艳,香也够不上多诱人。但,也就是这平常的花儿,却深深烙在咱的心尖儿上。

(选文有删改)

阅读理解

照相师

①照相师来了,女孩们奔走相告:“照相师来了!照相啵?”她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有单个的,有合影的,也有抱着孩子,也有搀扶着老人的。

②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盐码村的女孩小茴就不喜欢照相。小茴家门前有几株月季,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她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人家一来,小茴就悄悄地溜了。

③那一天,照相师进村不久就下了雨,他慌乱中躲到了小茴家的瓜架下。小茴和她母亲从地里匆匆回来,赶紧开了门,叫他去屋子里。他发现这个平时冰冷冷的女孩其实热情善良,她给他拿来干净的毛巾擦水,给他倒上热腾腾的茶,冒雨去做豆腐的人家打来了豆腐,让他不要过意不去,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④吃饭时,照相师发现,小茴的左眼眉梢间上角隐藏着一个米粒大的疤痕,并不显眼。他想,小茴不爱照相,是不是因为这个细小的疤痕呢?

⑤吃了饭,雨也停了,照相师说:“我给你们照张相吧?”

⑥母亲笑笑,看着女儿。小茴低头不语

⑦照相师拿出一张照片,说:“你看看,知道这是谁吗?”

⑧小茴盯着照片上的女子问:“是谁?”

⑨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头一次见面,她就把我吸引了。”

⑩小茴的眼睛里放出了憧憬的光芒。

⑪照相师走到月季花跟前,摘了一朵,对她说:“我给你照一张拿着花的照片,保证好看。”小茴站到月季花跟前,几株月季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阳光下闪着淡淡一丝光,神秘,梦幻。照相师感到一种别致的美,他轻轻按下了快门。

⑫几天之后,照相师送来了照片,他对小茴说:“你是我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⑬小茴的脸红了。“真的很漂亮!”她笑着点头。

⑭照相师说:“我明年想开个照相馆,你再去拍照,免费啊!”

⑮小茴的脸又红了。

⑯照相师笑笑,便走了。他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小茴已经不见了,她躲到屋里欣赏自己的照片去了。其实照相师的妻子并无残疾,他为这个临时想出的谎言默默地抱怨了自己一下,算是对妻子的歉意,然后大声吆喝起来:“照相啦,照相啦——”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温馨提醒:文章较长,先一气呵成完成第一遍默读,再根据问题默读文章。

带着感激上路

上初三时,我常常迟到。我的迟到与羊有关。每天上学时,我都先把羊从家里请出来,请到沟旁河堤上草儿丰茂的地方。羊在那儿静静地吃草,我在学校认真读书。

老师对我说:“你成绩这么好,考上重点高中是十拿九稳的事,你不该把心思放在羊身上。”

我诉苦:“不喂羊,我考上高中后从哪里弄学费?”

后来,我的羊丢了,丢在河滩上,我一连找了两天也不见羊的影子。我哭成个泪人 , 为我那即将下崽的羊,为我那捉襟见肘的家。

羊丢了,我还继续努力读书。7月,我如愿地领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看到背弯如弓的父母,我的心碎了。对这个穷家来说,一千多元的学费无疑是个天文数字。静夜,母亲痛苦地哀号起来。第二天,村里人踢破了我家的门槛:有送三元五元的,有送十元八元的。①母亲枯皱的脸笑成怒放的秋菊,背弯得更像张弓了。

A批注:句①中写母亲的“脸笑成秋菊”,是因为 ____“背更像弓”,是因为 ____。

麻叔也来了。麻叔已经四十多岁了,因为他脸上麻子多头发稀,虽然有一身蛮力,上山能打猎下河会捉鱼,可四十多岁了仍是光棍一条。麻叔就抱着过一天少两晌的念头只求混个一日三餐。看到村中的瘸子从山外买回个媳妇儿,麻叔这才抖擞精神养了一大群羊,想把羊养大后卖了也从山外买个媳妇儿。

麻叔蹲在石墩上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母亲在一旁耐心陪着。后来,麻叔颤抖着手从贴身衣袋里摸出一沓皱巴巴的票子,扔下就走。

B批注:句②中麻叔抽烟时,会想些什么呢?联系上下文,写一写麻叔的心理活动。

____

母亲撵到街上,将钱塞给麻叔:“孩子上学是需要钱,但不能花你买媳妇儿的钱。”

麻叔瓮声瓮气地说:“这钱本来就该是你们冢的,我喂的羊中个头最大带着四只羊羔的大黑就是你们家的,我偷了你们家的羊。”

母亲笑道:“别骗我,我家的羊毛色纯白,而大黑毛纯黑,大黑怎会是我家的羊?”

麻叔颤着声说:“实话告诉你,我用灶灰将你家的羊染成了黑色。大嫂,咱村老几辈有在县城上学的吗?孩子考上学不容易,你就让他上学吧!”

麻叔披着褂子大踏步走了,母亲仍握着钱呆愣愣地站着。

深夜,我们早已睡下了,突然传来了怯怯的敲门声。父亲开门一看,是村里的来彬。来彬勾着头蹲在地上,像个受审的犯人。父亲扔给来彬一支烟,他慌乱接住,点燃,闷头抽烟,烧到嘴才将烟头扔掉。来彬小声嗫嚅道:“大救,你家的羊是我偷杀的,卖了八十块钱,我给你送钱来了。”

站在一旁冷眼旁观的母亲说:“那是只母羊,怀了羊羔,你不该在芦苇荡里把它杀掉。”

来彬惊愕万分地问:“大婶,你全都知道?”

母亲喟然一叹:“你家媳妇儿躺在床上治病需要钱,我知道了又能怎样?”

C批注:母亲知道了,却没有去找来彬,是因为____,从中可以看出母亲 ____。

父老乡亲终于凑齐了我的学费。上路时,我泪水滂沱 , 不止一次地向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深深地鞠躬……

(选自《小小说月刊》)

【乙】

向国旗致敬

①2018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祖国69岁华诞,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万人,齐聚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向国旗致敬,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凌晨4时,天还黑着,夜凉如水,华灯映照下的长安街已是人潮涌动。有欣赏沿街夜色的一家老小,有蹬着单车的小伙子,也有刚从北京站出站拉着行李箱行色匆匆的旅客。长安街上的人络绎不绝 , 目的地只有一个——天安门广场。

③天安门广场早已变成了节日的海洋,月光、星光、灯光互相辉映,以“祝福祖国”花篮为中心的摆花将广场装点得喜庆美观。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上的群众,有全家总动员看升旗的,有学生集体前往的,也有来京旅游的旅行团。大家或坐或立,将广场面向国旗杆的那一区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们热情洋溢,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还有人在脸上贴上了国旗,相机定格了一张张笑脸。

④东方的天空由黑变深蓝,大家难掩兴奋的心情,纷纷起身,畅聊起看升旗的故事。

⑤刚从安徽老家来北京旅游的郑英66岁了,头一次看升旗的她紧紧搀着老伴儿的胳膊,语气激动:“我们是种稻子的农民,这些年日子过得好了,还有闲钱出来旅游了,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

⑥快到6时,天微微亮,太阳露出了红色的面庞。天安门广场上,人群逐渐安静了下来,人们都不时低头瞅一眼时间,屏息期待着等待已久的升旗仪式。6时5分,礼号手在天安门城楼吹响升旗号角,升国旗仪式正式开始!96名着陆海空礼服的护旗队员挺拔威武,从天安门城楼券门出发,齐步通过汉白玉的金水桥。

⑦6时10分,第一缕阳光掠过地平线,照耀在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

⑧“向国旗敬礼!”护旗队分队长下口令,同时行举刀礼。“接旗、转体、安旗、解旗、按钮、展旗、立正、敬礼”八个动作一气呵成、分毫无差,升旗手右臂一扬,鲜艳的五星红旗舒展在天空中,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迎风飞扬。

⑨国旗缓缓升起,现场观众自发齐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随着国旗升至旗杆顶端,上万只和平鸽被放飞,绕着广场盘旋,广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祖国万岁”的欢呼声。

⑩向国旗致敬。这一刻,十几万群众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欢乐,写满了骄傲和自豪。群众仍久久不愿离开,纷纷在天安门广场拍照留念,迎接国庆节的到来,向祖国送上深深的祝福。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