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海淀单元测试AB卷 小语六上 第二单元素养评估B卷

【乙】

向国旗致敬

①2018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祖国69岁华诞,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万人,齐聚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向国旗致敬,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凌晨4时,天还黑着,夜凉如水,华灯映照下的长安街已是人潮涌动。有欣赏沿街夜色的一家老小,有蹬着单车的小伙子,也有刚从北京站出站拉着行李箱行色匆匆的旅客。长安街上的人络绎不绝 , 目的地只有一个——天安门广场。

③天安门广场早已变成了节日的海洋,月光、星光、灯光互相辉映,以“祝福祖国”花篮为中心的摆花将广场装点得喜庆美观。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上的群众,有全家总动员看升旗的,有学生集体前往的,也有来京旅游的旅行团。大家或坐或立,将广场面向国旗杆的那一区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们热情洋溢,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还有人在脸上贴上了国旗,相机定格了一张张笑脸。

④东方的天空由黑变深蓝,大家难掩兴奋的心情,纷纷起身,畅聊起看升旗的故事。

⑤刚从安徽老家来北京旅游的郑英66岁了,头一次看升旗的她紧紧搀着老伴儿的胳膊,语气激动:“我们是种稻子的农民,这些年日子过得好了,还有闲钱出来旅游了,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

⑥快到6时,天微微亮,太阳露出了红色的面庞。天安门广场上,人群逐渐安静了下来,人们都不时低头瞅一眼时间,屏息期待着等待已久的升旗仪式。6时5分,礼号手在天安门城楼吹响升旗号角,升国旗仪式正式开始!96名着陆海空礼服的护旗队员挺拔威武,从天安门城楼券门出发,齐步通过汉白玉的金水桥。

⑦6时10分,第一缕阳光掠过地平线,照耀在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

⑧“向国旗敬礼!”护旗队分队长下口令,同时行举刀礼。“接旗、转体、安旗、解旗、按钮、展旗、立正、敬礼”八个动作一气呵成、分毫无差,升旗手右臂一扬,鲜艳的五星红旗舒展在天空中,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迎风飞扬。

⑨国旗缓缓升起,现场观众自发齐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随着国旗升至旗杆顶端,上万只和平鸽被放飞,绕着广场盘旋,广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祖国万岁”的欢呼声。

⑩向国旗致敬。这一刻,十几万群众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欢乐,写满了骄傲和自豪。群众仍久久不愿离开,纷纷在天安门广场拍照留念,迎接国庆节的到来,向祖国送上深深的祝福。

(有删改)

(1)、联系文章和生活实际说说下面成语的意思。

络绎不绝:

一气呵成:

(2)、文章描写了很多场面,请概括升旗仪式的过程。

→兴奋等待升旗仪式→→拍照留念,送上祝福

(3)、在文中各找出一处点、面的描写,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4)、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描写,有什么作用?
(5)、从1949年到2023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你想说些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包公审驴

①宋朝的时候,一个叫王五的人有一头驴。一天,他牵着驴驮了木炭到镇上去卖。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发现拴在树上的驴变成了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王五到处寻找,也没找到自己的驴。他又气又恨,懊恼极了,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②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王五道:“包大人,这畜生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让衙役们把嘴套给驴套上,关上三天再说。衙役们奉命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与此同时,包公审驴的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很吃惊,这真是闻所未闻的奇案。到了第三天,包公下令升堂。这次,到庭听审的有好几百人,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热闹。

③包公命令衙役们把驴牵来,然后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衙役们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最后,包公下令道:“现在把它放了,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

④包公让衙役们和王五跟着那头驴,跑了整整十五里路,最后跑进了某田庄的一户人家。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小偷

课外阅读

卢沟桥烽火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残  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既  即)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军人仰马翻。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不死心,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慕)。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了。

放假了,爸爸带我们去北京八达岭游玩,我( )了长城风光。

来到长城脚下,我们沿着入口的公路顺坡而行,不一会儿便来到长城上。仔细看城墙,足有几十米高,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垛口,站在垛口处可以看清周围的一切。城墙上面很宽很宽,听爸爸讲可以并行八辆马车。城墙如此坚固,真是古代北方的屏障啊!

从垛口处俯视长城,一条小河随着山势越过大岩石淙(cóng)淙流过,水流清澈,水势徐缓,小河两旁树林茂盛,到处是竞相开放的野花和丛生的杂草。我抚摸城墙大块大块的青砖□不禁想到□这样高大的山□这样崎岖的路□当时既没有汽车又没任何机械设备□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把一块块青砖运上来的□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转过身来看长城,最醒目的是烽火台。我在书本里常常看到这个古代战争的“报警器”,这次我终于看清了它的面目。只见它高高耸立,呈小山形状,顶是平的。前面是一条通道,左边有个石梯直通上边。虽然经历了无数年代,( )了无数狂风暴雨的侵蚀,然而整个外形依然可见。陡然间我仿佛看到了烽火熊熊燃烧,侵略军铺天盖地而来,无数炎黄子孙奋起抗战!

站在长城上,望着一切,我浮想联翩。我想,我作为炎黄子孙,我应该……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节选)

上午9时55分,中外领导人来到天安门城楼主席台,向广场观礼台上的各界代表挥手致意, 全场5.5万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10时整,纪念大会开始。70响礼炮响彻云霄,200名国旗护 卫队官兵护卫着五星红旗,迈着有力的步伐,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行进至广场北侧国旗杆前。中国 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合唱团奏唱《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齐声高唱,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10时18分,阅兵仪式开始,标兵就位,军乐团吹响《检阅号角》。11个徒步方队、27个装备方 队接受检阅。

10时41分,各方队开始展示。空中护旗方队率先亮相,两架直升机分别悬挂着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飞过天安门广场,直升机群在空中组成“70”字样,教练机拉出7 道彩烟。接着是由抗战老兵、英烈子女和支前模范组成的方队。然后是徒步方队,由陆海空三军 仪仗队和10个英模部队方队组成。他们步伐整齐,英姿飒爽,尽显新时代中国军人的风采。值 得一提的是,在本次阅兵中,三军仪仗队首次由男女兵混合编成。之后是来自五大洲17个国家 的军队方队或代表队。随后是装备方队。受阅的各型装备编成6个模块,以排山倒海的气势隆 隆驶来。11时25分,由陆海空三军航空兵编成的9个空中梯队呼啸而来。预警机、轰炸机、加油 机、歼击机、舰载机等183驾战机,以新颖的编队在低空飞过天安门广场。当70架直升机组成的 编队最后通过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时,7万只和平鸽展翅高飞,7万只气球腾空而 起,《歌唱祖国》的激昂乐曲响彻整个广场,广场内外成为一片欢腾的海洋。

纪念大会历时1小时38分钟,于11时38分圆满结束。

擦星星的人

①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那天放学后,我孤单一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抬眼望去,窗外满天的星星都在冲着我眨眼睛。

②我好想出去看星星,只是潘老师交给我的任务我还没有动笔——写一份不少于500字的检查。

③个头瘦小、身子单薄而面孔严肃的班主任潘老师是教数学的,偏偏我感到最难学的便是数学应用题。于是我逃课跑到山上去挖蝎子,不幸被潘老师抓住,狠批一通。最后,他脸一沉,说:“检查写完送到我办公室!”可是检查怎么都凑不够字数,我磨磨蹭蹭地来到潘老师的办公室,准备挨批。潘老师不在,我松了口气,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解那些难解的应用题。

④过了一会儿,潘老师回来,看到我老老实实在解题目,就什么都没说,坐下来批改作业。批累了,他也会抬头凝神看一会儿窗外的星空。

⑤等他忙完,我的作业也写完了。他看过后,脸上竟然难得地浮现出笑容,说:“做得不错嘛,很聪明的孩子!不过有一道题做错了。”然后,他耐心地给我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一直讲到我听懂为止。潘老师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小床,有时候批作业、备课晚了,他就直接睡在办公室或许是忘记了,他竟没有再提要我交检查的事情。

⑥天色更暗了,潘老师泡了一碗方便面给我,说:“饿了吧,赶紧吃!”回想起来,那碗泡面的味道实在不错。那年头,泡面在乡下不易得。吃完泡面,我心里暖暖的。

⑦从那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再怕潘老师,也不再逃课了。潘老师总是在放学后给我补课,看我吃泡面,我则看着他聚精会神地批改作业。渐渐地,我从那些应用题中体会到了乐趣,期末考试成绩也大有起色。

⑧潘老师从不缺课。记得深秋时节的一天,大雨如注,上午第三节课,他踏着铃声匆匆赶来。潘老师的裤腿挽得老高,裤子上溅满了黑黝黝的泥巴,黄胶鞋里不时“吧唧吧唧”朝外冒泥浆或许是刚从田里赶来,他在讲台上边走边讲,不时哈气握拳。我发现,他的衣服甚是单薄,又湿湿地贴在身上,手指冻得甚至难以握住细小的粉笔头。

⑨那堂课,我无心听讲,一直盼望着下课铃快些响起,这样,潘老师就能去办公室换换湿衣服和鞋子。我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冷。要知道,潘老师已是50多岁的人了。他坚持把那节课上完了。下课铃响,布置完作业,他才踩着沾满泥的黄胶鞋,匆匆而去……

⑩多年后,我大学毕业,在外辗转漂泊,也做了老师。课堂上,我始终不敢忘记潘老师对这方讲台的尊重,从不缺课,从不迟到,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我心里,他是永远的恩师。

⑪某天,有老同学打来电话,告诉我潘老师去世了,走时被病痛折磨得瘦成皮包骨。我走上阳台,默默地遥望星空。窗外的星,时隐时现,让我想起来多年前在潘老师办公室的那一晚,想起那好吃的泡面……

⑫那夜,我梦到了夜空,上面繁星点点,也梦到了潘老师,他还是那么瘦削单薄,满身粉笔尘,他使劲儿在擦着什么。

⑬“潘老师,您干什么呢?”我问。

⑭“擦星星啊!”潘老师停下来说,“瞧,那颗星星,还有那颗,灰扑扑的,我得去把它们擦亮!”

萝卜干的滋味

朱太太:

那个“偷天换日”的聪明孩子被我捉到了。我纳闷儿了三天不能猜透的事情,因为您的来信而获解决,这怎能不教我轻松愉快呢!

三天前吃午饭时□刘毅军站起来说□老师□有人拿错了我的饭盒□这□这不是我的□我抬头望去,横躺在热腾腾的白米饭上的是一只香喷喷的红烧鸡腿,那确实不会是他的。我便对同学们说:“是谁拿错了饭盒?”等了几分钟,也没有人来认换,只好叫毅军吃了再说。

可是第二天,同样的情形又发生了。当毅军打开饭盒,又惊奇地喊着有人拿错了,同学们都围了过去。我问毅军带的是什么菜,他很难为情地说:“只有一些萝卜干,老师!”我对同学们说:“看看谁拿错了饭盒,炸排骨换萝卜干可不划算!”同学们听了哗然大笑,却仍无人来认领。

读完您的信,我顺着饭厅巡视一番。走到那个圆圆红红小脸蛋儿的孩子面前,我停下了,他抬头看见了我,有点做“贼”心虚,急忙用筷子把饭盒里的萝卜干塞到米饭底下。我在他旁边的空位子上坐下来,侧着头在他耳旁悄声问道:“萝卜干的滋味怎么样他先是一惊,随后竟装着若无其事地回答我:“很甜,老师!”

很甜!我站起身来,回味着他这句话,不由得抿嘴笑着走出饭厅,可是身后响起了跑步声。“林老师!”小红圆脸气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老师不要讲出去吧,刘毅军的家里实在很穷,他天天吃白饭配萝卜干,所以……”

我的个子已经很矮,站在我面前的这个小男孩还比我低半头!他的胸襟却是如此辽阔无边!

写到这儿,您已经全部明白了吧。当您看完了这封信,打算怎样处理呢?我倒要为我的学生向您求情了!

此复并祝快乐!

林老师上

(选自林海音《周记本》,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