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攻略】小语四上阅读力 专题二 记事文章

阅读理解

温暖童年的风筝

李 莉

①小时候,爸爸看到我们喜欢风筝,就找来几根竹条,削薄,放在火上烘弯,绑好,然后糊上纸,做了一只大大的蝴蝶风筝,下面还拖着长长的尾巴。爸爸在上面涂上美丽的颜色后,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风筝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② 我和弟弟来到山坡上,这里早已有了不少放风筝的人。孩子们见到我们的风筝又大又漂亮,羡慕极了,纷纷围上来。

③ 风吹来,我们松开手,风筝便飞了起来,可还没飞到半空,便重心不稳,从空中掉了下来。在大家的惊呼声中,我的心也如同风筝,从喜悦的巅峰坠入谷底。

④ 爸爸却很沉稳地拾起风筝,说:“没关系,重心不稳,我修整一下。”然后调整风筝长长的尾巴,重新放飞到空中,风筝平稳地升空,越飞越高,大家欢呼起来。有个小朋友说:“真棒,自己做的风筝,街上也买不到这样漂亮的风筝呢!”我和弟弟牵着线,一脸的幸福、自豪。

⑤ 那个风筝,陪伴我们度过好几个春天。我和弟弟奔跑着放飞风筝,欢喜地看那美丽的蝴蝶风筝在空中轻盈地飞舞,而爸爸总是慈爱、满足地看着我们的如花笑靥。

⑥现在我长大了,但我不会忘记:曾经有一只风筝,承载着父爱,温暖着我整个清贫却幸福的童年。

(选自《点亮自己 你就是一束光》,有删改)

(1)、(分析文章线索及作用)文章以“风筝”为线索,揭示了的主题。根据下面提示,概括短文的情节。

做风筝→→忆风筝

(2)、读句子,结合短文内容,体会“我”的心情,完成表格。

句 子

心 情

孩子们见到我们的风筝又大又漂亮,羡慕极了,纷纷围上来。

喜悦

在大家的惊呼声中,我的心也如同风筝,从喜悦的巅峰坠入谷底。

风筝平稳地升空,越飞越高,大家欢呼起来。

我和弟弟奔跑着放飞风筝,欢喜地看那美丽的蝴蝶风筝在空中轻盈地飞舞。

(3)、(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下列关于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语“幸福”和“自豪”的表达效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幸福”和“自豪”生动地表达了“我”和弟弟在成功放飞风筝后的内心感受。 B、“幸福”是因为“我们”享受到了放风筝的乐趣,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自豪”则是因为风筝是“我们”自己制作的,而且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羡慕。 C、这两个词语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感情色彩,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上述所有选项都正确。
(4)、(分析句段作用)结合自己的阅读发现和感受,把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我发现,文章结尾段很有特点。

是的,这一段起到了的作用,还起到了的作用,同时也照应了标题,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5)、(分析表现手法)下列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如父亲制作风筝的过程,展现了父爱的细腻与深沉。 B、文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们”的心情比作风筝,从喜悦的巅峰坠入谷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们”的情感变化。 C、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风筝的坠落与重新放飞,突出了“我们”在挫折面前的坚韧与不屈。 D、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产生共鸣。
举一反三
阅读(二)

我的父亲(节选)

周海婴

    ①我感觉父亲很和蔼,他从没有对我大声呵斥过,反而说话一直都很温和。父亲看我不乖的时候,就拿起一个纸卷来,轻轻地在我屁股上打打,这完全是一个威慑作用。

    ②童年时我就患有哮喘病。每当换季时节,发作尤为厉害。犯起病来,呼吸困难,彻夜难眠。学过医的父亲即便平日谨慎,一般不替人看病或开处方,但在这情况下也充当起家庭医生的角色,解燃眉之急 , 为我的哮喘病设计了至少四种缓解病症的方法。

    ③父亲对我的教育很讲究。他接触了很多文明,很多科学,对人生、对儿童心理都琢磨得比较透彻。父亲给我一个允许我自由发展的很大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又不伤害我。

    ④记得小时候我爱看马戏团表演。有一次我听到父亲说要去看马戏团表演,也谈到带我一起去,于是,我很兴奋。可是到了晚上,父母他们自己去了,没有带我去,当时我就大哭一场。后来才知道,他们觉得我太小,怕晚上猛兽出来会刺激我脆弱的神经,受惊吓。

    ⑤之后,他们另外找了个礼拜天下午,让我去看了小丑、杂技等儿童节目多一些的表演。如此考量儿童的心理,做了父母的人一定都感触深切。

    ⑥父亲有一句名言:____,____。很多人问这是不是鲁迅先生因我有感而写,我觉得有可能是。父亲去世比较早,我没有机会和他去探讨,但根据母亲和别人的交谈,我觉得可以看出父亲任何一段话,或者一首诗,大多局限于某一点,所以常有人说他对儿子怎么样,对社会怎么样。他这么一句话,可以说对我是这样,对整个社会也是这样。

    ⑦他去世之前写了一篇遗言,大家都很熟悉,比如说埋掉就拉倒,不要做纪念,不要做空头文学家,不要做空头美术家等,他的这些想法,算是他对整个社会的一个态度吧。

【链接一】海婴把瞿秋白夫妇送的一套“积铁成象”玩具给拆了,把鲁迅给他买的留声机也给拆了……但鲁迅从来没有阻止过他,也没有因此而打骂过他,显然,鲁迅明白满足孩子好奇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链接二】鲁迅从来不过问海婴的阅读,不问他看了些什么,或是指定哪几篇,或是要求背诵哪几篇……许广平也曾在回忆中提到过,她总结说:“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海婴)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链接三】鲁迅在遗嘱中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海婴后来果然没有如父亲所担心的成为空头家,而是成了一名优秀的无线电专家,这或许与鲁迅成功的家教方式不无关系吧。

童年

曹文轩

    我的童年有着特别美好而温暖的 记忆。

    我有一位慈祥的老祖母,她有一头漂亮的银发,常拄着拐棍,倚在门口向人们极善良地微笑着。她称呼我为“大孙子”。后来我远行上大学了,她便日夜将我思念。她一辈子未走出方圆三里的地方,所以根本不知道三里外还有一个宽广无垠的大世界。她认为,这个世界除了她看见的那块地方外,大概还有一处,而凡出门的人都一律是到那一处去的。因此,她守在大路口,等待从那地方归来的人。一日,她终于等到一位军人,于是便向人家打听:“你见到我大孙子了吗?”

    母亲对我的爱是本能的,绝对的。她似乎没有任何食欲,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对哪一种食品有特别的欲望,她总是默默地先紧着孩子们享用,剩下的,她随便吃一点。父亲的文化纯粹是自学的,谈不上系统,但他又几乎是一个哲人。一次,我跑到八里外的一个地方看电影,深夜归来,已饿得不成样子了,但又懒得生火烧饭去。父亲便坐起身,披件衣服对我说:“如果想吃,就生火去做,哪怕柴草在三里外堆着,也应去抱回来。”就在那天晚上,他奠定了我一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还有那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也给了我无限的情趣和恩泽。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水乡。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摇橹声中,在渔人“劈劈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刺泼刺”的水声中长大的。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睁开眼睛时,一眼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在我的脑海里所记存着的故事,其中大半与水相关。

    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我的性格注进了坚韧。祖母、父亲和母亲给我仁爱之心,使我从不知道何谓仇恨。那片土地给了我灵气、题材、主题和故事。开门可见的水,湿润了我的笔,使我能永远亲昵一种清新的风格。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子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重新拿了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我问:

 “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儿,我的节奏又快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的瓷盆里本来就有不少。”我纠正他。

 “我的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想起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去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阅读短文,完成下题。

硬翅膀的纸飞机

ㅤㅤ①新上任的班主任葛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这一天,她正在给四年级的学生上课,在黑板上认真地板书。一向爱恶作剧的张明折了一个纸飞机,准备给这位初来乍到的班主任老师一个特殊的见面礼,于是他使劲儿将纸飞机朝黑板方向抛去。

ㅤㅤ②可是,纸飞机还没飞到讲台就熄火了,坠落在讲台边。顿时,教室里一阵骚动。当葛老师回身讲课时,又是一片安静。过了一会儿,当葛老师再次转身板书时,张明又抛出了一个纸飞机,这回纸飞机很争气,直飞黑板,不偏不倚地撞在葛老师的手臂上,教室发出一阵哄笑!

ㅤㅤ③年轻的葛老师转过身,淡定地望着他们。教室里安静了许多、所有学生都在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葛老师弯下身,拾起地上的两个纸飞机,慢慢地走到张小梦的面前,笑着问:“这都是你的‘杰作’吧?”

ㅤㅤ④望着葛老师完全出乎他意料的表情,张小梦反而感到不知所措,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教室里突然“凝固”了,没有一点儿响声……

ㅤㅤ⑤年轻的葛老师依然笑着问:“张小梦同学,你能回答老师一个简单的问题吗?”张小梦抬起头,用有些惭愧而又好奇的眼睛盯着葛老师。所有的目光也都齐刷刷地转向葛老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第一个纸飞机没能‘撞’到我,第二个却准确地‘撞’到了呢?”葛老师接着问。张小梦支支吾吾地回答:“第一个纸飞机太软了,飞不起来,第二个我是用硬纸叠的。”

ㅤㅤ⑥葛老师走向讲台,严肃地对同学们说:“说得好!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其实都是一个纸飞机,软纸叠的纸飞机永远飞不起来,它没有硬翅膀,只有练就了一对硬翅膀,才能飞得又高又远!”望着已经被深深吸引住的学生,葛老师不失时机地说:“如果我们每一天都在无所谓地浪费时间,而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学习上,那么我们的翅膀永远不会变硬,也永远飞不高飞不远!”说完,葛老师把第二个纸飞机抛向空中,所有的目光随着那双“硬翅膀”在移动……

ㅤㅤ⑦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从某个角度看,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一个纸飞机,软纸叠的纸飞机永远飞不起来,因为它没有硬翅膀。只有练就了一对硬翅膀,才能飞得又高又远!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练就一身过硬的生存本领,成为一个带有“硬翅膀”的“纸飞机”。

母亲为我做棉被

①天还没有冷时,娘就从百里外的乡下给我送来了世床新棉被。

②俗话说:“秋风凉,娘心慌。”每年进入中秋八月,自家责任回水里的半亩棉花刚开,娘就在阳光很好的午后去摘棉。棉花一朵一朵地开,娘就一朵一朵地摘。摘下来的头喷棉花,是娘给我这个唯一不在她身边的孩子的专用棉。用它絮棉被,絮棉衣。娘常说:“一条棉被七斤三,暖暖和和过冬天。”

③娘把头喷棉花摘回来后,背到房顶上,铺上苇席,将棉花晒得干干的,透透的。然后,背到三里开外的邻村轧花坊将棉花弹成棉絮。回家后,她便把这白云一般的棉絮照旧背到房顶上,苇席用笤帚扫过,将新买的白崭崭的被里铺上去,便开始絮棉被了。只见娘把棉絮撕成巴掌大小的棉片子,一片一片往白被里上沾,沾了一层又一层。最后,可着被里摊成蓬蓬松松、厚厚道道的一大片。接着,娘便把印着大朵大朵红牡丹图案的花被面覆盖上去,再把用秫秸秆儿扎成的箅子放到上面,用手摁来摁去,待棉絮稍微踏实些后,娘就把比花被面宽出两三指的白被里从四边挽上来,腿跪在上面,然后在头皮上润润针,便飞针走线起来。我在旁边看了,怀疑这还是不是平日动作有些缓慢的母亲。阳光下,清楚可见她的头发和眉毛上落满了细细的棉花绒毛,似一层初霜,闪着亮儿。这就是儿的娘亲啊!此时,八月的阳光照着母亲,照着老屋,而花喜鹊则在枝头跳来跳去,喳喳叫着,伴着娘哼着的好听的小曲,温馨得有让人想落泪的感觉。如果有邻家婶儿上房,就会打声招呼:“给儿子做棉被哪。”娘立刻就会抬起头来,喜盈盈地回道:“你算猜对了!有了这新棉被,今冬下三尺厚的雪,我也睡得安稳了。”听娘那愉悦的口气,就像戏里的花木兰打了胜仗归来一般。

④新棉被做好后,娘从房上抱下来,放到炕头上。这时,父亲收工回来了,摸摸暄腾腾的被子,风趣地说:“嗬!能把人暖和个跟头。”妹妹从学校回来了,嗅嗅被子,说:“好香的阳光味儿!”弟弟从外面疯跑回来了,一见炕上的新棉被,不管三七二十一,跳上去就翻筋斗。父亲在一旁看了笑眯了眼,娘便举起扫炕用的笤帚在弟弟的屁股上轻轻拍打着:“你个猴崽子。快下来,看给你哥弄脏了。”在一床新棉被面前,一家人高兴得像过年。

⑤现在已进入冬季了,夜里比前些日子冷了不少。离家在外的我从橱子里搬出娘做的那床新棉被,捂在身上看书。当打开被子的一刹那,母亲味儿、阳光味儿和着家的气息扑面而来。这足足七斤三两的新棉被,如浸透了阳光的云彩一般,一下子将我包裹起来,还未等把身子捂热,心早已经暖暖地醉了。不知何时,两滴热泪滴到了书本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