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阅读真题60篇】小语六上 4.坚定理想信念 希冀美好成长

(一)给年轻人的一封信(节选)

孩子们:

你们好!我是张桂梅。能在2021年末以这样的方式和你们交流,是一件特别温暖的事。

每个人都希望人生可以不断前进,但我们也不得不去面对脚步慢下来甚至停下来的时刻。我相信,人生在必经的“寒冬”里,也带着必然的希望。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在青年时期,父亲又离我而去。本以为来到大理后,有一份稳定的教书工作,遇到一位爱我的丈夫,就能过上平淡安稳的生活了。但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破了我的人生计划,我的丈夫被查出癌症,尽管我们全力筹钱治疗,但坚持了一年后,他还是离开了我。和他一同离去的,还有我人生中短暂拥有的快乐和美好。那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光。那时我的眼里,大理的山也不美了,水也不绿了……后来,我要求调岗到了偏远的丽江华坪。说是“调岗”,其实就是想找一个没人认识我,不会让我记起生命中任何美好的地方,把自己“流放”了。

走出痛苦的过程,有时候比痛苦本身还要难受。那时的我在挫折面前也没那么坚强。在走出痛苦的过程中,身边的人向我伸出了手,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也就是那一点挣扎,那一点温暖,让我一次次坚持了下来。我现在仍然过得很“苦”,但现在的“苦”,是一种我愿意付出的苦,因为我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我要把孩子们带出大山,我要去实现它。

孩子们,你需要有一个人生大目标,去帮助你走过那些痛苦的、坚持不下去的时刻。但大目标就像一座高山,需要长久地攀登只要你开始思考、开始行动,你就已经走上了一段必然不易,但也充满希望的路途了。

张桂梅

2021年12月20 日

(二)燃灯者(节选)

2008年9月,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成立,张桂梅担任校长。那年,她招来100 名学生,16名教师。一栋孤零零的四层楼,没有围墙,上厕所要去旁边的学校。尽管如此,孩子们的梦想总算要从这里起航了,张桂梅①____。

为了让更多女孩儿上学,张桂梅经常辗转在海拔两三千米的山路上,踏遍了华坪的边远山区。坐在摩托车上,身旁就是悬崖;更陡峭的路,只能靠马驮。家访途中,她②____:摔断过肋骨,发过高烧,迷过路,还曾因身体虚弱晕倒在路上。十二年,她走过11万千米的山路,家访过 1500多个家庭;十二年,1800多名女孩儿走出大山,走进大学……

她在日记里写道:“在许多人眼里,我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孤身一人,没有财产,病痛缠身。但在华坪,我找到了真正的爱和生命的价值。回望人生,我③____。”

(1)、【基础知识】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选文(二)的横线上。

A.无怨无悔    B.踌躇满志      C.几经波折      D.自作自受

(2)、【整体感知】张桂梅以亲身经历带给我们成长的启示,请根据选文(一),完成下图。

(3)、【形成解释】联系选文(一)和(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面对人生中的“寒冬”,张桂梅非常乐观,很快走出了痛苦的过程 B、“但大目标就像一座高山,需要长久地攀登”说明实现大目标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与付出 C、华坪女高艰苦的办学环境不能动摇张桂梅办学的信念,表现了她坚定不移的决心 D、面临悬崖峭壁,历经长途跋涉,张桂梅依然坚持走在家访路上,她的无私与大爱令人钦佩
(4)、【形成解释】读选文(一)和(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燃灯者”一词的理解。
(5)、【创意运用】张桂梅身上有许多人的“影子”,下列选项中你最不可能联想到的人物是(    )。
A、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B、闰土:月夜刺渣,雪地捕鸟,他身手敏捷,还知道许多新鲜事 C、阿廖沙:面对生活的苦难,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D、种树老人:坚守十五年,他以一己之力将荒漠变成绿洲,创造了奇迹
举一反三
圆明园的毁灭

【材料一】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料。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年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节选自《圆明园的毁灭》)

【材料二】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帕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 , 以至于荡然无存。

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见此情形,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节选自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有删改)

【材料三】近期有人大代表提出“重建圆明园,加强爱国主义文化建设”的建议,对此国家文物局答复称,圆明园遗址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被殖民的历史见证,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自《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2日)

璀璨匠心,世代传承

【材料一】

大连贝雕

讲述人:贝雕专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阿山

一枚贝壳,遗落在海里是那么平淡无奇,可一旦遇到懂它的人,就会焕发出意想不到的光华。

贝雕,就是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奇思妙想臻美结合之作。

中国出土的第一条“龙”——仰韶文化的蚌龙,就是用贝壳堆起来的。大连贝雕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先民就已在贝壳上凝结扮靓生活的审美智慧。

贝雕制作,工序繁多,工艺复杂,集设计、选料、雕刻、打磨、镶嵌、塑形等于一体,取绘画、书法、雕塑、篆刻等多艺术门类之所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理想的呈现有了更多可能,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贝壳软化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运用这项技术,把含有胶质的贝壳软化成型,可以创作大型立体贝雕。贝雕天坛,直径3.2米、高3米;贝雕九龙壁长6米、高1.78米,它们均由贝壳精贴细嵌,坚如磐石。

做贝雕,外祖母和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儿子又跟我干了一辈子,孙子也在做贝雕文创产品开发。我这样的“贝雕世家”,见证并参与了大连贝雕入选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过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楷木雕刻

讲述人:山东省“非遗”曲阜楷木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孔繁彪

楷木雕刻,是源于曲阜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说文解字》记载:“楷,木也,孔子冢盖树之者。”最早的楷雕技艺,相传是子贡为报师恩,取楷木为孔子夫妇雕刻坐像。

老话说:“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经代代相传,楷雕逐渐成为孔府向朝廷进贡的佳品。至清末年间,走入民间,以楷雕“如意”最为常见,寓意吉祥美好。

楷雕如意,讲究顺“意”造型。取楷树芯材,若遇疤瘤、虫洞等,则因难见巧、化瑕为瑜,顺势设计成花鸟鱼虫图案,让每件作品都独具匠心。

雕刻如意时,最考验手上功夫。执刀时,须心静手稳方能线条流畅。至若雕法,分为多种:圈雕法,从前、后、左、右、上、下依次雕琢,呈现立体效果,多用于八仙造型;浮雕法,由外至内雕镂半立体图案,表现龙、凤、鹿、鹤等瑞兽;沉雕法,使图案低于平面,更显素淡典雅,常镌刻吉祥文字。

细雕之后,最关键的是修形环节。譬如在创作作品《楷雕如意》时,施以独特的“锉枝梗”技法:于如意手柄处,以刻刀手钻打眼,细若小米粒,再通体镂空雕刻,后用小锉刀整形。在沙沙的打磨声中,如意便舒展开来,呈天然枝干形态,似向阳生长,极具天然之趣。

我体悟到,传统手艺融入大众生活,方能“活态”传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鸡血石雕

讲述人:国家级“非遗”鸡血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钱高潮

我国有四大名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

昌化石产自浙江省西北部的玉岩山。古时,该地隶属昌化县,因此,这种石头就取名昌化石。昌化石开采和雕刻始于战国,距今已有2300 多年历史。其中以“鲜红如鸡血,晶莹如美玉”的鸡血石最为人称道,昌化鸡血石雕艺术也被视为国粹。

18岁那年,我被公社选送到温州学艺。那时,打坯用肩抵,镂空放洞靠手工,一干数小时。如果不是真热爱,恐怕很难坚持下来。后来有了吊式雕刻机、台式雕刻机、气动凿等新式工具和设备,雕刻精细度和工作效率都大大提升了。

学成后,我受邀回乡创业,带徒授艺,至今已逾百人。

拿到一块鸡血原石,先要观其色相、形状、色调布局,再取势造型,因材施艺。如果把一块鸡血石比作一个人,上面的纹路就是他的血脉。我依据石料上的“血”色分布、“血”脉走向设计形制,确定雕刻方案。雕刻过程中,灵活运用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法,就着底色和“血”色,依色取巧,因石配工,最大限度保留“血”色。当雕刻图案与石料浑然天成,才称得上是成功的石雕作品。

石能养性,更能传情。古时,文人骚客,拟石比人,相石绘影,心石交流。为雕刻《科技三钱》,我选择浅刻微雕,采用同一块血形分布似祥云的石料。 头像以外,还配以“岁寒三友”松、竹、梅,寓意三位科学家精神高洁,丰功伟绩流芳百世。

算下来,我雕刻的作品少说也有上千件。以狮子为印纽、玉琮为基座设计制作的各国政要肖像印章,2016年被选为G20(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国礼,赠予与会各国嘉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请认真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见下图。(摘自2021年9月22日《中国青年报》)

你最希望自己具有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材料二】70.6%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的人生缺少“精神的力量”。“90后”受访青年这样认为的比例更高,为73.2%。对此,中山大学王仕民教授分析,中国人有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日用而不觉”。当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对青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评价。当被问到“精神的力量”时,很多青年可能也是迷迷糊糊、不知所以。然而我们放眼望去,青年正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奋斗就是今天青年的写照:在边防站岗放哨的是青年,在航空航天领域拼搏的是青年,在祖国的各行各业都能看到青年奋斗的身影。青年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不怕牺牲,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三】马龙5岁打球,18岁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世界冠军,里约奥运会上完成“大满贯”,实现了为国争光的梦想。多数人认为里约奥运会后28岁的马龙应急流勇退,但他说:“我想去东京奥运会,我觉得我还能打。”2018年下半年起,他因伤退赛多次。2019年,腿伤复发,膝盖肿胀并伴随着剧烈疼痛。距东京奥运会不到一年,做手术成了唯一选择。伤病中,他的目标由夺冠变成能继续打球。术后三个月,马龙重回赛场, 从输球开始。在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他才意识到乒乓球已经成为他生命中无法替代和割舍的一部分。2021年,32岁的马龙再次站在奥运赛场,收获两枚金牌。他说:“心怀热爱与梦想,永远都是当打之年!”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都会在西湖龙井茶乡举行“西湖龙井开茶节”活动。请你完成“龙井茶”主题阅读,为现场会出谋划策,将咱们浙江的特产推荐给游客们。

【材料一】

①201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以弘扬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②当天的活动现场准备了龙井绿茶、英德红茶、云南普洱茶等。碧草蓝天的映衬下,茶艺师温壶、冲泡、分茶、敬茶,每款茶都别具特色,茶汤茶色各有不同。嘉宾们品味、分享茶文化魅力,并就各国特色茶种和国际茶产业发展进行了交流。活动现场还穿插了古筝、舞蹈等表演。

③“千百年来,茶从中国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意义重大。”广德福在致辞中表示,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2021年5月24 日

【材料二】

龙井茶是中国绿茶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山一带。其特点是茶叶形态扁平,色泽嫩绿,香气清幽,味道鲜爽,有着极高的香气度和鲜爽度。此外,龙井茶还具有降脂减肥、美容养颜等多种功效。作为茶文化的代表性产品之一,龙井茶深受中国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百度百科

由浙江大学等机构联合组建的课题组发布了《2022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评价报告》,在2022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前100位名单中,龙井茶从全国1568个农业品牌中脱颖而出,入列50强。

——新浪新闻

【材料三】

片段①:与其他绿茶相比 , 西湖龙井茶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造就了其品质卓越、口感鲜爽、香气持久,因而名声大噪。

片段②:龙井茶为春茶,其芽嫩初迸、形似莲心。每公斤干茶,需鲜芽8万个左右 , 且炒制工艺复杂,要经过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10大手法和捡剔、摊凉、杀青、揉捻、搓团、整形、烘干7大工序

——百度百科

沙沙来到植物园,满园充满生机,让人心旷神怡,不禁让人勾起了回忆。

(一)桂花雨(节选)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二)桂花卤·桂花茶(节选)

摇下来好多簟(diàn)的桂花,先装在篓里。然后由母亲和我,还有我的小朋友们,一同把细叶、细枝等拣去,拣净后只剩花,看上去一片金黄。然后将花瓣铺在太阳下,晒去水分,待半干时就用瓦罐装起来,一层糖(或蜂蜜)、一层桂花,压紧装满封好,放在阴凉处。一个月后,就是可取食的桂花卤了。过年做糕饼是绝对少不了它的,平常煮汤圆、糯米粥等,挑一点加入也清香提神。桂花卤是越陈越香的。

母亲总是先将最嫩的明前或雨前的茶叶焙(bèi)热。然后,在茶叶中和(huò)入半干的桂花。将它们装在罐中封紧,茶叶的热气就把桂花烤干,香味就完全吸收在茶叶中了。

这是母亲独有的做法,一般人家从我们家讨了桂花,只将它拌入干的茶叶中,桂花香就不能被吸收,有的甚至烂了。可见母亲对于桂花还是花心思,有窍门的。

故乡的桂花、母亲的桂花卤、桂花茶,如今都只能于梦寐中寻求了。

资料袋: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地抒发真挚热烈的情感,比如《水是故乡甜》《粽子里的乡愁》《青灯有味似儿时》……琦君就是用这样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自己无限的回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藜麦

【材料一】印加文明的“粮食之母”
ㅤㅤ藜麦故事的开端,要从安第斯山脉出发。安第斯山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也是南半球第一高峰。它镶嵌在南美洲西岸,从北到南全长8900多千米,平均海拔3660米。安第斯山的高原地区并不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但藜麦是个例外:它耐寒、耐旱、耐盐,强大的适应性让藜麦成功在此扎根。上万年前,安第斯山脉南部已有野生藜麦广泛生长,至今山脉间散落的藜属植物,也被证明是藜麦的祖先或野生近亲。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喀喀湖流域被植物考古学家认作藜麦的发源地。
ㅤㅤ安第斯山人认为藜麦是太阳神赐予他们的食物,因此他们也有藜麦崇拜。在印加璀璨文明留下的文化礼仪、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常常能看到藜麦的身影。时至今日,对于安第斯山区的原住民和印加人的后裔(yì)来说,藜麦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从出生、人生重要仪式、重大节日和宗教活动,到每日的饮食烹饪,都少不了藜麦。可以说,藜麦贯穿了安第斯山人的文明,也贯穿了安第斯山人的一生。
ㅤㅤ【材料二】藜麦成我国“健康新宠”
ㅤㅤ我国的藜麦种植从青藏高原开始。1978年,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农科院首次引入藜麦进行试验种植研究,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时,西藏境内已有小范围种植成功的藜麦。21世纪初的青海柴达木盆地一带,出现了一片片人工种植成功的藜麦田。之后十年,规模化的藜麦种植在山西和甘肃等地出现。
ㅤㅤ近些年,藜麦也被引种到北京的房山区、延庆区、密云区等高海拔地区。光鲜艳丽的藜麦田极具观赏价值,且观赏期长达1个月。因此,北京还设计了京郊休闲游,打造“藜麦特色沟域,体验藜麦美食”景观。
ㅤㅤ藜麦除了优良的营养特性和景观价值,还有很好的医学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藜麦是最好的碳水替代品。因为这些优势,随着藜麦在中国的广泛种植,藜麦开始走上中国人的餐桌,并迅速成为人们眼中的“健康新宠”。
ㅤㅤ【材料三】婴儿食品用上藜麦
ㅤㅤ近些年,婴儿食品市场也开始盯上藜麦。据了解,国外婴儿食品市场之所以大力开发藜麦产品,除了藜麦本身营养全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藜麦本身不含麸(fū)质。这对于容易对麸质过敏且不容易排查过敏原的宝宝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福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