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锦绣育才教育科技集团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桥的事

    小镇的布局,像一头猛犸象的化石。以老街为脊椎,两侧深深浅浅的巷子是骨,四家大工厂是四肢:国二厂、造船厂、服装厂、粮机厂。道路向北延伸,隐没于田野中,像一条意犹未尽的尾巴。两根长长的象牙,一条指向小学,一条指向中学。

    “化石”之外,是无穷无尽的稻田。我总是记不得那些村庄的名字,孔巷、邵村、薛家、南圩、车塘、香花桥、和尚浜……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无非是稻浪中有几间房子聚拢在一起,好像小小的岛。

    邻居小哥哥带我去探险,两个人在稻田里迷了路。一不小心,我的一只鞋陷进泥里。小哥哥无奈,只好背着我走。

    太阳西沉,四野苍茫,我的肚子饿了,但并不害怕,风里有粮食的味道,稻田的气息让人安心。远处几缕炊烟升起,田埂上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大声呼喊我的名字,是着急的爸妈一路寻来。那年我六岁。

    如今我站在车流滚滚的路边,企图辨认当年探险的路线,哪里崴了脚,哪里掉了鞋,哪里踩到一条死蛇,哪里捉到一只硕大的蚂蚱。记忆没了参照物,像掌中的麻雀找不到着力点,扑腾着翅膀,飞不起来。

    只有那条小河还在。

    小河名叫夏驾河,河上有一座通济桥,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桥洞是完美的半圆形。我出生那天,奶奶从桥顶扔下一个皮球。这是小镇的习俗,球有多大,男孩的胆子就有多大。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不知奶奶有没有后悔过,早知如此,丢个乒乓球就够了。

    桥头曾有一座小小的庙,元大德六年(1302年)始建,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歌山式屋顶,飞檐斗拱,内供泥塑的龙王爷,乡下人唤作龙王庙。老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个传说:小镇曾连年大早,庄稼颗粒无收,汾水龙王七太子私自降雨,却因触犯天规被斩为七段。从前小镇的舞龙叫“断龙”,由七截龙身组成,纪念那位倒霉的龙王七太子。夏驾河流经龙王庙,汇入吴淞江。吴淞江蜿蜒东去,流入上海后,换了个更响亮的名字——苏州河。

    奶奶扔下的皮球,几时能到外白渡桥?

    在我读初中时,桥拆了。

    拆桥是为了走船——桥泂太低,大船开不过去,走船是为了运水泥和黄沙,运水泥和黄沙是为了修路,修路是为了致富。那时人们憋足了劲要致富,谁阻碍了致富,谁就是罪人。

    拆桥花了整整一个月。潜水员分批沉入水底,拔掉打入淤泥的木桩,然后安放炸药。东边两百米处,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

    我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捣蛋劲也没了。原本胡天野地的熊孩子,渐渐长成拘谨内向的少年。大人很欣慰,夸我懂事了。只有奶奶忧心忡忡,她说,这孩子的胆子丢了。

    我站在河边,河水黏稠,漂浮着垃圾和水草。水里也没有船。路修好了,也就不需要船了。

    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

    我向河岸望去,过去生长稻米和油菜的田野,如今长出了连绵的高楼。如果对比二十年前后的照片,你会发现,对岸升起了一个钢筋水泥的星球。那里是小镇的拆迁房集中地,失去土地的农民陆续搬到这里。前年大涨一波后,此地房价破万。开发商欢天喜地盖楼,农民欢天喜地拆迁——种地能赚几个钱?

    不仅是农田在消失,农民也在消失。农家子弟或是读书,或是打工,以各种方式离开土地。几代农民的梦想,是当个城里人

    对土地来说,一代人死去,像收割一茬庄稼一样自然。人类自命自己的实践活动不凡,在土地面前不值一提。土地只记得两件事:几万年前,这里长出野草;几千年前,这里长出庄稼。这是江南最好的水田,生长《红楼梦》里的“绿吐香稻粳米”。今天,这里生长产值和效益。

    我常常想起那座桥。当我想起桥的时候,后来的时间就消失了。

    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二十岁生日那天,奶奶去了夏驾河边,龙王庙毁于四十年前。奶奶对着庙的位置,点起两支半斤重的香烛,献上猪头和米糕。奶奶虔诚地跪倒,祈求龙王爷开恩,找回她孙子的胆子

(选自《文汇报》2018年2月26日有删改作者路明)

(1)、阅读文本,揣摩文中“胆子”的含义。
(2)、品析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此句改为“那座桥消失了”行吗?为什么?)

②开发商欢天喜地盖楼,农民欢天喜地拆迁。(句中“欢天喜地”连用两次有何用意?)

(3)、有人认为,本文题为“关于桥的事”,但主要写了稻田、土地、船只、龙王庙、小镇拆迁等与桥无关的内容,不太妥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你运用散文知识简要阐述。
(4)、作家王彬说,散文无非是一种包孕情感的文学自述而已。本文作者想通过“桥的事”诉说些什么?写出你的感悟思考。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狼蛛的猎食

⑴我在实验室的泥盆里,养了好几只狼蛛。从它们那里,我看到狼蛛猎食时的详细情形。这些做了我的俘虏的狼蛛的确很健壮。它们的身体藏在洞里,脑袋探出洞口,玻璃般的眼睛向四周张望,腿缩在一起,作着准备跳跃的姿势 , 它就这样在阳光下静静地守候着,一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⑵如果它看到一只可作猎物的昆虫在旁边经过,它就会像箭一般地跳出来,狠狠地用它的毒牙打在猎物的头部,然后露出满意又快乐的神情,那些倒霉的蝗虫、蜻蜓和其它许多昆虫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做了它的盘中美餐。它拖着猎物很快地回到洞里,也许它觉得在自己家里用餐比较舒适吧。它的技巧以及敏捷的身手令人叹为观止。

⑶如果猎物离它不太远,它纵身一跃就可以扑到,很少有失手的时候。但如果猎物在很远的地方,它就会放弃,决不会特意跑出来穷追不舍。看来它不是一个A        (贪心大,老不满足)的家伙,不会落得一个“鸟为食亡”的下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狼蛛是很有耐性,也很有理性的。因为在洞里没有任何帮助它猎食的设备,它必须始终傻傻地守候着。如果是没有恒心和耐心的虫子,一定不会这样B        (长久地坚持下去,),肯定没多久就退回到洞里去睡大觉了。可狼蛛不是这种昆虫。它确信,猎物今天不来,明天一定会来;明天不来,将来也总有一天会来。在这块土地上,蝗虫、蜻蜓之类多得很,并且它们又总是那么不谨慎,总有机会刚好跳到狼蛛近旁。所以狼蛛只需等待时候一到,它就立刻窜上去捉住猎物,将其杀死。或是当场吃掉,或者拖回去以后吃。

⑷虽然狼蛛很多时候都是“等而无获”,但它的确不大会受到饥饿的威胁,因为它有一个能节制的胃。它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吃东西而不感到饥饿。比如我那实验室 里的狼蛛,有时候我会连续一个星期忘了喂食,但它们看上去照样气色很好。在饿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并不见得憔悴,只是变得极其贪婪,就像狼一样。

⑸在狼蛛还年幼的时候,它还没有一个藏身的洞,不能躲在洞里“守洞待虫”,不过它有另外一种觅食的方法。那时它也有一个灰色的身体,像别的大狼蛛一样,就是没有黑绒腰裙——那个要到结婚年龄时才能拥有。它在草丛里徘徊着,这是真正的打猎。当小狼蛛看到一种它想吃的猎物,就冲过去蛮横地把它赶出巢,然后紧迫不舍,那亡命者正预备起飞逃走,可是往往来不及了——小狼蛛已经扑上去把它逮住了。

⑹我喜欢欣赏我那实验室里的小狼蛛捕捉苍蝇时那种敏捷的动作。苍蝇虽然常常歇在两寸高的草上,可是只要狼蛛猛然一跃,就能把它捉住。猫捉老鼠都没有那么敏捷

⑺但是这只是狼蛛小时候的故事,因为它们身体比较轻巧,行动不受任何限制 , 可以随心所欲。以后它们要带着卵跑,不能任意地东跳西窜了。所以它就先替自己挖个洞,整天在洞口守候着,这便是成年蜘蛛的猎食方式。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


阅读说明文,回答问题。
                                                                                              舌尖上的军队
      ①曾几何时,一档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在央视热播,笔者就来说说舌尖上的军队。
      ②二战中,美军士兵对装备的午餐肉罐头深恶痛绝,他们甚至编出很多段子来调侃这种罐头。然而,在战时的英国,午餐肉罐头被当地百姓当作圣诞菜肴享用。这种落差就是国力的体现。
      ③越战之后,美国淘汰了老旧的马口铁罐头包装口粮。硬质罐头的重量、硬度影响了携带的便捷性。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美国开始采用一种被称为软罐头的包装技术。采用软包装不仅拥有和马口铁罐头同样的保质期,还便于携带和空投。包装废物在战时也易于被掩埋或者带走。在执行秘密任务时,也不会因为碰撞而发出声响。
      ④最早使用软罐头技术的是美军特种部队。他们经常需要在越南丛林中执行超过十天的远距离巡逻或者偷袭任务,携带传统的硬质罐头非常不便。美军后勤部门拿出用于医疗包装的高分子材料包食物给士兵吃。美国一直用最新的科技来推动军队的饮食进步,并将其视为战斗力的一部分。
      ⑤除了软罐头之外,营养支持技术也是来自于美国军方。营养支持本是医学专门技术。上世纪50年代,美军开始研究此项医学技术,通过给士兵注射营养液便可以维持生存,而且达到无损健康、保持精力旺盛的效果。美国军方打算送宇航员上太空,不进食则无需考虑宇航员的排便问题。最后这个实验失败了,因为即便什么都不吃仍然会有排便,人体的胆汁需要通过排泄系统排出。这种技术被用于治疗消化道出现问题的重症病人。中国就有因为癌症需要切除整个肠道和胃部的病人一直靠营养液维持生存,甚至结婚生子并存活。军队餐饮科技的进步实际上可以推动民用商业领域的进步。
      ⑥上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配发新型单兵口粮。这是一种可以自热并且携带安全的前线口粮。为了避免口味单调,美军开发出二十多种不同的菜品,甚至为回教徒和素食主义者开发出专用的口粮。
      ⑦我军有无类似的军用口粮呢?
      ⑧我军后勤部门一直在研发各种军用食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压缩饼干。压缩饼干可被视为炒面的升级版,当初制造压缩饼干是希望方便携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缩饼干的口感和营养也有所改善。有很多人认为,压缩饼干是一种泡过之后可以变得很大的食品,这并不是制造者的目的。压缩饼干的单位热量也谈不上很高,至少与同等质量的肉类比没有什么优势。整体而言,这是一种不算先进的单兵口粮。
      ⑨中国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军用食品是脱水米饭,最早发明脱水米饭的是旧日本军队。中国改良了日本的技术,只要加入少量热水,脱水米饭就可以食用,口感也接近一般的米饭。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效仿美国研制了类似的单兵自热食品,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十多种不同的改良型号,适用于各个军兵种。
      ⑩一个国家的军队是否强大,不完全在于拥有多少飞机坦克航母,而吃饭的水平往往能体现其后勤能力。对军用食品的研制开发,是军队建设今后不断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窥探”海底

       ①2005年1月8日,美国海军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严重事故:“旧金山号”核潜艇在关岛附近海面触礁,潜艇遭受重创。调查结果让人惊讶不已,潜艇上使用的竟然还是1989年的海洋地图!

       ②无论是对于军事,还是对于海底资源开发而言,掌握海底地形都显得及为重要。但是如何才能“窥探”并准确绘制出海底地形图呢?

       ③科学家研究发现 , 如果在海洋中从船底定时向海底发射声波,当它碰到海底时,就会反射回来被船上的仪器检测到,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海底的深度,连续的航行和连续的测量就可以慢慢绘制成海底地形图了。海底由许多海沟和山脉组成,结构是非常复杂的,通过声波绘制的地图看起来十分精细,但实际上图中还有很多推断内容。

       ④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钻探始终都是最直接的勘察手段。这种最直观的方法不仅可以探察到海水的深度,还可以取出海底的岩心,作进一步的地质研究,达到“见一斑而窥全豹”的效果。例如1961年,美国派出“卡斯1号”钻探船,在东太平样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深海钻探,之后的几年里,国际上纷纷开展类似活动。1968年8月开始,多个国家共同参与实施深海钻探计划,截至1983年11月,“格罗玛·挑战者号”钻探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624个站位上钻井1092口,取得岩心累计长达97000米,不仅取得了丰富的海底地形资料,还验证了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成为海洋地质科学史上的一大功臣。

       ⑤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深潜器,勘测地形,进行探测绘图。深潜器是一种具有水下观察和作业能力的活动深潜水装置,通常由母船沉放到海底进行观测和取样。中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不仅可以对海底小范围地形、地貌进行测量,还可以获取岩石样品,通过水下摄像、照相等方法进行直接观测海底沉积物及其动态。

       ⑥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为了能更好地开发海底资源,减少海洋灾难,准确勘测地形、修正和完善海底地形图仍然有大量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

                                                                                                                                                                          (选自《少年科学》2014年第7期)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苏维埃“巨头”(节选)

①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熬夜工作,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休息。他仿佛有一副铁打的身躯。他说这是他青少年时代吃过苦的缘故,在父亲的田里干过繁重的农活,学生时代受过严酷的锻炼。那时,他与几位同志组成了一个类似于斯巴达俱乐部的组织。他们常常饿着肚子到华南的山林中做长距离徒步,寒冬腊月去游泳,雨雪中光着膀子来磨练意志力。他们冥冥中感知到,中国的未来需要他们具有克服艰难险阻的强大意志力。

②有一回,毛泽东用了一整个夏天走遍他的家乡湖南全省。他一路上干农活,以此来维持生活开销,有时候甚至沿街行乞。还有一回,他一连几天不吃饭,只吃些硬的豆子,喝点水——这也是一种“锻炼”肠胃的做法。他年轻时的这次农村之旅中结下的友情,后来对他却有极大的价值,在大约十年后,他着手把湖南成千上万的农民组织成著名的农民协会。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农民协会成为苏维埃最初的基地。

③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毛泽东是个重感情的人。我记得有一两次,当他讲到牺牲的同志时,或者回忆起在他年少时期,湖南因饥荒而引发的那次谷米暴动时,他的眼睛湿润了。在那次暴动中,几名饥饿的农民到衙门要求开仓放粮,却因此被砍了头。有一名战士还告诉我,他亲眼看到毛泽东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在前线受伤的一位战士穿上。他们还说,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时,主席也不愿意穿鞋。

④不过我比较怀疑,他能否赢得中国知识精英的敬仰,这不是因为他没有卓越的思想,而是因为他在个人生活方面的农民习惯。巴莱托的中国门徒们或许会嫌他不够绅士吧。有一天我和毛泽东正说着话,看见他心不在焉地解开了裤带,摸索着某种附着在衣物上的寄生物——说实在的,哪怕巴莱托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恐怕也非得亲自摸索一番不可。但我可以肯定,巴莱托绝不会当着红军大学校长的面脱掉裤子——有一次我采访林彪时,毛泽东却真的这样做过。小小的窑洞,极其闷热。毛泽东躺在床上,脱下长裤,对着墙上的军用地图,认真研究了20多分钟——只有林彪偶尔问话,向他询问日期和人名,而毛泽东全都知道。他随意的生活习惯和毫不在意个人仪表这一点十分吻合,尽管他完全有可能将自己打扮得像巧克力糖果盒上的将军,或是《中国名人录》中的政治家照片的模样。

⑤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除了有几个星期生病以外,毛泽东和普通战士一样徒步走完全程。只要向国民党“叛变”,他就可以飞黄腾达,对于大部分红军指挥员来说,情况也是如此。但是这十年来,这些共产党员忠于主义,坚定执着,你若不知道中国反叛者被“银弹”收买的历史,是无法充分理解这种坚定的信念的。

⑥我有机会对毛泽东的许多论断逐一进行验证,结果常常发现他的这些论断是正确的。他向我做过几次相对温和的政治宣传,但是比我在“非匪区”所接受的政治宣传显得有趣多了。无论是对我的记述还是拍照,他从来不进行检查。对于这种善意,我心存感激。他尽力帮助我,希望我能搜集到材料,能够真实地反映苏区生活的方方面面。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作者:埃德加·斯诺)

班级打算召开“‘红星’照我行”阅读成果汇报会,请你参与:

【任务二】埭溪探宋词

埭溪路线的同学游览了纪念朱祖谋的“彊村词学馆”,对湖州这一“宋词之州”做了深入探究,以下是本组同学收集到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

湖州是中国词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大历九年(公元774年),唐代诗人张志和与颜真卿、陆羽等20多位好友在湖州吴兴西塞山前唱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有别于唐诗格律的《渔歌子》成为古典文人词的开山之作,由此孕育了文学高峰——宋词。

在中国词从初期到成熟期的重大转折阶段,湖州产生了著名的词人张先。张先因为填词而被取绰号“张三影”,因为他的三首代表词作中均有“影”字。词在张先之后,成为了一个不同于之前的文学题材。词史上大家都承认张先是一个改革者、创造者、创新者。湖州的词人奠定了宋词的总体方向,奠定了宋词300年的繁荣。

在三百年的宋词吟诵中,湖州有大量的文化地理意象被反复书写:白蘋洲、西塞山、苕溪、南园、骆驼桥、卞山(又作弁山)、法华山、苕溪草堂、顾渚茶等等。

湖州在晚清出了词学研究大家朱祖谋。吴兴埭溪人朱祖谋是传统意义上的最后一位古典词大师,他是《宋词三百首》的编撰者,也是现代词学的开山鼻祖。朱祖谋又名朱孝臧,字古微,又号“上彊村民”“彊村”。他搜集唐宋金元词家专集163家作品加以勘校,印刷出版词学大型总集巨著《彊村丛书》。

(摘自微信公众号《湖州发布》 有删改)

◎材料二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 ,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    ▲    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选自朱祖谋编《宋词三百首》)

【注释】①水调:曲调名。②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指逝去的光阴。③并禽:成对的鸟儿。

◎材料三

白蘋洲五亭记(节选)

【唐】 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 , 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灜昆阆 , 复何如哉?

(选自《钦定全唐文》)

【注释】①白蘋洲原是湖州城内一块水中陆地,在今天莲花庄一带。②岫(xiù):峰峦。③狎:亲近。④觞:酒杯。⑤蓬灜昆阆:神仙居住的地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