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阅读两篇议论文,完成任务。
【甲】美好“止于丰饶处”
①生活中,类似“追求极致、抵达完美”的文章,时常可见。的确,追寻丰盈、止于至善,可以说是不少人的潜在目标和行为准则。但最近看到一句话“止于丰饶处”,意即凡事须有度,当留有余地、适可而止。这种“留余”的理念,值得深思。存续“留余”思维,审慎把握为人处世之度,有助于避免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等倾向。
②进退之间,脚下留有余地。进与退,需要辩证看待: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进击,很容易变成束缚心灵的枷锁;____,____。明朝高景逸有言:“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对个体来说,日常言行中讲一点“留余”,进有度、退有则,就不难实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最终抵达“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精神境界。
③得失之间,心上留有余闲。唐代诗人李涉在流放期间,与一僧人闲聊后顿悟,一扫麻木悲苦的心境,书写下“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名句。看透得失,才有余闲;心有余闲,才能宽广。现代社会中一些人之所以感到心累,正在于心中装得太多、太满,以至于负重过载,甚至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方向。学会“留余”,及时调适人生节奏,美好时光就能更多地驻足停留。
④取舍之间,身后留有余声。苏轼说,“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取与舍的辩证法说明,“拥有一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应该学会有所舍弃。曾国藩笃信“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身后有余褒,历史有回响。取舍之道,又何尝不指引着人间正道。
⑤其实,“人生最不该有风景占尽的念头”。既葆有拼挥奋斗的姿态,也善于以“留余”的视角审视人生、理性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取与舍,我们必定能够拥抱一个更加真实、更为满脱的自我。
【乙】人生要知进退
①曾国藩曾讲:“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
②人的一生,都是在环境中不断适应,才能生存,懂得识时务、知进退,才能善其身。
③庄子在《山木》中讲过一个山木与鸣雁存亡的故事。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因其不成材而免于被砍伐,一只鹅却因为不会鸣叫被杀而成为下酒菜。他的学生对此感到有些疑惑,到底是积极进取,振翅高飞,展露才能;还是学会隐退,守拙藏愚,以求自保?
④庄子讲道:“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当有龙蛇之变。”君子应当处于有才和无才之间,该进则进,当退则退。遇到合适时机,可以像龙一样,飞腾万里,吞云吐雾;环境不允许之时,可以像蛇一样,潜伏于草莽之间,放低姿态,拥抱平凡。人生,唯有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明白进退,才能保护自我,茁壮成长。
示例:进与退,需要辩证看待: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进击,很容易变成束缚心灵的枷锁;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