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小容在深入探索个人与古人对人生风浪的感悟后,转而聚焦于时事热点,恍如晨曦初照,顿悟到国家历经沧桑巨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那波澜壮阔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风浪篇章,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材料一•晨曦见】
下面是一份话题热搜和官方微博发布的内容

【热点素材】“city不city”爆火
【热点概述】日前,一位外国博主在游览长城时拍摄短视频中的一句“city不city”(可以理解为洋不洋气),让这句中英文混搭词成为网络热词。随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持续深入落地,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开始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分享他们来华旅游的点点滴滴,“ChinaTravel(中国旅行)”相关话题开始爆火。

 

知识卡片:中国144小时过境免签,是中国政府为了便利外国人出入境、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而实施的一项政策。2024年7月15日起,国家移民管理局已在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秦皇岛、辽宁沈阳、大连、上海、江苏南京、连云港、浙江杭州、宁波、温州、舟山、河南郑州、广东广州、深圳、揭阳、山东青岛、重庆、四川成都、陕西西安、福建厦门、湖北武汉、云南昆明、丽江、西双版纳等地的37个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材料二•沧桑变】

“中国行”火出新高度,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走进胡同,登上长城,感受这个东方古国的历史底蕴和现代风采。背后折射出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历经风雨洗礼后的沧桑巨变与辉煌成就。小容在整理资料时,发掘了一系列展现我国巨大变迁的生动漫画,并精心策划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漫画展览。

【材料三•风浪现】

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有助于在文化交流中消除误解和偏见。通过文化交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消除误解和偏见,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同时,随着外国游客的增多,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的兴趣偏好,中国旅游部门推出定制化旅游线路,如针对欧洲游客偏好的丝绸之路文化之旅,以及北美市场喜爱的熊猫基地探访等,这些精准定位的策略大大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其次,外国游客的消费行为和文化需求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政策的实施让小容深切体会到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与国家实力的强劲展现,让我们满怀自豪与骄傲地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小容与伙伴们携手并进,展开了更为深刻而细致的思考与探索。以下是他们的思考。

思考:随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我们如何平衡国际化与文化保护的关系?
探究:这既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也是对国家文化自信与国际影响力的考验。在享受国际化带来的便利与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一方面,应建立健全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强对历史遗迹、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等的保护与传承,确保它们在国际化进程中不被侵蚀或同化。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和宣传,提升国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保护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此外,我们还应鼓励在国际化交流中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外国游客,同时引导他们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1)、【展•青年思考】基于材料的阅读,小容提出以下看法,请根据理解选出不正确的选项( )
A、小容认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遗产被侵蚀的风险。 B、政策实施让小容体会到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与国家实力的增强,同时他认为我们需要重视文化保护。 C、小容关注免签政策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认为这一政策能够完全消除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偏见。 D、政策虽然为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带来了显著增长,但更重要的是,它为国家提供了展示国际地位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平台。
(2)、【展•青年风貌】小容搜集资料时,看到了很多“ChinaTravel”视频,在视频下有许多外国友人高赞评论,请根据三则材料,并从国家变化和政策带来的好处入手,帮助小容完成留言。

高赞网友评论

• 英国网友:中国真是让我大开眼界,144个小时根本不够玩!我真羡慕能在中国生活的人们!

• 荷兰网友:在中国可以用高铁游遍千山万水,在我国家根本不可能!

• 美国网友:用脸支付餐费,感觉自己像是在拍科幻电影!

小容:                                                                                    

(3)、【展•青年精神】小容在深入了解144政策后,他满怀热忱,渴望从自己力所能及之处着手,借着这股政策的春风,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小容想写一份倡议书,请你结合三则材料和链接材料帮助他完成倡议书的写作框架。

要求:⑴根据材料一填写国家政策背景

⑵根据材料三和链接材料探索具体举措

⑶围绕主题拟写口号作最终呼吁

【链接材料】渔人码头:顺德首个“三旧”改造活化项目成功打造的旅游景区,渔人码头景区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印记,沉淀顺德工业文化和贸易历史。通过改造升级,引入特色餐饮、娱乐消费、艺术展览等业态,进一步提高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游客可通过河堤观景道、共享书亭、旧船桩、“建德码头”原址、灯塔、烟囱等多个景观景点,领略德胜河的美丽风光,了解顺德进出口码头、容奇食品厂的发展历史。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要值多少钱

①天气预报所指的气温是指在离地面1.5米高度的位置上所观测的气温,以℃表示。

    ②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盛衰、经商成败息息相关。

    ③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④气温变化1℃,对世界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惊人!据估计,农业生产区气温每下降1℃,就会减少一周(7天)的生长季。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欠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在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

    ⑤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气温上升1℃时,中国华南因全年的日平均气温基本上大于10℃,故积温变化为365℃,可种植三茬作物,相当于每一茬作物有122℃的积温变化。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均会出现增产或减产10%的情况。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⑥经济学家发现,酷夏可激发人们的消费热。若夏季平均气温偏高1℃,则35℃以上的高温天数就会飙升,空调、电风扇、纸扇、冷饮、啤酒等销售量就会成倍增多,商家个个无不拍手称快。

    ⑦德国刑侦专家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混凝土浇灌工程,务必严格按照每天气温来安排,夏天不能超过28℃,冬天不能低于零下5℃,否则,会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百年大计可能毁于一旦。

    ⑨气温变化1℃与人的死亡有关。如上海市在炎热日(≥34℃以上),夜间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8人;午后每升高1℃,死亡增加10人。广州市炎热日最高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2.3人;炎热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1.5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小题

路由器也智能

刘露

    ①随着智能化的普及,我们家中的智能设备越来越多,从PC到手机,从电视到平板电脑,任何一款能称得上智能的设备都需要连接网络,这也促成了路由器的第一次升级,即从有线路由到无线路由,

    ②但是,普通无线路由器只是满足了设备上网的需求,却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些智能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于是,智能路由器逐渐火爆起来,很多厂商纷纷推出智能路由器,像小米路由器、极路由等。

    ③智能路由器,即智能化管理的路由器,相比普通路由器,它更像一台个人电脑,其优点很多。首先它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各种应用,自行控制带宽、在线人数、浏览网页、在线时间,其次它拥有强大的USB共享功能。真正做到网络和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此外智能路由器还具有视频监控、远程开关机,脱机下载,USB打印以及实现手机管理等——系列功能。

    ④智能路由器正因为具有以上优点,它才更加智能,成为家庭存储中心和数据处理器,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网关设备,还是一个带有智能操作系统的入口平台,作为智能家居的核心,智能路由器将承载着家庭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功能,控制着家庭的整个网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③通常情况下,一个家庭中所有接入互联网的设备都会与路由器相互连接。在整个家庭网络中,智能路由器处在绝对中心的位置,它有资格成为家庭中“信息的中心,连接的中心、娱乐的中心”。例如,你用手机在网上发现了一部极佳的电影,点击下载后,智能路由器使远程帮你下载并存入路由器中,最终共享至智能电视并呈现出来,供全家人观看。这样的体验是不是十分“智能”呢

    ⑥当然,除了功能上的转变,智能路由器的“智能”还体现在用户体验上,它将一个单一功能性的产品变成了一个平台,除了管理和配置更加简单直观外,在这个平台上还可以安装APP插件来增加新的功能,让用户拥有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⑦总之,越来越多带有鲜明个性的智能路由器陆续出现,将掀起一场“家庭网络革命”。在WIFI环境下,无论是PC、电视、还是手机、平板电脑,都无法“逃离”智能路由器的管控。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概念日益流行,智能路由器对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的链接还将向冰箱、空调、热水器领域延展,智能路由器的未来大有可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做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濒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非文学作品阅读

(甲)

    本报海西讯(记者马振东)4月1日,脱胎于首届冷湖科幻文学奖获奖小说的超感电影《灵魂游舞者》在北京中国盲文图书馆举行盛大首映礼,让国内影迷有途径近距离了解冷湖科幻文学创作基地及“冷湖火星小镇”旅游文化品牌魅力。

    《灵魂游舞者》的故事发生在荒芜的类火星地貌上,讲述了主人公为寻找父亲死亡之谜,回到家乡冷湖镇,通过一系列奇幻之旅发现了宇宙生命的巨大秘密。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影视精品创作工程,加快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更好地讴歌新时代,讲好青海故事,传播青海声音,弘扬新青海精神。此次首映活动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主办,中国盲文图书馆、冷湖火星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办。目的是在中国科幻产业得到空前关注的语境下,通过超感电影《灵魂游舞者》在科幻IP的开发上跨界尝试,把茫崖在地形地貌、盐湖风光、石油开发遗址、暗夜星空和天文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展现给大家,借此提升茫崖城市品位,进一步扩大茫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背景链接:

    “冷湖科幻文学奖”简称“冷湖奖”,是茫崖市冷湖镇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旅游資源实际,通过科幻作品的创作、评选和发售,加大力度推进冷湖文化品牌提炼,挖掘冷湖人文地理、突出艰苦奋斗的石油精神,是加快推进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

    (选自2019年4月2日《青海日报》 )

    (乙)

    北京4月1日电(实习记者代小佩)超感电影《灵魂游舞者》1日在中国盲文图书馆举行首映礼活动,近百名盲人来到活动現场。记者从活动主办方获悉,这是国内首部盲人科幻电影。

    通常,科幻电影会以3D、4D等方式呈现,而超感电影则完全用声音给盲人讲述有关火星的科幻故事。对此,北京市盲协主席何川说,科幻最大的魅力来自想象力,让观众调用不同感官去体验这种想象力,是所有科幻电影想要做到的。“除了视觉冲击,让观众调动自己的想象去和故事本身连接,这或许是一种新的体验科幻的方式。”

    何川表示:“希望将超感电影《灵魂游舞者》和《流浪地球》的公映版及口述影像版一起,带到全国各地做线下的公益放映,通过科幻影片提升盲人群体对宇宙星空的感知。”

    (选自2019年4月2日《科技日报》 )

    (丙)

    本报讯(记者苏丹丹)4月1日,根据首届冷湖科幻文学类的获奖小说改编的同名科幻电影《灵魂游舞者》在北京中国盲文图书馆首映。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科幻电影,《灵魂游舞者》没有画面,全部以声音叙事。上百名盲人参加了当天的首映礼并欣赏了该作品。

    电影《灵槐游舞者》由张栋导演,姚海军监制,独立音乐人陈鸿宇担任音乐总监,电影故事发生在荒芜的类火星星球上,讲述了主人公为揭开父亲死亡之谜,回到家乡冷湖,遇见一对丧子的老年夫妻,于是和他们一起踏上旅途。在神秘外星文明的指引下,主人公发现了关于宇宙生命的巨大秘密。业内人士认为,该片为盲人开启了科幻之门,打破了传统电影必须依赖视觉效果的限制,让盲人也能感受到科幻的魅力所在。张栋说:“希望通过这类科幻影片的创作,提升盲人观众对于宇宙星空的感知。”

(选自2019年4月4日《中国文化报》 )

下面是小东,小文和小乐对这三则消息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补全对话。

说明文阅读

太阳的孩子——棉花
徐廷华

①“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这是古人赞美棉花的诗句。千百年来,人们能安度严冬,少不了棉花的功劳。因此在国外,棉花的外号叫“太阳的孩子”。

②棉花,大部分为野生种,只有4个是栽培种,即亚洲棉、非洲棉、海岛棉和陆地棉。印度人种棉花的历史最久,公元1000年左右,那里的棉花种植已很发达,株高多在半米至一米半,株高两米以上的叫“木棉”。柬埔寨因其生长有过屋高的木棉,所以有“高棉王国”的称号。欧洲大约在2000年前才首次见到棉花,在这以前,欧洲曾有个关于“羊树”的传说。说的是东方有一种奇特的“树”,这种树上结一种果子,很像绵羊,有四条腿、一个尾巴,它身上还覆盖着一种白色的绒毛,这种植物狼最爱吃。直到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后,才留下这样的记载:“印度有树生羊毛,柔白而佳美,土人用以织布缝衣。”

③古代,我国人民的衣着原料不是棉花,而是蚕丝和麻类。直到13世纪以后,才在长江流域种植较多的棉花,至明代棉花的种植和纺织才以压倒性的优势替代了丝绵。元代农学家王祯在他的《农书·木棉序》里说,木棉“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功,得御寒之益”。

④我国古代种植的棉花,一路是由阿拉伯经波斯(今伊朗)、巴基斯坦,传入我国新疆吐鲁番,再到西北各地。另一路是由印度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地,进入我国云南大理,向北入陕西河南。再一路则是由越南传入我国海南岛,再经广东、福建沿海到达江苏、浙江一带。无怪乎早在东汉南北朝,西南边疆和海南岛的兄弟民族就已生产一种以棉花为原料的白叠花布,并将其作为礼品,赠送给当时内地汉族的官员。《尚书·禹贡》中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句子。“卉服”,就是棉花做的一种衣服。宋人艾可叔在他的诗《木棉》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弹花纺织图。诗云:“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

织妇勤。”

⑤当严寒降临,大地冰封雪飘之际,人们就会深深地感受到棉花的恩惠。是它,以自己柔软的身体维护着人们不受寒冬之苦;夜里,又把人们带进温馨甜蜜的梦乡。外国人之所以把棉花称为“太阳的孩子”,是有其道理的,这比喻充满敬意而又极为亲切。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