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赤城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非文学作品阅读

(甲)

    本报海西讯(记者马振东)4月1日,脱胎于首届冷湖科幻文学奖获奖小说的超感电影《灵魂游舞者》在北京中国盲文图书馆举行盛大首映礼,让国内影迷有途径近距离了解冷湖科幻文学创作基地及“冷湖火星小镇”旅游文化品牌魅力。

    《灵魂游舞者》的故事发生在荒芜的类火星地貌上,讲述了主人公为寻找父亲死亡之谜,回到家乡冷湖镇,通过一系列奇幻之旅发现了宇宙生命的巨大秘密。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影视精品创作工程,加快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更好地讴歌新时代,讲好青海故事,传播青海声音,弘扬新青海精神。此次首映活动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主办,中国盲文图书馆、冷湖火星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办。目的是在中国科幻产业得到空前关注的语境下,通过超感电影《灵魂游舞者》在科幻IP的开发上跨界尝试,把茫崖在地形地貌、盐湖风光、石油开发遗址、暗夜星空和天文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展现给大家,借此提升茫崖城市品位,进一步扩大茫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背景链接:

    “冷湖科幻文学奖”简称“冷湖奖”,是茫崖市冷湖镇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旅游資源实际,通过科幻作品的创作、评选和发售,加大力度推进冷湖文化品牌提炼,挖掘冷湖人文地理、突出艰苦奋斗的石油精神,是加快推进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

    (选自2019年4月2日《青海日报》 )

    (乙)

    北京4月1日电(实习记者代小佩)超感电影《灵魂游舞者》1日在中国盲文图书馆举行首映礼活动,近百名盲人来到活动現场。记者从活动主办方获悉,这是国内首部盲人科幻电影。

    通常,科幻电影会以3D、4D等方式呈现,而超感电影则完全用声音给盲人讲述有关火星的科幻故事。对此,北京市盲协主席何川说,科幻最大的魅力来自想象力,让观众调用不同感官去体验这种想象力,是所有科幻电影想要做到的。“除了视觉冲击,让观众调动自己的想象去和故事本身连接,这或许是一种新的体验科幻的方式。”

    何川表示:“希望将超感电影《灵魂游舞者》和《流浪地球》的公映版及口述影像版一起,带到全国各地做线下的公益放映,通过科幻影片提升盲人群体对宇宙星空的感知。”

    (选自2019年4月2日《科技日报》 )

    (丙)

    本报讯(记者苏丹丹)4月1日,根据首届冷湖科幻文学类的获奖小说改编的同名科幻电影《灵魂游舞者》在北京中国盲文图书馆首映。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科幻电影,《灵魂游舞者》没有画面,全部以声音叙事。上百名盲人参加了当天的首映礼并欣赏了该作品。

    电影《灵槐游舞者》由张栋导演,姚海军监制,独立音乐人陈鸿宇担任音乐总监,电影故事发生在荒芜的类火星星球上,讲述了主人公为揭开父亲死亡之谜,回到家乡冷湖,遇见一对丧子的老年夫妻,于是和他们一起踏上旅途。在神秘外星文明的指引下,主人公发现了关于宇宙生命的巨大秘密。业内人士认为,该片为盲人开启了科幻之门,打破了传统电影必须依赖视觉效果的限制,让盲人也能感受到科幻的魅力所在。张栋说:“希望通过这类科幻影片的创作,提升盲人观众对于宇宙星空的感知。”

(选自2019年4月4日《中国文化报》 )

下面是小东,小文和小乐对这三则消息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补全对话。

(1)、(消息·标题)

小东:我把这三则消息内容复制到电子文档的时候,不小心把标题搞混了。三个标题是这样的:A、电影《灵魂游舞者》为盲人开启科幻之门;B、超感电影《灵魂游舞者》在北京首映;C、国内首部盲人科幻电影上映。它们分别对应哪则消息呢?

小文:这个不难分辨。消息标题是对主要内容的准确概括,我们可以根据“导语”找到主要信息。

小乐:是的,据此可以推断消息(甲)的标题是①(),消息(乙)的标题是②(),消息(丙)的标题是③()。(填字母序号)

(2)、(消息·结构)

小东: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我记得叫“倒金字塔结构”。

小文:那这种结构在上面三则消息中有体现吗?

小乐:有的。比如在消息 中,

(3)、(消息·受众)

小文:“超感电影“可以说是盲人的福音啊!盲人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应该会很开心。

小乐:如果要向盲人朋友介绍“超感电影",你觉得这三则消息中的哪一则最合适?为什么?

小东:

举一反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这才应该是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问题的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了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观念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在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可能是正解。

(摘编自《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

【材料二】

①去年10月,天津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曾围绕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收到的一组回答让他们深思:一方面,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读书上不了台面,会暴露自己没有修养”;另一方面,又表示“要花精力社交,建立归属感”。

②为何对经典阅读的认同度高,但实际阅读得少?天津大学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已经让青少年从小确立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而“时间碎片化”则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到的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天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虞京春对此深以为然:“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但松散的阅读习惯很难使人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她同时也感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经典著作虽然能够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但却不能像实用书籍那样立竿见影,这也是部分读者远离经典的原因”。

(摘编自《上好大学生经典阅读“必修课”》)

【材料三】

①古典文学作品由于时代久远,与现代汉语语言上存在诸多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其接受的难度越来越大。单纯在古典文学教育中强调兴趣教学,肯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古典文学的学习,自古就强调“熟读”的重要性,甚至强调“死记硬背”,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多阅读,多背诵,形成一定程度的强制诵记十分必要。要努力在尊重古典文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从考试模式、识记方法、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与考试的深层改革。

②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式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常处于文学的氛围和影响之中,“润物细无声”。全媒体时代,学生们日常接触最多,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网络与新媒体,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与网络,与学生建立以古典文学为内容的交互空间,将图书馆、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将强制阅读与拓展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时不在的古典文学氛围里形成阅读习惯。

(摘编自《文学院系学生古典阅读状况堪忧》)

【材料四】

       

图一:中国大学生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图二: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摘编自《当代大学生古代文学经典阅读情况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湖南是一块美丽神奇的土地。湘、资、沅、澧四水由南向北,从群山中穿过,注入洞庭湖,留下星罗棋布的山水田园,如锦绣的画卷。一年四季, 绿树常青,鲜花盛开,生机盎然,养育着三湘儿女。湖南多山多水。山多,使人坚强,水多,使人灵秀,因此,湖南人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能狷能狂。湖南地形地貌特殊。险峻武陵,苍莽罗霄,逶迤五岭,三面环山,一面向北开口,面对浩淼的洞庭湖和滚滚长江,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盆地。冬天北风毫无遮拦地直贯三湘四水,气温骤降;夏季太平洋带来的雨水被阻隔在山外,炎热异常,洪水和干旱常常结伴而行。这种地理环境锻炼了湖南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形成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太强的局限性。

战争和移民给湖南历史带来深刻影响。湖南处在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饱受战火洗礼。楚人南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对湖湘古远文明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秦汉时期,湖湘地区与中原体化加快了进程。宋朝以前,湖南仍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从宋朝开始,特别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湖湘文化繁荣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

从屈原、贾谊开始,李白、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朱熹、王阳明等数以百计的高官和文人都来过湖南,有的是贬黜,有的是做官,有的是旅行,他们留下足迹,留下诗文,也留下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流寓文化不仅大大提高了湖南的文化品质,客观上也大大加强了与全国的文化交流。

屈原以思想和诗给湖湘文化打下了底色。他行吟十余年,足迹遍布沅湘,最终把生命留给了湖南。他给我们留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一是他悲天悯人、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二是他正道直行的高尚人格;三是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不悔”的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四是他源于儒法道又高于儒法道的政治理想。

周敦颐开创了“理学”,他的思想在他的两位学生程颢和程颐那里得到了充实和放大,形成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天崩地裂,国破家亡。王夫之看到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人在变,提出要与时俱进,和时代一起变化。嘉庆道光年间,内忧外患集中呈现出来,中国开始了千年大变局。魏源等受王夫之思想影响,掀起一波改变风气、影响政局、启迪后世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湖湘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魏源在《海国图志》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了嘉道经世派的标志性成绩。

中国近代史到了曾国藩时期,已经来到了一个转折点。谭嗣同的改良结束后,黄兴、蔡锷、宋教仁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一个中国主体思想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虽然我们不能再以湖湘文化的脉络来概括这些思想和变革,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湘人仍然站在时代的前列。直到今日,湖湘文化的基因一直在湖南和中国的思想文化中流淌,或多或少、时隐时现地发生着作用。

(选自郑佳明《湖湘文化的三重属性》,《新湘评论》2023年第14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湖湘流域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一个历史文化形态一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敦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组合、建构出了一种新的区域的文化形态。湖湘文化从属于中华主流文化,并对主流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朱汉民《什么是“湖湘文化”?》)

为筹备该活动,同学们制作了《山海经》展板,以下是展板的文字材料。

◎材料一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

华为好像把整部《山海经》的神兽都注册下来了。朱雀、腾蛇、青牛、青玄、当康、玄机、白虎、灵豸、饕餮……

把中国古代的传说化为现实的奇迹,把幻想中的神兽和最先进的科技结合;让中国古典文化在一连串的字符中焕发生机,让中国人亲眼见证古代传说中的奇迹……这大概就是理工人的终极浪漫了吧?

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他们把自己所有的情怀都放在了人类进步上。虽然普通人无法理解他们所为之事,但是从他们的取名上,就能看出他们内心深处燃烧的理想。

(《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神话里的生命:代表征服自然的渴望

随着文明的发展,先民们对自然的态度发生改变,从敬畏到抗争,人们渴望有出类拔萃的英雄来拯救世界。于是,《山海经》中的故事,有了另一种生命力。比如可以射下太阳的羿。当时还没有发生“十日居上”的事情,天帝帝俊却赠给了羿一把弓箭,希望羿可以用它解救“下地之百艰”。如同是一种暗示,十日升空,给大地带来“百艰”,于是在后世的神话中,有了“羿射九日”的故事。

神话:人们对于内心的探索和警醒。

夔曾贡献出自己的皮,成为黄帝的鼓,用其响声威慑天下。然而,没有谁生来就是勇者,可以牺牲自己,换来一方安宁。九天玄女化身为燕子,来劝夔牺牲自己,成为一张鼓皮的时候,夔也充满犹豫。但“躺平”不是生命的终点,懦弱苟且的背后,是内心的虚无。夔在知道自己声音的力量后,选择牺牲自己,让自己的皮成为战鼓,协助黄帝,打败了蚩尤。

这是它为自己寻找到的一条有意义的人生之路。诚然,人生有很多路可以走,但懂得不虚度,便是内心的一场觉醒。

(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

◎材料四

学术研究认为,古人创作《山海经》的想象过程主要源自于当时中国的土著信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草木石骨等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内容通过古人的想象和组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彩、奇异、灵异的世界。具体来说《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大量幻想生物,如龙、凤、麒麟、狮、虎、牛头马身等,多半是由多种真实动物形态的特征组合而成,或者是在某些具体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虚构加工。例如《山海经》中记载的“千里眼,顺风耳”,据信是根据人们对鸟类和兽类视听能力想象而创作的。而“蚩尤”“夸父”“大禹”等神话传说人物,则是源于古人对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的崇拜和想象。

(纪录片《上古奇书<山海经>,究竟有多神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①广东是全国最早成立党组织的地方之一。1921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当时全国共有50多名党员,5人来自广东。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928年6月,广东党员人数53000多人,占全国党员人数40%。广东党组织率领南粤英雄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披荆斩棘,流血牺牲,做出自己的贡献。

②7月12日上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少先队广东省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童年童悦电视艺术团承办的广东省首届“红心向党,革命故事会”在广州起义纪念馆正式启动。此次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屡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结合“喜迎二十大,争做好队员”实践活动,号召全省青少年通讨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引导青少年走进广东的革命旧址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热情。

材料二:星海音乐学院借助前辈创作的优秀红色民歌、歌剧以及本校原创的红色作品,将之融入教师教案或讲义,有效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民族声乐系的教学中,过去的课堂侧重教学生怎么唱好一个个音,现在除了要教授歌唱技巧,更要将红色作品的创作年代、背景故事、精神内涵纳入授课范围,让学子们全面且深入地理解、传承红色精神。创作参演红色文化作品是当代新一代青年学子弘扬、传承红色精神和红色传统的具体表现。广州体育学院武术表演专业7名同学利用课余以及暑假期间,奔赴北京表演红色话剧《深海》,将共产党人追求理想的初心、坚定不移的信仰融入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赢得社会广泛好评。广州美术学院在春湾镇中心小学的美育团队以美育活动的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当地的小学生唱革命歌曲、画革命画作,开展了《我印象最深的春湾》《红星闪闪》《一起画红船》等课堂教学,不断加深少年儿童对民族文化、国家观念和主流价值的认同。

材料三:某学校“红色资源”推广形式倾向调查表

方式

实地考察

课堂教学

观看红色电影、听红歌

举办活动

其他

占比

51.85%

25.25%

14.75%

6.15%

2%

材料四:①红色资源的重要意义和珍贵价值,就在于其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并在当下持续发挥精神引领的作用。爱国是人世间最自然最朴素,也是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②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讲,我们就是通过弘扬红色传统、接受红色洗礼,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爱国主义实践行动,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我们一定要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如今,我们早已远离战火纷飞的险境,但一定不能让广大青少年忘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忘记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最后要到哪里去。唯有如此,我们的红色江山才会永不变色。

④青少年最富有朝气,也最富有梦想,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而通过利用好红色资源培养青少年爱国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进而激发其爱党爱国的热情、坚定跟党走的信心,才能确保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事业不断前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学校拟开展“护革命文物,传红色精神”主题活动,提供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在湖南汝城“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三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晚上她们拿出仅有的一条被子与徐解秀母子合盖,临走时剪下一半留给他们母子过冬。后来,徐解秀常讲,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摘编自胡革平《讲好“半条被子”故事,凝聚追梦前行力量》)

材料二

近些年,红色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显著增强,一些展馆不断丰富陈列手段,努力提高展陈设计水平,使陈列展示更加丰富,留住许多年轻观众。在讲解方式上,一些红色博物馆注重把握“物”与“史”的关系,物配合史,在讲“物”的同时,更注重“史”,把史作为展示的中心,以突出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以“物”说史,渐渐让红色博物馆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历史课堂,成为民众日常出游的热门选项。

(摘编自余玮《讲述博物馆里的红色故事》)

材料三

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需要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广州市上线“花城红图: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应用系统”小程序,打开地图,革命文物分布一目了然,点击图标,还能查看文物现状照片、文物简介与讲解视频。在科技助力下,日益丰富多元的体验与互动方式,拉近了革命文物与人们的距离,增强了革命文物的吸引力、感染力。

(摘编自尹双红《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

材料四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了重视,并得到妥善保护,但仍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亟待保护。1936年,红十五军团在攻下下马关城后,军团长徐海东将指挥部设在下马关的南门城墙箭楼上。如今箭楼已经不复存在,下马关古城墙因村民修便道被凿开一条豁口。未得到妥善保护的革命“家址”也是革命文物的一部分,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

从合理利用的方式上看,目前有些地区革命文物保护仅有建设基地、红色旅游、阅读红色经典等几种有限的利用方式。各地应根据革命文物的实际情况,创新革命文物的合理利用方式,如红色皮影戏、红色实景演出、红色节日庆祝等方式,鼓励民众对革命文物保护的有效参与,进而增强革命文物的教育效果。

从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角度讲,革命文物与其他类型文物,以及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这不利于对革命文物价值的深入发掘和阐释,也不利于对革命精神的弘扬。

(摘编自田艳、李帅《革命文物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