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测评】小语五上 第四单元拔尖测评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飘动的军旗

谢松良

①那年,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期一过,我主动请缨去团里最艰苦的哨所。位于大山深处的哨所,路陡沟深,与世隔绝,尽管我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一下子傻了眼。

②哨所的杜班长对我这个新兵很关心,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与我谈心:“兄弟,谁来这里,开始都会感到寂寞,甚至无可奈何,这很正常。不过,作为军人,肩膀上担负着守卫疆土的责任,得有军人的样子,这点苦不算什么。”

③我受到鼓励,望着他说:“谢谢班长!”

④杜班长见我情绪缓和了些,又亲切地拍拍我的肩,说:“我很少看错人的,你是个好兵,到时候,你会不舍得离开这里的。”

⑤杜班长说得一本正经,而我听得似懂非懂。

⑥一天晚上,我起来上厕所,发现杜班长的房间里还亮着灯。我出于好奇,便上前凑近门缝往里看,发现杜班长坐在床头,反复摆弄着一面红旗,是八一军旗,神情着迷。也许,是放置久了的缘故,军旗的颜色有些白了。

⑦“一面军旗,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哨所上飘扬的军旗都是新的。”我想不通,不小心头撞到了门上。我的自言自语让杜班长听到了,他打开房门,盯着我,黑着脸问:“一面军旗?你知道这面军旗承载着什么,代表着什么吗?”

⑧我被杜班长问蒙了,没好气地说:“我怎么知道?”

⑨杜班长听了,也没有发火,更没让我受罚。他把我让进房间坐在他面前,跟我讲起这面军旗的故事。

⑩听完杜班长的讲述,我这才明白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与力量支撑着他在哨所生根发芽,无悔无怨的。原来,那年的国庆节前夕,还是新兵的杜班长正在站哨,忽然刮大风下大雨,哨所外旗杆上悬挂的军旗竟然给大风刮跑了。他的班长知道后,不顾身患感冒,咬紧牙关,带了一个兵拿着手电筒,连夜下山去很远的那座小镇的军人服务部,“请”回了一面军旗。

⑪不幸的事发生在往回走的路上,疲倦不堪的老班长失足掉进了山沟里,再也没能站起来。这面军旗,就是老班长留下来的那一面,杜班长一直珍藏着。

⑫几年后,由于到了服役期限,杜班长复员了。走的时候,他眼里含着热泪,郑重地把那面军旗传给了当副班长的我。

⑬杜班长说这面军旗是属于哨所的,他不能带走。

⑭后来,我也转成志愿兵,在哨所一干就是八年多。直到转业前,我才恋恋不舍地将军旗传给了新班长。

⑮这面军旗是哨所的传家宝。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每个离开的战友都是有拳拳爱国心的人,不管行走在天涯还是海角,心里面都会装着这面军旗,爱着我们的军队和祖国。

(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第7期,有删改)

(1)、【阅读要素】梳理文章,结合下面的资料链接,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资料链接】时间一晃,转业十几年了,部队组织老战士联谊活动,我也荣幸地被邀请参加。一位年轻战士对我说:“老班长,我在哨所珍藏柜里看过你们的照片。我们守哨战士都知道那面军旗的故事。我们一直将它保存得很好!”停顿了一下,他从怀里拿出一面旗帜,接着说,“老班长,请检阅!”原来,他是哨所的现任班长。

主动请缨去哨所→①→晚上撞见班长摆弄军旗→得知军旗背后的故事与精神→②→“我”转业,将军旗传给新班长→③

(2)、【阅读要素】文章标题为“飘动的军旗”,为什么要在一开始写哨所生活的艰苦?请结合资料链接进行分析。

【资料链接】 这里离北京5000 千米。这就是被称为“西陲第一哨”的新疆军区斯姆哈纳边防连。一代又一代的解放军战士,把青春甚至生命,献给了祖国最西面的地方,在雪线之上顶风冒雪地保卫着自己的祖国。斯姆哈纳冬季最低温可达零下三十摄氏度,所辖边境线海拔最高处有6000多米。边防战士巡逻不能乘车,只能骑马或步行翻山越岭,条件非常艰苦。

(3)、文章第⑩自然段写“‘请’回了一面军旗”,小语觉得这里的“请”字可以换成“拿”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4)、【跨学科知识】为上面班长讲述老班长的故事选配背景音乐时,你选了歌曲《小白杨》。请结合《小白杨》的一部分歌词(如下),说明选择它的理由。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5)、【链接教材】比较《圆明园的毁灭》和本文有哪些异同,完成表格。

篇 目

相同点

不同点

《飘动的军旗》

《圆明园的毁灭》

举一反三
母亲——延安

    闪过去一座山,又一座山,终于看见层层相接的窑洞了。延河水唱着歌向前流去,蓝天下,宝塔山放着光辉。啊!母亲延安,你多年不见的儿子回来了,又投进了你温暖的怀抱。

    喧闹的锣鼓唢呐声响起来,陕北大秧歌扭起来,____我们被热情的人群簇拥着向大街走去。“这是胜利桥。”延安人骄傲地告诉我们:“这是1952年造起来的。”我们走上桥,顺着直通大街的路上望去,变了,一切都变了。延安啊,我对你是这样熟悉,而现在却又如此地陌生。在这里出现了在某些中小城市看到的虽小但非常热闹的街道景色。在笔直而又平坦的街道两旁有各种商店,扩音器里不断传出优美的歌声。长途汽车满载着旅客,明亮的车窗里闪耀着人们满意幸福的目光。所有这一切让我无法辨认。但我又怎么会不认识你呢?在街道南端的山坡上的窑洞,那不是过去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吗?在街道的中心,靠西边山下的房屋,那不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吗?

    我们走进延安城里,这里出现了奇迹!真正的延安城原来在这里,我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仿佛突然间回到北京的街巷,大街是那么宽阔,崭新的楼房林立。更使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夜晚的灯光,正从街道、房屋、窑洞中亮起来。当年窑洞里的小油灯不见了,代替它的是无数明亮的电灯。

    延安,你为祖国经受了何等的艰难困苦,你为祖国哺育了多少优秀儿女,使祖国不仅有睛朗的白天,也有明亮的夜晚。延安,你就是明灯,永远照耀着祖国大地!

剥 豆

毕淑敏

①一天,我与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我问:“想比赛?”

②“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③“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④“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⑤一丝喜悦悄悄涌上我的心头,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

⑥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⑦“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⑧“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我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⑨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⑩“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儿,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⑪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⑫“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⑬“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⑭“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⑮想起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去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二)课外阅读

游圆明园遗址

    天气晴朗,碧空万顷,凉风袭人。我、奶奶、妈妈和表弟一同去圆明园遗址游览新开辟的福海公园。

    来到圆明园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那威严的狮子,它们身上伤痕累累,但雄姿犹存,似乎随时准备与敢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把他们吞下似的。继续往里去,只见废墟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路两旁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充满了无限生机。这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走到旧址旁,我看见一匹石马屹立在那里,怒视着远方,它好像在咒骂那些夺我中华之宝、杀我中华儿女、毁我中华园林的帝国主义侵略者。

    侵略者虽燃烧毁了我们美丽的圆明园,但是摧毁不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精神。这边虽还是伤痕累累的劫后遗址,但在那边却已建起了漂亮的福海公园,使它成为第二个圆明园。

    继续往前走,我眼前一亮,啊,福海真美呀!湖水环绕着一个小岛,碧水又在群山之中。小岛的中央有不少的亭台楼阁,显得典雅秀丽。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一面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群山就像个大托盘,托着湖水这块美丽的翡翠。那一座座小桥像一条条翡翠上的彩带,与群山相连。这里湖映山,山环水,一片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

    啊!圆明园,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