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长沙市湘郡未来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文学作品阅读

玉绽金莲

①俗话说“有钱难买金镶玉”。纯手工金镶玉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以前会这种技艺的多在宫中,乾隆皇帝甚至规定金镶玉为宫中独有。清代末期,皇族没落,金镶玉技艺也近乎失传。莒东冯家是一金镶玉制作世家,其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据说,冯家祖上曾在宫内制作金镶玉,离开皇宫后,一直低调处世,技艺世代相传,不曾收外徒。

②至冯淳这一代,制作技艺更是炉火纯青,作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但对他来说,制作金镶玉只能算业余爱好,他的作品甚少,再加上其为人怪异,我行我素,所以更是千金难求。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个是从土里刨食的地道农民。

③莒地历史悠久,民间多有老物件流传。这日,多年的老友村长老孙拿来一只玉碗,做工精细,造型古雅,美中不足的是碗口处有一半指甲盖大小的破损,下面连着一道几乎到达碗底的裂纹。冯淳拿到玉碗后先是叹惋,然后仔细斟酌,他思忖:修得好,这玉碗的价值必定超过从前,修不好就彻底毁了。

④为了修复玉碗,冯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前十多天他一直在琢磨,中间十多天只是描图样、制模具,最后十几天他才动手修复:玉碗破损处轻轻抛光,熔化黄金,倒入具,定型取出,寸寸镶嵌 , 最后完善成品。当老孙再次见到玉碗后,顿时惊呆了,碧绿而通透的玉碗宛如一湾深潭,潭底两条金鱼轻盈游弋,栩栩如生,从碗侧生出一朵金莲,婷婷绽放,高洁典雅。碗底雕刻小篆“玉绽金莲”四字。做工精细,图案逼真,老孙似乎都忘记了这碗曾是件残品。

⑤一年后,冯淳突然接到了获奖通知,他这才知道“玉绽金莲”获得了市里民间艺术大赛手艺类唯一的一等奖。这时他才想起来,此前老孙和自家儿子都曾劝他报名参加评选,他拒绝了。不曾想老友和儿子瞒着自己将作品送上去了,他心有波澜,说不清是喜是怒。

⑥冯淳获奖后声名鹊起,前来求他镶嵌玉器的人与日俱增,有些人甚至故意把玉器弄坏来找他修补。冯淳总不愿接活,拒绝的时候多,越拒绝,人家越求他,邻居们都不理解。只有儿子懂,父亲依祖训要好好守住冯家的手艺,守住制作金镶玉的澄明心境,活多,钱来得快,金镶玉就不精了。遗憾的是,做儿子的帮不上手,他似乎生来就手笨,也耐不住性子做“金镶玉”,只愿去城里闯荡。

⑦两个月后,两件难事让老冯一筹莫展。一是近30岁的儿子因为在城里没法买房而耽误结婚,二是村里进行旧村改造,冯家要投入20万元购买新村居楼房……冯淳家收入有限,几乎没有盈余。面对困境,冯淳颇感迷茫。与此同时,有好几个人找老孙求购“玉绽金莲”,老孙一开始坚决拒绝,最后还是悄悄卖掉了,据说卖了30多万元。后来冯淳知道了玉碗是老孙花2000元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他心里颇感不平。

⑧这年下半年,冯淳深居简出。最后,干脆闭门谢客,与家人也很少交流,多数时间独自呆在制作间,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这天,冯淳突然向家人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筹钱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经营金玉制品,同时承揽定制各种金镶玉。

⑨“冯家金店”开业之际,前来祝贺者络绎不绝。老孙送来一个神秘礼盒,冯淳打开后顿时惊呆:“你不是早把它出手了吗?”“是有无数人想买,可我能卖吗?这是你的名声和手艺呀……我为什么到处说卖掉了,那可得靠你自己琢磨了!”说这话时,老孙笑得高深莫测。冯淳定定地看着老孙,突然间脸色大变,继而朝老孙深深地作拼,孙也急忙作拼回礼。

⑩两个月后,金店更名为“玉绽金莲”,匾额由市文化馆的老馆长亲笔书写,据说是老孙和儿子求来的墨宝。店中央的玻璃大柜里摆放着镇店之宝——“玉绽金莲”,玉碗碧绿通透,金莲高洁典雅。店内的制作间里,冯淳正带着从文化馆内选拔出来的两个徒弟,手把手地教他们金镶玉的制作方法。老孙在店门外静静看着这一切,眼中似有泪光在闪动。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第4段划线句子中“寸寸镶嵌”最有表现力,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冯淳一寸寸仔细地将金子嵌入玉碗中的动作,体现制作工艺的精巧与复杂,表现出人物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金镶玉这份手艺活的谨慎。 C、第8段冯淳突然决定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是因为他也开始变得势利,想要赚大钱,这个人物本质上发生了变化,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D、第9段划线句子,通过描写冯淳的外貌和动作,展现了冯淳内心的震撼以及对老孙的崇敬之情。 E、文章结尾冯淳选出两个徒弟手把手教导,这个细节体现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之美。
(2)、【分析探究】“玉绽金莲”是冯淳金镶玉的得意之作,也是他金店的名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探究他将作品和店名取名为“玉绽金莲”的深意。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语段答题。                                                                                           

动物为何不会迷失方向
于海琴
一家著名的研发定位图的公司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想弄清楚有多少人能够在陌生的地方辨别方向。来自13个国家的1.25万人参与了答题。结果表明,四分之一的人不借助专门的仪器就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许多人承认,需要利用一些外在的标志来判断方向;只有7%的人表示,总能找到所需的道路。与此同时,大多数填表人认为,方位辨别能力是一种天生的、少有的能力。事实确实如此吗?
科学家们早就开始研究人是否具有辨识方向的天赋。古希腊时已有人思考,既然信鸽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回家的路,人行不行呢?曾发生过许多猫、狗在离开主人几万米后又顺利找到主人的事;每年候鸟迁徙,飞行路线经年不变;通过给鸟系戴标环的办法,也发现一些飞禽能一次又一次地顺利返回祖先栖息地。这就让人得出结论,动物有某种类似罗盘或导航仪的“仪器”, 能够帮助它们准确地确定方位。这种“仪器”被称作“生物罗盘”。
多年来一直折磨着科学家们的问题是这种“生物罗盘”的工作原理。1975年,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人员理查德·贝克莫尔发现一组能够准确地朝北极方向移动的微生物。动物体内所寄居的这些微生物含有微量的磁铁成分,随后在鸽子等许多动物体内都找到了这种成分。科学家在人脑的灰色物质中也找到了这种磁铁成分。科学家认定,这种磁铁就是“生物罗盘”的奥妙所在。
但这一说法未能得到证实,所有研究停留于纸面上。其后的实验,从技术上复制这一罗盘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而且,“动物和人之所以能够确定方位,是因为磁极的存在”,这种说法本身也引起了研究者们强烈的反对。果真如此的话,鸟类飞到了磁场异常区,绝对会晕头转向而且人类靠自身的生物机能就很难确定方位。
工程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博士根纳季·什韦佐夫也是对磁场理论“不满”的人之一。他的研究从一种假设开始,即只有在某个空间内频繁移动的生物才需要这一空间的定向能力。他说:“如果一个生物生长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无需移动,则事实上也就不需要知道方向。只有必须从A点到B点时,才需要‘罗盘’。也就是说,只有在移动时定向系统才需要启动。”在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测算后,什韦佐夫发现,当动物移动的时候,它的周围就会出现某种力场。这种力场是在循环移动与近地空间,即地球重力和昼夜更替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力会“晃动”动物的身体,仿佛一只无形的手。
现在剩下的主要问题就是搞清动物是如何组织“定位机能”的。为此需要找到动物体内记录和解读物理场信息的专门器官。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这就是动物的前庭,即那个所谓的“生物罗盘”。无论从角度、精度,还是稳定性来说,它都远远高于“磁罗盘”。任何磁场或其他障碍物都不会对它造成任何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数字信息是从前庭器官通过神经——独特的“导线”进入动物大脑的。什韦佐夫认为,真正的“地图”就储存在动物的“灰色物质”里。这种“地图”实质上就像全球定位仪所使用的定位图。区别仅仅在于,动物没有“误差”或“不准”这种概念,它们的一切都分毫不差。最主要的是,无论暴风雨,还是高压电线,抑或磁场异常,都不会影响它们的“导航仪”的工作。而且,所有这些带有“地图”的“生物仪”会一代代遗传下去。后代不用学习,天生具备这种能力。
那么,人的方向辨别能力是否也一如动物是天生的?人是否只需开发自身的这种能力就行了?但什韦佐夫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他说:“很遗憾,人先天缺失这一功能,人天生没有‘生物罗盘’。人的辨向是‘有意识的’, 而动物是‘无意识的’。”有的人辨别方向的能力强,有的人弱。什韦佐夫解释说,这很正常,和有的人数学学得好,有的人则学得差一样。比如有的人天生擅长画画,辨别方向的能力也属于这种天赋。
什韦佐夫认为,人能够借助外在的一些标记,例如太阳和月亮的位置,石头或树上的苔鲜等来判定方向。虽说人和任何一种动物一样,移动时也会在自身周围形成力场,“生物罗盘”的各个部件人体内都有,但这套系统对人不起作用。他认为,“这是大自然的设计”。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眼   睛
         ①我曾注视着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
         ②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来走到他的面前,对于我的这一举动,他并没有退缩。他只有四五岁的样子,稚气的模样令人无限怜爱。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如果说世界有神圣、美丽的东西,哪里能找到比孩子眼睛里蕴含的更多的呢?我凝望着,凝望着,忽然有一些惶悚的感觉!怕我的面孔在他眸子中照出来。
         ③在这充满憧憬的眼睛里,找不到丝毫阴影,就像他没有忧郁的小心灵一样。我仿佛窥见他的灵魂在空中翔舞,是自由而明朗的。
         ④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以后,每一次看到这孩子,总爱凝视他可爱的眼睛。我更相信:“从眼睛里,可以探悉到一颗心灵。”
         ⑤从此,我惯以冷峻的逼视,去探索人们的眼睛。怀着一份奢望,想在茫茫人海,寻获一些可贵的心灵。别怪我说得太颓废,我是失望!在可笑的人群中,我从未发现像孩子一样的眼睛。我看见过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我也看见过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我看见过发光的或失神的眼睛、高尚的或卑鄙的眼睛,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睛。也许仍是有的,也许隐藏在晦暗的角隅,我想。
        ⑥一次,我走在薄暮的旷野中,斜阳昏暗的光线,笼罩了山峦水影,苍茫的气氛迷漫在天地间,空中充满了凄迷的情调。我孤寂地走着,一条又直又阔的黄土大路,一直伸展开去,没有尽头似的隐没在遥远的暮色里。我的心灵为这一片暮色所震撼了……
        ⑦前面,有一个行路的人影,我加快脚步赶上。是一位龙钟的老人,拄着杖缓慢地走着,很衰老了,可是步履仍很矫健,一步一步,迟缓,却很有力。
        ⑧从后面赶上,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⑨听到了我的声音,老人似乎有些惊讶,有些犹疑,但他终于回答了我:“青年人啊,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为什么要问我啊?不过,要到宿店,路还是很远的。”
        ⑩朗朗的声调铿锵动人,我才注意到老人双目已经失明了。
        ⑪你走得快还是先走吧,我独自走惯了,黑夜和白天,都是一样,我总是摸索着走。”
        ⑫我走得快吗?我心中重复着这句话,也许此时我的脚步比老人快,可是,谁知道老人的脚下走过多少路了?真想伴他走一程,但看老人走路的姿态,知道他是善于行路的,我终于先行了。
        ⑬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它在我脑子里并不能轻轻抹去。像那次我突然间发现了孩子眼里的光亮一样,留下了深刻的痕印。我忘不了老人的那种强傲的姿态,常常咀嚼着老人和我的那段对话。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哪里是宿店呢?哪里又可以停下脚步呢?路是没有尽头的,走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了的时候。
         ⑭是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我懂得应该怀一分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行的意义。
         ⑮选定自己的方向,踏实地走。也许,这就是人生应该做的。我得换上孩子般真挚而充满希望的眼睛。
                                                                                                                                                              (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郭枫散文选》,有改动)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谷雨

袁丰亮

①谷雨,这个散发着五谷醇香、略带温和潮湿的日子,让人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感觉。谷雨与渐暖的阳光一起,与春天飘落的雨滴一起,与万物生长拔节的自然之音一起,与鸟鸣合奏的旋律一起,踏着春风变奏的节拍,在温润如酥、曼妙清新中,轻轻撩开四月葱茏的面纱。 

②谷雨回响着大自然的律动。首先敲动耳鼓的,是各种鸟鸣的声音,布谷鸟、花斑鸠、黄鹂、喜鹊、啄木鸟、麻雀,高低起伏,清脆婉转。 庄稼拔节、树叶生长、花影摇动、草木沙沙的声音,藏在月色晃动的掠影里。 

③静默了一冬的树木,枝头窜出翠绿的新叶,在风中摇摆。 小河沟畔,二月兰蓝紫色的花朵像扇动的翅膀,沿着墙角、河边、低洼的原野飞奔,形成巨幅地毯。绿茵茵的蒲草、芦苇、水葫芦,扎下深深的根须。鱼、虾、小蝌蚪浮出水面探头探脑,斑头鸭划动水面,拨动云影,白鹭、翠鸟、灰雁在河边飞起又落下,嬉戏觅食,寻偶择伴。 

④“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迎春花、连翘、玉兰花、樱花、碧桃开得热烈。春风轻抚,柳枝摇曳,到处是朦朦胧胧、深浅不一的绿色。公园里,踢毽子的,抖空竹的,跳舞的,老人在草地旁小憩,孩子们跑跑跳跳,游戏玩耍。清和景明,瓦蓝的天空飘荡着风筝。游人穿行在幽深静谧的林间小径,漫步于古色古香的长廊。拾阶而上,登高远望,幽思怀古;俯瞰山下,寻觅诗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谷雨时节,春景初露峥嵘,斑斓的色彩揭开大自然的谜底,大地展开梦幻的画轴。 

⑤“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种地人的希望大都是从谷雨开始。农人筹划着播种计划,挑选五彩的种子,深翻耕地,堆积粪肥,忙着修理机械和农具。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此时的心情是跳跃的,心里盘活的生计是迫切的。农人活跃在原野之上,描绘着繁忙的春耕图。田间菜畦、村头小院,黄瓜、辣椒、茄子、豇豆……已纷纷露出头,芽须攀爬上密密的篱笆和高高的瓜架。 

⑥各种农事活动到了紧要关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时节雨水增多,雨生百谷。俗语说,人误地一时,地就会误人一年。记得小时候,清晨,父亲起得很早,用独轮车将掺着草木灰的干柴草运到麦地,给麦苗盖上一层薄薄的柴灰。母亲则将余下的盖在菜园的蒜苗、韭菜上,给刚刚萌动的秧苗保温保苗、杀虫消毒,也给深埋地下的种子以温暖的呵护。 

⑦古时没有日历、钟表、天气预报,一切都是百姓留心观察天地的征候,慢慢总结演化出节气的时间表和特征,这是长期劳动的积累和智慧的积淀。谷雨有三种物候:初候“萍始生”,意为浮萍开始生长聚集;二候“鸣鸠拂其羽”,布谷鸟长大了,浅飞低翔;三候“戴胜降于桑”,寓意蚕妇勤行。按照传统习俗,谷雨时节南方禁渔、禁杀五毒,官员进行全国河湖大巡。北方采摘香椿、吃龙须菜;山西有贴禁符、祈愿的习俗;陕西渭南举行祭仓颉典礼。 

⑧谷雨润泽着诗意之美。唐朝诗人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了滋润万物的春雨。南宋诗人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明浆美村村卖,谷雨茶香院院夸”留下宋时的审美意境。 

⑨谷雨不仅仅是一个节气的标志,还是传承历史的文化符号,是时光记忆留下的底片。久居都市的人们走入田园,品茗雨前新茶,体会脱俗超然,收藏的梦想,如种子等待发芽。 

(来源:文旅中国,有删改)

同学们开展“品草木本心”专题阅读。阅读《丁香枝上》,完成下面小题。

丁香枝上

丁立梅

①我有个北方的朋友跟我说,她最不喜欢的花就是丁香。她说一到春天,她那儿满眼都是它。北方的春天又短,它占下天下了,别的花就不怎么能见着了。我心想,丁香可真冤枉啊,它那么好心好意在寒凉之地扎下根,为的是春天给那里的世界添一把色、播一把香,人却不承它的情。唉,做花也好难哦。

②人的喜好是很情绪化的,是利己式的。这也无可厚非,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花却不管这些的,你高贵也好,卑微也罢,它总是竭尽所能地,奉献出自己的好颜色。它的盛放,无偏无颇。

③我对北方的喜欢,却因为丁香。拿哈尔滨来说吧,我在冬天到过那里。室外可真冷啊,我套了两件羽绒服,还是冻得瑟瑟发抖。当地朋友带我去松花江看冰封江面。江面上停着辆取冰车,正从江里往车上取冰,是为举办冰雕展做准备的。我在江面上走了两步,手脚冻得麻木了,只想赶紧寻个暖和的屋子躲进去。一上岸,却瞥见路边很多萧条的植物,瘦骨嶙峋的枝条上面,有花蕾萌动的痕迹。我问:“这是什么植物?”朋友不在意地说:“丁香啊。我们这里长的,全是丁香。”我心里微微一动,原来是丁香啊。

④年少时读戴望舒的诗:“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对丁香便很有些向往了。想象里,它是个冷美人,离烟火很远的。它却在零下二十多度的环境下,结着花蕾。这份隐忍的坚强,实在叫人刮目相看。

⑤隔年春天,哈尔滨的朋友又邀请我去,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我是存着私心的,我要去看看丁香。结果,我看到了漫天漫地的丁香花。从机场去往城里的道路两旁,是盛开的丁香。入住的宾馆门前,是盛开的丁香。我去一个学校讲座,校门口首先来迎我的,也是簇簇丁香花。去太阳岛玩,那座岛完全就是丁香花的岛。张眼处,全是累累的丁香花,蓝紫的,粉白的,浅紫的,紫红的,如云似霞,喧喧嚷嚷,欢喜雀跃。一群妇人披红挂绿,在花树下跳舞。花映着人,人映着花,一时之间,竟分不清哪是花哪是人了。

⑥历代的文人,却赋予丁香诸多愁怨。因它花蕾似结,它又得名百结花。在文人们的眼里,那是愁肠百结。“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斜风细雨中,南唐中主李璟对着满庭丁香,发出这样的叹息。宋人许及之也因丁香起了忧思:“丁香从百结,恨只满东风。”明人许邦才还借丁香花,悼念了一把为情而死的苏小小:“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她和他的山盟海誓还在丁香结中存着呢,今日春风为剪,来此一一剪开,幽香四下里飘散,从前的人,却不在了。

⑦当我专注地盯着一树丁香花细看时,看到的却是漫长修行后的快意圆满。万物沉眠的冬天,它醒着,一边抵抗着严寒和孤独,一边结着花蕾、酿着香。它的花蕾,精致如旗袍上的盘扣。它该有着怎样的一双巧手,才能盘出这满枝丫的扣子?当春风解开这些扣子,里面锁着的颜色和幽香,便四下里播散,诱惑得蜂蝶缠绵其上。我想起宋词里写的:“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不由得笑了。这丁香枝头结出的,原是一粒一粒相思啊。是风的。是雨的。是星辰的。是蜜蜂的。是蝴蝶的。是人的。春天因有了这些相思,显得格外绵长深情。天地都是美的。

如果你想亲近美,就从爱上一朵丁香花开始吧

(选自丁立梅《花开在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