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二)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谷雨

袁丰亮

①谷雨,这个散发着五谷醇香、略带温和潮湿的日子,让人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感觉。谷雨与渐暖的阳光一起,与春天飘落的雨滴一起,与万物生长拔节的自然之音一起,与鸟鸣合奏的旋律一起,踏着春风变奏的节拍,在温润如酥、曼妙清新中,轻轻撩开四月葱茏的面纱。 

②谷雨回响着大自然的律动。首先敲动耳鼓的,是各种鸟鸣的声音,布谷鸟、花斑鸠、黄鹂、喜鹊、啄木鸟、麻雀,高低起伏,清脆婉转。 庄稼拔节、树叶生长、花影摇动、草木沙沙的声音,藏在月色晃动的掠影里。 

③静默了一冬的树木,枝头窜出翠绿的新叶,在风中摇摆。 小河沟畔,二月兰蓝紫色的花朵像扇动的翅膀,沿着墙角、河边、低洼的原野飞奔,形成巨幅地毯。绿茵茵的蒲草、芦苇、水葫芦,扎下深深的根须。鱼、虾、小蝌蚪浮出水面探头探脑,斑头鸭划动水面,拨动云影,白鹭、翠鸟、灰雁在河边飞起又落下,嬉戏觅食,寻偶择伴。 

④“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迎春花、连翘、玉兰花、樱花、碧桃开得热烈。春风轻抚,柳枝摇曳,到处是朦朦胧胧、深浅不一的绿色。公园里,踢毽子的,抖空竹的,跳舞的,老人在草地旁小憩,孩子们跑跑跳跳,游戏玩耍。清和景明,瓦蓝的天空飘荡着风筝。游人穿行在幽深静谧的林间小径,漫步于古色古香的长廊。拾阶而上,登高远望,幽思怀古;俯瞰山下,寻觅诗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谷雨时节,春景初露峥嵘,斑斓的色彩揭开大自然的谜底,大地展开梦幻的画轴。 

⑤“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种地人的希望大都是从谷雨开始。农人筹划着播种计划,挑选五彩的种子,深翻耕地,堆积粪肥,忙着修理机械和农具。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此时的心情是跳跃的,心里盘活的生计是迫切的。农人活跃在原野之上,描绘着繁忙的春耕图。田间菜畦、村头小院,黄瓜、辣椒、茄子、豇豆……已纷纷露出头,芽须攀爬上密密的篱笆和高高的瓜架。 

⑥各种农事活动到了紧要关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时节雨水增多,雨生百谷。俗语说,人误地一时,地就会误人一年。记得小时候,清晨,父亲起得很早,用独轮车将掺着草木灰的干柴草运到麦地,给麦苗盖上一层薄薄的柴灰。母亲则将余下的盖在菜园的蒜苗、韭菜上,给刚刚萌动的秧苗保温保苗、杀虫消毒,也给深埋地下的种子以温暖的呵护。 

⑦古时没有日历、钟表、天气预报,一切都是百姓留心观察天地的征候,慢慢总结演化出节气的时间表和特征,这是长期劳动的积累和智慧的积淀。谷雨有三种物候:初候“萍始生”,意为浮萍开始生长聚集;二候“鸣鸠拂其羽”,布谷鸟长大了,浅飞低翔;三候“戴胜降于桑”,寓意蚕妇勤行。按照传统习俗,谷雨时节南方禁渔、禁杀五毒,官员进行全国河湖大巡。北方采摘香椿、吃龙须菜;山西有贴禁符、祈愿的习俗;陕西渭南举行祭仓颉典礼。 

⑧谷雨润泽着诗意之美。唐朝诗人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了滋润万物的春雨。南宋诗人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明浆美村村卖,谷雨茶香院院夸”留下宋时的审美意境。 

⑨谷雨不仅仅是一个节气的标志,还是传承历史的文化符号,是时光记忆留下的底片。久居都市的人们走入田园,品茗雨前新茶,体会脱俗超然,收藏的梦想,如种子等待发芽。 

(来源:文旅中国,有删改)

(1)、阅读选文①-⑥段,仿照示例补全图景名称。 

 →河畔生态图→B  →原野春耕图

(2)、请从文章第②、③段两个划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①庄稼拔节、树叶生长、花影摇动、草木沙沙的声音,藏在月色晃动的掠影里。 

②小河沟畔,二月兰蓝紫色的花朵像扇动的翅膀,沿着墙角、河边、低洼的原野飞奔,形成巨幅地毯。

(3)、理解文章第⑥段“人误地一时,地就会误人一年”的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得到的启示。
(4)、你将把这篇文章推荐给《诗意生活》杂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简述推荐理由。
(5)、有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在网上发问,内容如下,请以“谷雨”或其他节气为例,多角度回答她的问题。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小题。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
                                                                                                                                   ——怀念叶圣陶先生  肖复兴
        ①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②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③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④一九六三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自然,我挺高兴。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⑤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⑥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 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创作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⑦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⑧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⑨我感到很意外。因为我一直觉得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一定是深居简出,凡人不见的。见这样的作家如同国家元首一样难哩。现在叶圣陶先生居然要见见我这样一个初中学生,这自然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⑩那天,天气很好。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先门口迎接了我。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小巧而典雅。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似乎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⑪ 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了。见了我,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随之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⑫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和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⑬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所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所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落日的余晖悄悄染红了窗棂。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若有所思地望望窗外那爬山虎。
        ⑭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十五岁的那个夏天富有了生命和活力。我仿佛觉得那个夏天变长了,总有回味的嚼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地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⑮在我的眼中,那一片爬山虎永远都那么绿着。
                                                                                                                                                                                  (选自《肖复兴散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品  酒

【英】罗尔德·达尔

    那天晚上,我们一共有六个人在迈克家里举行宴会:迈克、他的太太和女儿、我的太太和我,还有一个叫理查德的著名的讲究吃喝的人。

    就座后,我想起以前理查德两次驾临的时候,迈克都跟他用红葡萄酒打过小小的赌,要他指出酒的品种和酿造年份,理查德两次都赢了。今天晚上,我相信这样的小赌博还要再来一次。因为赌输是迈克心甘情愿的事,这样可以证明他的酒好得足可以辨认出来。

    迈克是个经纪人,说得确切些,他是一个以赌博为事业的人——一个外表体面而暗中不讲道德的赌徒,所以他现在竭力设法使自己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

    第一道菜是鱼,伴着一杯白葡萄酒。倒酒时,我见迈克瞟了理查德一眼,但理查德并没有去尝他那杯酒,而是全神贯注地和迈克的18岁女儿露易丝交谈。直到女仆端上烤牛肉,理查德才迅速喝下那杯酒。

    分好牛肉后,迈克对大家说:“要换红葡萄酒啦,我得去拿红葡萄酒去。”但眼睛却望着理查德。“你去拿红葡萄酒?”我说,“酒放在哪儿?”

     “在我的书房里,上次是理查德帮我挑选的地方,书房里绿色公文柜的顶上。”迈克说。他匆忙出门,回来时双手抓着一只深色酒瓶。瓶上的标签向下,叫人看不出来。“喂!”他一面朝餐桌走来,一面叫道,“这一瓶是什么酒,理查德?”

    只见理查德慢慢地转过身,两眼移到那酒瓶上,扬起眉毛,微微皱着。“红葡萄酒吗?”理查德问。“当然。”“我猜想这是从一个小葡萄园那里弄来的。”“也许是,也许不是,这种酒很难猜到,”迈克说,“我不会强迫你跟我拿这种酒打赌。”

     “为什么?干吗不干呢?”他的眉毛又慢慢地拱起来。“那么,好,赌注还是老规矩。”“你以为我不能把这种酒的名称说出来?”“我认为你不能。”迈克说。他竭力保持有礼貌,但理查德并不掩饰自己的鄙视。“你愿意增加赌注吗?”“不,理查德。一箱子酒已经够多啦。”“你真不愿增加赌注?”“老兄,我一点也不在乎,”迈克说,“你要赌什么都行。”迈克太太有些生气了:“迈克,菜快要凉啦。”

    理查德停顿了一会儿,慢慢地望了一遍餐桌边的每一个人,嘴角浮上一丝微笑说:“我要你以同意你的女儿和我结婚做赌注。”

    露易丝吓了一跳。“嘿!”她叫道,“不!那不是好玩的!”“这真是荒谬!”迈克说。“凡是你喜欢的我都愿意拿出来,”理查德高声说,“连我的两处房子。”

迈克踌躇了一下,然后,他朝他的女儿看了看,眼睛突然闪过一丝微感得意的神色。

     “得啦,爸爸,这是一件荒唐的事!”“露易丝!请听我说。是他要下这个赌注的,我正在替你挣一笔财产!”“迈克,”他妻子严厉地说,“别再往下说了!”迈克并不理会妻子。露易丝最后耸耸肩说:“哦,好吧。”“好极啦!”迈克喊道,“那咱们这个赌就算打定了。”“是啊,”理查德说,“打定了!”

    迈克马上拿起那瓶酒兴奋地把每个人的酒杯都斟满。接着,每个人都注视着理查德的脸,理查德五十岁上下,却长着讨人嫌的面孔。他慢慢地伸出右手去拿酒杯,举到鼻子前面,把鼻尖伸进酒杯里,在酒面上移动,灵敏地嗅着。

    迈克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注意着他的每一个举动,迈克太太的脸绷得紧紧的,露易丝也密切注视着。

    那个闻酒味的过程至少持续了一分钟。接着,理查德把酒倒了一半在嘴里。他歇了口气,让一部分酒慢慢地流进咽喉里去,然后把气憋住,让酒气从鼻子里喷出来。最后,他把嘴里剩下的酒含在舌头下面滚来滚去。我感觉他的嘴巴像一个大大的湿漉漉的钥匙,令人恶心。

    我想,这是一本正经的动人表演!

    他放下酒杯,得意洋洋地说:“啊,温柔而优雅!这是迪克吕城堡的小葡萄园产的,年份是1934年。”

    这时,我看见迈克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那儿。大家也都在望着迈克,等待他把酒瓶翻过来,露出标签。

     “快些,爸爸,”他女儿说,“我要我的两所房子哪!”

     “等一会儿,”迈克说,“稍等一会儿。”他一动不动地坐着,脸鼓起来,面色苍白。“迈克!”他太太用尖锐的声音喊道,“怎么啦?”理查德望着迈克,咧开嘴笑着,两只细小的眼睛发出亮光来。迈克转过身子对理查德说:“理查德,咱们两个上隔壁屋子去聊聊。”“我不想聊,”理查德说,“我只想看酒瓶上的标签。”他那种从容自在的傲慢神气,表明了他是胜利者。

    突然,一旁的女仆,伸出来的手里拿着一件东西说:“先生,我想这是您的吧?”

理查德掉过头瞟了一眼,看见一副眼镜,他踌躇了一会说:“是吗?也许是的。”并若无其事地收起来。

     “您把眼镜丢在迈克先生书房绿色公文柜的柜顶上,先生,您进餐之前独自进去了一下。”女仆接着说。

    迈克慢慢从椅子上坐直身子,脸上的血色恢复过来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原文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

杨丽

       ①作为“新晋网红”,“蓝瘦香菇”近日大受追捧。网络新兴词语层出不穷,管中窥豹不难发现,这些流行 语恰是社会现实和心态的一面镜子。

       ②南宁小哥失恋后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反复强调的“蓝瘦香菇”,是爱情遭遇不顺后的情感宣泄,而网络青年们更是由此引申出花样的版本:“压上积蓄买房,蓝瘦,香菇!”“上了那么多天班今天居然还是礼拜二,蓝瘦,香菇!”“论文还没开始写,学校又急着让我交,估计又要熬夜了,蓝瘦,香菇!”“没有时间找对象,妈妈也催,蓝瘦,香菇!”这看似调侃的背后,也都或多或少透露着青年难以突破的社会现实。

       ③残酷且倍感压力的各类现实真实地存在着。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在就业压力本就很大的情况下,一个工作岗位里饱含着许多人的竞争、欢喜和失落;而高房价给青年带来的伤害或许更加直接,持续攀升的价钱,不仅让一部分青年消磨了斗志,更让很多年轻有为的青年逃离了大城市,这背后也不免有放弃梦想的无限失落;基于现实压力和情感疏离,大龄单身青年群体正越来越庞大,建立美好家庭的愿望在很多青年看来变得遥不可及,心情急躁、精神不振也成为不少青年的常态。这些亲身体验的社会现实,不免让年轻人难受。

       ④但正处于奋斗时期的青年,应当明白,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容易的。工作需要投入精力,住房需要打拼奋斗,爱情婚姻也需要用心经营。哪怕是20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今日这般万众瞩目,也忽略不了背后他几十年的坚守和辛勤耕耘;而演绎一段传世的美好爱情,必少不了背后两人相濡以沫的相知相扶、宽容大度。凡灿烂的果实,显然取得的不会那么轻松自在。

       ⑤令人难过的事情何其多,深陷“蓝瘦”情绪的控制之下,自我就会显得被动。与其遇到挫折时反复叨念什么“蓝瘦香菇”的负面情绪,倒不如多花点时间从精神上到技能上全方位提升自己,去寻求更好的未来。一个温暖的房子,虽然让很多人在房价之下望而却步,但多努力一下即便不能在这座城市如愿以偿,却也一定会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生活不就是解决一个个困难,然后不停地取得进步和突破吗?

       ⑥“万事皆难,诸事皆行”。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借用当下最流行的说法,“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不畏惧困难,不抛弃放弃,不停滞不前,身体力行,才是青年人该有的姿态。

(选自《中国青年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忆里的乡戏

曾令兵

    很久以前,家在近郊,桑葚的红紫,阳桃的青绿,茉莉的皎白,菊花的金黄,都曾是为我美好重年打底的绚烂,但总是不及村里青石戏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戏曲留下的妖娆。

    每逢农历里的大节,悠扬的歌声在清凉的夜风里断断续续地传来,轻敲着耳骨钻进心里,一丝一缕地洇成一片浮动的朦胧月色的迷醉时,我就马上明白村里请来的戏班子已开始吊嗓子练唱了。恍隐中,艺人们躲在飘飞水袖后面的羞涩笑靥仿佛就在眼前,于是便万分心急地拉着爷爷去看戏。

    小庙前的空地上也早就坐满了人,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但从不高声说笑。农人们平日里的粗犷全不见了,脸上全无例外地带着幸福的神采,眼角眉梢上写满了认真与期待。此时,皎洁月光下的戏台正浸润在夏夜清冽而洁净的空气里,还弥漫着日间谷子残留堕微香,夹杂着泥土和夜雾的味道,轻轻一嗅就舒坦无比

    终于开唱了,师傅们敲着金钹拉着二胡,好听的亲切曲调就飘了出来飞到各个角落,让人感到一阵莫名的兴奋。故乡的乡戏虽然没有吴侬软语的越剧那样珠圆玉润,却带着特有的热情,活泼但不媚俗,平易却又不卑贱,向外散发着它古老而不失蓬勃的生命力。只是年纪尚小,听不全那些时而迅疾时而凝重的台词,总是一知半解地连蒙带猜,也分外关注台上艺人的一颦一笑。不必说孩子们最喜欢的滑稽可笑的丑角,即使是面对拖着长腔的老生也舍不得移开眼去,小小年纪竞也会随着剧情不时喟然长叹抑或拊掌大笑。

    只是黄毛丫头实在无法免俗,最喜欢花旦与小生。记忆里的小生是由女子反串的,那清丽如水的容颜在峨冠博带的映衬下倒也平添几分英气。雪白的扇骨一滑,书生的倜傥潇洒就在风中徐徐绽放。只是那小女子些微的腼腆与羞涩依旧会偶然地在那儒雅的微笑里悄悄显现出来。演花旦的也是极为标致的女子,掩嘴微笑时会忽然满脸绯红,让双颊上的胭脂生动起来,清甜的歌声在那一低头的温柔里慢慢荡漾开去,搅得台下人们的心里荡起一圈圈的涟漪。唱到动情处,她眉尖一蹙,长长的水袖一摆,自是有说不出的妩媚。

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落入俗套,俱是花前月下的才子佳人,征战沙场的骠骑女将。但这些全都凝聚着故乡人们的憧憬与希冀,对于善良和正义的坚持与笃信让一切都变得可亲可敬。曲折跌宕的情节也叫人分外着迷,心旌摇动之际就跌入了戏中的情境,为英雄早逝扼腕,替美人玉殒心伤。所以,每当爷爷倦了要走我都会固执地留下来,哪怕要独自一人走在归家的夜路上。

    多年来我还一直认为,戏台上眉分八彩气宇轩昂的俊朗与眉似远山朱唇妙目的俏丽,是生活里难以企及的美好,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拥有那复活瞬间的鲜活和感动。浓缩了芸芸众生生命轨迹的乡戏,将凭借着它绵长而坚忍的生命力,在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季节里,向所有憧憬美好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一切美丽的故事……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