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试卷

请你阅读吴隆骘的《石钟山》和苏轼的《石钟山记》,完成探索之旅。

前 言

根据《水经》所写,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以此得名,但是人们却半信半疑。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苏轼探索一番之后,写下《石钟山记》。

【甲】石钟山

【清】吴隆骘

山高湖口肖钟鸣,积翠摩空削不成。万石铿鍧天籁发,千艘奔放大江____。

凌云鹳鹤浑无迹,动地蛟鱼亦有声。谁与操舟征郦注,悠悠不尽古今情。

【注释】①肖:像。  ②积翠:指青山。③削不成:人工难于削成。④铿鍧:形容声音洪亮。⑤浑:完全。⑥征:验证。

【乙】石钟山记(节选)

【宋】苏轼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舟人大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节选自《石钟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森然:形容繁密直立。②磔(zhé)磔:鸟鸣声。后文的“窾(kuǎn)坎镗(tāng)鞳(tà)”指水声。③噌(cēng)吰(hóng):形容钟声洪亮。④罅(xià):裂缝。⑤涵澹澎湃:波浪激荡。⑥回:掉转。

(1)、【读美·走进自然】参考方法,写出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

 方法

释义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语境推断

⑴适:

噌吰如钟鼓不

联系课内: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⑵绝:

而察之

参考成语:不疾不

⑶徐:

之噌吰者相应

查阅字典:①向着;②先前的;③奔向,趋向

⑷向:(填序号)

(2)、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整理零散积累的知识。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①根据你的积累,补全①-⑤处的古诗文名句。

②从律诗《石钟山》中选择一句表现山高的语句,填入⑥处。

(3)、小语摘抄完诗歌后,一个墨点把颔联的最后一个字遮盖了。请结合小贴士,选出最适合的字补全诗句,并说明理由。

A.流       

B.横       

C.猛

小贴士

律诗通常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来说,律诗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我选              ;理由:                                                                     

(4)、【寻美·探秘自然】请结合苏轼的考察过程,完成下面的任务。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考察契机”。

(5)、经过考察,苏轼发现命名为“石钟山”有两个原因,请具体说明。
(6)、描绘绝壁下的环境是否多余?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7)、【悟美·总结收获】结合苏轼的考察过程以及画波浪线的句子,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举一反三
王 学习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 , 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⑤〔吟啸〕高声吟咏。⑥(芒鞋)草鞋。⑦(料峭)形容微寒。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资料夹

资料一:

[甲]

苏子瞻以诗得罪,贬黄州。

[乙]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

[丙]

东坡在黄,即坡之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牧一牛。

(选自《苏东坡轶事汇编》)

①(岭表)古地区名。即岭南、岭外。

资料二: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

(选自《东坡志林》)

资料三:

公幅巾芒屩 , 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

(选自《东坡乐府笺》)

①〔幅巾〕裹头用的丝巾。②〔芒屩〕芒,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用以编织草鞋。屏,草鞋。

资料四:

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

(选自《晋书》)

①〔孙绰〕东晋文学家。②〔安〕即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