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嘉荣教育集团东莞市南城尚城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各题。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9年10月7日宣布,将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威廉凯琳格雷格塞林扎以及英国科学家拉特克得特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做出的贡献。

评奖委员会说,动物需要氧气才能将食物转化为有用的能量,人们了解氧气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已有数个世纪,但细胞如何适应氧气水平变化长期不为人知。今年的三位获奖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为我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评奖委员会强调,今年的获奖成果为人类开发出“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委员长秘书托马斯佩尔曼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已经与三位获奖科学家取得了电话联系三人均表示“很高兴能够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凯林 1957 年出生于美国,现就职于美国哈弗大学医学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拉特克利1954 年在英国出生,现就职于英国牛津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塞门扎1956 年出生于美国现就职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三位科学家将分享 900 万瑞士克朗(约合91万美元)奖金。

(记者:和一苗,付一鸣)

(1)、请写出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
(2)、请根据消息概括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以及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3)、这则消息的结尾段能不能删去?请说明原因。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筷子趣谈

李贤武

①筷子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用餐工具。筷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中国的劳动人民吃饭时偶尔用两根树枝夹着吃,发现树枝比用手方便了许多,于是,这种夹食物的工具——筷子就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起来,上自君王,下至农夫,无一不会使用筷子。筷子的种类很多,有金筷、银筷、铜筷、象牙筷、竹筷等,其装潢之多样,更是不胜枚举。

②古时筷子称“著”,闽南话至今仍用此音。后来,吴人为了避忌“著”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著”为“筷儿”。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筷子又称为“夹提”,意思是夹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筷子的使用功能。

③据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得知,迄今为止筷子已有600多种,有商朝时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犀牛筷等。到唐朝,筷子还曾被用来象征人的刚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过宰相宋境一双“金著”,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著,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著表直”的典故。其实最为普遍的还是竹制筷子和木制筷子,还有现代的塑料筷子。它们既不像金属筷子笨重,也不及金属筷子名贵,做工简便,易于就地取材。相传,有一种叫做“著竹”的竹子,产于广西平乐府一带,“其小如著,坚结如象牙,作著甚佳”。可见国人对筷子还有一定的讲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总统惯于使用刀叉,而总理却安排了筷子,这确实令人纳闷。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据筷子的寓意招待客人,寓意两国和平相处,不动干戈。难怪一位加拿大记者把这双筷子收起珍藏。

④中国人做事一向是很讲究的,就拿筷子来说。一头圆一头方,代表天圆地方。长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使用时一般是两根,代表好事成双。所有的这些设计都很人性化。开宴前,筷子总是被整齐地摆放桌面上,显得温馨而从容。无论长的面,圆的丸子,大到腿骨,小到蚕豆,凉拌黄瓜,精细发菜,还有入口即化的藕粉,甚至连羊脚巴里的骨髓,它都可以手到擒来。

⑤筷子简单易制,温润柔美,体现了东方人的性情。它发明于中国,流行于东南亚,逐渐向全世界传播开来。现在使用筷子的人占全球一半以上,这就是它简易好用的最有力证明。

⑥现在有的人聚餐时,“公款”改成了“公筷”,既环保又卫生。但这只限于小宴。婚丧嫁娶的大宴,一般均在午餐时进行。宾客满座,菜品满桌。繁文缛节之后,大家早已腹鸣如鼓,一双公筷便显得力不从心了,须给每位配备“双枪”方可满足。

(选自《河西文艺》2020年第233期,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市疾控中心的11位专家,专门去餐厅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就近选择了一家餐馆,一共点了6道菜,他们把每道菜都分成两份。一盘使用公筷,一盘不使用公筷;另外,还特意点了一道菜,作为空白时照。吃前,采集了饭菜样本。饭后,又进行了一次取样。餐前餐后一共取了19份食物样本。经过48小时的培育,实验结果显示如下:

 

餐前

结果(cfu/g)

餐后结果(cfu/g)

公筷

非公筷

未食用

凉拌黄瓜

14000

16000

45000

盐水虾

160

150

220

干锅茶树菇

1100

4600

79000

炒芦笋

30

30

530

咸菜八爪鱼

60

20

5000

香辣牛蛙

60

150

560

130

注:cfu/g表示每公克样品中含有的细菌菌落总数。

【材料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小巷斫琴人

①淳朴温和的民间韵味。

②2寻声暗问,弹唱者是一位叫李加涛的斫琴人。渐次响亮的弹唱声暴露了他的栖身地,城中村一个简朴幽静的民居。黑漆大门开着。两间南屋和三间北屋守护的小院,优雅得让人内心一颤。东植荷花,西育芭蕉。南屋外墙上挂着三五竹筒,竹筒开裂处有马齿苋探出许多细嫩的茎,开出红的、黄的、粉的小花,就像在乡野上那样,坦然率真,健康茁壮。

③一个清瘦的男子迎了出来。他四十出头,脸庞瘦长,看上去很像文弱的书生。这个腼腆羞涩的男子是诸城百年以来第一个斫琴人。民国初年,诸城派斫琴师北上南渡,诸城古琴之音成了人们绵长而忧伤的回忆。

④李加涛缘何结谊斫琴,他的故事有无奈,有忧伤,也有咀嚼不尽的幸福。大李曾在一家大型木器厂上班,妻子是木器厂的女工,夫妻俩就像螺栓螺母一样,牢固着一个温馨的小家。后来,企业经营不善,夫妻双双下岗。妻子的满面愁容和儿子的无邪笑容犹如两张碟片反复播放,尖细的唱针划痛的是他的心。他像一截被抛弃的木头,唤醒他的是铁锯刨子。他蹬着三轮车,拖着铁锯刨子木头,以及沉重的家庭负累,穿梭于各个居民小区,给人家打家具、搞装修。他起早贪黑,午饭冷馒头蘸热水,晚上铺几块木板,睡在工地上。就在个人创业稍有起色之时,那些吃过的苦、遭过的罪,无情地折磨着他的胃部。等他做完胃部切割手术,在病床上费力地用手臂撑起瘦弱的身体时,恍惚中,他看见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

⑤凡俗日子就是一堆坚硬粗糙的木头,只有诚实生活的人才像铁锯那样投入,发现木头的纹理之美。仿佛一个溺水者,搭救大李上岸的是一块木头。

⑥多年以后,大李依然记得那个秋日的黄昏,在暮霭洒入庭院,儿子鸟雀一样蹦蹦跳跳的脚步让暮色变得温暖迷人。开学第一天,儿子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古琴社团,央求爸爸给他准备一张古琴。在无力购买和无力出门打工的双重困境下,大李的目光落在庭院里那堆长长短短的木头上,那些走失的木屑如雪花飘然而至,而后,锯木声、刨木声、敲打声,以及咳嗽声,宛若梦境一般出现。他要给儿子斫一张古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长出绿叶的手指长出鸟鸣和南风的合奏

⑦古琴的斫制时间漫长,斫制、灰胎、推光等每一步均须精细打磨。大李告诉我们,他 专事斫琴以后,把儿子用过的那张古琴命名为“凤来仪”,那是他斫木求音的初始,寻常木 头由笨拙的家具朴素转身,成为接通人间天籁与良操美德的乐器。那张耗时半年的古琴经由 儿子的手进入校长的视野时,校长就像看见了传说里的大舜古琴一样,惊得张大了嘴巴: 是诸城人斫制的古琴!

⑧大李斫琴已十年。斫一张琴,须一百多道工序,斫制三年。其中,髹漆最为耗时。说 到漆,大李不说大漆致人过敏,而把它视为牙齿锋利的动物:大漆“咬”人呢,不要碰琴板。回忆被大漆“咬”过的情形,大李依然心有余悸。初学斫琴的他,不知道看似如稀泥一样柔 软的大漆,却像野兽一样桀骜不驯。他未戴手套口罩,赤手上阵。结果,手臂、脖子、腿脚 都被大漆“咬”出红红的小疙瘩,越挠越痒,疙瘩越多,疼痒难耐,呼吸困难,就像喉咙里 塞了一块木头,咳不出来,咽不下去,苦不堪言。斫琴,是双手在木头上的一次危险而快意 的旅行,是用大漆灰胎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永久贮存的一次精神冒险。

⑨南风缓缓吹,古琴悠悠响。我们踏上归途时,依稀有琴声萦绕耳畔。木头是斫琴人和丝弦唤醒的而木头和丝弦又唤醒了一个木匠。他在琴胚上精心雕刻着图案雕刻着美好生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的题。

难忘那张圆脸

①七个春夏秋冬,送走过几百个中学生,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但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地刻着一个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故事。

②那张稚气的圆脸,是我曾经伤害过的。

③这件事,发生在7年前的9月3日,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堂课。

④靠前门的课桌后,坐着的是这个圆脸少年。一开始上课,他的两手就抄在袖筒里,平放在桌子上,头枕在上面,并且不时地抬起衣袖去抹那淌出来的鼻涕。他的举止惹恼了我。要知道,这可是我的第一堂试讲课,内容是茅盾的《白杨礼赞》。为了这堂课,我足足准备了3天。更何况,教室后排还坐着那位年长的教务主任,他是在考评我的教学能力。圆脸的表现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对我的轻视。

⑤我的心境被破坏了。努力地不去看那张“可憎”的圆脸,继续讲我的课。可是不行,接连发出的抽吸鼻涕的声音已经把课堂上一半的目光吸引过去了,间或传来低声议论,“啧啧”的嗤笑。教务主任也在盯着我,似乎在看着我怎样对付这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⑥我暴怒了,对着圆脸大喝一声:“你,站起来!”圆脸慢慢地抬起头,迷茫的眼睛闪了闪,然后低垂下头,缓缓地站起。我有些懊悔了。说他什么呢?总不能说他流鼻涕吧。于是,我指着板书,问:“茅盾的《白杨礼赞》在开头为什么没去写白杨树,而写的是黄土高原的壮观景象呢?”话一出口,我被自己的机灵陶醉了。这是我刚讲过的问题,我想他应该回答出来,然后让他坐下,告诫他坐端正,注意听讲,也就算解了围。“我不会。”圆脸回答,声音很低,但很干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圆脸的头垂得更低了:“你刚才讲的我没听明白。”我恼怒起来,厉声质问:“那么,你听什么了?”几十双眼睛凝视着我,其中也有教务主任。圆脸没说话,只是深深地垂着头。“你出去!”话一出口,连我也奇怪自己何以有这个念头。圆脸猛地抬起头,我看到的分明是一双愤怒的眼睛,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淡淡的哀怨。“你出去!”他终于离开了座位,拉开教室的门,跑了出去。

⑦课堂恢复了平静,可静得让人感到压抑。

⑧我继续上课。这堂课好长啊!

⑨课后,教务主任找到了我。没有评论这堂课上得怎样,只是给我介绍那个被我赶出教室的学生。“他也是够可怜的了。父母离异,他跟着奶奶生活,现在奶奶病了,他很需要关怀,但从来不把苦告诉同学。他太孤独,他需要理解,尤其是来自教师的理解。”说完,教务主任长久地看着我。

⑩我的心被刺痛了,也想起了那颗被我刺痛的心。我知道,这第一堂课是彻底失败了。我不配在学生面前自称老师,也不配让学生叫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⑪下午,在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折得正正方方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您第一次登上讲台,我能理解您做的一切;我也多么希望别人能理解我呵!我的心好苦。被您从课堂赶了出去的学生。”我被震动了。

⑫从这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师”这个词的含义。他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人”,而要“教人”,首要的是先教自己,教自己去理解学生,这样才可能教好人,教好书。

⑬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7年了,但那张永远抹不去的圆脸,那双哀怨的眼睛,时时在提醒我,即使在离开讲台的今天,仍然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米线,又称伸缩隔离带、栏杆座、警戒线、移动护栏杆,主要用于大型排队秩序控制以及定向人流疏导所必需的队列设施和科学的摆放规划。它被广地应用于人流集中的场所。银行等涉及个人财产等行业会在距营业柜台或窗口一米处画线,并在一旁挂牌,以提醒顾客在线后排队等候。心理学上也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原则,说是除了家人、恋人和挚友亲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恰好是一米,超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觉得相对紧张,感觉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米线”规定的由来。

(节选自百度百科词条《一米线》)

材料二

    ①在许多公共服务场所,“一米线”为何形同虚设?一方面,一些老百姓的隐私、规则、秩序意识还在原地踏步,他们意识不到随意盯着他人输密码、打开钱包等是不尊重别人的行为,即便自己被别人近距离偷窥也觉得不妨碍事。有些人不愿意遵守规则,不屑或不愿排队,随意插队成为习惯,“一米线”在这些人眼里就会形同虚设。一旦失守了规则,在从众心理之下,人们对规则和公共秩序的破坏就更加肆无忌惮。

    ②另一方面,一些公共服务场所在“一米线”失守时,工作人员没有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③比如海口汽车西站售票大厅曾安排人员敦促旅客排队,提醒旅客不要逾越“一米线”,但现在“提醒也没人遵守,所以也懒得提醒了”“尤其是周五和周日客流量较大,我们忙不过来”。像这样“懒得提醒”或“忙不过来”的公共服务场所并不鲜见,有的甚至放任“一米线”被踩踏褪色或消失。如此“不作为”,是对公共秩序的“破罐子破摔”,甚至可以说,是“一米线”失守背后的又一推手。

(节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三

让“一米线”成为文明线

    文明素养的形成需要个人自律和他律及社会治理共同发カ。从发展的角度看,“一米线”是丈量文明的界线,也是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标尺。近年来,各地行政服务中心推行网络预约制度,改善了人群扎堆的现象;有的地方增加窗口服务供给,减少排队等候的时间。总之,把服务的功能强起来,把规则的要求落下去,把管理的水准提上来,才能化解“一米线”的尴尬,让秩序和文明成为美丽的风景。

(节选自人民网)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选文,完成问题。

ㅤㅤ材料一:

    ㅤㅤ亚运会历史上首个“数字人”参与的点火仪式,它的新奇创意、互动效果都让人耳目一新。

ㅤㅤ    “数字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据统计,它的背后站着1亿多名热心参与者,他们共同塑造了这个载入亚运史册的“数字人”,也创下了人类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的火炬传递和点火仪式。正因如此,有不少网友吐露心声:“很荣幸,我是那一亿多分之一!”

    ㅤㅤ数字人点燃火炬,看似只是一个创意,实则体现了技术进步。无论“万众参与、数实互联”,还是虚拟和现实的融合,都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也需要多团队密切协作,更辉映了时代的进步。

    ㅤㅤ从1990年的北京亚运,到2010年的广州亚运,再到如今的杭州亚运,时代飞速向前,变化可感可知。新技术不断迭代,人类尽享数字红利。而具体到数字人点燃火炬,它只是亚运开幕式的一个生动细节,却注定是亚运奋力向前的生动注脚,更折射出人类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创新的自觉。

ㅤㅤ    本届亚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是“潮起亚细亚”,主办地是杭州,它让人想到了钱江潮涌,想到了勇立潮头,想到了开时代新潮。感谢数字技术,它让无数人都能成为火炬手。从这个角度看,数字人点燃的是主火炬,也点燃了我们每个人的梦想,点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节选自自红星新闻2023﹣09﹣24

ㅤㅤ材料二:

    ㅤㅤ27岁的中国体育代表团选手叶诗文在最后50米反超对手,获得杭州亚运会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银牌,她的表现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2014年仁川亚运会,叶诗文夺得该项目金牌,9年后再次来到亚运赛场,对游泳的热爱以及永不言弃的信念,支持她全力拼搏,再次站上领奖台。

    ㅤㅤ这种拼搏精神传递给更多运动员,激励他们在赛场奋勇争先。比叶诗文小9岁的余依婷和她同场竞技,入水后一路领先,最终以打破赛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叶诗文是我的榜样,我们互相鼓励,顺利完成取得前两名的目标。”余依婷的话流露出自信。

    ㅤㅤ本届亚运会,中国不少年轻选手崭露头角,这两天佳绩不断。女子10米气步枪团体赛结束后,曾在亚运会获得多枚金牌的中国射击名宿王义夫,为夺冠的中国队小将颁奖。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新老运动员之间接续拼搏精神的传承。

    ㅤㅤ生活中更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已经参加过8届奥运会的乌兹别克斯坦体育代表团选手丘索维金娜,第五次踏上亚运会女子体操赛场。当她从跳马上稳稳落地的那一刻,观众致以热烈的掌声,她也对观众挥手表达谢意。

    ㅤㅤ①____。各代表团运动员追求卓越,挑战极限,用拼搏创造佳绩,在亚运赛场书写动人故事。

《人民日报》(2023年09月27日)

ㅤㅤ材料三:

ㅤㅤ    “你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你吗?”在杭州萧山体育中心场馆外,一间印有亚运会口号和吉祥物形象的志愿岗亭边,志愿者热心回答市民游客的询问。问询、残疾人服务、应急救助、免费饮水……一间亚运青年V站,小小岗亭有着多重功能。

    ㅤㅤ亚运青年V站是共青团杭州市委牵头打造的亚运城市志愿服务示范阵地,1.37万余名亚运青年V站志愿者坚守在全市521个点位上,直至杭州亚残运会赛事活动结束。

    ㅤㅤ志愿者的服务,不仅极大保障了亚运会顺利进行,还让每一个到杭州的客人都有宾至如归之感。这群年轻人,用他们的行动让人们认识了一个团结,美丽而富有爱的杭州。

《杭州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