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贺州市2023年秋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的味道

龚细鹰

①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 爱的孩子一样细致。两个多月后, 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 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 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 部的一部分, 稍一用力, “咔嚓”一声将它折断, 对着一棵棵棉花 “狠下杀手”。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

②我着急地大叫: “妈,棉花会死掉的! ”

③母亲轻轻一笑道: “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④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地掉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⑤母亲的抉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 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 且短, 虽然看上去绿叶葱笼, 却只有稀硫几朵花开。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⑥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 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⑦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 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⑧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明月皎洁, 一片一片的 白云层层叠叠, 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 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 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 “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 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⑨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 嫁妆。机器扎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 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 铺在崭 新的布上, 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新棉被蓬松厚实, 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 斗。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 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打雪 仗, 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 脸和手都冻得通红, 她身 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我问: “妈,你冷吗?”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 “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⑩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晚上把头坦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味,我问母亲: “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⑪母亲说: “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⑫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 绒服,可母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⑬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 的老人,背影极像母亲,顿时心跳加速,明知不可能,但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

⑭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便咽无语, 一任泪雨滂沱。

⑮多年以后,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

(选自《羊城晚报》 2018 年 6 月 19 日 )

(1)、作者围绕“棉花”这条线索,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第⑤自然段中“我”种棉花的相关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3)、如果要把第⑦段画线的句子推荐给其他同学,你写的推荐理由会是什么?
(4)、结合全文,说说标题“棉花的味道”有什么含义?
(5)、文章结尾说“棉花的味道”“将伴随我一生”,为什么?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说说。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科学家发明“人工树叶”
①在许多科学家的眼中,树叶是利用太阳能的“高手”。如果能人工造出“树叶”,能源问题或许就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几十年来,研制“人工树叶”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终极奋斗目标之一。
②最近,美国科学家丹尼尔·诺切拉宣布其发明了一种廉价高效的“人工树叶”。这种人工树叶可以持续进行光合作用达45小时,它的形状像扑克牌,但比扑克牌要薄。你只需要将它放入水中,置于阳光下,它便可以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并将这两种气体存储在燃料电池中,以此发电。一加仑的水(约合3.78升)生成的电量足够满足一间房子整天的电力需求。这个发明被认为是人类寻找替代能源的征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甚至有人认为这片小小的“树叶”可能将彻底解决未来的能源和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
③“人工树叶”通过一种化学催化材料,利用镍和钻,在阳光照耀下进行“半光合作用”,将水在一定的电压下高效地电解为氧气,同时产生质子和电子;产生的质子与电子可以结合,生成氨气,提供一种清洁的能源。比起硅光电池板,这种“人工树叶”显然更便宜。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不“挑食”,所以完全可以把各种废水喂给它用来发电。诺切拉发明的人工树叶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大约是自然树叶的10倍。可以乐观地认为,将来人工树叶的光合效率将更高。该项发明的核心在于发现了高效廉价的电解水的电极催化材料,从而让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
④“人工树叶”可以高效储能,并有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白天,将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力通过电解水转化为氢气和氧气,作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晚上或阴雨天,又可以随时通过燃料电池将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⑤人们在为这一发明兴奋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所谓的“人工树叶”其实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首先,‘“人工树叶”并未真正实现自然界早已运行上亿年的树叶的全部功能,它仅仅模仿了树叶光系统中的局部功能。其次,它的运行也要依赖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来完成。再次,它还需要新型的廉价的压缩气体系统以储存所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然后用于发电。因此,要把这一发明真正规模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童年都去哪儿了
【案例回放】
①某电视台一档少儿才艺节目,让一位5岁的小女孩穿上“性感露背装”学扭臀。接着主持人问小女孩:“你在幼儿园里有没有交上男朋友啊?”……
②在一则儿童食品电视广告中,一个小男孩学着古代皇帝的样子,一边背着手踱步,一边用极其成人化的口吻说:“吃方块酥,享皇帝福,我是小皇帝!”
③某市新华书店,一本名为《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的书堂而皇之地摆在儿童读物柜台,其中充斥着暴力、色情、惊悚等不堪入目的内容。
【调查统计】
儿童对电视广告的反应调查

求购行为无明显反应模仿广告词不相信其他
19.6%27.5%49.4%11.4%8%

【网友声音】
         @小黄蜂:在这个泛娱乐时代,儿童难以摆脱“被看”的命运,成为大众逗乐的工具。大众有一种畸形的癖好,他们愿意观看儿童对成人的戏仿,这种不伦不类的娱乐性场面让他们感到满足和得意。
        @胡桃夹子: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的负面危害不仅仅是让孩子在语言使用上出现早熟,更加严重的危害是使孩子由于语言的影响进一步发展成为思想早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大人”。
         @没枝叶的树:许多家长高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急躁的拔苗助长的心态里,儿童的天性被摧折了,发展的基础断裂了,像被拔过苗的庄稼那样逐步枯萎。
【校园童谣】
        ①作业最多的人是我,书包最重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②找点空闲,找点时间,找个朋友,到校园转转。带上球鞋,戴上护腕,套上队服,到球场玩玩……
【专家看法】
         陈沉(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真人秀节目或者娱乐节目并不是要排斥儿童的参与,而应该确保正确的参与形式和评价标准,越不符合儿童身份年龄的表演内容,越是能得到肯定和追捧这一标准应该被终止。
         陈智雄(心理咨询师):儿童成人化倾向同时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人的健康心理成长是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的,如果直接跳开某个成长阶段的活动和经历,很可能给孩子的心智带来不可逆转的空缺与伤害。
        姚倩(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中大量的色情、暴力、恐怖的内容,使儿童仅仅坐在电脑前便打开了进入成人世界的大门,在情感经历上便越来越早熟,缩短了由儿童走向成人化的时间。
        张雪梅(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在成人化的网络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孩子们互相打杀,可能会把虚拟世界里的一些仇恨带到生活中来,实施一些报复行为或者说伤害行为,最终导致违法犯罪这种现象的发生。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作者):正是现代传媒影响才使童年过早“消逝”。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伪成人”,实在令人痛心和尴尬。

阅读《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张贺)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2016年3月15日下午,李世石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程序AlphaGo(阿尔法狗)对战第五局,最终李世石投子认输。这场举世瞩目的围棋对战以人工智能对  人类4:1的结局落下帷幕。

       以往人们认为“机器只会计算不会学习”“计算机只能听从人类的指令而不会创造”,如今在AlphaGo的胜利面前,这些说法不攻自破。学习、思考、创造不再是人类的专利,计算机完全可以具备这些被视为人类专属特征的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是机器能完成的工作将全部由机器担任,哪怕是传统意义上被人类视为独占领域的创造性工作,如音乐、小说、诗歌等也不可能幸免。这样说并非耸人听闻,实际上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已经使计算机学会了自主创作乐曲,模仿巴赫、莫扎特、肖邦风格的“古典音乐”,就连资深乐迷都难辨真伪。IBM的工程师教会了一台名为WATSON的电脑自创菜谱,其食材和组合方式、烹制方法均是人类从未想过的,据品尝过的人说“味道不错”。

       如果90%的工作都能由智能机器代替人做,那么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呢?

       尽管人工智能未来会极其强大,但有一个环节取代不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互动。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一类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工智能擅长解决前者,而后者只能靠人自己去解决。举个例子,在今年2月武汉的一场人才招聘会上,有位老父亲替大学生儿子去应聘。很显然,不管这个大学生如何优秀,用人单位都不太可能考虑聘用他。因为除了 工作能力,用人单位还看中其他素质——理解力、沟通力,认真、坚韧、献身精神这些对团队成功至关重要的素质必须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才能感知与评价。

       计算机写出的乐曲再美妙、人工智能烹制出的美食再可口,也很难给人情感上的触动,因为其背后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人。能激发人的欲望、情感、想象和创造的最终是人而不是机器。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从一到无穷”的问题,而人所要解决的是“从零到一”的问题。没有“从零到一”这个环节,就不会有“从一到无穷”的发展。人工智能能“解决问题”,但“提出问题”仍旧是人类的特权。

       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答案也许就是:人有人性。人性是推动人类超越自己的内在动力。因此,未来最具创造力的人和民族一定是在人性的丰富与深刻程度上领先的人和民族。

       在李世石与AlphaGo的世纪对战中最让人感动的一个段子是,电脑:“你明知一定会输给我,为什么还不投降?”人类:“ 笨蛋,因为我是人啊。”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奔跑的母女

华明玥

    ①女儿上大学了。送别奔向新生活的女儿,她的心干瘪了。

    ②她是单身妈妈,女儿高二时,孩子爸爸因病去世,照理说,她的空巢感比一般人家更猛烈——送别相依为命的女儿,回到家中,看到空了一半的衣柜、书橱,她感觉内心如一根缩水的老丝瓜瓤,只留下一摇起来就沙沙作响的丝瓜种子。

    ③离家第一个月,女儿明显被新生活的种种新奇吸引,来不及体会妈妈的失落感。她每天都很忙,被招录到新社团,为见到学术偶像雀跃不已,在易中天、郎永淳的讲座上举手追问,在校乐团竞争到第二小提琴手的位置……她的话儿又稠又密,妈妈永远插不进嘴。可要是她忙起来,铁定两分钟内挂电话。

    ④任由失落发酵吗?一开始,妈妈和一切新鲜人、新鲜事较劲,争取女儿的关注度,争输了,一天都心情不好。比如在人人网上,她也是女儿的好友,可她发的新鲜事,女儿溜一眼就过去了,也不做评论,而小伙伴们随便打个岔子,女儿都能在下面回复好多;再比如,自从加了女儿的微信,她一直叮嘱女儿少吃油炸烧烤食品、多跟老师讨教、及时撤凉席洗蚊帐……这边殷殷切切,那边回应渐稀。有时,一拨子微信发去,隔三天才有七个字回应:“知道了,你真操心。”

    ⑤她嗔女儿“有了伙伴忘了娘”,女儿称她遥控欲太强,“其实是老妈你的心理断奶没完成——你太依赖我了,这很可怕,知道吗?”

    ⑥妈妈思忖半天,“从今起,你一切生活学习细节我都不管,就管一件事。你从小虚胖体弱,而体质太重要,你每天傍晚要跑步,我跟你一起。每晚6点我给你打个电话,看看你是否在跑,在喘气,在滴汗。怎么样?”她说到做到,果然只在跑步时打电话来,也不问别的,只问:“跑了没有?找到跑友了么?别老在操场上跑,太枯燥。”这下,轮到女儿有些许失落了。眼看别人的老妈坐动车来送特产;关心女儿跟室友关系怎样,而她老妈都不再问她在干什么,只是催促说:“换好鞋了吗?开跑啦!”她完全不能理解,跑步有这么重要?

    ⑦一开始,女儿跑四五百米,就到了极限,喉咙腥甜,脑袋缺氧;跑到一千米,脸色发白,太阳穴突突直跳。正想放弃,监督电话来了,妈妈喘得比她还厉害:“喂,我今天跑到明故宫了,满月,打算赏一会月亮再跑回去。照这样的进度,很快可以去玄武湖环湖跑,你怎么样,哪天你才能绕着东湖跑?”

    ⑧大一将要过去时,女儿终于有体能出校门,绕着东湖开跑了。她跑过东湖的磨山风景区,闻到满湖荷叶传来微凉的清香,看到夕阳正给一两朵白荷花镀上胭脂粉红。拍了照传给老妈看,老妈说:“哦,我在太平门到情侣园的湖岸上跑,看到的景色和你看到的很像。”

    ⑨是每天跑步给女儿无穷能量吗?她传回的照片上,皮肤微黑,笑容绚烂,再也不是高中时那只懒洋洋、茫然不知方向的小病猫。更有意思的是,一旦妈妈把更大的自主权交还女儿,控制和反控制的战争悄然终结,女儿打电话或微信妈妈的频率,反而高了。“妈妈,很多南京跑友准备沿秦淮河跑,你想不想入伙?”“妈妈,天太热,去紫金山夜跑也有意思,沿途还可以看到萤火虫。”

    ⑩在两位跑者的隔空约会中,互信、理解的默契在成形。一天,月亮在苍茫的湖面上升起,妈妈微信女儿:“看到湖上的月亮了吗?跑龄九个月,千里共婵娟。”女儿由衷地说:“能跟妈妈一起在不同的地方跑步,还能一起看月亮,够美好。但现在,我不是先前那个我了,你可以不必这样以身作则吃苦了。”妈妈笑:“你当我坚持跑下去,只为了你?我是为自己能从空巢阴霾下挣脱出来。我不想成为你的包袱,能做你的跑友,说明我随时可以重新开始。”

(摘自《青年文摘》总第543期,有删节)

阅读文学作品,完成各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③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④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⑤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⑥“×xx!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⑦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⑧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⑨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⑩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眷恋那棵老柿树

赵宏欣

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突然,那少尉说话了:“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我一听,忙说:“行。”

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

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他点点头,说:“三年了。”言语中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过。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兴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道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峦。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此刻,少尉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远远的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就那棵老柿树吗?”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

少尉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

“你怎么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母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