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测评】小语六上 第八单元拔尖测评

____的鲁迅

佚 名

①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②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A]“哪里有天才 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罢了。”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B]“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

③暮色降临,家家的流水道都哗啦哗啦地响着清洗杯盘的水声。晚餐后该散步的散步去了,该会朋友的会朋友去了,弄堂里稀疏不断地走着人,娘姨们靠着后门彼此搭讪起来,小孩子们三五一伙前门后门地跑着,弄堂外汽车穿来穿去。卧室在黄昏里边一点一点地暗下去,鲁迅先生坐在躺椅上,略微灰了的脸色被炉里的火光染红了一点。他戴起眼镜,沉静地读着各地青年的来信,读完一封就压在桌子上,把桌子都压得满满的,几乎只有写字的地方可以伸开手。

④晚年生病的时候,他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他在逝世的前三天,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不足40千克,可他仍拖着病体,替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⑤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鲁迅参加会议时,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C]“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选自《小学阅读指南》,有删改)

(1)、读了短文,你认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把文前的标题补充完整。
(2)、下面这段材料,可以安排在文章哪两个自然段之间?(    )

下半夜,他仍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他又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直到鸡鸣时分,鲁迅先生才睡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短文围绕主题写了三个具体事例,请简要概括。

事例一:

事例二:

事例三:

(4)、第③自然段中对鲁迅先生“略微灰了的脸色”的外貌描写的作用是(    )
A、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担心。 B、突出鲁迅先生不修边幅的外貌特点。 C、突出了鲁迅先生的奉献精神。 D、强调鲁迅先生生病了,身体不好。
(5)、文中有三处画横线的句子,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句子的理解。
(6)、[阅读要素]鲁迅先生是本厚重的书,我还可以借助哪些资料读懂他?(多选)(    )
A、语文书中的阅读链接 B、鲁迅的日记 C、鲁迅的作品 D、别人写的关于鲁迅的文章或对他的评论
(7)、[拓展思维] 如果鲁迅活在当代,你认为他会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和资源来更高效地学习和工作?请结合现代社会特点进行推测。

温馨提示:考虑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科技和资源,如互联网、电子设备、在线学习平台、社交媒体等。

举一反三
梅兰芳:绝艺长传

拜师学艺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戏子的子弟只能继承父兄之业,而梅家作为梨园世家,自然希望有人能传其衣钵。然而,梅兰芳的自然条件并不好。 用他姑母的话来说,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眼皮下垂,见人也不会说话。加之体格瘦弱无力,这对于一个京剧演员来说是很大的缺陷。梅兰芳七岁学艺,第一任老师是著名小生演员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 当时的戏曲演员学艺没有课本,都是口传心授,但简单的四句老腔,梅兰芳却好几个小时都没学会,先生一气之下拂袖而去,道: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 老师的话让梅家上上下下大失所望。正是因为这句话,使梅兰芳下定了苦练的决心。1902年,八岁的梅兰芳拜著名青衣演员吴菱仙为启蒙老师。吴先生对梅兰芳要求格外严格,每一个唱腔,每一个身段,都必须他亲自过目,就连梅兰芳的日常起居、饮食睡眠他也非常关注。

正式出道

梅兰芳开始学戏的时候,正是京剧发展的高峰时期,大清国虽然日薄西山,但是皇宫里特别喜欢京剧,在民间,听京剧也成为老百姓的一种时尚。随着技艺的长进,梅兰芳的学艺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四处向别人学习,他跟武生茹莱卿学习旦角剧目里所用的刀、枪、剑、戟、马鞭、拂尘等各种打法;跟姑父秦稚芬学习在飞驰的马车上挥舞刀叉剑戟。顽强的毅力和发奋精神使梅兰芳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吴菱仙为了让梅兰芳增加实践经验,早日担负起家庭重担,一直为其留心各种各样的演出机会。1904年的七夕节,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上了舞台,他扮演的是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

粉墨登场

1907年,梅兰芳离开吴菱仙,加入喜连成皮黄科班搭班学艺。除了演出之外,他最喜欢观摩前辈的表演。 当时在皮黄舞台上大红大紫的演员里,他最爱看的是谭鑫培的戏,谭当时是伶界大王,有“无腔不学谭”之称。梅兰芳只要一有时间便观摩和研究前辈的精湛技艺和优点特长。与此同时,梅兰芳仍向行内高人学戏。在梅兰芳拜投的老师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王瑶卿,他创造性地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独创花衫行当,梅兰芳得了王瑶卿艺术的精髓,后将青衣唱腔开创出新的板式,将花旦的身段创编出新颖的花样,又将刀马旦的武打设计出很有新意的套路,这样便真正创立了梅派花衫行当。

声名鹊起

1913年7月的一次演出,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名角都被邀来参会,梅兰芳也在被邀之列。但演出当天梅兰芳正好有另一场堂会,临时赶不过来,请求告免。管事的觉得有了这么多名角,少他一个也没关系,谁知在既定的戏码演完后,迟迟不见梅兰芳的踪影,台下观众开始骚动起来,就连谭鑫培亲自出场也压不住阵。好在后来梅兰芳连妆都没来得及卸就赶来了,一上舞台,全场掌声雷动。此时,谭明白了,现在已是梅兰芳的时代。

出国访问

梅兰芳以一个男旦身份,代表着处于社会底层的中国戏曲艺人,开始向传统的社会偏见和歧视心理挑战,卓有成效地为演员的社会地位以及人格尊严进行了奋力抗争。1930年春天,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使京剧艺术在另一个完全迥异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承认和欢迎。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载誉回国后,梅兰芳声名大振,在美国的演出早已被国际、国内的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回国后的演出自然身价百倍。

罢演避难

八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没唱过一天戏。在日寇入侵、国土沦陷时,梅兰芳不愿意屈从侵略者为其演出,而蓄须明志。对一位视京剧艺术如生命的大师来说,没有什么比八年不能演出更加痛苦的了。八年里,梅兰芳不仅东躲西藏,拒绝演出,还要筹钱维持家人和剧团工作人员的生活,最后不得不卖掉了北平的宅子。

重返舞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梅兰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52岁的梅兰芳重新回到了属于他的舞台。在日本投降两个月后,梅兰芳参加了抗战胜利庆祝会,消息一经传开,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轰动了。演出当天,梅兰芳一出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回荡在剧场里,经久不息。1961年8月 8日凌晨,梅兰芳突发急性心脏病,在北京病逝。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修车师傅

① 家对面有个露天修车铺,修车师傅是个聋哑人。虽然我每天上学、放学都经过这个修车 铺,但是我从来没有正眼瞧过他。在我眼里他如同街边的枯树,路边的残草。

② 一个冬天的傍晚,寒风呼啸。“咚咚”,我听见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只见门口站着一个衣 服又脏又破的人,他的脸上手上沾满油灰——正是那位修车师傅,他焦急地用手不停地比画着, 嘴里发出急促的啊啊的声音。我怎么也弄不明白他的意思,心里有些害怕,赶紧关上门。隔着 门,我听见他又敲响了邻居家的门。

③ 晚上,爸爸突然想起,中午他把自行车推到修车铺修理,到现在还没有取回来,我想起修 车师傅来敲门的情景,恍然大悟,他在一家一户地寻找车主啊! _我和爸爸跑到修车铺,只见黑暗 中那位修车师傅正站在凛冽的寒风中,搓着双手,跺着双脚,不时地往手上哈气,他的旁边就停着 爸爸的自行车。他不声不响地从口袋里掏出钥匙,塞进爸爸手中。爸爸紧握修车师傅的手说: “真是太谢谢您了!您把车锁上就可以回家了呀!”修车师傅仿佛听懂了爸爸的意思,用冻僵了的 手从口袋里摸出笔,在手心里哆哆嗦嗦地写了几个字:怕你晚上用车。

④ 我的眼睛有些湿润,想到他挨家挨户寻找车主的情形,想到他在刺骨的寒风中久久等待 车主的画面,他在我心中的形象突然高大起来。寒风依然凛冽,回头望去,他却像苍翠、高洁的松 柏屹立在街头。

手“穿”拖鞋的植树人

①这是一个冬天的早晨,邱厚福开始向山上走去,望着远处那片林子——近600亩荒山披上了绿装,12万多株树迎风摇曳,他心中洋溢着激情和幸福。

②邱厚福5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并落下残疾,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站立和行走。可邱厚福不甘心做一个“废人”。双腿不能支撑行走,他就用双手代替双腿走路。刚学走路时,双手经常被泥沙擦破,他就在双手上套上拖鞋或缠上布带。慢慢地,他学会了种田、裁剪衣服、骑摩托车、开拖拉机……

③山里人对山总有一种特别的感情。看着家乡的荒山增多,邱厚福觉得太可惜了,正好碰上国家提倡种植生态林和退耕还林,于是他就萌发了植树造林的念头。从此,每天天一亮,他就用自己改装的小三轮驮上工具,带着午饭爬行到山里,一干就是一整天,直到天快黑了,才从山上爬下来。垦地、挖坑、栽种,日复一日,邱厚福左手“穿”着拖鞋撑地,其他活全靠右手完成。他挥洒着汗水,有时拖鞋被竹子戳穿了,刺破了手,他就挖把泥在伤口上一擦,接着干活。

④不久,邱厚福就把自家的荒山全种上了小杉树。接着,他又找到村支书说:“我活了四十多年,无妻无儿,是村里的乡亲们照顾我,帮了我不少忙。我想为村里种点儿树,也算是对乡亲们的回报。”

⑤邱厚福又承包了村里的50多亩荒山,连续三个月,他每天带着饭到山上种树。50多亩荒山种好了。自己村的荒山种完了,他又开始承包其他村的荒山,50亩,100亩,150亩……一直到 600亩,而他被戳穿的拖鞋也从1双增加到27双。邱厚福的行为激发了村民们的种树热情。“现在石子坝村80%以上的村民都种树了。”一位村民说。

⑥眼下正是万物萧瑟的冬天,而由邱厚福种植的600亩荒山却酝酿着无限的生机。

(有改动)

阅读理解

①茅以昇是著名的桥梁专家,他一生致力于桥梁科学研究、教育和工程建设。

②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 南京秦淮河上要赛龙船,因为看龙船的人太多,把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挤塌了。 不少人掉进了河里,有的人不幸被淹死。 小以昇惊呆了,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理想的种子———长大以后要为人民造桥,造非常结实的大桥。 从此以后,茅以昇十分留心各种桥梁。他只要见到桥,总是注意观察桥面桥桩,久久不肯离去。

③1916年,茅以昇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漆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 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④但是,茅以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毅然决定回国。 有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属于全人类。 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昇回答:“虽然科学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 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⑤1920年,茅以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现在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茅以昇为祖国的桥梁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担任过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主持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茅以昇还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对我国古桥建筑从技术上做了总结。他还为我国的铁路运输生产建设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阅读

(二)唤醒沉睡文物的人

①庄严的神像、奇异的面具、高大的神树……三星堆文物从沉睡中被唤醒。这离不开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们。

②1986年,青铜神树重见天日。刚出土时,只是一堆混杂着泥土的根本看不出树的形态,甚至找不出一根完整的枝丫。如何让青铜神树重放光彩呢?郭汉中跟随师父杨晓邬接受了这个挑战性任务。他们反复猜测,不断论证,历时三年多,做好了修复前的准备工作。

③1990年,修复工作开始了。他们先根据造型、花纹对碎片分类,再把同类的碎片拼接、对位。起初,他们并不知道青铜神树有多高,只能从下往上一点点地摸索,就像完成拼图一样。他们经常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试探每一块残件的合理位置。有时候,为了拼接、固定一块残片,他们需要夜以继日地工作。酷日炎炎,汗水浸透了衣衫;寒风阵阵,他们毫不觉察。两千多个日夜,他们在5米高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终日埋头于青铜神树的修复工作中。七年光阴一晃而过,这株高达396厘米的青铜神树终于被“唤醒”了。它的底座好像小山相连,树上“神鸟”和“飞龙”栩栩如生。据考证,这件青铜神树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体青铜文物。

④作为徒弟的郭汉中,在学习修复技艺的同时,非常重视对传统技艺改良创新。2019年末,三星堆新发现六座祭坑。如何完整地提取坑内的象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避免埋藏于地下千年之久的象牙在提取时发生断裂、损坏,郭汉中创造性地自制了许多小工具,解决了象牙提取过程中的难题。他还借鉴了骨科手术的固定方式,采用给象牙打“绷带”的蜡膜加固法,保证了上百根象牙安全出坑,开创了考古发掘过程中保护文物的先河,唤醒了更多沉睡的文物。

⑤郭汉中还非常重视文物修复技术的传承。他领衔成立了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天,他指导徒弟耐心细致地给文物“做手术”:清洗、补缺、粘接、上色、做旧、打磨,一丝不苟。徒弟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手把手地教。郭汉中说:“三星堆的国宝那么多,我这辈子是修复不完了,但我的徒弟们可以继续干下去,这门技艺也要继续传承下去。”随着工作室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唤醒沉睡文物的队伍。

⑥三尺工作台,装得下古往今来;三十载光阴,换不回青丝如缕。以郭汉中为代表的文物修复师们几十年如一日,逐渐唤醒了沉睡的古蜀文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