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测评】小语六上 第五单元拔尖测评

彩色的鸟

冯 至

①在热带是不难看见羽毛美丽的鸟的,但是在北方,在我的家乡,最常见的鸟儿是喜鹊、鸽子、乌鸦、麻雀。你们想,这些鸟儿不是灰色的,就是黑色的,不然就是白色的,它们的羽毛怎么会十分美丽呢?但是我一打开我的图画书,就不同了,里边的鸟儿有蓝色的、绿色的、紫色的……它们真是美丽呀!若在我的笼子里哪怕是只养这么一只,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笼子里边只有麻雀,房檐底下只有鸽子窝。一天,有一个人送给我一只乌鸦,长得那样丑,声音那样难听。母亲说,把它放了吧,可我有一些舍不得。天天饲养着这类鸟儿,多么单调。

②我问父亲:“书上的彩色的鸟儿我们这里怎么都没有呢?”

③父亲说:“它们在这里不适宜生存。”

④不适宜生存?我有些不懂,什么叫不适宜生存呢?

⑤父亲继续说:“水里的鱼不能在陆地上生存,空中的鸟不能在水里生存。冬天若是把你放在一个冰冷的房子里,你就会冻出病来。这都叫不适宜生存。南方的彩色的鸟儿都习惯于温暖,所以不喜欢飞到我们这个冷的地方来。”

⑥我听着,似懂非懂,却更思念彩色的鸟了。但是彩色的鸟怎么也不飞来。[A]我想,彩色的鸟既然没有,我就要制造彩色的鸟。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蓝色、红色、绿色,我为什么不把我的麻雀也染成蓝色、红色、绿色呢!一天,母亲在染衣服,我就把各样颜色的染料都偷偷地留起来一点。午后,母亲的衣服都染完了,挂在院子里飘扬,非常好看。[B]我就开始从笼子里把麻雀取出来一只一只染。有的染蓝色,有的染红色……一切都按照我的心意,染完了所有麻雀,觉得比图画上画的还好看些,心里很高兴。我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这里也有彩色的鸟了。”

A、B两处分别是对“我”的____描写和____描写,“我”的特点是____。

⑦第二天一睁眼,我就想去看那些彩色的鸟。但是走到笼前一看,已经有三只鸟死了,等到下午,又死了几只。最后只剩下一只还活着。这只是没有全身染遍颜色的,我只在它的翅膀上染了一点红。我看着这些活泼的鸟一只一只地死去,很懊丧,我只好把它们埋在房后的空地里。忙了一天,到了晚上才得休息。我想:“无论如何,我是有过彩色的鸟了,可惜它们这么快地就死去了。大概这就是父亲所说的道理吧,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

(选自《广东第二课堂》,有删改)

(1)、[阅读要素]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的探索过程,并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内容。

第①—⑤自然段

产生好奇,提出疑问

“我”的发现:家乡的鸟儿颜色单调,但图画书中的鸟儿却鲜艳美丽。

“我”的疑问:书上的彩色的鸟儿“我们”这里怎么都没有呢?

第⑥自然段

继续思考,付诸行动

“我”的思考: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彩色,“我”为什么不把“我”的麻雀也染成彩色的呢?

“我”的行动:①

第⑦自然段

意外结局,得出结论

“我”的发现:②

“我”的结论:③

(2)、[批注阅读]完成对第⑥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A和B的批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年的“我”对彩色的鸟进行探索,表现了“我”儿时细心观察、乐于探索实践的精神。 B、童年的“我”充满童真童趣。 C、表现了童年的“我”因不懂科学、无知而导致小鸟死亡的后悔,对父亲不让“我”买彩色鸟的埋怨。 D、童年“我”的行为虽然与科学相违背,却带给“我”思考。
(4)、[情境化命题]读了文章,同学们对“我”给麻雀染色导致麻雀死亡的行为提出了不同看法。你的观点是什么?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正确的做法。

(5)、文章第⑥自然段中“我”听了父亲的话后,似懂非懂。请你以父亲的口吻,把下面他未说完的话补充完整。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风   筝

贾平凹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 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 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 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 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 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

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 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 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 在闪着白光。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 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有删改)

阅读中学习方法。

难忘的两分

期中考试,我数学得了98分,排列全班第一名。放学后,我拿着试卷兴高采烈地跑回家。一进门,就眉飞色舞地对妈妈说:“妈,我又拿了个‘冠军’!”

妈妈接过试卷看了一眼,高兴得两眼眯成了一条缝。她赶紧围上围裙说:“妈妈给你煮两个大鸡蛋慰劳慰劳你。”那顿饭吃得特别香。饭后,我要妈妈在试卷上签字。妈妈有个习惯,凡是她签字的卷子,她都要认真检查一遍。

妈妈检查完我的试卷,意外地发现一道小题答错了,老师没有发现。诚实的妈妈没有隐瞒我的错误,在我的试卷上写了如下一段话:“发现一处差错,应扣两分,请老师验证。”落款是妈妈的名字。我看了妈妈写给老师的话,沉不住气了,向妈妈提出了“抗议”。妈妈说:“那好,是对是错,咱们再算一遍吧!”算的结果,还是我错了,把7.89写成了78.9。妈妈说:“服气了吧?拿去让老师重新给你判分吧!”重判,重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减去两分,意味着我的第一名不翼而飞!我觉得还是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好,反正我自己已经知道错了,这次就维持原判分数得了,然而妈妈不同意。妈妈透过这应该减去的两分,似乎看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妈妈说:“数学成绩可以用分数来计算,而诚实——一个人最可贵的美德,却是用分数难以计算的。把实情告诉老师,你失去的是不应该得到的两分,而得到的却是无论多少个两分也换不来的诚实呀!孩子,你是要虚假的两分呢,还是要可贵的诚实呢?”

妈妈的一番话,使我深受教育,我自然要可贵的诚实。透过这难忘的两分,我看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看到了自己思想上的差距……

读文学文本:阅读短文(节选)作答。

ㅤㅤ①做孩子的时候,盼过年的心情比大人来得迫切,吃穿玩乐花样都多,还可以把拜年时亲友塞到手心里的压岁钱都积攒起来,做个小富翁。除此之外,我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这是种纸浆轧制成的面具,用掺胶的彩粉画上戏里边那些有名有姓、威风十足的大花脸。后边拴根橡皮条,往头上一套,自己俨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

ㅤㅤ②一年年底,舅舅带我去年货集市上买花脸。过年时人都分外有劲,我挤在人群里好费力,终于从挂满一条横竿上的花花绿绿几十种花脸中,惊喜地发现了一个。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凸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我竟然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着下巴,说:“我要那个大红脸!”

ㅤㅤ③卖花脸的小罗锅儿,举竿儿挑下这花脸给我,龇着黄牙笑嘻嘻地说:“还是这小少爷有眼力,要做关老爷!关老爷还得拿把青龙偃月刀呢!我给您挑把顶精神的!”说着就从戳在地上的一捆刀枪里,抽出一柄最漂亮的大刀给我。这刀!这花脸!没想到一下得到两件宝贝,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舅舅付了钱。坐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一路引来不少人瞧我,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们投来艳羡的目光时,我快活至极,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还教我用京剧自报家门的腔调说:“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ㅤㅤ④到家,人见人夸,妈妈似乎比我更高兴。连总是厉害地板着脸的爸爸也含笑称我“小关公”。我推开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呀,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啊!

ㅤㅤ⑤大年初一,客人们陆陆续续来拜年,妈妈喊我去,好叫客人们见识见识我这关老爷。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站在客厅,憋足嗓门叫道:“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ㅤㅤ⑥客人们哄堂大笑,都说:“好个关老爷,有你守家,保管大鬼小鬼进不来!”

ㅤㅤ⑦我越发神气,大刀呼呼抡两圈,摆出个张牙舞爪的架势,逗得客人们笑个不停。

(有删改)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一)鸟的天堂(节选)

巴 金

①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②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③………

④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⑤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二)庐山落霞

佚 名

①傍晚,雨后初霁。我们爬上庐山,面对锦绣谷的方向一抬眼,一轮橘红色的太阳在与远天相接的江面上开朗地笑着,容光焕发;江面上展开雄伟宽广的“广场”,“广场”上铺着宽广的巨型地毡:橘黄色、橘红色、琥珀色、靛青色、天蓝色……它们融合在一起。

②这时的锦绣谷,成了一片海,淡白中透着浅绿,晶莹透明,纹丝不动,像是结了冰,又像是巨型玻璃镶成的舞台。沿“海”周围,是厚不可测的碧玉般的云雾,上面平平的,周遭如壁。

③这像一幅什么图画?同游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恰当的比喻。有的说,像阅兵场;有的说,像仙山琼海;有的说,像西天净土……

④我暗想:这不是一幅送行图吗?

⑤你看。那云障雾壁,雍容,肃静,不正是从千山万谷聚集而来的云神雾仙吗?早晨太阳从鄱阳湖升起的时候,它们云霞万朵,彩衣百重,迎候在九奇峰与含鄱口的奇峰异谷;现在,当太阳要休息的时候,它们又赶到锦绣谷来送行了。

⑥好像要证明我的想法似的,太阳接近江面的时候,随着作为传令兵的一缕烟云飞过,云障雾壁翻涌起来,江边像点起了万千火把,霎时,色彩明暗斑驳,一片欢腾:或乘龙乘凤,或骑象骑虎,或驾车驾舟,一起向夕阳奔去,欢呼,雀跃,挥手,直到夕阳沉下。

⑦天边留下一幅无比宽大的、五彩斑斓的织锦。这最后一个镜头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脑海:这是不是太阳给送行者回赠的礼物呢?我痴痴地想。

(选自豆丁网,有删改)

看 戏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静静的。树叶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人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屏住了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灯光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服装和头饰上,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出场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动荡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迅即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辽远而又切近,柔和而又铿锵。戏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阵热烈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感情融在了一起。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忽然又动荡起来了。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在这时候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立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成了一个庞大的舞台。

⑥我们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过去了,六十六岁的高龄,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这奇迹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